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安徽蕪湖:最愛的小籠湯包是“非遺”?看上去簡單,做好也不容易


2018年6月11日,安徽蕪湖,這吃貨們最愛的美食是“非遺”?看上去簡單做好了也不容易!

蕪湖的湯包,又叫小籠湯包,記得小時候,一般都是家裡來客人的時候,父母才會去買上一籠的小包子來招待,有的人家捨不得,更是把買回來的包子裡面的肉餡取出來做圓子湯吃,外面的皮省下來給孩子嘗一嚐鮮。現在日子好了,但是小籠包還是我們吃貨們的最愛,一般1元錢,一個算便宜的了。

蕪湖小籠湯包,做法雖簡單,但是要真正做好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作為蕪湖人舌尖上的美食,早在2010年,小籠湯包就已經入選蕪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精細的過程、精緻的取材、精良的製作,這湯包雖小,背後的製作工藝卻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美食之精髓。


今年的中國文化遺產日上,蕪湖市博物館特地收藏了當地烹飪大師劉扣鎖老先生編寫的“蕪湖湯包”工藝標準樣冊,現場他交予百年老字號四季春的非遺傳承人張東昌先生,並轉交給博物館收藏,作為當地的非遺文化見證。

烹飪大師劉扣鎖老先生,今年74歲,他10多歲就入廚師館子裡學藝,他說當年自己還沒有這桌子高了,劉師傅正在向百年老字號四季春的非遺傳承人張東昌先生現場演示製作小籠包的工序步驟。

作為蕪湖地方美食的非遺傳承人,張東昌先生也廚藝精湛,他現場製作傳統的蕪湖湯包,先是把醒好的面搓好,切成大小均勻的劑子。

然後用擀麵杖擀成四邊薄、中間略厚的包子皮,每張皮上包入適量的肉餡,即成紅白相間的湯包。張東昌認為小籠湯包這些傳統小吃的製作技藝不僅體現了歷史上蕪湖作為商埠碼頭城市的飲食文化特徵,即多樣性、包容性,也體現了白案技術在南方飲食中的獨特創新,不僅迎合了南方人的口味,也使得蕪湖當地餐飲文化更加多元化。

這湯包好不好?關鍵在於肉餡料的製作,原料為豬肉前腿肉和皮凍,將豬肉絞碎攪拌,依次加入鹽、味精、胡椒、蔥、姜、蒜、糖等,製作皮凍,新鮮肉皮洗淨、祛毛、焯水、再次熬煮,加入鹽、味精、胡椒、蔥、姜、蒜、糖等調料,製成皮凍攪碎後放入餡料之中。


小籠湯包的包法也很有講究,現場四季春的大廚孫梅在做演示,包子上一般是順時針打20個左右的褶,至少要有18個褶子。

劉扣鎖老先生介紹,湯包一個重量不能低於35克,包子上蒸籠蒸時的距離要擺放均勻,整個過程大約7分鐘左右的時間。

蒸好的小籠包子香氣四溢,可以蘸上醋吃,味道更好,蕪湖小籠包子,你喜歡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