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這是一座邊地儒城。春風一季又一季,吹拂了千年。郎朗的讀書聲是古城的發音,解讀著抑揚頓挫的歲月。

建水古城位於雲南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南詔政權於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在此築惠歷城,屬通海都督。惠歷為古彝語,就是大海的意思。漢語譯為建水。元時設建水州,屬臨安路,並在建水置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統轄臨安、廣西(今瀘西縣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稱建水州,改路為府,臨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民國元年改建水縣為臨安縣,次年複稱建水縣。

建水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交通樞紐。由於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形成了漢文化和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體文化。這個文化底蘊頗深的古城早在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定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古城歷經12個世紀的建設,至今仍保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朝陽樓

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李定國攻佔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城樓毀於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後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它比北京的天安門修建時間還早二十八年,古紅色的城牆及建築在藍天白雲的承託下,顯得格外威嚴。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朝陽樓西面懸摹唐朝草聖張旭“飛霞流雲”狂草榜書,筆法龍飛鳳舞,瀟灑飄逸。

雍正《建水州志》載:“東城樓(朝陽樓)高百尺,幹霄插天,下瞰城市,煙火萬家,風光無際,旭日初昇,暉光遠映,遙望城樓,如黃鶴,如岳陽,實為南中之大觀。”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稱滇府第一樓”的美譽。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城樓樓大門上寫有“迎暉門”三個大字,意思是建水最先迎接陽光的建築,所以東門樓稱為“朝陽樓”。朝陽樓城門佔地2312平方米,城牆從南至北長77米,從東至西寬26米。城門依地勢築於高岸,樓閣又起於兩丈多高用磚石鑲砌的門洞之上,樓層高24.5米,進深12.31米,面闊8米,五開間,三進間,迥廊周通,為三重簷歇山頂。簷角飛翹、畫棟雕樑、巍峨挺拔、氣勢雄偉。

朝陽樓正面的頂層簷下,東面懸掛清代書法家石屏人塗日卓書寫的“雄鎮東南”巨匾,“雄鎮東南”為清代雲南著名的四大榜書之一,也是唯一倖存下來者,每字大近兩米,結構筆力冠絕於世 ,筆力剛勁,極有氣魄。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臨安路

走街串巷,臨安的詩書生涯不只流淌在時光裡,也銘刻在古城人的生活點滴中,日常的溫暖,照見人心深處的儒雅。

這條大街,民國時期稱為建安路,新中國成立後稱為建中路,現在叫作臨安路。它以東城門為起點,西城門為終點,全長1.5千米,按照舊制換算有3.3華里,因此又稱“三里長街”。新中國成立前的臨安路,號稱“滇南第一古街”。

最初,臨安路是古城唯一的一條街。路上鋪滿滑亮的青石板,和古城一樣,磨礪了千百年。臨街商鋪全都遵從古城意蘊,建築古色古香,所有招牌、宣傳語都雕刻在木板上,連電信公司、名牌服飾等店面也不例外。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同時,臨安路的兩邊,是建水文物古蹟最集中的地區,從東至西,沿街面上能看見的古建築有:城隍廟、顯靈坊、天君廟、學政考棚、兩迤鎖鑰坊、臨安府衙、普應寺、文廟、文昌宮、指林寺等。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翰林街是最有文化氣息的。在這裡慢下腳步,你會驚喜地發現,這一戶是大夫第,那一戶是名人故居,每一扇或開或合的老木門後,都藏著一個深遠的故事。遍佈大街小巷的,或青石堆砌或木條勾錯的老屋,深藏在巷子交叉口的古井,側寫著臨安人細水長流的生活。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兩迤鎖鑰坊

明朝時,建水曾是臨安府治所在地,這是臨安路與翰林街交匯的牌樓。雲南省歷史上也叫“三迤”,清朝雍正年間先後在雲南設置迤東道、迤西道和迤南道。牌樓上的“兩迤鎖鑰”, 兩迤指迤東道和迤南道,所以建水曾是大半個雲南的重要通道和關口。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穿過青石板鋪的古巷,這是要去那裡?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朱家花園

商號遍及川、滇、桂、開到香港的鉅富、叱吒滇南黑白兩道的人物、辛亥革命臨安起義的槍聲、蔡鍔親題的“做事需憑肝膽/為人莫負鬚眉”對聯……,翻閱朱朝瑛生平,為我們勾勒著那個年代如火如荼的往事。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朱子家訓言猶在耳,然而時代的洪流過處,誰能時刻保持清醒?站在人生的岔口,哪一條才不是歧途?也許一念之差,便是萬劫不復。

歷三十餘年興建,經十年風雨、三次抄家,朱家花園跌宕起伏的繁華,伴隨著民國的硝煙,一步步走向尾聲。留給我們的,是這2萬多平米、214間房舍、42座天井的書香豪宅,令無數人神往的滇南大觀園。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文廟 攝影:盧清國

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是一座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文廟,始建於公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雲南省繼中慶(昆明)廟學之後,與大理廟學同時建立的第二座廟宇。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文廟 攝影:盧清國

據史料記載,全國、州、縣三級的文廟總數明代為1560所,清代約1867所,而建水文廟不僅以佔地面積廣闊(1 14畝),建築規模宏大,在中國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被列為全國第二大文廟及最大的地方性文廟,更以其建築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人文景觀和儒學內涵,構成了我國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所說的“偉大人格的聖地”。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文廟 攝影:盧清國

建水城,為舊臨安府所在地,元、明、清三代曾是滇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加上文廟規模宏大,建築精巧,素有“滇南鄒魯”之稱。早年,當地利用文廟建立了臨安中學。現改為建水第一中學,並在文廟側新建了許多教學樓。昔日孔廟聖地,如今成了青少年學習之所。由於政府和學校注意保存古蹟,至今文廟仍很完整。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攝影:盧清國

雙龍橋

橋,連接此岸與彼岸。有時,我們也要在人與人之間,搭一座心靈的橋,到對方心裡瞧一瞧。

瀘江兩岸,橫亙著十餘座古橋。橋上形態各異的石板,早已磨得光華如鏡。雙龍橋、鄉會橋、風雨橋等,還在橋上建蓋了屋廊,讓經過的人可以歇歇腳、避避風、擋擋雨,充滿相互關懷的溫情。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雙龍橋 攝影:盧清國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雙龍橋 攝影:盧清國

最蔚為壯觀的,是始建於乾隆年間,重建於光緒年間,位於建水城西3公里處的雙龍橋。橋身有三閣十七孔燕齒蟬聯,又稱十七孔橋。碧水藍天相映,十七孔橋濯洗著歲月。茅以升來了,為這融橋樑建築科學與造型藝術為一體的佳作讚歎不已,將其列為中國十座大型古橋代表作之一。2003年中國郵政曾經發行了一套四枚《中國古橋—拱橋》的特種郵票中,其中就有雙龍橋榜。

雲南建水 千年臨安古城 比天安門修建還早28年的城樓

建水臨安古城 大板井 攝影:盧清國

西門大板井

這裡是建水古井中的“大哥大”,有“滇南第一井”之稱的西門大板井。西門大板井的開鑿與建水磚城的建造關係密切,傳說明代洪武初年修築臨安衛城時,徐伯陽將軍被分配修築西城牆一段。他帶領士兵駐紮在地勢低窪的城牆腳,開掘了西門大板井。所以在建水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先有大板井,後有臨安城”的說法。

大板井的水甘甜可口,用它泡茶,茶水清亮,聞起來清香四溢,喝起來唇齒馨香;用它來榨米線,細膩滑軟;用它來做豆腐,口感鮮嫩。今天,所有的建水人家都安上了自來水,但人們依然鍾情於大板井水。茶吧、茶座、茶室無論怎樣變化,所用的水全部來自西門大板井,併產生了一個特有的行業——賣西門水。每天天剛剛亮時,人們肩挑手提或用車拉著西門水沿街叫賣。那“西門——水!要西門尼來買囉”的吆喝聲,是建水不同於其他古城的一道文化景觀。

這是一個依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緩慢發展著的城市,這裡的一切都那麼真實而美好。古城千年的氣韻,在燈火裡溫厚的流傳。古井靜默,仍映照著明如鏡的天。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建水臨安古城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全年來玩都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