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巴巴罗萨是什么意思?

用户52027093484


"巴巴罗萨"在德语中的意思是"红胡子",是一个皇帝的绰号。这个被称为"红胡子"的皇帝,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1122-1190年)。他一直被认为是德国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在其执政期间,德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全欧最强大的帝国。

同时,腓特烈更是个崇尚扩张侵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曾先后六次入侵意大利,而且还指挥十字军东征。

希特勒同样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因此他极度崇拜这位皇帝,希望自己也能像"红胡子"那样发动东征,征服全世界。于是,入侵苏联的计划原名本来叫“奥托计划”,后来于1940年12月,被希特勒更名为“巴巴罗萨”。

然而,讽刺的是"红胡子"自己本来就是死在东征的路上,那次十字军东征也是因为他的死而虎头蛇尾。所以说,"巴巴罗萨"这个名字用于“东征”苏联,本身就有点不太吉利的。

而悲剧的是,历史再一次的重演。巴巴罗萨计划当初制定占领的三个目标莫斯科、列宁格勒、顿涅茨工业区,一个也没有实现占领。最后,希特勒不仅没有完成征服苏联的计划,反而在莫斯科城下被苏联军队打败,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这些历史要读


德国的腓特烈大帝因为一脸鲜红红胡子被取了“红胡子”这个外号,德语的“红胡子”就是Barbarossa,意大利语直译过来就是巴巴罗萨,这就是二战期间那个著名的进攻苏联计划的名字来源。


他被称为跟拿破仑齐名的近代西方三大军事家,中世纪欧洲最辉煌的君主,腓特烈的军功和政绩在同时代的欧洲那是大名鼎鼎,多次平定德意志内乱,发起十字军东征。


大帝的红胡子外号也是跟他在位期间5次征讨意大利有关,毕竟当时的意大利是欧洲最富的地方,其他国家都想赖捞一笔。在羸弱的德意志第一帝国历史上,这位大帝绝对是凤毛麟角一般的人物。



在腓特烈之前的罗马帝国皇帝们即位,一般都是经过教皇的加冕,而腓特烈不一样的是,他在加冕称号前加上了“神圣”二字,他从即位开始就对意大利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意大利何德何能,好吧因为教皇在那里。


这位一心想超越奥托大帝的腓特烈大帝竭力要让教廷臣服,开始了各种东征西战,借着梵蒂冈的教士阿诺德叛乱之际,轰轰烈烈地带着军队开往教廷镇压,教皇欠了这个人情,只好给了个天大的封号“腓特烈大帝”。



1158年他还颁布了伦加利亚敕令,宣布德意志对意大利的伦巴第的主权。不过德意志在意大利的作为有点过分了,抽税太狠,引起米兰威尼斯等地多次起义,在1167年还组成了伦巴第联盟,本来腓特烈想好好打一仗结果军队内部发生瘟疫,好吧意大利险胜。



腓特烈屡次造访意大利发现都不太顺利,于是想着不如去抢东边伊斯兰的地盘,去打劫”黄金、乳香和宝石遍地都是“的中东地区,就这样联合了英国的狮心王理查和法国的腓力一世,于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就这样开始了。有一个很不幸的消息是,腓特烈68岁亲征耶路撒冷的路上,突发心脏病或者是淹死了(历史上这个有争议)。


腓特烈一生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的巩固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安排儿子亨利和西西里公主的婚姻非常有效地取得了西西里的统治权,使得霍亨斯陶芬王朝的领土再次扩大,虽说国内的诸侯争斗一直很乱。



腓特烈死后历史上就留下了一个传说,很多德意志人说他并没有死,而是隐居在图林根的凯夫豪森山洞里,有朝一日会出关带领德国再次血洗欧洲。这也是传奇了,德意志第三帝国可能就想借这个典故发动战争吧,这就是巴巴罗萨的来源了。


虎历


苏德战争初期,XTL率领的德军在欧洲战场上连连得手,但SDL对此却不闻不问。当然,SDL也不相信他们会遵守1939年两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他始终认为,苏军也不是好惹的,他估计XTL会在消灭了欧洲其他小国以后,才会考虑进攻他们。况且,英国这些国家同样也是自己的敌人,何不在他们内讧的时期,提高自身的实力,从而坐收渔翁之利呢?

一、德国的方案和“红胡子”的关系。

实际上,正常人也都会这么去考虑。所以,在XTL偷偷酝酿“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他们正忙着工业迁移调整,发展军工企业,为自身的扩张作着军事准备。

XTL酝酿的这个方案是最让他感到兴奋的。因为“巴巴罗萨”在意大利语中是“红胡子”的意思,是XTL的偶像——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外号,他有一句话“生存与毁灭只有在战争中才能证实”备受XTL推崇。

之所以用这一外号来命名此次行动方案,也是XTL向日后指责其背信弃义的人,表明的一种态度:一切皆以胜败论英雄,成者王败者寇。1940年7月,该方案完成,XTL便迫不及待、如火如荼地开始实施,其内容是:分兵三路,迅速攻占包括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二、柏林在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隐真示假”。

为了达到麻痹莫斯科的目的,柏林在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投放了多枚烟雾弹,大量印发英国地图,给部队配上了大量英文翻译;同时,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和登陆工具,甚至在海岸上还配置了很多假火箭,派部队进行登陆演习,装作要继续进攻英国的假象。

与此同时,德军暗地里大规模调动,并且多次派遣侦察飞机潜入其领空,SDL也不是傻子,这些小计俩是瞒不住他的。为了消除苏军最高统帅部的猜忌,在外交上,一改以往对立的口吻,转而将矛头直指英国。

XTL又在外交上狠下工夫:放风将兵力东调,解释为在进攻英国之前部队需要到东部休整;将大举向波兰增兵的行为,解释为是派遣年轻的士兵去完成部队的新老更迭;向芬兰大量增兵后,解释为是为了向挪威北部派遣增援部队;至于进入罗马尼亚,则说是派军事代表去帮助罗马尼亚训练部队。而实际上,XTL正偷偷部署,准备从中心、南部和北部三个方向入侵苏联。

三、苏联人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付出代价。

阴谋在迅速地进行着,一切都如XTL所希望的那样,全世界包括SDL都认为他们在为对英战争积极准备。XTL兴奋地导演着这场最为得意的作品,暗自偷笑说:“当它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惊失色!”虽然SDL觉得有点不对劲,但是由于自以为是的信心,又有条约的约定,对他们的部署也就不怎么警惕了。

过分自信天真的SDL怎么也想不到,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柏林便背信毁约,甚至当谍战专家理查德·佐尔格在战争爆发前向其透露,进攻发起日期的情报时,也未能引起他的足够重视。当1941年6月22日,计划开始实施。结果可想而知,苏军完全失去了方寸,慌乱应战,节节败退,在他们还未能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时,德军已兵临城下。这下SDL彻底清醒了。

结语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说明了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不可不认真研究、不慎重考虑的。

苏军的惨败,固因德国“隐真示假”战术的成功运用,但其国策中不加强自己的防御准备,而把希望寄托于虚假的战略联盟和一纸条约,则是最大的失误,如果他们能积极防御,即使挡不住德军的凌厉攻势,亦可拖延—阵,二战的进程就会改变,可见一个错误不仅会影响本国,甚至会关联全球。

大家说说看为什么苏联人这么自信?请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互动一下。

支持原创//不断更新//谢谢关注和推广


白杨树下谈历史


军事历史迷耳熟能详的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对苏联与东欧斯拉夫地区战争的代号,整场作战在1941年6月22日展开。这个名称其实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1122年—1190年)的绰号红胡子。这个词汇是意大利语“Barbarossa”,这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对征服意大利具有浓厚的兴趣且成为了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终其一生先后发动了6次针对意大利的军事入侵。因此被意大利人所憎恨,而得到了红胡子的绰号。

腓特烈一世的画像

腓特烈一世被誉为德意志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最成功的统治者。在他长达45年的统治期间(1155年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内被教宗阿德里安四世册封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了全欧洲国力最强盛的国家。希特勒对这位帝王十分崇拜,因此在1940年12月将对苏作战的代号从“奥托”计划改为了“巴巴罗萨”计划。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领导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于1190年6月10日横渡萨列法河时坠马溺亡,而后他的部队也因失去领导而分崩离析。这次东征最后也变得虎头蛇尾以失败而告终。希特勒用他的名字命名这场对苏联的“东征”其实说起来并不吉利,而事实证明这场入侵计划在同年12月便以失败告终,而德国的东线作战直到1945年5月苏联占领柏林才算正式结束,希特勒本人也在柏林被攻克前夕自杀。


彼得堡的肥天鹅


巴巴罗萨是意大利语“红胡子”的意思,在历史上有三位名人曾经用过这个绰号,12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以及阿尔及尔的两位著名的海盗。而具体到希特勒使用“巴巴罗萨”作为进攻苏联的行动代号,只能意味着希特勒对腓特烈一世的无限致敬。

意大利人之所以用巴巴罗萨来称呼腓特烈一世,是因为这位君主以六次入侵意大利而闻名于世。红胡子的意思是这位入侵者在意大利残杀无辜,让意大利人的血染红他的胡子,由此可见意大利人与腓特烈之间的血海深仇。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进行六次远征并于1155年拿下罗马。1158年第二次占领米兰,并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建立政权。

腓特烈一世在位近 40 年始终都处于政治、军事斗争之中,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了恢复神圣罗马帝国对意大利的统治权之中,虽然屡战屡败仍不肯罢手。无论多少艰难险阻,腓特烈从未停止过他的追求——要建立统一的大帝国,并且使之具有德意志的特征,作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要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而这一点,和希特勒的野心不谋而合。

甚至从德意志民族中,一直流传着腓特烈没有死的神话。他们认为在安特斯格山脉山谷里有一个黑洞,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在这里的武士中间迷睡着,等待到渡鸦不再绕峰翱翔,山谷中梨花开放的时候,便会醒来带着十字军下山,给德意志带回和平、强大和统一的黄金时代。希特勒将进攻苏联的军事行动称为“巴巴罗萨”,其本质就是要将自己作为20世纪德国的“神圣罗马皇帝”或者腓特烈一世“转世”。

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腓特烈一世还是希特勒,他们虽然在历史上一度创造了不少辉煌战绩,但都是阶段性胜利,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1189年,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在渡过塞勒夫河时溺水而亡。鉴于他平时对士兵的苛刻竟然没有人去救他。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


哏都太尉


德国装甲先遣部队大胆行动,闪电进攻,一举歼灭苏联陆军主力。


像我这样的不多


红胡子巴巴罗萨见十字军东征,这货死十字军东征路上,在河边穿着盔甲喝水淹死的。

巴巴罗萨计划见二战希特勒的苏德战争,计划名字来源红胡子。


沙中土大溪水


″巴巴罗萨"是12世纪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曾经率领十字军东征,并死在东方。希特勒出于对他的崇拜,把进攻苏联的计划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