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哎呦,会不会闹跑者荒啊?

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每年上千场的跑步比赛,展示着人们追求健康与压力释放的迫切。或者,还只是一个表象。


3月份我写了个文章,《马拉松的春运》,说4月15日开启了比赛扎堆模式,一天之内四十多场跑步比赛同时上演。

然后,根据这一天的激烈竞争和反馈,我们发现,比赛确实多了,但是跑步者好像没有同配比的增长,于是,有些比赛面临一个尴尬境遇:规模轰轰烈烈大张旗鼓,人招不上来。

2017年全国比赛1100多场,2018赛事只多不少,细思恐极,要闹“跑者荒”了。

跑者荒的具体表现体现在几个方面:

1、跑友不够用了,赛事参与出现极大的不均衡,人多的拥挤,人少的荒凉;

2、赞助商不够用了,有些赛事富得流油,有些赛事穷到可怜;

3、冠军不够用了,第一名成绩尚可,排到前十名,很可能已经是业余中的战斗机水平;

4、计时公司不够用了,一天几十场比赛分身乏术;

5、媒体不够用了,版面就那些,哪个才是热点?

6、央视……央视本来就不够用,永远不够用……

于是出现部分赛事的有趣现象:

1、抽签的100%中签,有的还要送名额,旅行套餐形同虚设;

2、赞助商门槛不断降低,低到了随便给点啥就上物料;

3、跑步高手争夺战展开,请你来,请你来,请高手快到碗里来;

4、很多小的计时公司救活了,赛事爆发之下,理论上没有不开张的计时公司;

5、媒体被争抢邀请去报道小型赛事,毕竟曝光率要有个交代;

6、央视集中在几个已知的“高级”赛事中,地方媒体大展身手……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供需关系表现的,非常好玩。不信你自己分析一下。

面对可能会闹跑者荒的时代,解决方案也是有的:

小而美的地方赛事值得推荐给地方跑友和地缘近的跑友,区域性传播值得关注,从线上到线下的组合;

特色赛事要有渠道让喜欢此类型的人看到,跨界媒体传播是研究的重点,比如斯巴达、泥巴大赛等更容易受到健身人群的喜爱;

选手可以做好全年赛事规划,做出首选、次选的替代赛事组合,还有很多如悦跑圈的线上赛事可以跨地域参与……

其实赛事从总量来说,还是不够,只不过很多跑友没有选择现阶段已经可以满足自身要求的赛事。5公里、10公里、半马、全马、本地赛事、本省赛事、金银铜标赛事,国际金银铜标赛事,越野赛,百公里和超级越野赛,大满贯越野赛……同一天有多重选择的时候,完全可以不那么纠结。容易参加的,效果也不差。前提是,这些赛事能够发出足够让人知道“我是谁”的声音。

另外,从大概率上看,国内赛事还是靠着赞助商为主要经济支撑手段,所以,跑者荒还是小事,赞助商不够用了才是大问题啊。至于传播平台吗,网站的页面可以无限扩充,自媒体公众号多如牛毛,产生声量倒也不是大问题,只要能够内容真的好。

实用贴士:

强烈建议进3的女选手和进245的男选手慎重选择比赛,很可能你能达到的最好名次,就在这段“跑者荒”阶段啦。拿出你们高考填报志愿的睿智来针对性地参加比赛吧。站台不是问题,问题是站哪个台。

你觉得现在参加跑步比赛容易不?留言说说你有哪场小众比赛适合推荐给大家?

黑跑黑话

“当跑者不够用的时候,市场会用她的无形的手来撩拨。”

跑步所能承载的东西特别多,当赛事蓬勃发展到不知道跑哪场好的时候,就是认真研究自身特点的时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