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與劉墉都是清代頗負盛名的書法家,翁方綱的隸書精絕細膩、點畫工整得體,而劉墉則以行書的雄深雅健、不拘一格見長。但由於他們的風格與追求不同,表現在書學上雙方互有爭議。


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劉墉學生、翁方綱女婿戈仙舟拿劉墉的字向翁方綱討教,翁看後說:“你去問你老師,哪一筆書是古人的?”戈將此話轉告劉墉,劉反唇相譏:“你去問你岳父,他的書法哪一筆是他自己的。”

如果單就這場爭論來看,似乎翁方綱略遜一籌,實際上,兩人的 觀點都有可取之處,如合二為一,正是學書中“先無我,後有我”的兩個階段。

也許是“樹大招風”的緣故,清時對翁方綱的書法褒貶不一的。他的“謹守法度”頗為論者所譏笑,但更多的人則讚譽他的書法“冠絕一時”,“其樸靜之境,亦非石庵(劉墉)所能到也”。或許有人會指出:既然“先無我,後又我”是學書的兩個階段,那麼翁方綱到老來還是“無我”,豈不仍在初級階段嗎?這正是我們探討之所在。

儘管古往今來不少人指謫翁方綱點畫過意講究,依傍古人,不越“雷池”一步,屬“無我”之列。但他能“初學顏平原(顏真卿),既學歐陽率更(歐陽詢),後又隸法史晨、禮器諸碑,且雙溝摹勒舊帖數十本,無碑帖不收藏默識”,做到“筆筆有出處”,這不正是他的“有我”嗎?試想他若不博採眾家之長,融匯各家之精,怎能把諸多碑帖之“出處”,融進自己的作品呢?而他的見多識廣,也使他的書法在客觀上不可轉移地帶有其他範本的某種藝術成份,這正是變“他”為“我”之舉。從這個意義上說,說他“有我”是立得住的,說他“無我”未免失之偏頗。

學書正道,“先無我,後有我”,學習、選擇、比較、反覆,持之以恆,師古不泥,化古為今,終成大家!

請看翁方綱、劉墉的手機吧!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書法1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書法2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劉墉書法1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劉墉書法2

翁方綱的書法咋樣?

翁方綱(1733-1818),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

翁方綱學識廣博,對顏書、歐書和唐人寫經、漢隸都下過很大的功夫。他的書法講究無一筆無出處,行書是典型的傳統帖學風格。連貫柔和,不急不躁,循規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風範。

請先看一下翁方綱的隸書風格特點:

一、靜中有動,粗中有纖。 如,元、龍、變、忀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二、圓中有方,復中有變 如,韋、信、出、犧

三、收中有放,穩中有險 如,推、蘭、庭、載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四、態中有神,媚中有健 如,成、切、寫、瑟

再欣賞一下他的手跡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劉墉的書法,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靜

劉墉書法主要取蘇東坡、顏魯公之厚,兼具董、趙書法之清,同時又遍求諸家,形成了淵雅醇厚、法度井然、揮灑自如的書法風格。劉墉遺世墨跡以楷、行草為多。劉墉書法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靜。

一、肥

“肥”是指其書法點畫形態豐腴。

劉書用筆重、用墨濃,有“濃墨宰相”之稱。雖然古人強調“書貴瘦硬”方能“通神”。但是書能肥到好處,肥到妙處,使其特具風神意趣,決非平常人所能為之。乍觀劉書,圓潤肥厚,好似朵朵棉團堆積而成,似有“墨豬”之嫌。若細心品味,其實不然。劉書迥異於軟弱嫵媚的時風,卓爾不群,豐肥中出剛勁,古樸中有致巧,堪稱“綿裡藏針”。王世貞嘗評“蘇東坡以老筆作嫩字”。移此評劉氏書法,亦為切中肯繁。從出土的劉墉墓中遺物可知,劉墉用紫狼毫筆,紙張大多是蠟箋紙和高麗紙一類。用硬毫筆在不吸水的紙上書寫,能做到不露鋒芒,風神內蘊,顯出劉墉的筆法尤其高明。劉書起筆用“逆蹴”之法,藏鋒入紙。收筆筆鋒內斂,引而不發,含蓄深沉。運筆變化豐富,時有秀勁之筆夾雜其中,顯得張弛有度,筆畫的開張和斂縮均出之自然,稚氣與靈氣相輝映。運筆中常常搭鋒養勢,折鋒取姿,令力在字中。墨色亦以濃、幹為主,墨色濃厚中常透露出一絲光亮。劉書結字常用“打疊點畫,放寬一角”之法,使一字之內有意留白,與濃郁層疊的點畫相依對,疏朗與稠密並存,枯潤互映。

二、厚

"厚"是指其書法謀篇結字取勢厚。

劉書章法平白質樸,字字獨立,字與字之間無過多牽絲,然氣脈貫通,一氣呵成。楊過敬雲:“文清書如綿裹鐵,……雄深雅健。”相對於明末諸賢連綿直下的體勢而言,劉書字字穩健,其結體大多是扁方形的,重心降低,點畫之間表現出沉靜內斂的厚勢與張力。劉書小字亦具擘窠大字的恢宏氣象。近人馬宗霍《霋嶽樓筆談》曰:“嘗見文清臨瘞鶴銘,具廊廟之度,而兼山林之氣。知小真書之妙,蓋深有得於此。”古人操音律求飽滿,奕棋講厚勢,為人修篤實,劉墉書法頗能暗合於此說。

劉墉的字很粗,卻不讓人感覺是墨豬,字含骨力,所謂的骨力就是字的間架結構和筆畫很到位。另外劉墉的字有種內斂的傾向,感覺它非常有力量,但是它的力量是往裡收,它不是向外發的那種,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敦厚,不張揚不外露。

三、靜

“靜”是指劉墉書法意趣靜謐,神情從容。作為藝術門類之一的書法崇尚“靜”氣而忌“火”、“燥”。一味崇尚外示剛勁必現“火”、“燥”之陋。反之,一味避剛就柔,又易於流媚。劉書筆墨濃厚,善於藏頭護尾,少圭角。點畫意態謹然,從容不迫。又字字獨立,大小相合,絕少大小懸殊之字。清徐珂《清稗類鈔》雲:“其(劉墉)書之佳處正在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劉墉以不凡的氣度避火燥,去柔媚,駕馭濃黑新亮的筆墨寫出了一片靜寂的世界。書法視頻。劉書常“於軌則中時露空明,於運用中含虛寂”。“靜”氣是劉書的主要特色。清人郭尚先《芳堅館題跋》雲:“晉唐元明諸大家得力全是個靜字,須知火色純青,大非容易,國朝作者相望,能副是語者,只有石庵先生。”

劉墉書法的價值,就在於他把優遊養性的翰墨餘事與作為朝廷重臣所具有的儒雅氣質結合在了一起,使書法真正成為表露人格、寄託性情的理想方式。透過他那溫集敦厚的書法風格,可以使人感到儒家思想的溫恭儉讓、智圓行方的人格心態。

劉墉書法的風格和明代以來帖學傳統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他不追求一般學帖者習慣的流暢婉麗或縱肆跳宕,而是以豐腴渾厚的點畫、率意鬆散的結字和濃重的墨色,成功地營造出一種雍容、靜謐甚至還帶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書法欣賞。

清代帖學的集大成者,被後人稱為“濃墨宰相”。劉墉的書法在當時就擁有很大的名氣,清代學者徐珂在《清稗類抄》中說“諸城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黃鐘、大呂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成自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賢之大成也。”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勳子。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於清仁宗嘉慶九年(1804年),一生歷康、雍、乾、嘉四代。其主要活動在乾隆年間,乾隆十六年高中進士,由編修累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充《四庫全書》館副總裁,死後加太子太保,入賢良祠,諡文清。劉墉博通經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為書名所掩。其書以渾厚古樸、貌豐骨勁而獨步當時。

請看“濃墨宰相”書法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翁方綱與劉墉掐架鬥嘴,書法“有我也,無我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