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誰說不能給孩子物質獎勵?經濟學來告訴你真實答案!

誰說不能給孩子物質獎勵?經濟學來告訴你真實答案!

說到物質獎勵,很多家長都有一種“好用但不敢用”的糾結感。

物質獎勵的效果之顯著,我們心知肚明。想讓孩子做點事,比如整理好自己的玩具、按時起床什麼的,講一籮筐道理對方可能都置若罔聞,但只要承諾,“如果你……我就給你買你最想要的……”立馬積極性爆棚。

你看,就是這麼好用!但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敢用或者不敢經常用。

畢竟,整理玩具、好好學習、按時睡覺起床本來就是孩子自己的事,物質獎勵會不會讓他把原本有責任做好的事視為交易?孩子寶貴的內驅力,又會不會被幾個覬覦已久的玩具毀掉?

而且,物質獎勵怎麼看都像是自己給自己挖的坑。我一朋友覺得兒子成績不上不下,就決心來點物質激勵,

“如果你期末考試能進班級前十,媽媽就給你買你最想要的腳踏車。”

這孩子聽了兩眼放光,期末考試果然衝進前十,朋友也兌現了承諾。

就這樣,為了讓兒子繼續維持好成績,朋友又陸陸續續付出了Xbox遊戲機、ipad、無人機……現在,她是增資乏力,撤資又怕孩子成績下滑,左右為難、悔不當初。

看到這兒,你可能以為,我是來批判物質獎勵的。

恰恰相反,我是物質獎勵的支持者。這個經濟學中公認的有效激勵手段,常常被我用來調動千尋的主動積極性。

熟悉“和千尋一起讀繪本”欄目的讀者都知道,每隔一週,我會推薦一次親子閱讀繪本,剛開始,千尋根本就不願意配合錄音。

因為錄音和平時講故事不同,對語言的連貫性和邏輯性有要求,也不能一邊講一邊吃點小零食什麼的,平日裡自由慣了的小朋友表示壓力太大,拒絕承接此項工作。

但當我告訴她,錄十次就可以換一個dash機器人時,人家愣是克服了種種心理障礙,迎難而上,分分鐘圓滿完成任務。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啊。

除了錄音,平日裡的很多事務,我也都用過物質獎勵法。千尋第一次整理玩具,是為了一套樂高積木,第一週堅持做家務,是為了積滿星星換桌遊……

有人問我,你不怕物質獎勵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嗎?

實際上,沒有人天生就對某件事物具有內驅力。

產生內驅力的順序是:做一件事 → 獲得認可 → 擁有價值感 → 產生內驅力。

也就是說,孩子只有開始去做一件事,才可能在做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認識到這件事對於自己的價值,然後,才會產生所謂的內驅力。

所以,先讓孩子去做很重要。

如果物質獎勵能夠有效促進孩子去做某件事,我們為什麼不用呢?不必擔心會不會破壞內驅力,因為這時候,孩子的內驅力還沒產生呢!

大家回過頭去看,也會發現,我前面提到的物質獎勵,全都用在促使千尋做某件事的入門階段,比如最開始的錄音、第一次整理玩具以及第一週做家務。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促使孩子做某件事的入門階段使用物質獎勵是沒有問題的,它的效果比講道理好一百倍,而且,不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真正的問題出在“邊際效應遞減”上。

“邊際效用遞減”是經濟學上的一個規律,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如果一個人連續獲得某類物品,那麼,隨著擁有物品的數量越來越多,這個人卻會感覺到,他獲得的愉悅越來越少。

就像德國經濟學家格森說的那樣:“同一享樂不斷重複,則其帶來的享受逐漸遞減。

物質獎勵在初期效果非常明顯,但隨著孩子的閾值不斷升高,激勵的效果會因為“審美疲勞”而變得越來越差。這時候,激勵與表現之間就會呈現出“倒U型關係”。

谁说不能给孩子物质奖励?经济学来告诉你真实答案!

比如,我只用dash機器人引誘千尋錄音,結果就會像我那入坑的朋友一樣,只能通過不斷的付出,滿足孩子越來越大的胃口,最後還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為了避免出現邊際效應遞減導致的倒U型關係,在給千尋物質獎勵的初期,我就做好了切換的準備。

切換什麼呢?就是由物質獎勵切換到精神嘉獎上去。

每次錄完音,我會有意識地當著她面重放一遍,一邊聽一邊跟先生討論,“你有沒發現,千尋講得越來越好,都快超過你了,她的表達很有想象力,這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比大人那種刻意的發揮自然很多呢……”

一旁的小丫頭雖然沒說話,嘴角卻抿著笑,我知道,她心裡樂著呢。

後來,我又給她的好朋友聽了錄音,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玩的時候,無意說到千尋的錄音,她那個得意啊,都快溢出來了。

當得到的認可越來越多,感受到對其他人的影響力後,錄音對她來說,就不再是dash機器人的等價物,而是一件有價值有意義,值得去努力的事!

通過上面的案例,相信大家都看出來了,物質獎勵到底可不可取、能不能用,關鍵是看你有沒有做好適時切換。

只要能及時讓孩子體會到做事的成就感和價值感,用成就感慢慢替換物質獎勵帶來的動力,初期的物質獎勵就沒有問題。

為什麼很多家長沒有及時做切換呢?我覺得是我們大多數人,潛意識裡覺得價值、意義這樣的詞聽起來有點虛,不確信它是不是真的能對孩子起到激勵作用。

接下來,我講一個有趣的實驗,相信大家聽完會有些啟發。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他的著作《怪誕行為學2》中,為了證明意義、價值能夠成為影響人們努力程度的主要動力,做過一個“試卷實驗”。

他們將學生分為三組做試卷,第一組叫“關注認可組”,交試卷時能得到認可;第二組叫“不理不睬組”,收卷人連看都不會看;第三組叫“粉碎試卷組”,收卷人不但不看,還將學生交上來的試卷直接丟進身旁的碎紙機裡。幾個回合下來,人們發現“關注認可組”的成績最好,回答試卷的數量比“粉碎試卷組”多得多。

我和幾個教育工作者模仿這個實驗,在小朋友中做了一個類似的小測試。

我們將十個年齡段在4-6歲的小朋友分為兩組畫畫。A組的小朋友畫完後可以領到兩個小玩具,但交給我們的畫會當面被碎紙機碎掉。B組小朋友畫完後只能領到一個小玩具,不過,他們的畫會得到大家的稱讚,並被告知將送去展覽。

我們觀察到,領到玩具更多的A組小朋友情緒明顯不如B組小朋友好,過了一會,甚至有兩個A組的小朋友強烈要求加入B組。

很有意思吧,孩子們寧願放棄一些現實的獎品,來換取別人的認可。

這個實驗向我們證明,孩子雖然喜歡物質的獎勵,卻仍有強烈的精神追求。甚至,精神上對意義和價值的看重,超乎了我們想象。

所以,如果你在孩子做事時,給他提供表現的契機,表揚他,賞識他,讓他覺得這是一件樂在其中,能表現自我的事,這種意義感就可以慢慢替代物質獎勵,給孩子帶來更長久的驅動力!

劃重點:

1. 促使孩子做某件事的入門階段使用物質獎勵沒有問題。

2. 物質獎勵失效的真正問題是“邊際效應遞減”導致的倒U型關係。

3. 物質獎勵可不可取,關鍵看有沒有做切換,及時從物質獎勵切換到精神嘉獎。

本文轉自東西兒童教育微信公眾號,作者千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