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潜伏》、《风筝》中经常提到的郑介民到底是什么人?

爱喝咖啡的笨笨熊


郑介民:(1897——1959),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死后追赠为一级上将。

1925年郑介民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又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政治经济,1928年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副官,从事特务工作。郑介民的特务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蒋桂战争时,郑介民通过收买桂系将领,导致桂系反蒋很快失败。1933年“福建事变”的失败也与郑介明安插进的特务有关。

军统的前身是复兴社,郑介民是复兴社的十三太保之一。华北局势紧张时,郑介民亲自出马,带领手下在六国饭店击毙了打算投靠日本人的张敬尧。1934年郑介民以军事考察团名义前往欧洲考察、学习法西斯的方法,发展复兴社在欧洲的组织,并拜访了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回国之后郑介民任第二厅第五处少将处长。

1938年军统成立,戴笠任军统局副局长,而郑介民仅为军统局主任秘书。戴笠毕业于黄埔六期,郑介民毕业于黄埔二期,郑的资历比戴高,郑介民很不高兴,但这是老头子的安排,郑郑介民也不敢违抗命令。郑介民虽然是军统的人,其主要职务为第二厅第三处处长,主管对日作战的情报工作。1943年开罗会议期间,郑介民随蒋介石一起去开罗,负责蒋介石的安保工作。此外,郑介民还是个“预言家”,他说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此举得到盟军的称赞。

1946年戴笠飞机出事之后,军统的头把交椅空了出来,军统的三巨头郑介民、毛人凤、唐纵开始暗地争夺这个位置。唐纵由于为人比较谨慎,对部下要求严格,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张,唐纵做上头把交椅的机会不大。笑面虎毛人凤比较聪明,他主动推举资历比较老的郑介民为保密局局长,郑介民成功当上保密局局长之后,毛人凤又通过一些把柄将郑介民搞了下来,最终使自己上位。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之后,郑介民仍然受到重用,在台湾担任了国防部参谋次长兼大陆工作处处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组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54年更是成为了台湾国家安全局(由原国防部保密局改编)首任局长,1959年因心脏病在台湾去世。


历史军魂


“儒雅”特务郑介民

郑介民和戴笠、毛人凤并称为军统三巨头,虽然他在这三个人里最低调、知名度最低,但他是这哥仨里军衔最高(一级上将)、寿命最长、结局最好的一个。相比其他两个特务头子,郑介民有很多不同寻常的特点:

一、爱学习。郑出身普通,是海南岛的一个破落地主家的孩子,曾经下南洋打工。但这个苦孩子很有见识,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听说黄埔军校招生后,他回国报考。第一次没考上,复读一年后考上了黄埔二期,毕业后,人家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留学了,去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那个年代,能识字的都没几个人,出去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不得不说,郑介民是个很优秀的学生。

二、会钻营。老郑不做书呆子,不仅会学习,更会来事,回国后,他看准了蒋介石,千方百计找门路见老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老蒋接见了他。他向老蒋汇报了中山大学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表示,自己坚决反共。老蒋很欣赏他,留在身边做了侍从副官。

三、搞谍报。如果你以为老郑只会溜须拍马那就错了,老郑很有两把刷子,特别是在谍报方面。他知道李宗仁的桂系是老蒋的一块心病,就自告奋勇潜入武汉桂系第四集团军司令部。在那里,他拉拢机要人员,把密电码本盗出拍成照片,把第四集团军的兵力布置、装备等等全摸透了,密报给蒋介石。他还掌握了桂系将领之间的矛盾,为后来老蒋分而治之做足了功课。很快,桂系在湖北盘踞的10多万军队就土崩瓦解。完成任务后,老蒋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夸他是个干才。从此,老蒋更加信任他,郑介民也开始了他飞黄腾达的一生。

四、怕老婆。在汉口活动的时候,老郑认识了湖北姑娘柯淑芬,他和南京联络就在柯家,为了掩护,他们以男女朋友相称。后来,弄假成真,两人结婚了。武汉是老郑发家地,柯淑芬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郑对这个老婆感恩戴德了一辈子,两人生了一大堆儿女。和别的军统特务乱搞不同,郑介民对老婆百依百顺,几乎从一而终,甚至有点怕老婆。当然,湖北姑娘比较泼辣,从来不给老郑留面子,可能也是一个原因。老郑是个敛财高手,但他又不愿意脏了自己的手,怎么办?借夫人之手呗。两人配合的十分默契,老婆收钱,老郑表演清廉!

五、有见识。老郑和其他特务头子不太一样,他爱读书,以儒将自诩,而不愿意别人把他看成一个纯粹的大特务。客观的说,他确实很有一套。比如1944年初夏,他和一群美国将领一起预测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说啥的都有,但基本没谱。到郑介民发表意见时,他很笃定地说,在今年6月初。美军将领哄堂大笑,认为不可能那么快。谁知,6月6日,盟军从诺曼底登陆了。美国人对老郑佩服的不要不要的。蒋介石听说后,很高兴,认为老郑很给国人长脸。

戴笠撞机身亡后,郑介民升任军统局长。1950年,他逃往台湾,派遣特务回大陆搞破坏、搞暗杀,刺探情报。1959年,郑介民在台北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2岁。他一直深得老蒋信任,死后,老蒋亲临祭奠,并签发褒奖令,追授其为陆军一级上将,郑介民也成为军衔最高的特务。


饮水君


郑介民,海南文昌人,国民党军统巨头之一,生前是国军陆军二级上将,1959年因心脏病去世后被追晋陆军一级上将,他也是军衔最高的特工王,要知道,戴笠死后才追晋陆军中将。

虽然死后郑介民军衔比戴笠高得多,但是生前却始终被戴笠压着一头,在军统一直处于“老二”的位置,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是有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戴笠更安心于特务生涯,而郑介民以“儒将”期许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特务“脏活”。

事实上,郑介民也的确有一套,他爱读书,善于分析思考,喜欢研究战略,比如他对盟国将于1944年6月初诺曼底登陆就预料的极为准确。

其实蒋介石对郑介民也是很信任的,这种信任虽然比戴笠要逊色点。郑是黄埔二期生,“天子门生”,后来在1929年蒋桂战争崭露头角,他成功“打入”桂系内部,搞情报,会策反,为蒋介石战胜桂系立下汗马功劳,被蒋介石褒奖为“干才”。

1946年,戴笠飞机失事摔死后,郑介民终于熬出了头,当上了军统局一把手,不久又任由军统局改编成的国防部保密局局长,不过很快他又被另一位军统巨头毛人凤算计了,当然也是因为郑介民自己“不干净”,被同样相当这个局长的毛人凤抓到了把柄,郑介民离开保密局,做了国防部次长。继续为蒋家王朝卖力。1959年病逝于台北。



磨史作镜


国民党“军统”三大巨头:戴笠、毛人凤、郑介民,戴笠名头最大,毛人凤次之,郑介民又次之,很多人非常熟悉戴笠,熟悉毛人凤的人也不少,但熟悉郑介民的人却不多,有的甚至对郑介民的名字都不熟悉。

前段一度热播的两部电视连续剧《潜伏》和《风筝》,经常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郑介民。郑介,民黄埔出身,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戴笠飞机失事后,继任军统局长,成为特务头子,后任国民党保密局局长、国防部常务次长、参谋次长,到台湾后,曾任国家安全局局长。

郑介民,1897年出生,广东海南文昌县人。曾在文昌中学读书,16岁弃学,流浪天涯,曾到马来西亚打工。1924年,入广州市公安局长吴铁城办的警卫军讲武堂学习,随即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入步兵科。1925年,因学业优异被军校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毕业,从苏联回来后任第四军政治部秘书。1928年,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调郑介民为侍从副官,主要从事特务工作,郑介民从此步入特务生涯。

也是在1928年,蒋介石让郑介民利用与李宗仁弟弟李宗义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的关系,前往武汉,打入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专门收集桂系军阀的军事情报工作,并离间桂系将领关系,还利用机会收买桂系将领,从此,郑介民“潜伏”在桂系军队,却身在桂系心在蒋,为蒋介石从事特务工作。1929年爆发的蒋桂战争,蒋介石之所以能打败李宗仁和白崇禧,郑介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蒋桂一战,让蒋介石彻底信任了郑介民。1932年,复兴社(蓝衣社)在南京成立,蒋介石自任社长,郑介民为中央常务干事会干事,1936年,升复兴社代理书记长。复兴社特务处成立,戴笠任特务处处长,郑介民为副处长,并兼特务处华北区区长。1933年,郑介民根据蒋介石指令,派人进行锄奸行动,将原皖系军阀、拟任伪满州国政府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张敬尧暗杀于北平六国饭店,后升参谋本部第二厅第五处少将处长。

抗战爆发后,任参参谋本部第二厅第三处处长,主管对日作战的情报工作。1941年,升任军令部第二厅中将厅长。1946年,军统头子戴笠飞机失事以后,蒋介石任郑介民为军统局长,军统局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郑介民兼任保密局长。1947年,郑介民免去国防部第二厅厅长兼保密局长,升任国防部次长。

1949年,郑介民随蒋介石败退台湾,历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组组长、陆军二级上将、国家安全局局长等职。1959年,郑介民病逝于台北,被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帝国的脸谱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之四十三: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常务次长、国家安全局局长、军统局局长、保密局局长郑介民。

郑介民,字耀全,海南文昌人,黄埔二期生。与胞弟郑庭锋、堂弟郑庭笈合称文昌三郑。早期为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戴笠死后,他兼军统局(保密局)局长,与毛人凤、唐纵合称三大特务头子。

郑介民谋略深远,喜爱专研,并且料事如神。是军事情报家和军事理论家,主要在国防部主管情报、物资工作,历任国防部第二厅厅长、常务次长、参谋次长,著有大量情治类书籍。

郑介民去台湾后,在蒋经国支持下,出任国家安全局局长。掌握情治机构实权,并架空毛人凤。1959年12月11日,因心脏病复发在家中去世。


郑介民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经常发表革命文章。后考入黄埔军校二期,专门从事情报工作。

郑介民(1897-1959年),原名庭炳,广东省琼州府文昌县文教镇人。家中贫寒,共有兄弟四人。1915年郑庭炳读完小学,考入广东省立琼崖中学,秘密参加孙中山组织的琼崖民军。

后郑庭炳被军阀缉捕,就改名介民,流落到马来西亚吉隆坡谋生。他在一养鱼场当帐房,并任吉隆坡《益群日报》编辑。他经常著文拥护革命救国主张,常以华侨工人阶级自居。

1924年4月,郑介民听到黄埔军校招生,就到广州报考黄埔一期,不料名落孙山。他只好暂住同乡家中,到大本营警卫旅军士队当学兵。同时积极补习功课,于8月考入黄埔军校二期步科。

郑介民在黄埔军校发起孙文主义学会,开始从事情报工作。1925年9月,郑介民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又考入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大学(中山大学)学习政治经济。

1927年8月,郑介民从苏联毕业回国,任中央军官学校第六期总队部政治教官,不久受潘佑强推荐到第4军任政治部秘书。蒋介石复职后,郑介民担任侍从副官,专门从事情报工作。

1929年1月郑介民假装失业到武汉,利用他和李宗义(李宗仁之弟)同学关系四处活动,离间、收买桂系将领。3月蒋桂战争爆发,桂系将领李明瑞、杨腾辉临阵反水,皆郑介民功劳。

1930年任第15师政治部主任,后兼广西省政府委员、第57师政治部主任,监视桂系部队。4月广西省主席俞作柏反蒋,郑介民化装出逃广州,再从香港回南京,任军委会参谋本部参谋。

1931年11月,蒋介石准备成立中华民族复兴社,郑介民请求参加,并成为十三太保之一。

1932年3月,郑介民被选为复兴社干事,并任特务处副处长。郑介民为军统骨干人物,是蒋介石十三太保之一。他在第十九路军中安排特务,在后来闽变中起到很大破坏作用。

1933年1月华北局势紧张,郑介民兼任复兴社华北区区长。以军委员会北平分会参谋的名义作掩护,重新调整部署特务处在华北地区的工作。

4月,郑介民亲自出马,侦察被日军收买的大汉奸张敬尧活动,并派华北区行动组组长白世维带队,于1933年5月7日在六国饭店将张敬尧击毙。当年秋天,郑介民调回南京。

1934年,郑介民率军事考察团前往欧洲考察,实际是学习法西斯统治方法,发展复兴社在欧洲的组织。他先后拜访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回国后他极力介绍法西斯主义,一时成为风云人物。

郑介民被任命为参谋本部第二厅第五处处长,兼特务处副处长。1936年3月,郑介民受蒋介石指派来到香港,布置暗杀粤军陈济棠,又以重金收买粤军将领。但暗杀行动最终失败。

6月两广事变爆发,郑介民分化、收买粤军将领投靠蒋介石。7月陈济棠众叛亲离,不得不通电下野。8月郑介民代理复兴社书记长,兼民族运动委员会委员和忠义救国会委员。



抗战爆发后,郑介民主要在国防部负责对日军事情报收集工作,并担任军统局第二号人物。

抗战爆发后,郑介民任参谋本部第二厅第三处处长,负责对日情报工作。次年升任第二厅副厅长,兼军统局主任秘书。不过郑并不到军统上班,工作实际由副主任秘书毛人凤代理。

1939年9月郑介民带职到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一期学习,郑介民学习极为认真。1940年4月,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军令部第二厅厅长,兼任中苏情报合作所副所长。

1942年1月,郑介民任新加坡盟军军事会议代表,他在会上陈述了对东南亚战局的观点。不过未引起重视。后郑介民的观点被证实,被盟军统帅另眼相看。

蒋介石指定郑介民参加重庆举行的中美联合参谋会议,担任情报方面的联络工作。此间郑介民先后前往往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对盟军对日作战中提出不少意见。

1943年2月10日,郑介民正式晋任陆军少将;11月22日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并负责蒋介石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1944年2月郑介民兼东南亚盟军总司令部联络官,经常去加尔各答参加会议,6月郑介民正确预言了盟军将在6月6日于诺曼底登陆,被美国军官称赞为神机妙算。

1945年5月,郑介民当选为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日本无条件投降,郑介民任赔偿委员会委员。


抗战胜利后,郑介民掌握国防部第二厅,主管军事情报,同时兼任军统局(后改为保密局)局长。

1946年1月,国共和谈开始,郑介民成为军调处执行部国民党代表,暗中向解放区布置特务活动。2月以河北地主恶霸为基础组成的冀省难民还乡请愿团到军调处执行部请愿。

郑介民指使特务流氓混在其中,进行捣乱、煽动闹事,要求解放军军立即撤出河北,派人冲进中共代表办公室捣乱,连美国代表也觉得郑介民的做法太拙劣。

3月17日戴笠乘飞机失事身亡,郑介民继任军统局局长,毛人凤为副局长。但郑主要职务是国防部第二厅厅长,主管情报工作,军统工作以毛为主。7月1日军统局改为保密局,郑兼局长。

1947年郑介民、毛人凤组织国防部绥靖总队,派往华北、东北、华南各地执行组训、情报、行动和突击任务。9月初,郑介民亲飞北平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和电台,后兼任物资供应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1月,郑介民指挥特务在上海破坏了中共后勤补给站,以及华中局、苏皖边区政府等设在上海的联合办事处。后郑介民辞去了第二厅厅长职务,改任国防部常务次长,主管国防物资。



在毛人凤密谋操纵下,郑介民被迫辞去保密局局长,专事美国军援物资。

6月12日郑介民任任国防部次长兼保密局局长,并派亲信管理保密局八大处。毛人凤见长期转不了正,即发动手下整理郑介民黑材料,如他包庇手下侵吞资产,老婆走私鸦片、中饱私囊等等。

郑介民虽不在保密局上班,但撤销了戴笠原来8大处长中的7个,原有5万军统特工被裁减了4万,阵亡将士家属一次性抚恤。导致军统上下怨声载道。毛人凤利用这些因数,吩咐沈醉如此如此。

郑介民即将50大寿,沈醉放风出去,让大小特务知道郑介民大寿,要准备厚礼。沈醉趁郑介民不在家,鼓动郑太太说:“常言50不办,60不发。50大寿一定要办,大家都想送些礼尽尽心呢!"

郑太太不顾郑介民反对,办了宴席,按沈醉的建议把各种寿礼都摆在大厅的条案上。沈醉趁机用微型照相机把寿礼拍了下来。同时他还通知在招待所的特工遗眷们去郑家吃寿酒。

当毛人凤把这些材料交给蒋介石时,蒋介石勃然大怒,撤销了郑介民保密局局长职务。毛人凤如愿以偿的坐上了局长宝座。

1949年1月郑介民作为蒋介石代表飞赴北平,企图阻挠傅作义和平起义。

同年秋随国防部南迁广州,郑介民对时局充满悲观。10月从香港往美国,出席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报告了中国大陆形势,力图使美国决定继续实行对华军援,11月回到香港。


到台湾后,郑介民成为掌握特工、情报系统实权的国家安全局局长,次年死于心脏病。

1950年1月初郑介民飞往台湾,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兼大陆工作处处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组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蒋经国为打压毛人凤,1954年10月将原国防部保密局一分为二,郑介民成为掌握实权的国家安全局局长,毛人凤担任没有权力的情报局局长。然此时郑介民身体已渐渐衰弱多病。

1955年郑介民突患心脏病,先后去美国、西德就医。1956年2月23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1957年10月23日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不再兼任国家安全局局长。

1959年12月11日郑介民因心脏病复发在家中去世,终年62岁。蒋介石曾两次到殡仪馆吊唁,并亲临祭奠。12月15日蒋介石发布褒扬令,追憎郑介民为陆军一级上将,用示笃念忠勤之至意。

郑介民一生喜爱专研、著作颇多,著有《游击战术之研究》、《谍报勤务》、《军事情报学》、《中日战争太平洋列强政略的判断》、《苏俄现阶段的国家战略》等著作。



烟酒阁大学士


与戴笠的“天资聪颖”相比,要说郑介民资质还是有点一般,1924年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居然未被录取,在广州当了一年大头兵有了饭辙以后,才于次年成为黄埔二期学员。

如果真的黄埔一期毕业,恐怕郑介民的军旅生涯会是另外一条道路,或成为领兵一方的大将,而不是从事幕后的军情与特务工作。



郑介民是海南文昌人,与胞弟郑庭锋和堂弟郑庭笈合称“文昌三郑”,都是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郑介民(二期)后来官至陆军一级上将;郑庭锋(三期)曾任94军军长和兵团副司令,陆军中将;郑庭笈(五期)曾任新六军副军长、49军军长,陆军中将(辽沈战役与廖耀湘一起被俘)。

但是兄弟三个在抗日战争中都曾经为民族做出过应有的贡献,郑介民主管军事情报工作,郑庭锋在“54军系统”对日作战,郑庭笈则在“第5军系统”内参加中国远征军,是海鸥将军戴安澜的副师长,一门三将军。



郑介民在国民党军队中很早就从事情报工作,远比戴笠资格深厚,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即发起“孙文主义协会”,开始掌控学员思想动态;1928年任蒋介石侍从副官,专门负责情报和特务这一摊工作;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后,郑介民只身潜入武汉,收买和鼓动桂系大将李明瑞和杨腾辉倒戈,终至桂系惨败,李宗仁白崇禧下野流亡香港,而郑介民因功升任广西陆军第15师政治部主任,其实就是代表蒋介石监视主政广西的俞作柏等人,而同一时期的戴笠,还在每天拦着蒋介石的座车递纸条(情报),经常被侍卫长王世和呼来喝去拳打脚踢。

郑介民锋芒不及戴笠,恐怕资质以外,就吃亏在离开南京坐镇南宁期间,一方面远离中枢,戴笠正在逐渐被蒋介石所重视;一方面俞作柏1930年突然联手张发奎反蒋,郑介民事前处置不利,事后化妆潜逃,更要命的是俞作柏跨台后,桂军将领重新拥戴李宗仁白崇禧为领袖,李白借机重整桂系,成为此后近20年时间里蒋介石最头疼的地方实力派,老蒋多少有点迁怒于郑介民。所以1931年筹建军统前身“复兴社特务处”时,黄埔六期肄业的戴笠成为处长,黄埔师兄郑介民只能屈就副处长。



一般来说,在复兴社特务处的六年里,郑介民基本从事外勤行动工作,尽量不与坐镇南京鸡鹅巷的戴笠共事,先后在秘密战线处理了蔡廷锴的“福建事变”和陈济棠的“两广事变”等地方派系反蒋,任职特务处“华北区区长”等,是“复兴社十三太保”的骨干人物。因为资历问题,始终与戴笠的关系微妙。

抗日战争爆发后,终于转任“军事委员会军令部二厅”厅长,专司军事情报业务,1938年兼任军统局主任秘书,但基本不去罗家湾上班,戴笠便以同乡毛人凤“代理主任秘书”,但郑介民毕竟是复兴社特务处的副处长出身,所以在军统内部仍然颇具势力,是局内“广东系”的老大。


(兵变1929里监视桂系的郑介民剧照)

在军统三巨头戴笠、郑介民和唐纵之中,显然蒋介石最信任的是戴笠,可以在军统局一手遮天,其次是“委员长侍从室六组组长”唐纵(黄埔六期),这是贴身的情报官员,最后才是资格最老的二厅厅长郑介民。

郑介民缺点是“惧内”,这个软肋给他造成了许多麻烦,戴笠和毛人凤先后都利用了这一点,使郑介民在蒋介石那里不断吃暗亏。

抗日战争胜利后,戴笠机毁人亡,1946年7月军统局缩编为“国防部保密局”,郑介民以“国防部二厅厅长”的身份兼任保密局长,毛人凤和唐纵为副局长,军统第一次出现了“广东系”力压“浙江系+湖南系”的局面。

然而毛人凤并不甘人下,利用掌握的军统内外资源,实际控制着保密局的核心业务,同时搜集郑介民的黑材料准备取而代之,终于在郑介民1947年的五十大寿中,以其大肆铺张和广收贺礼,在蒋介石面前狠奏了一本,随着唐纵离开保密局掌管警察系统,毛人凤终于坐上了保密局长的宝座。



(北平军调处合影,右五为郑介民)

1948年初,郑介民任“国防部”国防部中将次长,1950年逃台后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兼“大陆工作处”处长,1954年前后,毛人凤与蒋经国矛盾渐深,郑介民成为改组后的“国家安全局”首任局长,两年后晋升二级上将。

1959年病逝于台北,追晋陆军一级上将。


度度狼gg


"郑介民(1897.9——1959.12),一级上将,中华民国最高军衔获得者之一,蒋介石十三太保之一,军统三巨头之一,国民党军统局第二任局长,保密局局长,安全局局长,光看这些头衔就可以知道郑介民在国民党的地位,怪不得连谍战片《潜伏》、《风筝》中都经常提及他的威名。

那么这位位高权重而又神秘的军统特务到底是什么人呢?且听有书君为您揭秘。

有书君认为郑介民是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是一个见多识广的高级谍报人员。

一、学习能力强:名副其实的“儒将”

郑介民和其他军统特务不同,他是一个爱学习,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从一个普通帐房先生到报社编辑,再到黄埔二期学员。

1925年9月黄埔军校毕业,并没有像大多数学员那样进入军队大熔炉,他并未停止学习的步伐。

而是远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进一步深造,学习政治经济,这学习的步伐在为他自己筑梦,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写人生。

他的苏联学习经历为他后来的外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的著书立说夯实了理论基石。

1934年,郑介民又谋得前往欧洲学习的机会,向希特勒、墨索里尼两个法西斯分孑学习独裁统治办法,在当时军统内部成为时髦人物名噪一时。

郑介民是军统特务中堪称一名“儒将”,为做到货真价实,1939年,郑介民又进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

正因为郑介民的具有超强学习能力,又能把学习所得与军统间谍工作相结合,总结经验,提升为理论,撰写成文,《军事情报学》《谍报勤务》《苏俄现阶段的国家战略》等七部著作流传于世,儒将之称名副其实!

二、高级谍报员:见多识广的“预言家”

郑介民从苏联学成归来,就专注于情报工作,1932年4月,郑介民担任复兴社特务处副处长,开始在军队中安插特务。

其中1933年“福建事变”的失败就与郑介民早就安插特务范汉杰在19路军的部队中,后又派国民党唯一女上将姜毅英前往接应。

把李济深、陈铭枢等的行动通过电台一汇报给郑介民转蒋介石,让李济深等不到三月全面溃败,远逃香港。

这只是郑介民高级间谍工作的一次小试牛刀。像《潜伏》《风筝》这种谍战片中的安插军统在共产党内部伎俩可谓层出不穷。

军统的许多刺杀汉奸日寇的行动郑介民有的是亲自动手,有的是策划谋略,有的只下道命令,但办事雷厉风行,诡异绝秘,行踪不定,颇具神秘色彩。

其中在六国饭店联手特工王天木、陈恭澍、白世维枪杀汉奸张敬尧,在当时反响较大。

这些间谍工作是他作为高级谍报人员的一个缩影,他的谍战生涯有书君难以一一赘述,但他的两次国际预言不能不让大家知道。

第一次是在1941年,郑介民准确预测了日军对香港英军的进攻,而且还认定日本不出二十天香港将被攻陷。

果然1941年12月8日-12月26日仅18天日军就攻陷了香港,这一预测可谓神了!

第二次预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郑介民准确无误地预测美、英、加盟军将于1944年6月在诺曼底登陆,不出所料,6月6日盟军登陆,这一预测令盟军大为震惊,认为郑介民是个见多识广的“预言家”。

郑介民的人生传奇用一本书也写不完,有书君只撷取了他生活中的几朵小浪花,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军统高级谍报人员郑介民与众不同的一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郑介民是黄埔军校二期生,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十三太保之一,任职过复兴社代理书记,特务处副处长,戴笠去世后任军统局局长,保密局局长、国防部常务次长、参谋次长,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任中华民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可见郑介民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从事着国安,谍战,情报相关的工作,他是国民党数一数二的首脑级人物,所以在《潜伏》,《风筝》这类谍战片中,提及郑介民这是很正常的,我没有看过《潜伏》,但是我看过《风筝》,老六被派到解放区时,戴老板飞机失事之后,郑介民任军统局局长,这是符合事实的。

郑介民原名郑庭炳,后来因为军阀的追捕,改名郑介民,黄埔军校创办之后考入二期生,并在黄埔军校期间组建孙文主义学会,也是从这时起郑介民开始从事情报收集工作的,郑介民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前往苏联学习政治经济,毕业回国之后郑介民开始给蒋介石担任侍从副官,主要还是从事间谍活动,后来在军阀混战时,郑介民通过谍战工作离间桂系军阀,帮蒋介石收买桂系将领,后来蒋介石要成立复兴社,郑介民便要求加入复兴社,任职复兴社副处长,成为了复兴社的高层首脑,安排了一些列的暗杀行动,其中就有暗杀汉奸张敬尧的行动。

后来郑介民带考察团前往欧洲考察,一个是为了去调查法西斯政党,了解法西斯主义,在这期间郑介民还拜访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此行他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去欧洲发展中国复兴社成员,组建海外情报部门,回国之后他开始极力为国民党介绍法西斯主义,抗战爆发之后,复兴社改组为军统,郑介民开始主管对日作战,1939年郑介民作为高级将领到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毕业后担任中苏情报合作所副所长,由于能力出色,在盟军中也很受重视,之后蒋介石出访外国时,一直负责蒋介石的安保工作。

解放战争之后,开始向解放区开展间谍工作,1946年3月17日,戴笠飞机失事,郑介民开始担任军统局局长,多次破坏了地下党的电台,组织,肃清了地下党在上海的多个隐秘站点,后来又担任了国防部常务次长,但是后来国军节节败退,郑介民随蒋介石撤退台湾,任中国台湾地区国家安全局局长。1959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蒋介石追晋郑介民陆军一级上将。

郑介民是一位非常具有政治头脑,战略眼光的军事情报专家,他十分善于学习,同时也是一为十分卓越的将领。


玄坤文史


国民党军统局的郑介民,名头很多。他与胞弟郑庭锋和堂弟郑庭笈合称文昌三郑,同时又被看作十三太保之一,曾是军统局的大头目,人见人怕的特务老板。

郑介民1915年就参与了孙中山搞的琼崖民军,不被海南军阀所容,也因此流亡到马来西亚。1924年经过两次考试,进入黄埔军校步兵科,开启军队生涯。在贺衷寒、吴铁成、潘佑强等人的提携下,先去莫斯科中国劳动大学留学,之后归国到国军参与政治工作。1928年1月,郑介民开始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副官,从事情报与特务工作,发迹之路开始。

郑介民在政界非常活跃,复兴社成立后,成为实际掌控者。1937年之前,还组织民族运动委员会委员和忠义救国会委员。

1937年之后,开始进入国军参谋部工作,负责收集情报,分析日本动向。毛人凤也是在他手下逐步成长起来的。

1938年军统成立后,郑介民奉命辅佐戴笠,开展国内国际情报与特务网络的构建。1946年3月,戴笠飞机失事去世后,他接任了军统局局长,毛人凤为副局长。据原军统大佬沈醉回忆道:

郑介民的情报能力和组织能力均不如戴笠,从而导致了1946年后军统局没有出现重大贡献。

郑介民与一般武夫不同,擅长理论分析和著作编撰,曾经出版了《谍报勤务》、《军事情报学》、《中日战争太平洋列强政略的判断》、《苏俄现阶段的国家战略》等情报学与战略学的专业书籍。故而,郑介民颇具儒雅气质,是军中的理论家之一。曾在蒋介石身边侍从多年的唐纵,如此评价郑介民:

他虽身为军统局长,但与戴笠截然不同,他战略眼光精确长远,又具研究精神,著述甚丰,曾因此获得一枚积学奖章。

郑介民虽然受到蒋介石宠信,但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高层中,并不那么如鱼得水,甚至遭人嫉恨。特务、情报工作的复杂性,又使得他更多是幕后工作,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

秦右史


在电视剧中,郑介民经常是只能闻其名、听其声,很少露出真容。《潜伏》中是戴笠要来天津站视察,陆桥山给郑介民打电话,电话中传出的只言片语就清楚地表现出军统内部的争权夺利和戴笠处境的岌岌可危。《风筝》中郑介民只露面廖廖几次,却影响了郑耀先后半生的命运。一次是局长们(郑介民、唐纵、毛人凤)给“鬼子六”摆酒庆功;一次是郑耀先提到郑介民交给他的任务,潜伏做暗桩以待时机;最后在台湾的郑介民重病在身时想到郑耀先,推荐将他唤醒,才使“风筝”后来的隐姓埋名凸显意义。在国民党情报机构的发展史上,即使前有戴笠后有毛人凤,但相对于低调的唐纵,郑介民仍称得上是大名鼎鼎。

郑介民(1897~1959),广东文昌人。1924年考入黄埔二期步兵科,1925年9月毕业,因表现优异,被送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政治经济。1927年8月从苏联回国,不仅错过北伐,还赶上老蒋第一次下野,先后在中央军官学校任政治教官和第四军政治秘书。1928年1月老蒋重返政坛,复任三军总司令后,他担任侍从副官,从事情报工作。

因是广东人,他情报工作的著名战绩也多与两广相关。1930年,在蒋桂战争期间,就是他通过关系拉拢、收买、离间桂系将领,使桂军李明瑞、杨腾辉阵前倒戈,桂系大败。李宗仁通电下野,与白崇禧、黄绍竑流亡海外。倒桂成功立下的汗马功劳使郑介民进一步赢得老蒋的信任和器重,成为复兴社初始的十三太保之一,当时他是复兴社的中央干事,而戴笠只是3名候补干事之一。然而在1932年复兴社特务处成立时,身为黄埔六期生的戴笠被任命为处长,而郑介民仅为副处长。从戴笠的任命上可以看出老蒋用人的狠辣,个人能力强但资历浅,只有效忠才能成为他安身立命的资本。从特务素质来讲,郑介民的确比不上戴笠,没有他那么勤奋(工作起来可以连轴转),能吃苦(寂寂无名时送情报还被老蒋的警卫打)、敢冒险(内战、抗战时多次深入险境)、有野心(将军统由十几人发展到几万人的组织,渗透到各个行业,简直无孔不入)。


当年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反蒋,本是郑介民通过关系安插的特务和暗线,但需要潜入福建策动他们行事,郑介民出于多方因素考虑拒绝前往,戴笠只好亲自出马,行拉拢、分化、策反之事。郑介民当初在特务处任副处长一职,更像老蒋安排的监军,可惜被戴笠明里暗里地排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八年的发展,使戴笠领导下的军统强大到连老蒋都感到威胁。特务处成立之初,戴笠先是派他去欧洲学习考察,后又安排主任秘书一职,郑介民哪里瞧得上,于是戴笠得以让自己的小学同学毛人凤来担任副主任秘书,掌握军统的内务实权。

郑介民更擅长特务理论、技术以及军事战略方面的研究,所以在军统历史上著名的暗杀、刺杀和获取重要情报的活动中几乎难见他的身影。戴笠坠机身亡后,由他担任军统局局长以及改组后的首任保密局长,1948年卸任,专注在政界的发展。1956年晋升为二级陆军上将,1959年去世后被追晋为一级上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