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爆款無規律可循?現實題材又將“一窩蜂”?創作者們集體困惑了

一線導讀:如何表現當代觀眾的真實生活?如何從編劇、導演、表演到後期製作都做到進一步的推陳出新?今天(6月13日),多位知名編劇、導演、演員等創作者齊聚“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現實題材電視的創作與創新”論壇,共同探討現實題材劇的創作心得與未來的創新方向。

爆款無規律可循?現實題材又將“一窩蜂”?創作者們集體困惑了

文 | 大魔王

今年4月初,廣電總局曾召開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議,會上廣電總局局長聶辰席作了將近兩個小時的報告,題目是:“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並在會上提出了電視劇高質量發展的五個方向,為電視劇創作進一步指明道路。

實際上,去年以來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向,即迴歸經典、迴歸創作規律、迴歸現實主義,出現了包括《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等現實題材劇,成為了市場爆款。

作為當前電視劇的主流和未來的大趨勢,今年以來現實題材再次回暖。然而電視劇要達到真實可感、切中人情人性和時代脈搏,並非易事。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發展與受眾的分化使得電視劇市場更加多元,觀眾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都對電視劇創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現實題材回暖是好事,但不可避免地又會出現一窩蜂、跟風現象。未來爆款會出在哪?創作趨勢如何走?在今天的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上,針對現實題材劇的一系列問題,知名編劇、導演、演員們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討論。

論壇嘉賓:

何晴| 編劇,代表作《小別離》《買房夫妻》

李瀟| 編劇,代表作《戀愛先生》《好先生》

劉江| 導演,代表作《歸去來》、《媳婦的美好時代》

沈嚴| 導演,代表作《我的前半生》、《中國式關係》

王雷| 演員,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愛情的邊疆》

殷桃| 演員,代表作《雞毛飛上天》、《溫州一家人》

主持人:

李星文| 電視劇研究者、文藝評論家

爆款無規律可循?現實題材又將“一窩蜂”?創作者們集體困惑了

現實題材的“五字原則”——假、舊、灰、偏、淺,用排除法為創作指明方向

Q: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高手,以往創作現實主義題材的經驗心得是什麼?

何晴:現實題材回暖,但真正能切中老百姓痛點的作品不多。福樓拜曾說過,19世紀以後沒有小說了,因為之前的偉大作品寫遍了人世間所有的悲歡離合、七情六慾。但20世紀仍然有偉大作品,因為時代在變,人的感情也在變,這是無窮盡的源頭活水。

作為編劇,劇本就像呈現大廈的第一塊地基。因此選材方面,第一,要緊貼時代的變化。第二,要有識別度。因為相似的情節、故事已經有很多,我們新選的題材想要脫穎而出,一定要跟別人不一樣,要有識別度。

李瀟:我永遠在頭疼下一個戲寫什麼。我經常問一些周圍90後、00後的小朋友們,最近看什麼,喜歡看什麼樣的電視劇?得到了一個讓我很沮喪的回答,他們現在看真人秀遠比電視劇多。

比如最近很受歡迎的真人秀《heart single》(心臟信號),周圍很多女孩喜歡,我研究了一下突然明白,這個節目是在用戲劇的理念做真人秀,從人物設置到感情線、高潮以及反轉,完全有戲劇規律,就像一個電視劇。為什麼這些小孩喜歡看真人秀更勝於電視劇?因為一旦設定為真人秀,他們覺得這是真的。年輕觀眾願意看真的東西。

電視劇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真實和戲劇結合起來。怎樣從生活裡的人物關係、情感關係和事件中挑取最真實的部分呈現給他們,這是我從電視劇之外得到的啟發和靈感。

李星文:現在是情景上位、邏輯退位的時代,電視劇需要很長的邏輯鏈條才能完成故事,但綜藝只是一瞬間把大家帶入小卻幸、小憂傷的情景就贏了。我認為戲劇屬於藝術的範疇,真人秀屬於娛樂範疇,二者分流互相不礙事。不用擔心真人秀上位了,電視劇恐慌。真人秀聚集了不少從業者,只要寫一個關於真人秀的電視劇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沈嚴:

我和劉江導演差不多大,都是60後,我認為60後和70後的導演是做現實題材責無旁貸的一代人。我們親眼看見文革之後改革開放的過程,親歷了中國從經濟到生活各個方面的改變,這無疑是最大的創作財富。

劉江:心得談不上,我有很多困惑。比如真人秀和戲劇的關係,真人秀在某些方面是真的,但戲劇都是假設性的,跟所謂的真人秀的“真”不是一回事。李京盛老司長(總局電視劇司前司長)曾提出過“關於現實題材的五字原則”,用排除法來選擇創作的方向,除去“假、舊、灰、偏、淺”,它們的對立面即真的、新的、積極的、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刻主題的,這是現實題材劇要做的。

爆款無規律可循?現實題材又將“一窩蜂”?創作者們集體困惑了

殷桃:導演困惑,其實演員更困惑。我們所處的位置更被動。我經歷了電視劇發展的十幾年,零幾年畢業後正趕上好機會,有很多好題材。後來幾年演員很想演,但是沒有這樣的劇本。

我認為這是從業人員和觀眾之間信任關係的丟失,我們認為觀眾不愛看這種戲,所以不拍,觀眾認為是你們拍不出來好看的戲。去年以來這種信任關係開始重建,好像又回到了10年前,有很多現實主義題材的劇本出現。

王雷:我現在不是特別困惑,反而越來越清晰。我在中戲學習時期,看到了很多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比如陳道明老師的《圍城》、王志文老師的《過把癮》。現實主義作品,並不一定是說現代戲,而是現實主義地客觀反映當下時代的人、事、情感。

現實主義題材對於演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因為需要深入時代環境、人物職業,理解之後才能表達,否則只是停在表面、照本宣科,沒有意義。演員通過學習走進人物,也是對劇本的二次創作給予力量,這是良性循環。

鑑別偽現實劇關鍵:人物+邏輯

現實題材劇回暖,“一窩蜂”現象難避免

Q:如何辨別“偽現實題材劇”?

何晴:鑑別偽現實主義,主要看人物。比如呈現的人物在海平線之上的僅僅是五分之一,還有五分之四是海平面之下觀眾看不到“冰山部分”,其中五分之一包括人物底氣、真實性,五分之四包括人物性格、職業、父母、人物關係、小傳、情感經歷,包括編導演對人物給予的情感等,這些都是在冰山之下。

偽現實主義不存在冰山之下的部分,只有上面部分,這是鑑別的方式。主要還是看人物的生動和紮實程度。

爆款無規律可循?現實題材又將“一窩蜂”?創作者們集體困惑了

李瀟:我到現在還不太明白什麼是偽現實主義,每個人心裡的標準都不一樣。我覺得偶像劇就不是偽現實主義,只是劇種的分類。並非只有現實正劇才是現實主義劇,其他的都是偽現實主義,我認為只要有行為邏輯、情感邏輯,就不算是偽現實主義劇。

沈嚴:真人秀和電視劇的很大區別在於“邏輯相信”——這四個字對我來說特別重要。邏輯相信是否存在?戲怎麼演、怎麼拍?演員關於劇本的問題我要答上來,這是現實主義的基礎。

現在看很多劇本項目時,我有一個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一旦看到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職業涉及到廣告公司、時尚雜誌社、電視臺,劇本就可以不看了。因為即使故事寫的是關於現實題材的戲,我也認為編劇創作者根本沒有做邏輯相信的事情,沒有真的投入到生活當中,找創作現實題材基礎的東西。

李星文:沈嚴導演對於廣告公司、時尚雜誌、電視臺的看法是一種偏見,跟他個人的經歷有關係,因為他畢業以後沒有直接拍電視劇和電影,他直接拍了廣告片,所以打交道的過程不太愉快,造成了終身的誤會。(玩笑)

劉江:我覺得偽現實主義不光是“冰山”的事,懸浮劇或者玄幻劇也需要“冰山”,這是邏輯,是創作跟觀眾建立閱讀關係的前提。我理解的現實主義應該要反映當下的生活,反映時代和真實的人性,其實很多玄幻劇也折射了真實的人性,有時候很難分辨。

殷桃: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說,除去技術層面的問題,演員的心態問題很重要。首先要有正確的心態,把自己藏到角色之後,有些東西打著現實主義的旗號彰顯個人魅力。但凡劇中角色和演員不同,生活的年代不同,都需要演員從另一個角度表演、思考。

王雷:我想舉幾個偽現實主義劇的例子,一直也沒有想出來。偽現實主義其實就是假現實主義。首先現實主義塑造的人物形象,首要目的為了打動觀眾,之後才有引人深思的東西。

從演員的角度來說,現實主義不一定就是現代戲,而是一種創作意識,對當下時代那個階段的人的具體表達。現實主義對演員來說就是具體,越具體表達會越豐富,能夠帶給觀眾更多想象。

Q:去年以來現實題材劇回暖,呈現出了哪些趨勢?

沈嚴:在這個話題上我要唱反調。今年以來,大家都認為現實題材劇的好時代來了,受到了普遍關注。尤其上海電視節期間,同行們談的項目幾乎都是現實主義題材,這很可怕。

過去有段時期,大量的婆媳劇讓觀眾看吐了,後來開始流行小鮮肉的劇,到了今天我們突然說IP不好、小鮮肉不行,一起重新扛現實主義的大旗。這不怪觀眾,怪我們自己,創作者的思路是否需要反省了?

今天,問題又來了。在倡導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一定要想什麼樣的現實主義題材是可以長久做、可研究的,而不是一窩蜂。

李瀟:我們特別容易幹什麼都一窩蜂。去年《我的前半生》熱播之前,這種故事在市場上特別難賣,但火了之後,很多類似的故事出現了,市場規律就是這樣。

在趨勢和創新方面,我認為除了題材本身,還可以關注在拍攝手法、視聽語言上。相比優秀的美劇、韓劇、英劇,國產劇在表現形式、播出方式、視聽語言方面比較單一。

比較同期的韓劇、英劇、美劇,已經不再是一個鏡頭對著演員拍,中景、遠景、外景……比如現在我在臺上,精神分裂成兩個人在打架。其實這種好玩的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創新,這種創新對電視劇來說是缺少的,我們需要想出專門屬於電視劇的獨特的視聽語言方式,更適合現在的小屏、片段式觀看。

何晴:藝術需要獨特性。我想談的是批判現實主義,目前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鳳毛麟角,但在現實題材劇裡如果帶有批判現實主義的意識,就會特別高人一等,顯示出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這很有意思,其實審查就是一個線而已。

創作者不光是呈現,也可以帶有審視意味的批判,比如《中國式關係》、《歸去來》批判不同價值觀、批判官商勾結等等,這樣的意識讓作品更生動、更高級。

劉江:我有點迷茫,一窩蜂問題很難解決,因為我們的故事太多了,很多人為了保險就要跟風,這是難以避免的。跟風是出於本能,但是不能倡導。很多時候創作不掌握在創作者手裡,而是在老闆、資本的手裡,這也是現狀。

殷桃:在技術上面要創新,但有一件事要往回走,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要遵循,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給時間。我曾經遇到這種情況,某一部戲找到我,角色我很喜歡,但是時間不行,對方就說沒有問題,女一號的戲份20多天拍完。從我的角度不能理解,怎麼可能在20多天把戲拍完?這樣的作品肯定不可能出好的狀態。

我剛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創作環境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樣子,這一點我希望往回走。

爆款無規律可循?現實題材又將“一窩蜂”?創作者們集體困惑了

爆款更有可能出現在冷門領域

短劇集給編劇和導演們創作“鬆綁”

Q:現實題材劇的未來創作方向?新的爆款會出現在哪個領域?

何晴: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會成為爆款。作為一個編劇,這不是我考慮的問題。

至於我自己的創作方向,第一,緊跟時代。現在的90後、00後們出生在互聯網時代,他們跟時代共融、接納的東西不是我們想象得到的,我希望一直有新鮮的東西體現在創作中。

第二,還要有古典主義的初心。王安憶說,人心總是古典的。不管是幾千年文明,人心的真善美、對於愛的追求、對於自我不斷努力的進步,這些是永恆的。創作要緊緊地把住這一點,才能成為精神引領。

李瀟:爆款不可能存在於大家眾所周知的大IP劇中,以及擁有特別一線的演員,大平臺、高投入的劇中,因為它們萬眾矚目,觀眾的期待值很高,所以收視率、點擊率好了是應該的,摔了就是撲街了。

爆款往往會出現在不被關注的、冷門的領域。我們都想成為爆款,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反而成為了爆款壓力會更大。

從創作方向上來說,怎麼找題材?我會選擇在周圍新認識的朋友,和他們聊人生經歷,選擇相對來說最傳奇的人物,寫成自傳拍出電視劇自傳,在裡面加入很多戲劇處理方式,這是我個人接下來的創作方向。

劉江:爆款很難提前預知,一般都是後總結,我覺得幾乎沒有太多規律可循。這不是我們考慮的,曾經的從業經歷告訴我,預期特別好的結果一般,但是有些沒有寄予那麼大希望的,反而獲得了好成績。

Q:作為傳統劇作人,有無感受到網絡劇的威脅?是否有投身其中的願望?

沈嚴:網劇大有希望,我特別想盡快地投身到裡面。電視劇創作人員有一個苦衷,就是電視劇太長了,怎麼也不可能一年創作出30集、40集的電視劇,保證集集都好看。但是網劇不一樣,平臺越來越靈活機動,比如一部三季的劇,每季12集,首給編劇鬆綁了,對導演來說也鬆綁了。

何晴:網劇最打動我的就是“短”,我一直覺得十幾年前,一部電視劇20集的時候是最好看的時代,編劇好寫、導演也好做,非常精細、非常好看。但現在越來越長,肯定會帶來一些問題,網劇短,且它的題材比臺劇更豐富,網劇很有生命力。

李瀟:網劇其實有長的一面,這種長指的是伴隨式。國外的經典劇集《六人行》、《慾望都市》,都是伴隨式的電視劇,很多人看著劇從青春期到成家立業,劇的10年也是個人成長的10年,看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跡、對於成長的影響。

中國電視劇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它的形式沒有辦法做到伴隨式,但是網絡提供這種可能性,短和長不矛盾,反而更容易做到短小精悍,可以隨時置換創作的“發動機”,發動機用完了拖沓了,馬上可以換另外其他的。偏系列的劇很容易做成品牌,從商業角度來說也是網站的品牌,這是網劇該走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