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维权攻略|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依据现行法律规定,我国的土地权属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然而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确权制度未得到落实,对于土地权属的争议在现实实践中常常成为矛盾的来源。

权属争议并不仅仅涉及农村集体土地,城市土地权属争议仍不在少数。为了更好地捋顺土地权属争议的由来和解决方法,本文仅就现行法律及规章的规定,进行简要陈述。

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之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维权攻略|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由上述法律规定可知,对于土地权属争议(涵盖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目前法定的解决方式包括以下几种:首先,协商处理,即对权属争议主张的各方可就该土地权属进行协商解决,以平和的方式先行私力救济。其次,政府处理。私立救济确实无法实现的,可由政府进行处理,并且上述法律对处理的主体进行了区分。即单位土地权属争议,由县级以上政府处理。个人间、个人与单位间的争议,由乡级政府或县级以上政府处理。但目前的法律对于政府如何处理、多少时间内处理完毕等并未细化规定,使得当事人提出处理申请后,但权属争议往往得不到处理解决,甚至诸多纠纷被无限期拖延。很多当事人因此未能及时行使下一步的救济途径,使得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最后,对于土地权属争议,上述法律同样赋予了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即接到处理通知之日起30日内可向法院起诉。

那么,对于政府未及时处理,以致当事人未接到处理通知该如何进行权利救济呢?依据行政诉讼的基本法理,政府在接到处理申请后未在法定期限内(一般为2个月)未履行法定职责,已经构成了行政不作为,当事人可以及时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以进行权利上的救济。

在司法实践中对土地权属争议,目前的立法并未作出区分,但目前《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土地登记发证后提出的争议能否按权属争议处理问题的复函》中对此作出了界定,即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土地登记前,土地权利利害关系人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而发生的争议。土地登记发证后已经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登记发证后提出的争议不属于土地权属争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依法登记后第三人对其结果提出异议的,利害关系人可根据《土地登记规则》的规定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更正登记,也可向原登记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提出行政复议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7号)第二十条中的“人民政府颁发的确定土地权属的凭证”,是指初始土地登记完成前,争议土地原有的人民政府颁发的确定土地权属的凭证。因此通过该复函可知,《土地管理法》所指向的土地权属争议应为未登记发证前的争议,而并不包括登记发证后的争议行为。

德凯律师团赵律师提示:如果遇到土地权属争议应当进行区分,界定好土地权属争议所属的具体类型,以便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维权,以免偏离正确的维权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