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趙匡胤之鑑:“父死子繼”為什麼好過“兄終弟及”?

商朝末年,紂王四處用兵,導致國家的政治經濟都走在崩潰的邊緣。

趙匡胤之鑑:“父死子繼”為什麼好過“兄終弟及”?

微子啟數次給弟弟紂王進諫,紂王都不採納,還開始厭煩這位老兄。於是這位老兄乾脆就辭官隱居起來了,直到武王滅了殷商政權,又派人找到微子啟,恢復了他在商朝的爵位。

再後來,周武王死了,他弟弟管叔,蔡叔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作亂,被周公平定。一直恪守本分的微子啟,成了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人。原來由武庚領導的殷商餘民,被一分為二,一部跟著周公去修洛邑,一部就分給了微子啟,供奉殷商的列祖列宗,以睢陽(今河南商丘)為都城,建立宋國。爵位與齊國一樣,都是公國。

趙匡胤之鑑:“父死子繼”為什麼好過“兄終弟及”?

周的分封,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除了周天子自己的領地是王國外,諸侯國分為“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級別,以公國諸侯級別最高,封地最廣,爵祿也最優厚。晉國是周王室近親,初封也才是侯國,南方的楚,當時才是個不起眼的子國,這麼一比,就知道,宋國的起點還挺高哦。

微子啟去世以後,他弟弟微仲即位。宋國曆史上,國君與兄弟感情好是一種傳統,君位的兄終弟及,也是宋國政治的一大奇觀,究其本源,大概是受先祖的影響。殷商祖宗十八代,三十次帝位繼承,就有十四次兄終弟及,三次叔終侄及,只有十三次是父死子及。傳給兄弟的,竟然比傳給兒子的還要多,這也是殷商權力繼承的一大特點。習慣成自然,自然成基因,幾百年後,居然還能影響到宋國的政治格局。

趙匡胤之鑑:“父死子繼”為什麼好過“兄終弟及”?

第一次:宋國第五個國君宋閔公(宋國前後有兩個閔公,這是第一個),死後傳位給弟弟煬公。結果閔公的兒子鮒祀發動政變,殺了煬公,自立為宋厲公。這三個國君具體做了什麼不清楚,單看他們的諡號,應該都不怎麼樣。

第二次:第十三個國君宋宣公,活著的時候就要求弟弟和即位,和再三辭讓,都沒打消宋宣公的念頭,最後只好接受哥哥的盛情,這就是宋穆公。宋穆公晚年,為了回報哥哥的盛情,將哥哥宋宣公的兒子與夷立為繼承人,就是宋殤公。

趙匡胤之鑑:“父死子繼”為什麼好過“兄終弟及”?

宣公和穆公哥倆好,全天下人都讚揚他倆有情有義,但在道德的陰影裡,穆公的兒子公子馮懷著滿腔怨憤,被老爸強行送到國外去考察。殤公九年,宋國太宰華督在街上散步,看見一名美女,想據為己有,一打聽,原來此女大有來頭,乃是大司馬孔父嘉的妻子,於是羅織罪名,殺死了孔父嘉,奪取了老孔的妻子。宋殤公責備華督,華督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宣佈宋殤公得位不正,把宋殤公也幹掉了,迎立在外考察的公子馮回國即位,是為宋莊公。

正是因為有此次變故,導致孔父嘉的子弟逃到魯國政治避難,要不讓孔聖人的國籍就不是魯國了。如果當時也有祖國一說,必須註明,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祖籍宋國。再往上追溯,孔父嘉的祖上是宋國第二代國君微仲,按照劉皇叔的標準,孔子算是根正苗紅的宋室宗親,或者說是殷商宗親也可以吧。

趙匡胤之鑑:“父死子繼”為什麼好過“兄終弟及”?

瞭解了宋國的這些往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宋襄公的哥哥目夷,寧肯跑到國外也不能答應弟弟讓位了,千萬不能讓自己一時爽,全家火葬場的悲劇再發生了。有了以上兩個教訓,宋國的國君終於長了點心,準備將兄終弟及的老傳統扔掉,但是國君的許多弟弟和侄子們則表示,一千個不答應,一萬個不答應,優良的傳統不能丟。

事實證明目夷是個明白人,宋國後來,先後有宋成公,宋昭公(宋國有兩名昭公,此為第一個),宋君剔成三名國君被親弟弟幹掉篡位,其中剔成雖然在位四十一年,卻連個諡號也沒有,這全拜他弟弟----宋國末代國君偃所賜。

趙匡胤之鑑:“父死子繼”為什麼好過“兄終弟及”?

都說權力是人性的腐蝕劑,是命運的絞肉機,在權力面前,無論是宋國還是齊國,都一樣。我絕對相信宋國那些好兄弟曾經的情誼,都是真摯的,但這些大爭之世殘存的溫情,經不起時間和命運的考驗。

“兄終弟及”這種權力繼承方式,最終被歷史所淘汰,不是沒有原因的。有權力繼承權的人越多,爭執就越激烈,其穩定性也就越差。最大的一個牛角尖是:當所有的弟弟都死了以後,是該由最初大哥的兒子繼承呢?還是最後一個弟弟的兒子繼承呢?這個死結不解決,權力繼承就失去了章法,只會越搞越亂。

趙匡胤之鑑:“父死子繼”為什麼好過“兄終弟及”?

所以在中國古代社會,由兒子來繼承老爸的基業,要比兄終弟及更具有可操作性,更能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確定兒子是首先考慮的繼承人,再在兒子裡選一個嫡長子做王儲,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有了這一制度做樹幹,樹狀的中國宗法制度才逐漸確立起來。

千年以後,同樣以“宋”建國的趙匡胤,早就忘了古人血的教訓,又搞兄終弟及,留下一地雞毛。莫道讀史無用,趙匡胤如果能夠深刻認識春秋時期宋國的歷史,趙德昭趙德芳等人也不會死的不明不白了。

趙匡胤之鑑:“父死子繼”為什麼好過“兄終弟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