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暴雨預報與短時強降雨預報 聽聽首席怎麼說

“我從事預報工作多年,坦率地說,暴雨比短時強降水更容易預報一些。”談起暴雨和短時強降水這對汛期“常客”,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開門見山,“暴雨和短時強降水是不同的。暴雨有時是短時降水,有時是長時間累積降水,但短時強降水就是短時降水。”

季節性判斷為預報前提

“從全國範圍看,一年四季都有降水的可能。但在不同季節,暴雨和短時強降水出現的情況也不一樣,抓住這一點,是做好預報的前提。”方翀說。

對於二者出現的主要季節,方翀給出專業回答,在秋季中後期和冬季,大氣相對比較穩定,很難形成強烈的上升氣流,多形成層狀雲降水,即以暴雨和普通降水為主。由於大氣垂直上升速度不夠,很難形成對流雲,所以出現短時強降水的可能性非常小。

相對而言,對流雲主要出現在春夏季節,尤其在夏季更多一些。方翀說,“可以說,春季後期和夏季容易出現暴雨和短時強降水,夏季的雷陣雨多是短時強降水。但在初春時節,水汽常集中在某一個地區,則多發分散性的短時強降水。”

三個條件助推準確預報

方翀說,如果水汽條件不好,但熱力條件很好,相對容易出現短時強降水。

2013年3月19日晚,在我國西南地區東部到江南一帶出現了一次強對流過程,導致風雹和短時強降水天氣。方翀對這次天氣過程印象深刻,“當時,短時強降水的落區比較分散,暴雨落區幾乎更少。由於3月的水汽條件不是很好,形成大面積暴雨的可能性較小,但短時強降水只需要有一定的水汽條件和比較好的熱力條件即可,所以這次過程是以對流雲的形式,集中成一個個的對流雲團,多地出現了20毫米/小時到30毫米/小時的分散性短時強降水,影響範圍較大。”

如果水汽條件較好,但熱力條件較差,則容易形成暴雨。

方翀介紹,在秋冬季節,在大範圍層狀雲降水的影響下,雨常常淅淅瀝瀝地下一天,持續性較長,人們可能感覺雨下得不是很大,但一天累積起來就形成了暴雨過程。“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不打雷,只下雨,空中完全被雲平鋪、遮蓋。”

如果水汽條件非常好,也有一定的熱力條件,暴雨和短時強降水都有可能出現。

對此,方翀解釋道,在大範圍降水過程中,雲是有一定高度的,在層狀雲中鑲嵌對流雲的情況下,即可同時出現暴雨和短時強降水。

“總體來說,短時強降水對熱力條件的要求更高,而暴雨對水汽條件和持續時間的要求更高。”方翀說,明確了這三個條件,對於做好預報有一定助推作用。

短時強降水預報難在哪?

方翀坦言,從預報角度看,層狀雲造成的大範圍暴雨天氣相對來說落區更好報一些,而短時強降水預報一直都是難題,因為其落區常常是一個個分散的點,預報員只知道大致的某一片區域會出現分散性短時強降水,但具體出現在哪個點,很難做出準確預報。

“比如,北京海淀區下了30毫米/小時的短時強降水,同一時間段昌平區沒有下雨或者只下了兩三毫米,在預報哪個地方出現短時強降水時,給出比較準確的預報落區難度就非常大。受數值模式等因素的制約,目前的預報水平還達不到,準確率還需進一步提高。”方翀說,如果是層狀雲產生的暴雨,一般範圍較大,比如海淀區下了80毫米/小時的暴雨,昌平區可能會下60毫米/小時的暴雨,這樣的預報相對容易把握,基本能做到準確預報。

數值預報模式是準確預報的前提。“短時強降水,尤其是分散性的短時強降水一般屬於中尺度天氣,有可能在幾公里到幾十公里範圍內出現。而區域性暴雨常常是大範圍的大尺度天氣,影響範圍達到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目前,ECMWF、NCEP和GRAPES等全球模式的格點一般是一百公里或幾十公里間距,對於大尺度天氣有一定的預報能力。”方翀說,“比如在方圓100公里的大網裡,很難捕捉到一兩公里範圍內的短時強降水,但對於大範圍的暴雨相對容易預報出來。”

“作為預報員,我們希望未來的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能夠有所發展,進一步提升短時強降水的預報水平。”方翀告訴記者。

短時強降水的防災減災難於暴雨

預報為服務作參考,就防災減災而言,方翀站在預報員的角度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相對來說,針對暴雨的防災減災做得更好一些,因為預報相對比較準確。而對於預報員比較頭痛的短時強降水的防災減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方翀介紹,在城市,長時間暴雨易引發城市內澇;在長江、淮河流域,長時間暴雨會引發流域性大洪水。而分散性短時強降水不易引發流域性大洪水,更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

暴雨由於持續時間長,預報準確率高,相關部門和單位會提前採取防禦措施。而在山區和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由於水土條件不好,極易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而這些災害大多由短時強降水引發。方翀說,在這些地方,短時強降水的防災減災比暴雨更難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