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全盛时期的乾隆时代,为何不向俄罗斯用兵,收复西伯利亚?

月下小酌


因为清朝打下的地盘,已经是农业国家的极限。

在这里我们可以先看一下清朝的地缘形势,可以这么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地缘形势比较恶劣的王朝。台湾的郑氏、北方的俄罗斯、西北的准噶尔以及西南的缅甸,都是清朝的重要威胁,甚至清军在鸦片战争前,还在对西北以及境内不服从中央政府统治的少数民族用兵。

在这里我们要知道一个常识,清朝一直以国库存银来维持对外战争的军费,这是因为清朝从开始到结束一直维持一个较低的税率。最显著的现象是清代一直到乾隆年间才将准噶尔并入版图,这也是清朝以国库存银来维持对外战争的明证。

从清朝一系列对外战争来看,规模最大的就是对西北的用兵,其余各方面反倒规模都不是特别大。这也是因为准噶尔的存在是清朝本土安全的最大的威胁。其余的几次对外用兵,比如吞并台湾、吞并黑龙江流域、对缅甸以及越南的用兵、以及吞并青藏,远征廓尔喀也是如此。至于说乾隆为什么不打西伯利亚,不好意思,考虑到统治成本以及收益,吞并西伯利亚并不值得,而且康熙之所以会从俄罗斯嘴里夺走黑龙江流域,是因为不断南下的沙俄严重威胁到吉林以及奉天的安全,如果放任其盘踞在黑龙江流域,等到其在黑龙江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绝对是对本土最大的威胁,所以康熙才坚持黑龙江流域应该归入大清版图,甚至不惜诉诸武力,以黑龙江流域作为同俄国的缓冲。

至于收复,更不好意思,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对黑龙江一带进行实际控制,这一点也就是大清第一个做到。而且,《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清朝和俄国维持了差不多百年的和平,这种和平的局面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打破的,因为国内还有不少问题没解决,不可能为了鸟不拉屎的西伯利亚而花费大量的军费。

至于有人说乾隆时期不是盛世,呵呵,要知道,清朝是唯一一个没有徭役制度的君主专制王朝。而乾隆能够一遍遍的大笔蠲免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又能给老百姓发放他们参与到公共工程(水利、筑城)以及皇家园林建设的工资,我很纳闷部分喜欢标新立异的人是如何大嘴的。


北洋海军炮手


因为乾隆时期与沙俄争夺的窗口已经非常狭窄,双方争夺的范围已经非常有限。

什么意思呢?此时的清朝和沙俄已经进行了多次交锋,明确了很多边界,在乾隆时期双方能够讨价还价和来回争夺的未定边界只剩下新疆及以西的中亚地区。

清朝和沙俄的交锋,共分为三个阶段:

1、东线——康熙时期

1689年,经过清俄两次雅克萨之战后,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取得的对俄战争的胜利,将沙俄势力从黑龙江流域彻底逐出,确定了清朝对外兴安岭地区的宗主权,这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打下了基础。

谈判初期,清朝代表索额图主张以勒拿河作为中俄的界河,结果被传教士透露底线,最后清朝只能以外兴安岭作为界山。

虽然清朝有所损失和妥协,但是有力遏制了沙俄在东线的入侵,确定了东线的中俄边界。

2、中线——雍正时期

东线的南侵被遏制后,沙俄将主要精力放在中线的贝加尔湖地区,这里是漠北蒙古土谢图部的游牧区域,被沙俄侵占。土谢图部的南边,是喀尔喀蒙古的游牧区域,也就是外蒙古。

此时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也在不断东侵,首领噶尔丹一心想要攻占北京,恢复大元帝国,因此喀尔喀蒙古形势越来越危急。

在沙俄和噶尔丹的围困下,最终喀尔喀蒙古决定投靠清朝。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史称多伦会盟,正式将喀尔喀蒙古纳入清朝的统治版图。

喀尔喀蒙古归降后,和沙俄的矛盾成为清朝和沙俄的矛盾,康熙两次击败噶尔丹,稳定了喀尔喀局势,与沙俄形成对峙。

1727年,清朝和沙俄在北京签订《恰克图条约》,对中俄中段边界做出了明确规定,条约规定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的边界走向,作为中俄中段两国边界。

很多人说条约将贝加尔湖以南十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割让沙俄,但实际上这片土地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被沙俄侵占。

《恰克图条约》和《尼布楚条约》一样,明确了中俄中段的边界,为遏制沙俄在蒙古地区的南侵提供了保障。

3、西线——乾隆时期

1757年,准噶尔汗国内部爆发大规模天花,清朝趁机出兵,彻底消灭了准噶尔汗国。

早在康熙年间,沙俄就在背后鼓动准噶尔进攻清朝,康熙两次击败噶尔丹且收复了被准噶尔入侵的西藏,雍正时期年羹尧又收复了青海,乾隆时期只剩下新疆以及中亚地区被准噶尔占据。

而消灭准噶尔后,清朝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彻底稳固了在新疆的统治,乾隆皇帝志得意满,将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

新疆,以及新疆以西的中亚地区,是中俄争夺的最后战场。

从《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沙俄不得不再次将主要精力西移,将南下的地区选在中亚,逐步侵占哈萨克、浩罕等清朝藩属国。

此时的清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是越往西,清朝的控制能力就越弱,而相应的,越往西就越靠近他们的统治核心,因此沙俄的控制力就越强。

所以在没有了东段和中段争夺的可能后,远在北京3000公里外的新疆,就更没有能力对沙俄发起绝地反击了。

事实上,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继承准噶尔的土地,已经是清朝在西线取得的巨大胜利。换句话说,清朝能守住新疆地区,已经很不错,如果强行北上和已经侵占和经营西伯利亚达200年之久的沙俄进行争夺,清朝的胜算实在不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简单来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有难度,一个是不想。

说收复其实很勉强,因为清朝本来就没占领过西伯利亚,虽然西伯利亚有些游牧部族给清朝进过贡,但准噶尔汗国也给清朝进过贡,还不是打了几十年才拿下。

清朝跟俄罗斯对领土都是有极大欲望的,清朝从后金到入主中原再到拿下新疆,领土扩大何止数倍,但北上西伯利亚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气候。

沙俄大部分地区跟西伯利亚是处于同一纬度的,自西向东发展气候是渐变,西伯利亚的植被和气候跟沙俄境内是相似的,最多是同纬度下冷了点而已。而从清朝自南向北发展,气候是突变,直接从温带入寒带,而且这个寒带对清朝吸引力有限。

时至今日,西伯利亚仍然不是俄罗斯的人口聚集区,地广人稀是这里的标配,当然此地蕴含的丰富资源是俄罗斯的命门,只不过这些资源,在清朝时期没什么用。

清朝虽是渔猎民族入主中原,但清朝也是典型的农耕国家,西伯利亚那些森林寒原拿来干什么?种地种不了,放牧放不了,拿来换兽皮?这片人烟荒芜、气候寒冷、没有牧草的土地对清朝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从距离上来看,当然是清朝离西伯利亚比较近,当时沙俄也不是发达的工业国,清朝在占领西伯利亚上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如果清朝发狠跟沙俄争夺,沙俄能不能占领中西伯利亚高原都不好说。

但是清朝对西伯利亚并无多少兴趣,第一是农耕文明条件下,西伯利亚没有多少农业生产潜力,在清朝人眼中实际价值很低。

第二是清朝北上攻占高纬度的苦寒之地,所获收益连驻军都无法满足,只能从中原运粮,等于空耗国力,占领性价比极低。原本西伯利亚只是一些散居的土著和游牧部落,清朝通过朝贡体系跟他们交易就能得到所需皮毛这些当地唯一的特产,没必要征服,而沙俄进入西伯利亚后,更增加了清朝征服的成本,可就算花大力气拿下来,所获得的也只是动物皮毛之类的,对清朝非常不划算。

第三是统治基础的稳固,清朝统治核心是满蒙联合,清朝皇帝同时也是蒙古大汗,清朝大力笼络蒙古各部,给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大量的物资补贴,借助它们的游牧武力,制衡中原的庞大汉族势力。但蒙古毕竟不是满族,如果有机会,再出一个噶尔丹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清朝对蒙古是既倚重又压制,要防止蒙古坐大后反噬自身。

如果清朝征伐西伯利亚,能派步兵去?肯定要借助蒙古骑兵,而以沙俄不放弃土地的心思,这场战争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长期的战争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蒙古诸部骑兵在战争中走向联合,二是蒙古骑兵消耗过多,无论哪种都够清朝头疼的,蒙古强或者弱对满族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更乐意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挫败沙俄南侵东亚的图谋后,更愿意与沙俄媾和,以放弃进攻西伯利亚为代价,换取北方边境的长久安宁。

所以1689年两次雅克萨之战后,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境。1727年,清朝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中段边界。

乾隆延续了父祖的政策,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并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彻底稳固了在新疆的统治,但新疆离北京超过3000公里,再往西进入中亚,清朝的影响力并不比沙俄强,沙俄也没进攻新疆,西段边境自然而然。


平沙趣说历史


清朝统治者对西伯利亚不感兴趣,也没有占领过西伯利亚,19世纪中叶库页岛被日俄偷偷瓜分了清政府都不知道,连自己的领土都不管,还管你西伯利亚?再说西伯利亚那么冷的地方你让八旗子弟去驻守,这算是戍边?还是发配啊!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古代人的世界观和现代人完全不同。今天的世界各国都是寸土必争,而在古代有些土地是白送都不要的。

在清代以前,中国汉族王朝的领土主要就是在关内。关外除了辽东地区,一般没有什么汉人居住。因为汉族是个农耕民族,而关外的土地不适宜耕种。虽然东北地区的土壤非常肥沃,但以古代的生产力而言是很难开发的。

东北的气候非常寒冷,冬季天寒地冻,汉人是很难适应那里的生活。要知道古代是没有集体供暖的!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让人怎么过冬?南方没有暖气冻不死人,但东北没有暖气绝对能给你冻成冰棍。而且古代也没有羽绒服,老百姓能有个棉衣就不错了,到了冬天难道冬眠吗?

(冬季的西伯利亚,千里冰封)

由于没有汉人去居住,古代汉人王朝在开疆拓土的时候就只能派兵驻守,而守军的所需要的给养大部分必须从中原运过去,这给中央政府造成了极大的财政压力。

为了减少财政负担,从汉代开始,在西域驻守的汉军就开始屯田,自己养活自己。军人平时除了训练外还要亲自下地种粮食,这样可以节约一大笔的粮食运输费用。

但即便如此,一旦边疆要塞被敌人攻破就很难再恢复了。因为边疆除了少数军人外根本没有老百姓,没有人是看不住土地的,也建立不了长久的统治。

清代的版图在历史上是仅次于元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满族人的扩张性还是比较强的。而且清代皇权极为强大,仗打不打完全由皇帝自己说了算,可谓是只手遮天。若是在明代、宋代,只要是花钱的活动大臣们一般都不支持参加,尤其那些没有收益的劳师远征,朝臣们就更不同意了。

(明代后期版图,除了辽东地区外,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对关外的控制)

当然清代辽阔的版图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地通过对外战争慢慢获取的。到1760年清军消灭了盘踞西北百年之久的准噶尔汗国,领土面积进入全盛时期。

但是即便是全盛时期也并不代表着清军可以击败沙俄,在清军消灭准噶尔汗国的同时,沙俄也趁机占领了准噶尔汗国北部地区,与清军共同瓜分了准噶尔。这时的沙俄同样也是处于上升期,武力值是绝对不逊于清军的。而且清朝也没有向西伯利亚扩张的欲望,原因如上文所说,这些土地对清朝没有价值,起码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占领这些土地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是发配犯人也不至于去这么远的地方,有新疆和黑龙江就够了。

而且不要说是西伯利亚,就连东北地区的库页岛,清廷也不是很在乎。

根据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领土,其中库页岛也包含在内。但是清政府从来没有在岛上派驻过守军,对于该岛的监控也不是很严密。

(库页岛位于清帝国最东北地区,估计不是亲生的,属于爹不疼娘不爱,丢了都不知道)

到18世纪末期俄国人和日本人分别从北部和南部登陆库页岛,并在岛上建立货栈、教堂、监狱等管理机构,而清廷对此竟然一无所知。到19世纪初,俄国与日本已在库页岛多次爆发武装冲突,清廷对此仍旧是毫不知情。

1855年俄国与日本签订《日俄和亲通好条约》,该条约规定日俄两国互相承认对方在库页岛的存在,实际上就是瓜分了库页岛。但是此时库页岛在法律上仍旧是清朝领土,直到5年后的1860年清廷才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将该岛割让给沙俄。由此可见清廷对库页岛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地控制,甚至一点都不重视。

对于自己的领土尚且如此,至于西伯利亚,清政府就更不在乎了。


千佛山车神


清乾隆帝弘历1736~1795年在位,执政长达60多年。任期内清朝人口由1.4亿猛增到3亿,虽褒贬不一,但百姓还是有饭吃的,当然高产作物玉米和红薯居功至伟。



其实乾隆的爷爷康熙就和北方的俄罗斯接触过,并签署《尼布楚条约》,约定中俄东段边界,到了雍正时期,又签订《恰克图条约》《布连斯齐条约》,约定中俄边境中段,多为今蒙俄边境。因此,沙俄对清朝领土的,是处于不断蚕食状态的。



那么为何乾隆时不向沙俄用兵,开疆拓土呢?应该基于以下原因:

•乾隆号称十全武功,虽然其中水分甚大,但在其任内,屡发兵事确有其事,大大小小每一场战争,无不耗费国力,无不殚精竭虑,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北伐拓展。



•康熙至乾隆朝期间,对应的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代表人物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女皇,虽然是不断扩张,但主要是在欧洲部分,奥斯曼帝国、瑞典等大国才是主要对手,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尚不成为争夺重点。

对于乾隆一样,北疆偏远,人口极其稀少,对于清朝,一样不是控制重心,吸引力也不是那么强。



•康熙年间两国既有交集,相互必有了解,皆为劲敌,互有威慑,大规模开战也需慎重。对于乾隆来说,南边的越南缅甸,土地肥沃,实力有限,才是开辟地盘的理想对象,即使如此对手,还屡遭败绩。何况北方强大的俄罗斯国,在《鹿鼎记》中,俄罗斯被称作“罗刹国”,高鼻深目,极不好惹。



•前文也说,乾隆年间人口暴涨,人越多,事情也相应越多,政务繁冗,家里的事务尚且管理吃力,何况到了乾隆后期,清朝已现颓势,更无力量北征。

以上是对此问题的分析,欢迎指正。


史海寻踪


乾隆时期,清朝也算兵强马壮,即使面对西方列强,也同样具备一定优势。然而,当时的沙俄已经扩张到清朝的北方,乾隆为什么还对沙俄坐视不理呢?

其实早在康熙年间,沙俄就已经大规模向东扩张,占据西伯利亚以后,又推进到了外东北。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就是在这个时候爆发的。雅克萨之战,清朝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遏制了沙俄向南的继续扩张。

但是在北方,尤其是外蒙古以北、外东北以北,清朝对沙俄还是持放任态度的,这也是沙俄能够在清朝强盛时期,夺得西伯利亚的根本原因。

因为清朝的利益,是保住了南方就可以了,至于北方的苦寒之地,清朝并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允许内地的人迁徙到北方,甚至连山海关以东的大片东北地区,清朝都是禁止内地人涉足的,更不用说更远的北方了。所以,西伯利亚这种北方,对于清朝是无关紧要的。

此外,在清朝强大的时候,沙俄对于清朝是没有什么威胁的,反而是周边的一些游牧国家,对清朝的威胁更大。比如乾隆时期清朝打败了准噶尔汗国以后,清朝就是和沙俄平方准噶尔汗国的。

因此,对于沙俄侵占西伯利亚,而乾隆皇帝没有派兵收回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西伯利亚对于清朝没有什么用,而沙俄同时又不具备威胁清朝的缘故,至于其他因素,基本上可以忽略。

只是乾隆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对沙俄的放任,当清朝衰落以后,蚕食清朝土地最多的,恰恰就是沙俄。而沙俄在晚清以及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北方最大的威胁。


苏绽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盛世,也是封建社会的顶峰,乾隆这个人,现在给与的评价多是好大喜功,自己吹出来的。清朝就是在乾隆时期开始衰败的,在乾隆后期,清朝已经是腐败不堪了,但是乾隆还在吹嘘自己。乾隆死后仅仅四十年时间就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再说为什么中国不向西伯利亚用兵?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整个封建王朝对于北方的控制都是比较少的,因为北方,就像现在的东北,西伯利亚,蒙古这一带和中原比起来实在是太不适合人类居住了。所以中原王朝其实很少回去征伐北方,但是中原王朝自始至终的威胁都是从北方过来的,所以一直采取的措施就是防守。

对于大清也是一样,当俄国开始从欧洲扩展到西伯利亚和清朝接触的时候,清朝也是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件事。认为这些都是蛮荒之地,占领了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征伐,驻守等等,得不偿失。甚至是到了清朝末期,还有人主张卖掉新疆,内幕,西藏等地的,比如说最大的代表就是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

其次就是清朝真的怕俄国人,康熙时期我们都知道和俄国打了几次,虽然都是清朝胜了,但是都是惨胜。《尼布楚条约》就是在康熙时代签订的,虽然说是平等条约,但是对于中国的损失是很大的,在雍正时期又和俄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等等。清朝和俄罗斯打,每次基本上都是俄国几百人,清朝排除几千人还要打很久,围困他们才取得了胜利,所以基本上都是惨胜。这个也是为什么清朝怕和俄国人打的原因。所以才和他们签订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虽然给清朝到来了和平,但是使清朝丧失了很多土地,贝加尔湖就是当时割出去的。主要也是清朝对这些地方实在是看不上。而且也谈不上收复西伯利亚,清朝对于西伯利亚一直都没有控制过。只能说是为什么不开疆拓土占领西伯利亚,可以看到在俄国没有来西伯利亚之前,当时这里真的就是无主权的地方,谁占领了就是谁的。

乾隆幸好没有对俄国用兵,如果用兵的话,估计会以失败收场,中国可能就会提前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清朝在乾隆时期已经是破败不堪了,当时安南,缅甸之战,虽然说清朝打赢了,但是损失大量的军队,关键是没有真正的打赢他们,这些小国也是不敢打了和清朝求和了,如果是有血性继续和清朝打的话,不知道清朝要损失多少。这个时候的俄国又岂是安南缅甸这些小国可以比的,当时欧洲已经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了,在康熙时代当时俄国主要势力还是在欧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康熙时代,俄国人入侵一般最多也就是几百人,但是后来慢慢的俄国开始向东扩张,这个时候乾隆去打的话,清朝很难取胜,可能会丧失很多土地。


中国历史研究所


全胜时期的乾隆王朝,为什么不收复,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呢,大家想想看乾隆时期距离康熙皇帝已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过去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当时康熙皇帝被迫出兵收复雅萨克城,当时的清军采取的策略是国而不打逼迫沙皇军队投降。为什么会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呢?因为当时沙皇俄国在彼得大帝的治理下,国力已经蒸蒸日上,已大清帝国已经不分上下或者不分伯仲两国的国力在伯仲之间。此时的康熙皇帝与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打成平手。在清政府做出让步的条件下,才签订了中俄近代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可见此时清朝也是刚刚入关时候八旗子弟能征善战时期也没有打算要收复整个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只打算收复乌苏里江广大地区而已。此时乾隆时期沙皇俄国也进入了全盛时期,沙皇俄国的当家人是著名的对外扩张主义叶卡捷琳娜拉二世。他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假如我能活到300岁,我将把整个欧洲纳入沙皇俄国的统治范围之下,或者踩在脚底下。可见此时的沙皇俄国军事实力比以前更强大了,才有更加疯狂扩张的野心。此时的中国虽然在乾隆皇帝的治理下,进入了全盛时期,但是已此时俄国蒸蒸日上的国力相比,或者接受西方欧洲近现代化改革的俄国,国力有可能比乾隆治理下的大清王朝还要强一点。虽然双方没有交手,但是从沙皇俄国对欧洲国家的战争来看。沙皇俄国始终处于胜利者的状态。才有后来的俄罗斯2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这些功劳都离不开沙皇叶卡捷琳那拉二世对外扩张的丰功伟绩。此时乾隆王朝虽然进入全盛时期,但是国内风起云涌的反乱战争让清朝忙的不可开交,特别是新疆的大小合卓叛乱与清缅战争,已经让清朝有点吃不消了。再加上中原王朝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对于远东西伯利亚寒苦之地,不是那么上心或者看上眼。所以在全盛时期的乾隆王朝在种种条件下没有收复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是当时条件情况下决定的,因为当时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对大清王朝来说是不毛之地得到,反而劳民伤财还要花钱去治理,所以就没有收复远东西伯利亚的打算。


铁木真165163663


大清在乾隆后期疆域基本定型,如果按当时有利情况下,大清也给自己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继续闭关锁国,坐泱泱大国,也像明初一样,超迈汉唐,万国来朝,这也是清朝最渴望,可现实不容乐观。

清朝周边面对的是和西方人打交道,西方人越来越多,先是沙俄自康熙以来从西伯利亚出现,不怀好意的南下黑龙江,欲侵略大清的老家,对拥有白山黑水的广阔东北黑土地垂诞已久。而作为新兴的大清已到三代帝王玄烨哪能容忍,沙俄这样胡来,欲是毫不情愿的肩负起了抵抗沙俄的一面旗,雅克萨之战于是爆发。

所以沙俄的行径是主要出动,而大清是被动的,应该来说后来结果,大清赢了,可却没有趁热打铁将沙俄彻底驱赶出西伯利亚,相反却和沙俄平等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规定以北边境,在本来属大清的尼布楚签订,即而原来的兀良哈部牧场沦为沙俄铁蹄之下。由于大清的一再退让,也让沙俄得寸进尺,所以也就有后来《布连斯奇条约》签订,肥沃的贝加尔湖地区丢失,它成了飞地,其实这块地区以前一直属于草原帝国的北部领土,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曾经常牧马于此,但是中间成吉思汗曾征讨林中百姓,曾在成吉思汗南征金国之际发生了叛乱,后来林中秃麻部,塔尔浑夫人最后归诚,蒙元帝国时代由此把它看出北疆重要一部分,也是遥控西伯利亚的中转站。 不止如此贝加尔湖也曾是著名苏武牧羊的故事来源地,苏武在汉武帝时被流放,在贝加尔湖天天期盼大汉何时接他回来,可是一直等到他结婚生子,头发斑白都没有等到。

然而乾隆时期,准噶尔的平定,大清的西北疆域基本定型,西北到外西北巴尔喀什湖,包括整个葱岭,唐努乌梁海,1760年,大清已拥有1316万平方公里领土。而对于当时好大喜功的乾隆帝而言,自喻为十全老人不足为过,因为他在位时将大清推向鼎盛时期,文治武功样样兼备,所以很自豪的自称天朝上国,也无需对西方列强那些奇巧淫技感兴趣。

但对于沙俄态度仍很忌讳,主要一次事件就是土尔扈特东归祖国,土尔扈特在渥巴西领导下,不惧沙俄淫威,面对沙俄层层阻碍和破坏最终回到祖国,其实在度过乌拉尔河后就已出沙俄边境,可是在哈萨克境内,由于沙俄势力存在,面对地形劣势沼泽地,一路艰辛,加上沙俄科萨克不断侵扰回归途中层层艰难!按理说大清让驻扎新疆伊犁将军派兵应派兵援助,在哈萨克击退沙俄,可是大清没有这么做,面对沙俄不断破坏,乾隆帝强硬的对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回信到:

“以兵戎,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视尔之自取而已。”意思就是武力也好 ,守诚也好,你放马过来,我大清强烈要求其放归。

可叶卡捷琳娜女皇哪善罢甘休,由于西面对奥斯曼帝国取胜,抓分波兰成功,沙俄在欧洲优势明显,她于是还想趁此为借口,扬言将势力推到长城一线,在次对乾隆回信不听我的就是开战,可见沙俄当时有多嚣张!早都不把大清放在眼里,而老是认为大清是被动挨打迟早的事。

但对于大清一方,沙俄只是北部隐患,爱钻空子,不足为奇,他想消除但由于地处遥远的西方,而且不清楚欧洲形势,所以也一直把它捧为和大清一样大国,而对于西伯利亚,清朝乾隆时由于之前雍正《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已成事实,如果再大动干戈,迟早会让内外势力夹击,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可沙俄却不见得,在乾隆时仍对东北垂涎三尺,在争议区乌第河活动,还一度想渗入库页岛,只是乾隆帝没有听到而已。以沙俄战略主动性特别强!而乾隆帝仍专心致力于国内稳定,南下江南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使大清长治久安,五次免除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修《四库全书》,还畅快作诗。目的就是稳定,长治久安,可是一味闭关锁国,对外不闻不问也让大清渐渐与西方拉开了距离,马嘎儿尼到来也没见得多么夸赞乾隆时期的盛世,相反却认为它渐渐走向腐朽。









龙文说史


乾隆全盛时期?

从乾隆四十六年清朝就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维护固有领土就很困难了,还妄想出征西伯利亚?

乾隆的“十全老人”是不是自吹自擂?

乾隆的所谓“十全武功”,当然有夸大之嫌,实际上主要是为了维护固有领土。就连仅有的三场对外战争,也只是打击外来侵略,损失惨重不说,实在是与开疆拓土没有丝毫联系。

更可笑的是,就连这仅有的几次作战,竟然有一半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这样的“全盛时期的乾隆时代”,真的有能力出征西伯利亚吗?

乾隆对沙皇俄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

乾隆为了维护领土主权还是做出了一些努力的,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碌碌无为”。

比如沙皇俄国曾在新疆、蒙古等地毫不掩饰的暴露出贪婪之心,就连东北地区也多次发生抢劫事件,可以说“亡我之心不死”。

乾隆使用了非常高明的外交手段,先是维护蒙古和新疆地区的稳定,斩断沙皇俄国的贪婪之爪,而在黑龙江地区先后三次关闭“恰克图市场”,使用经济制裁的手段,让沙皇俄国损失掺重,不得不尽心维持两国边疆的稳定。

乾隆最大的失误就是在外交问题上过于保守,可以说清朝的“闭关锁国”就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的。

在这一时期,南洋地区由华人建立的“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曾请求归附清朝作为“藩国”,但是被乾隆轻飘飘当做“天朝弃民”甚至是海盗,放弃了这个难得的了解世界的机会。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实的一面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