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用彈道導彈打航母靠譜嗎?

用戶56669982852


這是對我國軍工建設的懷疑,還是受某些自媒體的影響,或者是說受陰謀論的影響?不知道這些人是為了秀自己的智商,還是為了吸引眼球,或者是別有用心,到處宣揚那些“真知灼見”,比如說:殲20就是一個陰謀,其戰鬥力還不如F16;遼寧艦就是一艘破船,也敢叫航母;東風21D彈道導彈根本不可能打到航母;一看殲20隱身性能就不行,還不如F35……



諸如此類的東西,在百度上一搜一大堆。戰機的隱身性用眼睛就能看出來高低?這本事真得讓人刮目相看:空軍應該把他請去,讓他看看美國的F22的RCS值到底是多少,其正向的RCS值是不是真的能達到0.01。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既然殲20的戰鬥力不如F16,那小鬼子還用急著買F35幹嘛?印度又怎麼會到處購買四代隱身戰機?這到底是誰的智商“堪憂”?


利用彈道導彈打擊航母等大、中型水面艦艇,世界上唯有我國,別無分號。我國擁有2款反艦彈道導彈,被網友稱為“航母殺手”:東風21D、東風26。這2款彈道導彈都是核常兼備的中程彈道導彈,可執行常規作戰任務,也可執行核打擊任務。首先,這兩款導彈都是彈道導彈;其次,它們能夠打擊大、中型水面艦艇。也就是說,反航母作戰只是它們作戰任務的其中一部分。

至於說“彈道導彈打航母靠不靠譜”,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

根據公開的消息,2007年8月5日,我國的遠望4號測量船,遭遇事故受損嚴重,只能報廢。後來我國對其“廢物利用”:將其改造成了“用來模擬航母的靶船”——在遠望4號的尾部裝了一個巨大的角反射器用來模擬航空母艦,作為靶船配合檢驗東風21D的反航母作戰能力。2011年11月初,東風21D彈道導彈準確命中了在太平洋某海域的遠望四號,成功完成了這次反航母作戰的試驗(彈頭未裝藥)。根據消息,此次射程大約在1700公里左右。

被擊中的遠望四號,後來被拖到天津,於2011年12月14日正式退役,遠望四號完成了它最後的使命,在天津被拆解。根據我國軍事專家對遠望四號“被擊中部位的受損程度”的判斷:即便是東風21D彈道導彈的戰鬥部不攜帶任何彈藥,也能依靠動能對航母甲板造成嚴重的破壞。根據這次測試,我們完全可以說:彈道導彈打航母相當靠譜。



來看看英國《簡氏防務週刊》對我國東風21D彈道導彈的評價:其打擊航母的命中概率達到了70%,東風21D將改變美國的亞太戰略平衡策略。指望一款武器就能改變一個地區的戰略平衡,這當然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簡氏防務》的分析不過就是說:美國想再像以前那樣無所顧忌,恐怕是做不到了。

如今,距離東風21D那次打擊航母的試驗已經過去了六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們的另一款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6也更加成熟,並且已經“成建制加入了作戰序列”。有足夠多的理由相信:我們的反艦彈道導彈完全具有打擊航母的能力,並使其喪失戰鬥力。



反航母作戰,更是體系作戰能力的一種體現: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具有極強作戰能力的反航母作戰體系,也是當今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最完善的作戰體系。這套體系包括:指揮協同、遠程偵察、目標鎖定/指引、目標攻擊、打擊效果評估等一整套完善的軟硬件系統,這對情報蒐集、目標偵察、指揮通信等方面具有相當高的要求。

反艦彈道導彈的加入,使得我們的反航母作戰體系更加完善,作戰方式更加靈活多樣,使我們具有了空中、陸上、水下“三位一體”的反航母作戰能力。反航母作戰,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找到航母,並對其實施連續跟蹤,引導己方彈道導彈(或者是其它武器)對其實施打擊。毫無疑問,我們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


彈道導彈依靠高超音速,具有強大的破壞力


儒道之主


我認為可行,就如我國的東風21D和東風26就是反艦彈道導彈。

或許很多人認為,彈道導彈只能打擊固定目標,移動目標會輕易躲避。

但如果打擊的是航母這種最高機動速度也只有30節的話,是可行的。

拿東風21D來舉例,第一步必須是先發現航母艦隊,然後持續跟蹤。同時發射彈道導彈準備打擊。這裡會有個誤區,許多人認為彈道導彈無法打擊航母就是因為其是移動的。但請注意!以東風21D1700公里的攻擊半徑,彈道導彈只需十分鐘不到就可以到達預訂位置!而以航母30節大約五十公里的速度,十分鐘走的距離,對於可在再入段變軌機動的彈道導彈來說相當於無。更何況,東風21D還可以依靠數據鏈進行實時軌道調整。

也就是說,一旦發現敵方航母,確定位置。從我方發射東風21D到到達敵航母編隊正上方的十分鐘裡。不僅敵方航母無法機動出導彈打擊範圍,東風21D也可以依靠自身攜帶的雷達等裝置,配合地面與衛星發送的數據鏈,進行軌道調整。

而更重要的是最後的打擊階段。很多人都認為,航母編隊的反導能力MAX,一定能輕易攔截。其實不然!

彈道導彈的攻擊方式是從目標正上方天頂處,俯衝攻擊。其速度可達到十倍音速以上,而世界上大多數防禦導彈對於這種速度來說都是擺設。連標準系列導彈攔截率恐怕都不會超過百分之50。(再者,相當一部分攔截了也沒用,彈道導彈相當一部分威力靠的是巨大動能。即使攔截,其殘骸也是有巨大殺傷力的。)而近兩年熱度很高的薩德系統,並不能上艦。。

更何況天頂位置原本就是艦船的防禦盲區。。密集陣打不到,海麻雀像是蚊子攔隕石。。。

21D已如此有力,就更不用說東風26了。

綜上所述,反艦彈道導彈確實是航母一大殺手。世界上也就僅有中國研製出來,是區域拒止反介入戰略的一大支撐。

中國既然花費大量精力研發出來,那就一定是有實戰意義的!!

而且,不要把航母編隊想的太固若金湯。戰時戰場環境很複雜,航母編隊也會失去防護。



那年花沒開514


這還是很靠譜的,彈道導彈這類武器一般而言命中精度都不會很高,洲際級別的導彈命中精度的圓概率誤差(CEP)在100米以上,少數可以達到百米以內,但是也不會很高。而4000米左右的彈道導彈命中精度就有所改善了,好一些的可以在二三十米以內,差一些的當然也在100米以上了。但是1500到2000公里射程的彈道導彈,命中精度就可能達到20米以內的級別。


如果彈道導彈命中精度達到了20米左右的圓概率誤差,那麼他就足以去執行精確打擊的任務了,此時,再為導彈加上機動變軌能力,那麼他就具備了追擊移動目標的能力,對於動輒近百米寬,300米長的航空母艦,4000公里射程左右的彈道導彈,如果技術夠先進,就足以進行打擊了,畢竟航母也是一個大傢伙,不需要太高的精度也能命中。


要知道,導彈類武器還是二戰後才大規模應用在海戰的,在此之前,海戰依靠的就是炮彈和飛機的航空炸彈,這些彈藥的命中精度才叫一個差,但是也已經足夠進行大規模的近代化海戰了,還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俯衝轟炸機,俯衝3次能夠命中1次就算是成功,但是這也好不耽誤俯衝轟炸機成為非常有效和實用的反艦手段。


現代反艦彈道導彈,比如說DF21D和DF26等,射程基本就在1700-4000公里範圍內,都具備了滑翔式彈頭和機動變軌能力,採用錢學森彈道,可以在長時間飛行後調整再入大氣層的位置,以精確追蹤目標,命中的圓概率誤差都在30米以內,這樣的誤差精度已經足以瞄準航母進行攻擊了,這一誤差值比起二戰時期的炮彈還要精確,足以反艦作戰。


另外,有人指出偵查是一個問題,你想打中4000公里外的航母,也得知道他在哪裡,往哪個方向,以多快的速度走是吧?沒問題,以我國為例,已經構建起海洋監視衛星體系和大量的偵查幕兵器,比如大型預警機和遠程長航時無人機等,按照我國的話說就是,可以對亞太地區和印度洋地區的30艘大型艦艇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跟蹤。


這也就意味著,只要戰爭爆發,可以隨時向著30艘大型艦艇,也就是航母或者兩棲攻擊艦等,發動強大密集的彈道導彈打擊,在敵人進入作戰距離之前就將其消滅之,這樣的作戰能力也給了對手很大的壓力,不斷的發展其海基反導攔截能力,但是其體系目前還未真正建立,彈道導彈打航母依然是一個令對手頭疼的有效作戰方式。


海事先鋒


可以,而且是目前唯一的手段。前提是彈道導彈打航母必須裝備核彈,而且是大當量的核彈。

航空母艦的防禦圈構成十分完備,雖然美軍一直宣揚航母無用論和小型化,但是看其最新型的福特級顯然對自家的上述理論很“打臉”(W君說這就是赤裸裸的戰忽局手法)。

攻擊現代航母首先面對的是一個全方位防禦體系,空中、水面、水下、電磁干擾的艦隊級防禦構成,分為外防區(400公里上下)、中防區(185公里)、內防區(也稱為點防禦,45公里)三層防禦圈。如果再將國家級外太空的戰略資源衛星加入進來,一個航母作戰編隊的防禦體系基本是“無限”範圍的概念。如果在戰時,配屬的其它驅逐艦和巡洋艦協防考慮進來,其它的武器根本接近不了航母,因此也“只有”彈道導彈是攻擊航母的唯一手段。(小國只能被活活虐死)

其實W君對裝備常規彈頭的彈道導彈去攻擊大洋上的航母編隊比較懷疑的,並不是導彈精度的問題,而是如何發現航母的問題。發現不了艦隊基本就無法發動攻擊,美軍恰恰利用的就是這個特點,才將航母部署在全世界的大洋上。

可能一艘航母在海里時大家認為是這樣的狀態:

實際上這僅僅是300米空中的圖像,300米長度的在衛星圖中可能只是這樣的:(這是提前知道方位後的對比圖,不然根本注意不到)

世界上同體積的巨輪有幾千艘,在大洋上留下的尾跡基本相同。在不知道方位的情況下找航母,等於“大海撈針”。

這只是偵察追蹤難點。而且現代戰爭還有電子戰的加入,例如1984年美國派航母編隊逼近蘇聯的勘察加半島,使用電子欺騙手段致使蘇聯飛機飛錯了方向!整個行動結束後蘇聯都毫無察覺美國航母逼近過本國領海。由此可見,找到一支帶有敵意的航母編隊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情。

假如萬幸追蹤到航母編隊的位置,那麼接下來面對的是航母具體地點-----艦隊防空核心的突防問題。

航母在艦隊中的位置絕對是整支編隊的“至強一點”。毫不誇張的說,編隊中巡洋艦、驅逐艦等其它艦艇都有隨時“犧牲”的覺悟。不要以為“飽和攻擊”能擊穿三層防禦圈的神話,編隊也會使用“飽和防禦”(過度防禦)回應所有的攻擊。

因此,在找到航母編隊的情況下。“保險”(有效)的攻擊手段就是:使用裝載大當量核彈或者(多彈頭分導彈)故意“避開”(打偏)航母500米左右的偏差,躲開“至強一點”的防禦,摧毀整支艦隊。W君是懷疑攜帶常規彈頭的彈道導彈來執行戰時反航母編隊任務的。


軍武數據庫


使用彈道導彈打航母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首先,能不能提前知道航母的確切位置就是個問題,用來發現航母位置的手段不少,比如使用低軌衛星組網發射(多軌道偵查,提高發現概率),不過這個需要考慮到對方的反衛星技術,老美在這方面玩出花來了,不過衛星快速補網發射技術可以彌補這個短板;除此之外還可以上空軍的巡邏預警機、或者海軍艦艇伴隨監視,直接跟老美的航母編隊死磕,只不過這樣的話,這些用來監視的兄弟部隊也在對方的火力打擊範圍內,不過只要敢於犧牲的話就沒問題了!

總的來說,發現航母位置的手段是有的,但是發現了怎麼打呢?畢竟航母是一直在運動的,從導彈發射到擊中目標這十幾分鐘的時間了,航母可能已經移動了10海里(18公里)的距離,導彈從幾百公里的高空落下來,在一個半徑18公里的區域,要找到一個長几百米,寬幾十米的移動目標,真的跟大海撈針沒什麼區別,比如下圖,這就是美國軍用衛星觀察尼米茲航母的圖片,左邊是全景圖,右邊是部分放大的圖片,那個點就是航母,而後面的則是航母運動時的尾跡,所以,從高空看下去,大洋上的航母真的就跟螞蟻差不多!


還有啊,彈頭在中段飛行的時候,是屬於一個無控純彈道飛行的狀態,想要修正彈道,要麼在主動段,要麼在再入段,所以,如何在中段時根據航母運動軌跡來修正彈道是一個問題,至於有人會說利用洲際導彈上的中段變軌技術,首先,這種技術只是拉低彈道,並不能大幅度改變導彈的打擊方向(即只改變豎直方向,水平方向不變),其次,這種洲際導彈上的技術還沒有應用到中程導彈上面,當然,這個中段變軌的問題可能已經被那些大神們給解決了也說不定!


最後,在彈頭的再入大氣層階段,需不需要再次減速以便調整彈道從而精確打擊航母也是個問題,如果不減速,那麼從確定目標運動軌跡,到彈頭落地只有十幾秒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彈頭能不能迅速改變彈道打擊航母就不好說了,舉個例子,美國佬的潘興2中程彈道導彈(射程1500~2000公里),就使用了機動彈頭再入後減速的騷操作,落地速度只有幾馬赫,但是CEP(導彈的命中精度)只有不到30米,這玩意只要把核彈頭給換了,絕對是反航母的利器啊,畢竟精度那麼高,可惜潘興2美國佬已經銷燬了。想要山寨都山寨不了!



當然了,速度慢了,那麼彈頭的突防能力也就相應的減弱了,還有,在彈頭的再入階段由於速度太快,在氣功加熱下會出現熱障的情況,熱障的情況下,彈頭上的導引頭是完全無用的,不具備通信能力,因此,就必須在熱障出現之前,把航母的運動軌跡掌握清楚!


哨兵ZH


這個在技術已經成為可能了,大約上世紀80年代時,蘇聯的科研人員就進行相關的研究,結論是可行,唯一的阻礙為,蘇聯的電子技術不過關,彈載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達不到要求。

在技術上也不存在什麼問題的,航母的個頭相當大,別想隱蔽自已的行蹤是不可能的,很容易被人定位,在現代衛星技術,從太空中對航母等大型水面目標進行定位已不是什麼難題,甚至大型的陸基遠程雷達也可以上千公里以外的海上目標進行定位。

彈道導彈的飛行確實預設目標,彈道也相對固定,似乎無法找到機動中的航母,但是它的飛行速度非常快,從發射到彈頭進入再入段,只有10分鐘左右。這段時間內,航母即便以30節的速度進行,也不過幾海里,實際上也可以預估出航母的機動方向,那麼就可以將航母鎖定在一個幾平方海里範圍內。

以目前的制導技術,導彈的落點保證在這一範圍內,那麼就是再進一步修正的問題,這個難度並不大,預定落定與實際彈著點之間的誤差已經很小了,以目前的末段彈頭修正能力已完全可以滿足這一要求了。

目前打擊固定目標的話,將命中誤差控制在米級以內,已經很正常了。從目前公開的消息看,中國曾經進行海上靶試,將充當目標的靶艦直接擊中。30節的航母在每秒下落速度為幾公里的彈頭來說,航母速度可以不計的。

中國在2015年的抗戰勝利大閱兵中,展示了東風21D與東風26時,已經將它們視為:反艦彈道導彈,這說明我們解決了相關的技術問題,已經開始列裝了。對此美軍一直相當關注,沒有說過反艦彈射導彈在技術不存在可能性的問題。


南國軍情


肯定靠譜啊,不然我們發展東風21D和東風26難道真的是給美國人送快遞?說起彈道導彈打航母,其實蘇聯是我們的老師,因為這玩意確實是他們先搞的。在冷戰時期,美蘇在軍備上全面對抗,蘇聯雖然在陸軍和空軍方面略顯牛逼,但是在海軍發展上落後了美國人太多,尤其是在航母上,蘇聯人走上了武備艦的歪路,科技樹明顯偏離了正常軌道,於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裝滿了武器的基輔級航母等各種怪物都接踵而來。

這渾身都是反艦導彈的玩意你跟我說是航母?其實蘇聯人更願意稱為“重型載機巡洋艦”

但是蘇聯人還是心裡還是虛,於是就誕生了所謂的“區域拒止”戰略,講究的是以陸制海,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通過在陸地發射彈道導彈打擊美國航母戰鬥群,這就是有名的A2/AD武器(美國人發明的詞)。

區域拒止戰略

蘇聯人為此也是煞費苦心,首先他們花費巨資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海洋監測系統,以衛星偵查網以及水面情報船和海上巡邏機組成,他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信息情報網,一旦有美國航母出海和行動,這一系統就會精確的將它們所處的位置和航行路線等信息傳回蘇聯作戰本部,而這些信息就將指引彈道導彈以及飛機和潛艇對美國航母群進行毀滅性打擊!

有了眼睛和耳朵,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手中的武器問題,在赫魯曉夫的親自關照下,蘇聯切洛梅設計局提出了“UR-200”計劃,目的就是設計一種專門攻擊海上大型機動目標的反艦彈道導彈,但是由於技術不成熟,該導彈連續9次試射失敗,最後留著赫魯曉夫的下臺而流產。這個計劃失敗了,但是任何困難也難不倒我們的戰鬥民族,在武器研發上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1962年,蘇聯在R-27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開發除了R-27K反艦彈道導彈,該導彈重13噸(怕打不中可以裝核彈頭),射程達到了900公里,它可以通過海洋監測系統進行目標指示和瞄準以及二次發動機進行彈道修正,確保準確命中航母和驅逐艦等大型軍艦,1970年進行的20次試射中有16次成功,在1975年的實彈打靶中,準確的命中了數百公里外的目標船隻,蘇聯人對此表示很滿意,美國人表示很怕怕!

也就在這個時候美國人半忽悠半威脅的讓蘇聯人與自己在1972年簽訂了限制戰略武器條約,這使得蘇聯人最終放棄了這個導彈打航母的計劃,甚至停止了已經開始的更先進的R27K導彈的研發,當然了技術上存在的問題和為人不知的實戰效果也是蘇聯人放棄的重要因素,畢竟所有數據都是蘇聯人公佈的,外界並不為所知!

彈道導彈打航母簡略示意圖

蘇聯人放棄的使命現在已經由我們的東風21D和東風26接班,我們在成功克服了偵查目標、目標定位、導彈制導技術、導彈突防技術這四大關鍵技術後,在更加可靠的全球海洋偵查系統和更準確的導彈保證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部署反航母彈道導彈系統的國家!這一點我們值得驕傲,在可預見的的未來,這些不對稱武器和國產航母將會成為美國人的噩夢,我們終將重新站上世界之巔!

給祖國點贊!為中國加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轉發一下!謝謝


軍武吐槽君


你好,軍武雜談為您解答:靠譜,擊傷的意義大於直接擊沉。

說起彈道導彈打航母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中國的DF-21D彈道導彈。但是實際上,最早提出彈道導彈打航母的,並不是中國,而是冷戰時期的蘇聯。

當時的蘇聯海軍雖然也十分強大,但是在遠洋海域遇到美國航母戰鬥群時還是沒有把握贏的。為了提前削減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戰鬥力,蘇聯就提出了用彈道導彈打航母這種構想。最後之所以不了了之,原因在於偵查和跟蹤體系太落後了。

雖然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看起來浩浩蕩蕩的,但是實際上撒到大洋中,不努力去找的話根本就找不到。連發現都不一定發現得了,更不用說鎖定和打擊了。

而中國的DF-21D彈道導彈打航母是比較靠譜的,因為中國原本只是希望用DF-21D將美國的航母戰鬥群阻攔在戰區之外,無論是方向還是海域對比前蘇聯時期都要小上不少,自然發現、跟蹤和打擊成功率就高上不少。

而彈道導彈攻擊航母並不一定要擊沉航母才算達成作戰目的,只要能夠擊傷航母的飛行甲板,使之無法正常起降艦載機進行作戰即可。因此,用彈道導彈打擊航母是一種靠譜的行為。


軍武雜談


這就要說我們的DF21、DF26了;


從目前來看,彈道導彈可以說是反航母作戰中最可靠的手段了,因為反航母作戰的關鍵就在於“發現、跟蹤、定位及突防”。

而在目前所有突防手段中,彈道導彈是反航母作戰中最有效的突防手段,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為例,其防空攔截圈半徑高達400公里,這還不外圍E2預警機的遠程探測範圍。

在這麼遠距離的攔截範圍中,攔截火力網足有數層之多,普通反艦導彈突防極其困難,而彈道導彈可以利用其垂直打擊與數十倍音速的彈頭再入速度,穿透航母戰鬥群防空攔截圈,對航母進行打擊。

以前蘇聯反艦彈道導彈“P27K”為例,儘管其圓概率誤差達到了驚人的2500米,但是在其配備30-8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時,其摧毀大型水面艦艇編隊的概率為75%-80%,遠高於目前反艦導彈的突防概率。

而我們所裝備的DF21、DF26反艦彈道導彈,配備的高機動精確制導彈頭,突防能力更強,速度更快對航母戰鬥群的打擊能力更強,可以說是目前反航母作戰真正的“殺手鐧”武器。


武備趣科普


可以的!只要有裝備機動變軌能力的彈道導彈就可以對航母實施打擊,而沒有該能力的彈道導彈則不行。

彈道導彈有兩種,一種是早期的彈道導彈,這種導彈的彈頭是沒有安裝發動機的,這種導彈不具備機動變軌能力,只能打固定的目標。因為彈道導彈的飛行時間很長的,從發射到命中往往需要幾十分鐘,這幾十分鐘時間對於機動的目標往往可以走很遠了,比如航母的航速高達50多公里每小時左右,這種誤差性太遠了。而且因為反導系統的建立,這種導彈往往會被反導系統鎖定攔截,比如愛國者就是這麼攔截飛毛腿導彈的。

而到了現代時期,由於分導技術(多彈頭)的實現,現在的彈道導彈的彈頭都裝了動力系統,可以在到達目標附近的時候仍然具有動力推進,這是用來規避反導系統用的,這種導彈實際上就是升級版的反艦導彈,正常誤差可以控制在10~50米左右,而航母的艦體長度達200~300米,寬也有30~50米,基本無法躲過這種彈道導彈。除非航母的反導系統起作用,能夠攔截來襲導彈,但是概率非常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