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书法是如何进行创新的呢?

不要菜


我的观点是在传统没继承好之前,先别谈书法创新!

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老师也是这样说的。

可当代隶书大家张继老师说,书法创新很可怕,但不创新更可怕!

关于题主提出的“书法是如何进行创新的?” 我认为,如果你的字已经超过古人的字,可以谈创新,如果你的字还没有超过古人的字,那就不要谈创新,而是继续努力地去继承。

不过,如果硬要弄出个创新的理由,进行书法创新,也不是找不出来。近年来,在各级书协组织的各类书展中,有不少作品都是有“创新”的,他们的创新,按评审家的说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 “求变”。比如 :一幅隶书作品中的“中”字,按照“中”字的结字特点,应该是第一笔的竖和第二笔的横折,以及最后一笔的横,两横基本上是对等的,两竖基本上也是对等的(注:我所说的两横是基本对等,而不是完全对等的),主笔竖画正中。为了“求变”,评审家给出了一个办法:把“中”字的第一笔故意写短或故意写长;把第二笔横故意向上拉,后折;把第三笔的横,起笔后向偏下行笔;最后一笔(主笔)竖画偏左或偏右书写。这样,“中”的结字就有变化了,也就是说,传统的写法不是这样,你这写,就叫“变化”,就叫创新。类似这样的“创新”,还能举出很多例子,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

下图为当代书家张继老师的作品:



还有,就是笔法上的变。比如,写隶书作品,为了创新,该逆入平出的,你可以用“空中回锋”,该蚕头雁尾的,你可以改变它的蚕头,用露锋入笔后行笔,把雁子的尾巴削点,该短的时候短,该长的时候长,甚至可以不要雁尾,用平画或斜势下行就可以了。在隶书创作中,忌摆雁阵,怎么办?很简单的,学会避让就行了。一幅隶书作品,总不能都突出主笔吧,这就靠我们去科学处理,恰当布局。但是,无论笔法怎么变,都应该立足在传统的基础之上。

下图为当代书家李松老师的作品:



一幅书法作品的章法和墨法也是可以变的,关于章法布局和墨法之变,在先前回答类似的问题时,我已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今天不再重述,若有兴趣,可到我的个人主页浏览。

最后要说的话:一个书法者,传统的东西一定要好好的继承,不要动不动就谈书法创作和书法创新。我们学习书法,主要是继承!如果创来创去把笔法、字法都弄得失去应有的法度,那么,你的创作和创新就是失败的!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各位网友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在谈到书法创新的这个问题时,不得不先谈中国书法史上创新成功的几个人。

书法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过这么几次。

第一次,仓颉造字,这绝对属于创新。仓颉造字以前,人类用结绳来记事,每一种绳结样式代表不同的动物。腰间的绳索,就是财富的象征。仓颉造字以后,沉重的绳索就被轻盈美丽的贝壳代替了财富。我们现在的文字中,代有贝字傍的字,大都和财富有相关联。由于贝壳小巧,而财富不断的增加,脖子已经挂不下了,并且挂在身上总是不太安全。于是,就有一个猴子把树叶串联起来,把他的宝贝遮挡住。于是大家纷纷仿效,又诞生了衣服。你看,如果不是发明了文字,我们现在还是浑身长毛的猿人。五千年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只是一眨眼的时间。



第二次,甲骨文,这并不是准确的实际顺序。因为文字诞生以后,字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人类不断的进化,文字随着文明的发展,需要记录的事物越来越多,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专门的书写语言。这一次的文字变革时间漫长,人物参与众多,以致于到现在尚有数千甲骨文字无法破解。


第三次,钟鼎文。大禹铸九鼎,记录夏禹纪事。再次重申,次数不是严格的顺序。这其中有大量的文字积累。庐山紫霄峰上,有大禹凿石系舟之所。磨崖为碑。

第四次,周宣王史官史籀,简化古文,作大篆十五篇,为了彰显他的功绩,人们把他所创的大篆以其名称为籀书。

第五次,李斯。秦灭六国,各地的文字仍然是按各国的文字书写,这对于大一统的国家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李斯参照古文,籀书,删减省略,创造人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第六次,隶书的出现。隶书产生于秦时期。当时战事频繁,文书奏报十分频繁,篆书的书写十分繁琐,曾经协助李斯参定小篆的下邽人程邈,因不小心得罪秦始皇,被关在了监狱中。在狱中,创作隶书三千字,奏报给秦始皇。始皇帝看到这样简捷的字,龙颜大悦,马上放了程邈,并赐予御史之职。


第七次,章草。章草是在汉元帝时期,黄门令史游解散隶书,作急救章一篇。这是又一次的文字简化。这篇急救章的内容是汉代蒙童读物。古人的书法,从草书开始,也未可知。

第八次,张芝所创的今草。今草也叫小草,是在章草独立的书写基础上,以连续不断的笔势一气呵成。书法由实用走向欣赏,实由此而起。

第九次的创新,是钟繇把一种叫做“八分”的书体,改变成了楷书,至此,中国书法中最后一个字体诞生。并延续近两千年,不再有新的创造。



从楷书出现以后,书体便无新的出现,这是楷书达到了至简的书写规范。是它的合理性已经到了不能再简的境地。点横撇竖捺戈钩,是汉字的基础笔画。字体的创新,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一次变革,都标志着人类前进的脚步。
(她居然在写一个“人”。她是人吗?)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字的书写越来越多的被键盘取代。书法成为了纯观赏性的艺术。大家意气风发,把创新当作自己书法生涯中的神圣使命。一定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书法体式。全民创新,轰轰烈烈。张海成功创造了草隶,范增成功创造了屎壳郎体,曾翔成功创造了吼书,沈鹏发明了美可以不漂亮,孙平创造了性书,李树斌发明了管弦乐队书,……咱们这个时代,短短几十年,创造发明的书法,是古代几千年加起来都不能与现代书法抗衡的。

我们的书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新?算了吧!我还是抱着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东西还感觉舒畅一些。


子衿书法


一我认为书法的创新是需要承传的。这句话怎么讲?乘船就是先继承,然后再传播发展。一个没有继承的发展是空穴来风的也是,臆造的,站不住脚的,顺便拿,其他的艺术种类来改良书法,改造书法的思想,也是徒劳无功的,是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发展的,中国书法的根是在中国的诗词,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块土地上进行发展的,离开了这块土地,离开了这一片土壤,活都没有办法活,更不用说,如何去更好的发展了。


二我认为现在的学院书法课存在一些弊端。准确的说,应该是学院里面,招收书法类的学生,是具有门槛的,他首先看的是你学生语数外的成绩如何?当然这个不容否认,就是你综合文化水平肯定要过关,其实应该同样的去考察你的书法水平,反倒是,在高考的时候,如果你选择的是,书法专业,在考试之前,考的并不是书法,考的是西方绘画的基本理论也就是素描和色彩,西方的造型这一套东西,当你学会了西方的这一套东西以后,才具有进入美术院校学习书法的,这样的资质,我觉得这就是在兜圈子,其实很简单,如果学书法,我就应该考察他的书法功底如何?他小的时候或者他高中之前对于书法有没有一些基础,对于书法是不是真爱,因为这一套招收,人才的办法存在缺陷,招收上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为了混个毕业证走人,很少会把书法当作事业来干,既然不把它当作事业来干,就很难,把好的书法进行承传。既然没有很好的发展,那就相当于是在浪费教学资源,本来是一些很好的师资力量很好的,教学条件很好,但是造成了,现在的输入法的,发展和传承,是出现扭曲变形的。


三中国的东西要用中国的方式去解决。经过这么几十年的,以西方绘画,西方知识,改变中国传统文化,改良中国传统艺术的,这样的思路指导。反过头来看,我觉得这条路,走到一定时候还是走不动,为什么是因为,中国的一些,传统的东西,是需要进行发展和改良,但是我认为他应该站在古代人的肩膀上往前跳跃,往前发展,而不是说,我,前人的东西我还没学会,我现在,因为我学了两天西方的理论,就认为用这条理论,可以把中国的书画改造好,我认为这个是不现实的,我不是贬低西方绘画和西方的认知,是因为跟,都摘错了,嫁接嫁接出来的东西,和这个数上本应该接的果子,它是两种味道的。现在书法院校讲究的是,书法的构成,书法的排布,书法的设计感,我觉得这个就造成了将书法当画画来做,将书法,当设计来做,将书法,当视觉艺术来做,我觉得这个已经脱离了书法的本质,书法不仅仅是写字,不仅仅是看的,是需要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感情,但有了自己的温度,写出来的作品是需要大家,来深刻的,品读以后解读其中滋味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只有其表没有其实,所以中国,书法的发展,我认为还是应该走传统的路子,当然在传承的基础上要继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传统文化这一块儿学习足够了,你写出来的字,才具有文人气质,才避免太多的俗气。

问题的回答来自于【国画雅集】,分享国画知识,传播传统文化,谢谢您的关注。


国画雅集


平常人们都说创新创新,其实风格是不需要刻意创新的,是自然形成。至于是怎么形成的呢?因为我还没形成,要说也只能借前人来对比。说到风格创新其实也分为几类。一种拿颜真卿来说,观其字精神,就如颜的本人形象很相似,说白了就是他已经把自己的形象,气质,传达的精神融入到字里面,观其字就是那种端庄,高大,宽厚,稳重的特征。另外就是像赵孟頫,赵虽然也叫赵体,但很明显个性风格不如颜,像是把几个名家的部分东拼西凑合为一体,欧阳询也类似这种感觉。这种创新其实也可以。但要看融合得是否自然,像黄自元那样几家楷书硬凑一起,感觉就是少了些自我。再说现代的所谓创新风格,那更糟糕,其实就是生怕别人觉得自己没个性,张牙舞爪非要显示自己是有创新的,出来的效果明显就是做作,哗众取宠的感觉了!


迷途の浮雲


我无诀窍,但经历是:长期临颜,也偶尔临欧柳,但个性使然,总是象颜,其他无味,从楷入行而兼学王行怀草,久了,10年前众行家评我的行草:师古不泥,挥洒自如,飘逸舒展,点画劲挺,和谐呼应,浑然一体,妙趣无穷……我认为:熟而巧,巧而变,变而特就不久了。书作能有态有势有趣还有义,是由综合个性反映的,非仿者抄者抑或胡者可达。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