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细数西海岸的前世今生:获批国家级新区点燃了这片热土

半岛客户端记者 李晓哲

细数西海岸的前世今生:获批国家级新区点燃了这片热土

获批国家级新区给青岛西海岸新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能,回望历史,自古至今这里都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可以说是被发展点燃的热土。历史的更迭、天然的禀赋总能给予一个地方的发展源源不断的给养,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得益于此。正是这片热土的美丽,自古至今令人神往,无论是古人用足迹丈量出这里的发展潜力,还是如今在宏伟版图中的举足轻重,无一不彰显着这个地方的魅力。

恢弘古今,桥隧跨越

细数西海岸的前世今生:获批国家级新区点燃了这片热土

青岛西海岸新区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陈士春摄)

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青岛西海岸新区境内就有人类生活繁衍。如今,由北向南途经胶州湾海底隧道,沿滨海大道从车水马龙摩登现代的城区穿行而过,驾车再往南行驶一个小时左右,有一个地方叫琅琊台。远看它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山,但登临而上,脚下的龙湾逐浪,回望万里沃野,远处董家口港巨轮穿织,才明白勾践为何选在这里训练水军,秦始皇汉武帝为何都曾到此叩问苍茫。

向海而生,西海岸的历史总是与面前的大海交织。改革开放让这里有了一次发展的腾飞,这里也是青岛市对外开放最早的重点区域之一:1985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里兴建;1992年经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两区体制合一。应该说这个阶段是青岛开发区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业过程。短短20年时间,从盐碱多、荒滩多的穷乡僻壤,变成一个以大港口、大工业、特色旅游为主要标志,以工业化为依托,以服务业为引导,以开放型经济为主体,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

俗话说,“山隔十里可走,水隔一步难行”。人杰地灵的西海岸偏于一隅,长期发展受到限制,从主城区到这里要绕胶州湾一大圈,坐渡轮过海也要40多分钟。为改变西海岸与青岛主城区隔水相望的态势,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动工。2011年6月30日,桥隧正式通车试运营,一下拉近了西海岸与主城区的互动,为西海岸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青岛拉开发展架势插上了有力的西翼。在交通利好的带动下,西海岸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改变并逐步优化,交通一体化带来的是大青岛时代的发展共同体。

2012年12月1日,按照国务院的批复,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西海岸又一次成为一个整体,为发展做好了区划上的准备,只等东风劲吹。

国家使命,腾飞之势

2014年6月3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中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经济总量紧排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位列第三。国家赋予新区的战略任务是“一个主题、两项使命、五大定位”。“一个主题”: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两项使命”:发挥好新区的两个作用,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五大定位”:建设“四区一基地”,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从获批开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蓝色底蕴就十分明显,而获批国家级新区,也让这里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据统计,仅201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就争取到国家有关部委、省市6个支持发展的意见,承接88项改革试点任务。整合设立九大功能区(后调整为十个),下放69项行政审批权限,支持各大功能区先行先试、放开搞活。还成立行政综合服务中心,率先推出负面清单、权力清单、政策清单、责任清单“四张清单”,实施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探索推行综合行政执法、土地综合管理等改革试点,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增长12%,总量居17个国家级新区前三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8亿元,增长12.8%;实际到账外资17.4亿美元,外贸进出口216亿美元;海洋生产总值7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6%,占青岛市总量的34%。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快构建“616”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通用航空等十大新兴产业,做优做精影视文化、军民融合等六大特色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引进建设总投资8000多亿元的产业项目,做到了“天天有项目”,百亿级项目达到30个;100多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0多个高端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项目加快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特色小镇,绿化覆盖率近50%,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自主推进35项重大改革,争创国家级、省市级改革试点23项,在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综合执法等领域创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一批标志性改革入选全国和省市典型案例,激发了市场活力、园区活力和人才活力。

全速前进,未来可期

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伊始的发展势头和方向,也为接下来的发展定调。2016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近2900亿元,逼近3000亿大关,总量位居国家级新区前三强,增速1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当年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共举办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投产“三集中”活动31场,涉及项目149个,总投资2200亿元;260个市区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其中139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新开工、竣工个数均居全市首位。组织实施特色小镇驻地改造项目100多个,改造街区105万平方米;完成村居回迁36个,新开工村改项目15个。当年,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论坛等一系列重量级会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中国首部好莱坞奇幻英雄大片《长城》上映,该片也是首部在青岛东方影都取景拍摄的大片,青岛西海岸新区立志打造“东方好莱坞”。

2017年,青岛西海岸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跨上三千亿台阶、达到3200亿元,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243.7亿元,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2290亿元,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10.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24元,增长8.5%。发展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颁布实施;先后荣获国家级荣誉称号40项,在全市综合考核中实现“三连冠”。这一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自升式海工平台、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核心模块等一批世界级高端装备建成或交付使用,中船重工柴油机总部落户,首台“青岛造”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下线,国家海洋基因库实验室投入运行,前湾保税港区整合优化方案获国务院批复,灵山湾影视文化区东方影都基本建成,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主体封顶;43项国家和省市级改革试点不断深化,51项区级重点改革接力突破,改革创新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最大共识和自觉行动。

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以来,按照“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的发展愿景和“承接新战略、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区、探索新机制”的总体思路,率先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文化引领、人才支撑、生态优先、转型发展“六大战略”,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可以说,获批国家级新区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生长,每天都会变幻不同的模样。随着大项目的逐一落地,青岛西海岸新区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动能。地铁13号线即将开通,这条贯通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地铁被寄予厚望,未来再加上地铁1号线等线路打造地铁网,将会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人气聚集起到很大的作用;未来包括青连铁路、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等项目的竣工,必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未来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