06.17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 《燃烧》 李沧东x村上春树

以白日梦般的气质和氛围,描述了一个屌丝处处碰壁的无力感、无处安放的愤怒,一种存在的虚无,在男主角失败的生命中催化成形,兴风作浪,烧光了他——他们的希望。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燃 烧

Burning

(2018)

导演: 李沧东

编剧: 李沧东 / 吴正美 / 村上春树

主演: 刘亚仁 / 史蒂文·元 / 全钟淑

豆 瓣:8.1 / 10

IMDb8.0 / 10

戛纳电影节大热的《燃烧》熟肉出来之后,很多抱有高期待(戛纳场刊最高分!)的观众,随手给《燃烧》打了低分。

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误杀”,《燃烧》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佳作。哪怕在李沧东的作品序列(《薄荷糖》《诗》)中也是上佳之作。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人活到几十岁,肯定遇到过一些不可言说的时刻,也会逐渐发现,人生中的甚多事情,“不好解释”,不可与外人道。

看完《燃烧》之后的感觉,像是跟着主角飞了叶子一样,记忆整个变了,莫名其妙想起好些不可言说的事来。这些回忆,可能和光线有关,和气味有关,但就是无法逻辑清楚地描述出来。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能做到这种让人上瘾、不能自拔的效果,可以说,《燃烧》成功了。这个故事既属于文学(村上春树《烧仓房》,电影中改为烧塑料棚),也属于电影了。李沧东和编剧吴正美、摄影指导洪庆彪一起,成功地传达出了村上文字中那种暧昧的指向。

“最好的村上改编电影”的称号,当之无愧。《烧仓房》这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nothing happens)”的短篇故事,在李沧东眼中,其中的悬疑感非常符合电影的语法,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整体的叙事和悬疑气氛的营造。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最关键的是,人物在电影也得到了感性的呈现。男主角钟秀所有的难受、挣扎,也全部传递给你。包括他的那种孤独,那种被全世界忽视的感觉。

低到尘埃里到底是什么感觉呢?就是连做爱都是一种贫穷的爱,其实压根儿感受不到两个人之间有爱。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上图中的惠美,是一个“比表面上更寂寞”的女人,那种无遮无掩不拘一格的单纯,对男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但她又对生活持有欲望,因为她说自己“极度饥饿”。

钟秀遇到她,是一种幸运,但很快就不是了。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马上降临的是性嫉妒:惠美新交的男友Ben,英俊、成熟、富有,而且富得云淡风轻,脸上一直是一副称不上什么表情的表情。钟秀知道他注定失败了。但是,这时故事才真正开始。

当开着保时捷的Ben被比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钟秀说:“韩国有很多的盖茨比。”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通过对这段三角关系虚虚实实的描绘,影片巧妙地植入了对高度异化的社会里阶级特权的批评,暗示了一个可怕的真相,字里行间都是吃人二字。

OK,到了这里,可以读到了影片的第一层内容:阶层固化、贫富悬殊,为富不仁的人,以“宇宙均衡”的名义作恶,以杀穷人为乐,以此索取激情。这是最具象化的社会问题,比较容易拍,也比较容易get。

但是,影片并没有明说前因后果,“富人杀人”实锤被故意缺失。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哑剧的橘子、门前的枯井、家里的小猫、柜里的手表、烧掉的塑料棚、消失的惠美们,这一切到底是否真的存在过呢?看似好像存在过,但又似乎从来不曾存在过。

这种似是而非的态度,激怒了不少观众,“不知所云”“莫名其妙”。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但是,正因是如此,影片才有了多重解读、意味深长。

第二层含义:你的存在或消失,无人知晓。

当然,因为影片中有写作者的存在,上面这一切真假莫辨,都可以解释为虚假。别说什么猫不猫的,就连很多场戏都可以是谎言。比如,高潮一幕最后两个镜头,完全可以理解为钟秀在惠美小屋里写的小说情节。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真相既在这里,也在那里。

但是,谜一样的世界的不确定性,才是真正让人抓狂的地方。

影像不就是光线在银幕上制造出的假象吗?

让我们回到村上最初设置的隐喻:仓房又老又旧,指的是没有用处的东西。或者说,惠美这样没有任何人在乎的社会边缘人。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烧仓房和剥橘皮一样,都只是一个隐喻。现实中的仓房没有被烧,但Ben确实做了类似于烧仓房的行为。但你奈他何?

如果“爸爸”早点买房,说不定江南豪宅里的高富帅就是钟秀了。父辈的罪,却让儿子来承受。但你奈他何?

村上小说的结尾,也是轻描淡写,不管到底发生了什么,“世界照样运转不休”,这才是最令人愤怒的地方。而李沧东说,“就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看起来十分正常”。

充满智慧的巧妙设计,与虚实相间的影像、音乐,构成了《燃烧》的杰出。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与小说的“仓房”相比,电影里的塑料棚拥有了另一种具象的物质性。但是, “虽然说具有一个形体,却是透明的,里面什么都没有。基于某种目的制作出来的,现在却毫无用处的某种事物。”(李沧东)

第三层含义:无论这一切罪恶是真是假,总有些东西,在扼杀我们心中的美好回忆。现实总是坚硬的。

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吗?

在这里,必须指出“仓房”的另外一层意思:没有实际意义的单纯记忆。比如,钟秀对于妈妈离家出走的记忆;比如,钟秀看到的首尔塔反射的一缕阳光;而惠美其实也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钟秀单纯美好的回忆。

寻找惠美的钟秀,茫然而受伤。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吊诡的是,正是这些看似“毫无用处”的回忆,构造了我们生存的意义。

比如,寻求生存意义的舞。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比如,回不去的家。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人类不断地追问眼前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而这个世界无论何时都只剩mystery。就算是这样,某些人仍不放弃去追寻生存的意义。”(编剧吴正美)

确实,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虚无”总比“美好”强大,是这种捣毁一切的罪恶可以传染:“他往我脑袋里输入烧仓房这一图象,之后像往自行车打气一样使之迅速膨胀。不错,有时我的确心想,与其静等他烧,莫如自己擦火柴烧干净来得痛快。” (语出自小说《烧仓房》)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所以说,正常人和魔鬼只有一线之隔。否则电影就不会有那个震撼的结尾。

当钟秀拿着猎刀时,反而最像一个活着的人,大口地呼吸,跟之前在别人目光下苟延残喘、低温无力的状态完全相反。

但李沧东厉害的地方不止结尾的大招,有时候,他用一张咖啡桌就能分隔开虚无与现实、理想与当下。

咖啡桌对面玩闹的Ben和惠美,是钟秀的向往或者幻想。他们可以到处旅行,还受人欢迎。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而钟秀不是:父亲被捕,他向往的写作专业,居然用在了写请愿书上,他想要活成为一个作家,而他的现实是清理牛粪,噼里啪啦的燃烧声和塑料臭味,他愤怒、无力。

严格忠于村上原著的骨架,又在诗学和社会学意义上丰富了血肉。就像李沧东说的那样,“在简短的故事里小小的mystery通过电影的方式层层迭加之后,可以变成更大的mystery”。

其中最重要的笔墨,就是添加了钟秀对于父亲的愤怒,以及,母亲的缺席。

至此,村上的世界,与福克纳的世界连接在一起了。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福克纳的小说《烧马棚》生动地描写了因为生存的痛苦而抑制不了其愤怒的男子,以及“代替父亲感到罪的意识”的孩子的血缘故事。

《燃烧》:失败的生命也会让人上瘾、不能自拔

这令电影比村上的小说原著更离奇、更震颤人心:我们虽然一直想要摆脱所处的“关系社会”自由起舞,但身处高度资本密集的后现代社会,同样也是形同地狱。

李沧东为此增添了很多可以一一对应的双重情节。比如:

1、“一个我在思考,一个我在凝视思考的我。”

2、一个写小说设想杀人的我,一个真的杀了人的我。

3、在噩梦中我总是想起烧妈妈的衣服,在现实中我最终烧掉自己的衣服。

至此,影片第二层含义那种真假莫辨,应该可以讲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