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唐太宗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为何被认为是唐代儒学代表人物之一?

仁勇校尉


唐代喜欢评选“十八学士”,前后产生了两拨人:

一、唐太宗时期开文学馆,命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他去世后,刘孝孙补入了)、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还请阎立本给他们画了图,让褚亮题了赞,号《十八学士写真图》。这件事情,《旧唐书·褚亮传》记载了。

二、唐玄宗开元时期,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十八人为学士,命董萼绘像。这次的记录,我们今天只能看宋人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和元人白珽的《湛渊静语》了。

这其中大部分人,我们今天一般中国人是并不清楚的。而孔颖达(574~648)呢,今天人知道他,完全是因为《五经正义》。

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曾跟着隋朝的经学家、天文学家刘焯学习。隋大业(605~616)初年,孔颖达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博士。

当时,隋炀帝召诸郡儒官集东都洛阳,诏国子秘书学士参加当时的最高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孔颖达表现非常突出,并且年龄最小。有的老同志感到非常羞愧,甚至暗遣人刺杀他,幸好没有成功。算一下他当时也就30出头,相当于今天一个90后的硕士生去参加中科院、社科院的学术会议,所有老教授都不如他,得多遭人嫉恨。

到唐代,孔颖达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相当于北大校长)等职。去世以后,官方给他的谥号是“宪”。

唐贞观初年,康太宗认为当时儒学师说多门,章句繁杂,为了统一思想,就命孔颖达主持编撰五经义训。孔颖达乃兼采南北经学义疏,以南学为主,编成《五经正义》180卷,为经学注疏的“定本”,就是今天《十三经注疏》中五经的疏文。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五经正义》向全国颁布,成为了考试标准,对宋代程朱理学影响也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