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呼和浩特這所中學已經115歲了,光看歷史就令人羨慕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1903年建立至今,已經有著115年的歷史。

作為一名曾經與呼市一中隔橋相對的八中學生,巨呼君想起20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許多故事。比如曾經這座橋上來自不遠處職高生的挑釁,再比如兩所中學同時放學時自行車的“堵車”盛況,還有橋頭售賣球星海報的小攤販……

曾經的“河槽”如今已經成為人工湖,巨呼君還記得當年在河槽踢球的情景。

說起呼市一中和八中的淵源,可能許多上過這兩所學校的學生也未必完全清楚。 呼和浩特古時也被稱作豐州,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清朝第41位任歸綏道道員安祥創建"古豐書院"。光緒二十年(1903年),古豐書院更名為"歸綏中學堂",呼市一中的百年建校歷史從此時開始。

1958年8月,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決定把呼市第一中學校本部與分部分離,改稱本部為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學。基礎是原一中本部,即清末的古豐書院和民國時期的省立歸綏中學。

簡單一點說,現在的呼市一中其實是原來的一中分部,而現在的呼市八中則是原來的一中本部。大概是因為這個淵源,雙方還合辦了八一中學,作為呼市八中的高中部。

在呼市一中校門口,有一對石獅子看似不起眼,其實卻是地道的文物。相傳這對石獅子是光緒十六年東嶽廟的僧人敬贈給道臺衙門的。1981年,石獅子被置於校門兩側至今。

呼市一中的校徽的設計依據中國“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設計為圓形,由大小雙環構成基本圖形。中間圖案為篆體“一中”和“一九○三”(建校時間)變形組成。“一”為花瓣,“中”為花萼和花莖,“一九○三”為花根,象徵“呼和浩特第一中學”象一株紮根祖國大地的花朵,含苞欲放,永葆青春活力。

呼市一中的每一棟教學樓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每一棟樓也是一個年級。體育館、圖書館也是一應俱全。

呼市一中的每一棟教學樓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每一棟樓也是一個年級。體育館、圖書館也是一應俱全。

呼市一中的每一棟教學樓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每一棟樓也是一個年級。體育館、圖書館也是一應俱全。

呼市一中的每一棟教學樓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每一棟樓也是一個年級。體育館、圖書館也是一應俱全。

呼市一中的每一棟教學樓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每一棟樓也是一個年級。體育館、圖書館也是一應俱全。

呼市一中的每一棟教學樓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每一棟樓也是一個年級。體育館、圖書館也是一應俱全。

青年廣場是呼市一中的地標之一。

前不久,有一對都曾就讀於呼市一中的校友,冥冥之中成為愛人。他們特意將這個書本托起金蘋果的雕塑設計成為了彼此的定情信物。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書中自有顏如玉和黃金屋?

在一中校園內,還有著名的“塞北文豪”榮祥先生的故居。榮祥先生從政從文均取得一定的成就,在內蒙古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其主修的《綏遠通志稿》已成為研究內蒙古文化的必讀書目

不過略有遺憾的是,目前的這個榮祥故居距離真正的原址還有幾十米距離。

作為一所中學,能有自己的校史館,絕對是一件高逼格的事情。

呼市一中校史館原址是清代懌園內的“雙清書屋”,也是學校現存最早的建築,同時也是呼市地區現存最早的樓房。

在校史館門口,巨呼君還發現了另外一個文物。據介紹,這塊“綏遠道院”惜字庫在古豐書院所立。“惜字庫”又叫字庫塔,是古人用來燒燬寫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

相傳慈禧太后曾經隨父在呼和浩特生活過,當年的歸綏道臺官邸就是如今的呼市一中。儘管歷經歲月滄桑,原歸綏道臺官邸中的建築及懿覽亭都已蕩然無存。下圖這處“琴臺”,據說是當年還原當年慈禧彈琴之處。

相傳慈禧太后曾經隨父在呼和浩特生活過,當年的歸綏道臺官邸就是如今的呼市一中。儘管歷經歲月滄桑,原歸綏道臺官邸中的建築及懿覽亭都已蕩然無存。下圖這處“琴臺”,據說是當年還原當年慈禧彈琴之處。

從琴臺往北,跨過擎華橋,可以直通一中的體育場。

當年巨呼君就是順著如今的這個河槽,和小夥伴們前往一中操場踢球的。當時這裡還有後沙灘小學。二十多年過去,你還記得曾經在後沙灘奔跑的那個少年嗎?。

作為隔壁呼市八中的學生,曾經把初中三年的許多汗水都灑在了一中的足球場上。比起昔日的土場,如今的足球場條件好了多少倍。

在推送本期內容的時候,2018年的高考已經結束。呼和浩特第一中學將送走一批學生,走向新的人生起點,同時也將迎來又一批新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