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秦始皇陵、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到現在都沒有被髮掘?

只是默默為你傷心


中國已知的皇陵中,除了明十三陵(萬曆皇帝的定陵被官方考古)基本完好,其他沒有遭到人為破壞的只有兩座,一座是嬴政的秦始皇陵,另一座是武則天和老公唐高宗李治的乾陵。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的修建歷時39年,從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墓。

這個皇陵按照秦始皇生前的都城咸陽來設計,築有內外兩重夯土的城垣,象徵著咸陽的皇城和宮城。

秦始皇的棺槨放置在陵墓的中心,依地面山川“以水銀為江河大海”,而陵墓的周邊則環繞著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當然,秦始皇的陵墓裡還有大量價值連城的寶貝。

乾陵

這是一個傳奇的皇陵,葬著兩位名正言順的皇帝,並且是夫妻皇帝,更奇的是兩個朝代的皇帝,女的武則天還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作為正式登基的中國皇帝,建立周朝,在位15年卻沒有單獨為自己修建皇陵,而是在死後打開已經埋葬22年的唐高宗李治的皇陵,與他合葬在一起。

唐高宗和武則天在世的時候,正式最繁盛的時期,乾陵的地宮裡裝滿當時最值錢的各種寶貝。

兩座皇陵氣瘋古代盜墓賊

秦始皇陵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秦始皇陵遭受過幾次大的破壞,秦末的項羽、東漢的赤眉軍、後趙的石勒都動過手。

考古人員對部分陪葬坑的挖掘也發現被盜的跡象,在鑽探時也常發現火燒土和被焚燒的木炭。這一切都說明,秦始皇陵遭受過破壞,至少地面上的附屬設施都已經被毀壞,那麼地宮有沒有被破壞呢?

考古專家人為地宮依然完好,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地宮表面檢出大片的強汞區,如果有通往地宮的盜洞,那麼水銀早經盜洞揮發了。

而且古代盜墓賊不能得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宮防盜設施先進。《舊漢書》描述地宮為“深極不可入”,就是說地宮深挖入地下,中國學者認為最深處至地表有37米;《史記》明確記載地宮有防盜的“機弩矢”,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輒射之”;還有地宮裡揮發開來的汞氣體,足以毒死闖入的盜墓者。

乾陵

乾陵經歷過好幾次大規模的盜墓。唐朝末年,黃巢發動40萬大軍,整整挖出一條40餘米的大溝,都沒找到墓道口。五代十國的時候,後梁節度使溫韜把其他唐朝皇陵都掏空了,就是拿乾陵一點辦法都沒有。

目前,專家們認為乾陵未被盜掘的理由在於:墓道完整(1958年,幾個當地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墓道口),如果捨棄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進入地宮,難度太大。牛啊,一座石山被鑿空成陵墓,古代人不經過墓道想進去,只有掀開山。

今人有挖掘技術卻不敢動

想開挖的人:少數

理由:現在有能力挖掘,而且挖掘有利於考古發現,從實物上豐富中華民族的內涵。並且,不挖掘,保護皇陵還要花一大筆的經費。

反對挖的人:多數

理由:當前的科學技術條件還不夠,不要到處挖人祖墳,滿足自我的好奇心和功利心。現在很多文物被從地下挖出來,但是卻沒有技術去保護好它們。

親們,到底該不該挖秦始皇陵、定陵?你們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小編“子屠龍”恭候各位。


子屠龍


這個涉及到了一箇中國皇陵保護的歷史傳統,陵墓自身安保和考古倫理的問題。

首先,歷代皇陵基本都受到了來自官方的保護

中國除了盜墓賊之外,沒有挖掘皇陵的傳統,也堅決反對這種挖掘,認為開墳掘墓,這是斷子絕孫的事情,是十分的不道德,不為世俗和法律所容的。歷代帝王也不願看到這一幕,更不願開挖掘皇陵之先河與傳統,因為保不準多少年之後被挖的就是自己的。


所以,歷朝歷代都基本會派遣專人,或者委託當地官府去密切監察保護這些皇陵,一旦發現盜墓賊,會立刻報告官府,然後開啟嚴酷的懲治。還有一些皇陵,如成吉思汗陵,更是挑選了專門的家族,世世代代負責祭祀和保護,想要去盜挖,比登天還難,一般力量根本不敢打心思。級別是國家級的勢力,那也得掂量掂量輿情,別到時候成為了眾矢之的,那就得不償失。至於當朝的皇陵,那基本都有專門的守護軍隊和官員駐紮,難度係數五星。

其次,皇陵本身往往擁有最高級別的防盜手段

我們知道,古代的皇陵不是簡單的土葬,而是有一套嚴密的體系,從禮制,到建造法式,到防盜設施,都會一應俱全,這不僅是為了顯出皇家尊貴,更是為了阻擋盜墓者的腳本,維護一個帝王的尊嚴。


所以,無論是從秦始皇陵,還是乾陵,還是明十三陵,還是清朝的陵墓,那都是由巨石,暗門,機關,甚至毒物作為屏障,阻擋盜墓賊腳步的。發現容易,挖掘不易,找到正確的方位,要順利拿出明器更不容易。

最後,對於考古來說,挖掘容易,保護最難,所以,留存地下是最後的保護

前車之鑑,郭老先生主持考古挖掘定陵,一意孤行,急功近利,結果打開之後,氧氣瞬間進入,大量珍貴文物毀於一旦,成為考古界的恥辱。但由此也給了後世一個警醒。不是萬不得已,不要去以考古的名義挖掘皇陵。稍微不留神,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的。再者挖出的東西,不能賣,不能倒換,還要花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保護,這個成本也忒高了,還是少動為妙。讓秘密留在地下,是最好的保護,最好的選擇。


李藝泓


這裡主要說一下秦始皇陵的情況。本著不主動發掘的原則,加之現有的文物現場保存技術的情況,秦始皇陵這種規格的陵墓發掘時間大概要押後不知道多長的時間。但是秦始皇陵不同於其它帝陵的一個原因在於,水銀含量太高了,一旦開始發掘,對考古工作者的人身安全直接構成威脅。

事實上,秦始皇並非是第一個在陵墓裡放水銀的帝王。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硃砂作為製備水銀的唯一天然原料,在墓葬中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遺址。二里頭遺址、安陽殷墟都在墓葬中陪葬有硃砂。春秋戰國時期,水銀已經被用於墓葬之中。“如《吳越春秋》所記吳王闔閭墓有“傾水銀為池”之事,間接表示制汞工藝的發明時間不會晚於春秋戰國之際。” 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水銀會侵蝕金銀,所以用水銀來製作鎏金器物。一些學者通過研究,認為當時秦朝的硃砂開採和水銀生產規模已經到了相當可觀的程度。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酈道元又在著作中記述始皇陵“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近年來研究者對秦始皇陵封土及周邊的汞含量探測表明,這些記載很可能不是誇大,而是秦始皇陵裡確實人工放置了數量巨大的水銀。秦始皇陵裡的用於繪畫的丹砂(即硃砂)和水銀,成為了一種“有別於地質體”的“汞源”。

1981年,始皇陵已經做了土壤汞含量的測量,在陵墓上方有1.2萬平方米的面積汞含量都是異常的。2002年,再次對秦始皇陵墓封土的汞含量探測結果(熱釋汞等方法)再次肯定了1981年的成果,而且汞含量的濃度呈現了明顯的梯度,有相當範圍的高汞區。研究者認為可以排除地質裂縫造成的汞的來源,而陪葬坑汞的含量沒有異常則說明汞不是來自陪葬品,其它元素的正常含量則指向人工聚集的行為。封土下很可能有一個地宮,裡面人工聚集的汞含量相當可觀。普通土壤的汞含量一般在兩位數浮動,秦始皇陵的封土中,汞含量則最高可達四位數。

綜上所述,鑑於水銀是可以蒸發的液體,在目前的條件下,發掘秦始皇陵仍然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而且會造成當地的環境汙染。從文物保護的角度講,不發掘有利於保護遺址和遺物的狀態,所以還是不發掘為好。

參考文獻:

靳永卿《汞的形態分析及汞環境汙染的評價》

劉崇民《汞量測量及α杯氡測量在探測秦始皇陵中的應用》

許衛紅、王銳《對秦始皇陵地宮“天文、地理”的再討論》


太常吸貓


中國歷史上,就是有那麼一些人喜歡挖掘帝王墓。秦始皇陵,先後挨項羽和赤眉軍挖過,結果呢?無功而返。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也挨黃巢起義軍挖過,結果呢?同樣無功而返。明朝的萬曆定陵,60年前在郭沫若、吳晗、鄭振鐸等人建議下,經批准挖了,結果呢?不堪回首,痛心疾首。挖出來的紙張書本、纖維衣被,要麼退色嚴重,要麼化為塵埃,使得周恩來總理最後痛下決心,再也不要去挖帝王陵墓,等今後科學技術發達了,讓我們的子孫去解決。如今,我們的科技水平雖然比較發達了,但60年前的考古悲劇仍歷歷在目,誰也不敢開口要挖秦始皇陵和乾陵。這是對的。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千年皇陵萬萬挖不得。前要對得起幾千年的歷史,後要對得起子孫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