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類在演化中為什麼會褪去體毛?

逆鱗


人類在進化中為什麼要褪去體毛?這個看似簡單的進化問題,事實上在學界卻一直沒有定論。一度流行的“水猿假說”,已經被化石證據鏈無情擊潰;

另外,“衛生說”、“散熱說”、“狩獵說”,以及“用火後使皮毛禦寒功能減弱而導致消退”,和“無毛人體可改善人的社會性”等諸多理論,都只能做出部分解釋,卻無法完全揭開人體裸露的原因。

那到底為什麼人類在進化中選擇褪去體毛呢?真的只是基因的一個偶然“病態”突變嗎?或許,一句特別糙的話,能給我們啟發。那就是:屁股大,好生養。

你不得不承認,人類是分娩最為艱難的動物之一,困難之處就在於,人類頭骨的不斷增大。人類頭顱尺寸與婦女產道狹窄之間的矛盾,導致人類更傾向於選擇大盆腔雌性。但因為直立行走的工程學要求,即使採取了骨盆開口增大來適應人類腦顱的增長,其增大限度也是有限的。

這就要求人類還得相應的縮短孕期,以限制新生兒過大。所以才有“人類的嬰兒是胚胎”這樣的金句誕生。正是人類迫不得已的“早產”,導致了人類漫長的幼年成長期,這在生物學上,叫“幼態持續”【neotenic】。而體毛少,和人類頭顱相對較大一樣,正是幼態持續的一個表現,是將胎兒的特徵保留了下來。另外,人類長期保持好奇和有學習興趣等,也是幼態持續的表現。

最後,我們來對比兩組圖片。下圖上一行,是黑猩猩嬰兒期、幼年期和成年期的頭骨形狀;下一行,則是人類嬰兒和成人的頭骨形狀。是不是可以發現,即使到了成年,人類的頭骨也與大猩猩的嬰兒期頭骨比較接近?

而下面兩張圖,到底哪一張更像我們人類呢?

難怪有學者稱,人是“永恆的兒童”呢。


不入流的大劉


人之所以在演化過程中褪去體毛的真實原因,目前最為可信的推測,是因為在大草原上長時間直立奔跑,有利於身體散熱,幫助排汗,這是人類體毛減少的根本原因。

性選擇說和水猿說

與毛髮濃密的黑猩猩、大猩猩相比,人類是名副其實的“禿猿”。我們身上的毛髮數量遠遠小於其他靈長類動物,一定有什麼特別的力量驅使我們褪去了體毛。

進化論作者達爾文最早提出了性選擇說

達爾文認為,我們失去大部分濃重體毛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更偏好毛髮較少的異性。而且,毛髮往往是各類寄生蟲繁殖的天堂,更少的毛髮可以減少寄生蟲騷擾。裸露的皮膚代表了更少的寄生蟲,也就意味著更加優良的基因,這個理論相當程度上能夠解釋體毛減少的一些原因。

但是,這個理論並不是很完美。為什麼頭部、腋下和陰部都有濃密的毛髮呢?畢竟這些地方都是更容易受到寄生蟲侵擾的部位。

英國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在《裸猿》一書中,提到了水猿說

▲涉水的大猩猩

水猿理論認為,在大約700至500萬年前,人類遠祖生活的非洲東部和北部,是被海水所淹沒的,古猿為了適應環境,逐步演化成為半水生動物,正是因此,人類的體毛開始褪去。之後海水下降,人類回到陸地,也就保留了無毛的外在特徵。

這個理論能解釋很多現象。如人類的嬰兒生下就不怕水,會在水中閉氣活動。人體厚厚的皮下脂肪,也更能在水中保持體溫。

▲海獺(tǎ)

▲萌萌的小海豹

但是,這個理論缺陷也很明顯。很多半水生、水生的動物,如海獺、海豹,都有濃密的體毛。更大的問題是,現有化石證據表明,人類捕魚的歷史並不很長,食物化石中出現魚骨的時間很晚。

因此,以上兩種假說都不太能解釋人類為什麼喪失了體毛。

狩獵說——更被學界所接受的體毛消褪理論

數百萬年前,人類開始在非洲草原直立行走。空曠的草原有更多的獵物,同時人類也要忍受每天數小時的強烈陽光直射。

如果各位也看過喜劇電影《上帝也瘋狂2》,一定會對裡面的非洲人的晝夜奔跑印象深刻。片中布希曼人為了找回自己的孩子,連續奔跑三天兩晚,終於追上了因巧合被車拉走的孩子。

在數百萬年前的非洲草原上,剛剛開始直立行走的古猿,為了捕獵食物,也會群體合作,連續幾天追趕獵物,直到把獵物累死後才能捕獵成功。人在演化的競爭中,沒有尖牙利齒,沒有超大的力量,但獲得了無比強大的耐力。

如果人身上還覆蓋著毛髮,人就無法快速散熱。擁有更少體毛,排汗旺盛的人有著更好的競爭優勢,能夠捕獵到更多獵物。而直立行走更成為人向炎熱、空曠地區遷徙提供了優勢。直立行走與體毛減少相互促進,毛髮減少與汗腺增多幾乎是同步發生的。

但毛髮減少還存在一個重大劣勢,這就是人如何熬過寒冷的夜晚。科學家認為這和人類用火密切相關,正是學會了使用火,使人類可以更好的熬過夜晚。但是,目前人類用火的考古學證據支持到50萬年前。

有更多證據支持狩獵說。200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一項與深色皮膚變異密切相關的基因——MC1R基因,在120萬年以前就已經存在。這能有力證明,隨著毛髮減少,人類的膚色可能在120萬年前就開始變深了。

另一個基因證據來自蝨子。2004年一項研究發現,在頭髮和陰毛裡生存的蝨子分屬兩類,它們的進化分化時間時118萬年前。

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戴夫·威爾金森(Dave Wilkinson)認為,這兩類蝨子之間隔著大片裸露的皮膚,也就是說,蝨子的分化直接反映了人類胸毛減少的事實。

而2015年的一項老鼠基因研究發現,汗腺的產生與毛髮的產生關係密切。從發育過程來看,皮膚生長汗腺還是毛髮,其源頭是一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亞那·坎貝羅夫(Yana Kamberov)研究發現,汗腺和毛髮毛囊生長負相關。當這個基因活躍時,老鼠的汗腺就多於毛髮,反之,老鼠的毛髮就比汗腺多。

這說明,從基因層面來看,毛髮減少與汗腺增加基本就是一件事。

總結

綜上,體毛減少的狩獵說,相比水猿說、性選擇說,更好的解釋了人類的演化過程中褪去體毛的原因,更被今天的科學界更廣泛接受,更為可信一些。也許隨著進一步的科學研究,還會發現更多的科學證據,也許導致人類體毛褪去的原因,更多是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這還要等待科學的進一步發現了。


九度十二分


其實,人類沒有進化出來穿衣服御寒這件事……因果關係是這樣:人類發明出用衣服御寒的方法,這種方法大大拓展了人類的生存範圍,可以跑到原來太冷而沒法生活的地方定居了。

好吧,不挑問題的毛病。

題主可能想問,為啥人不像北極熊、海獅等等其他動物那樣,依靠自身皮毛或者什麼其他機制禦寒,而是光溜溜的怕冷,不穿衣服不成。

首先說,人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靠自己禦寒。真的,不騙人,人甚至可以在特別冷,只有三五度的地方,長期、不穿衣服生活。

我去南美洲南部的火地島時,看過一些關於當地土著的紀錄。在歐洲人發現他們時,這些土著,基本上沒啥衣服。而火地島,維度很高,離南極很近了,在南緯53、54度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在我們國家,基本上就是漠河的維度。漠河因為是大陸性氣候,冬季更冷,能到零下40多度。而火地島是海洋性氣候,沒有那麼冷,平地上很少到零下,但是溫度高的時候,往往也就10來度。平常一般也就零上幾度的樣子。

而且火地島還多雨、颳風。又溼又有風,溫度又低,這樣的環境體感肯定更冷。但是!注意啦!歐洲人到火地島時,發現很多土著人,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他們不穿衣服!他們有時也會圍塊海豹皮毛禦寒,但是主要是在家裡,當被子用。平時出門,基本沒有衣服,是的,經常連遮羞的衣服也沒有。

冷怎麼辦?解決辦法就是一有機會就吃東西。當地一個導遊說,當時生活在海邊的土著,會一直在海邊找吃的(就像我們趕海一樣),在海邊摳貝殼什麼的,一邊摳一邊吃,嘴不聽。有時颳風太冷,就找個小山凹、小土坑躲一會兒。

土著們留下過一些照片,很多人長得胖乎乎的,身體脂肪對禦寒也比較有效。人類自身的能力,其實挺強的,只是現代文明,讓很多功能衰退了。

火地島土著,那獸皮當被子批在身上

霍地到土著,身上畫了條紋,是人體彩繪,不是衣服


博物課堂劉老師


人類在進化中退去了濃重的體毛而只有可以排汗的體毛,這的確使得人們在冬天需要穿厚厚的衣服才可以禦寒。

對此科學家們提出了種種猜測,“衛生說”、“散熱說”、“狩獵說”、以及“水猿假說”都不夠無懈可擊。一時間,人類為什麼要退去厚重的體毛而只留下可以排汗的汗毛這一問題,沒有定論。

不過,這個問題到了《人類瘋狂進化史》那裡有了一個相對完滿的解讀。

首先,我們要跳出人類單獨進化的認知,意識到人類的祖先類人猿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的互動。

首先,由於自然因素,實物減少,一部分早期類人猿不得不拖著佝僂的身體,從樹上下來。為了生存,類人猿開始在地上直起身體用兩條腿走路。

因為廣袤的非洲平原不需要用上肢爬樹,而且單單用兩隻腳走路會走得更遠。

如果你聽史前生物專家研究史的講解,就會發現但是世界上最能跑的動物不是馬也不是獵豹而是人。人是跑的最久的動物。

從解剖學意義上看,人類是最容易堆積脂肪動物。體脂脂率比專門飼養的肉用動物還高。這種體質使得人可以連續不斷的奔跑,從而以接力賽的形式把所有的獵物都累死。

可是如此長途奔跑,必然使得體內的電解質失衡,從而使人體大量喪失鹽分。於是人體必需大量補充鹽分。這也是為什麼人類需要鹽的原因。

雖然原始人有了鹽,可以排汗。但經過對獵物的長途奔襲之後,厚厚地體毛完全妨礙了原始人通過排汗來散熱的功效。所以人類只好漸漸退去一身厚重的體毛,取而代之的是僅僅可以排汗而無法禦寒的體毛。

這就是目前為止,為什麼人類需要用厚衣服御寒的最好解釋。這種進化的意義在於讓我們瞭解人類進化的結果可能只是人類某一個另外目的的副產品。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這的確是一個好問題,是啊!哺乳動物大多都是一身毛,然而人類身上卻是白白淨淨,除了頭部、腋窩、胯間等地方之外,只有一些少許的汗毛,為什麼人類體毛這麼少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人學會了穿衣服,有衣服穿的話,如果身上再沒有毛髮,人類無論如何都無法度過寒冷的冬天,即便只在熱帶地區,炎炎的夏日和連綿的雨天溫差也是很大的,所以如果沒有毛髮的保護,人類是很難正常生活的。

關於人類脫去毛髮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還在類人猿的時代,毛髮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在面對天氣和氣候變化的時候,身體對熱冷的感知會讓人做出一些補救的行動,比如當感覺到冷時,類人猿或者已經進化形成的人類已經知道用樹葉或者獸皮裹住身體以禦寒,那麼每當身體感覺到冷的時候,反覆進行的這種活動會讓身體認為毛髮不再那麼重要了,於是也就開始了褪毛的階段,因此越懂得利用身邊事物保護身體的人類,毛髮也就退得越快,然而毛髮越少,人就越需要用樹葉獸皮或者其他東西來保暖,這樣一來,人就漸漸學會了製造衣服,裹到身上,那麼有了衣服來禦寒保暖,遍體的毛髮就沒有什麼用處了,所以人類就漸漸的褪毛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其實直到今天,還有一些人的體毛基因還有的少量的遺留,比如有些白種人的體毛就很多,並且有不少人的胸口還會生長體毛。

還有一種這樣的現象不知道朋友們注意過沒有,就是在夏天到秋天天氣漸冷的時候如果總是穿很少的衣服,一段時間過後會發現腿上或者胳膊上的汗毛會變得濃密一點,這其實就是人體對環境的一種應激反應,當身體感覺到寒冷了,它就會自行作出保暖性的補救,但是今天的人類已經不可能像古代那樣長出那麼多體毛了。




所以雖然對於體毛的退化有很多說法,比如散熱說,水猿說等等,但我認為人類利用衣服來禦寒保暖是最靠譜的說法。


科普大世界


進化首先是沒有方向的,是隨意的基因突變。由於某一種基因突變更適合造成子代數量的增多,所以物種本身容易留存,經過自然選擇,淘汰,具有這種基因突變的新形態的物種就生存下來。人類進化是沒有方向的,有沒有進化出多皮毛或者沒有皮毛的人類新形態,不是衡量人類整體進化價值的標準。

對於人類本身來說,進化對人類最大的益處,就是提高了大腦的腦容量。而大腦腦容量的增多,會直接提升人類的普遍智力水平。在自然界的生存競賽中,擁有體能或者爪牙的優勢,都比不上擁有高等智慧的優勢。是智慧讓體能和戰鬥力都與猛獸絲毫沒有優勢的人類,在大自然的物種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地球上最高的主宰。

如果問,進化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這個進化的意義就是讓人類擁有了極高的智慧,使得人類在生存方面更佔有優勢。如果說,沒有進化出皮毛讓人類降低生存的優勢,而大腦高度開發的優勢可以完全彌補這種劣勢。擁有高等智慧的人類雖然沒有進化出如熊類厚厚的皮毛用於禦寒,但人類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獵取動物皮毛為自己做衣裳,可以伐木鑿石建立擋風遮雨的屋子,可以開發石油天然氣來照明取暖。這就是一種智慧帶來的巨大生存福祉。在自然界,進化有成功,進化也有失敗。進化過程中最大的成功,就是進化出一個聰明絕頂的大腦。科學家做過分析,人類的智力水平是5-8,而大猩猩是1,河馬是0.2。顯而易見,人類的智力遠遠高於所有的動物。智力是人類成長的關鍵,是最大的福利。


懷疑探索者


好吧,我回答一下吧,我想這個問題的實質在於人類的皮毛到底去哪了,既然進化論裡認為人類是古猿進化而來的,那麼為什麼沒有像猴子或者大猩猩那樣,渾身滿是毛髮呢?

其實有關於人類進化這個事,實際上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就連進化論都不能說一定是正確的,這裡如果說進化論是正確的,那麼人類的皮毛肯定是進化的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而退化了,那麼退化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我們一個一個進行闡述。


原因1: 寄生蟲說 可信度: 1顆星 ⭐

首先有人提出寄生蟲說,又叫衛生假設論,有人認為人類早些的時候,由於生存的環境惡劣,大量的寄生蟲在人類的皮毛當中繁衍,這些寄生蟲不僅僅吸食人血,而且還到處傳播疾病。

那麼對於原始的人類來說,他們幾乎過著飲毛茹血的生活,這讓寄生蟲氾濫成災,所以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皮毛就慢慢的就退化了,不再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但是就我個人覺得,這種可能性較低,可信度最多1顆星。


原因2: 水生說 可信度: 2顆星⭐⭐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提出這樣一個假設,他認為水裡的哺乳動物之所以沒有皮毛,是因為皮毛會增加移動的阻力,而人類可能曾經在水裡生活過一段時間,因為那個時候,一些水域當中,食物和資源非常的豐富,古猿人為了生存下去,需要長年的進入水裡獲取食物,所以皮毛漸漸的也就沒有了。

但是我看到這裡,我都認為這個作者在胡扯,但這個作者緊接著又說,人類之所以還保留著頭髮,那是因為古人類在進入水中的同時,他們時不時要把頭露出來呼吸,所以人的頭髮並沒有一起退化,所以他說的似乎又有些道理,但即使如此,我還是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大,兩顆星最多了。


原因3: 散熱說 可信度: 三星⭐⭐⭐

就是散熱,一些學者認為,人類最早是出現在非洲地區,而非洲地區位於赤道附近,氣候非常的炎熱,人類不需要皮毛來進行保暖,另外人類在捕食的過程中,需要頻繁的追逐野獸,這時候人的體溫會升高,出汗量也會增大,如果皮毛存在的話,它會抑制身體的溫度調節,不利於人體的健康。

那麼後來人類又發現了火這個東西,即使遇到一些寒冷的天氣,人類也可以利用火來進行取暖,皮毛的作用已經已經可以被替代了,所以皮毛不會重新長出來,也不會再出現了,這個說法可信度較大,我認為至少3顆星吧,你們認為呢……


種植恆星


我們假設熱帶有一群原始人,體毛很短;寒帶也有一群原始人,體毛很長。

有一天,一群熱帶原始人來到了溫帶,發現好冷,為了活下來,他們用樹皮、野獸的皮毛包裹在自己身上,暖和多了,這也就是有了衣服。

有一天,寒帶也有一群人來到了溫帶,渾身的體毛,讓他們感覺太熱了,就像在熱帶穿棉襖一樣,他們受不了。那時候沒有剃子可以剃毛,於是這群人又離開了溫帶,回到寒帶。

於是廣大的溫帶、熱帶區域都被體毛短的原始人佔領了。夏天就不穿衣服,冬天就穿衣服。溫帶、熱帶植物生長塊,農作物產量高,養活的原始人越來越多。

而寒帶獲得的熱量少,植物長得慢,寒帶原始人獲得的食物有限,所以人口數量就少。

後來,體毛短的原始人又開始從溫帶遷移到寒帶,和體毛長的原始人爭搶食物,可是體毛短的人類數量多,人多力量大,於是體毛長的原始人就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慢慢就滅絕了。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人類沒有進化出夏天掉毛冬天長毛的特徵呢,比如像狗一樣、貓一樣?

熱帶沒有冬天,寒帶沒有夏天,所以夏天掉毛冬天長毛的人類一定是生活在溫帶。所以我們假設溫帶有這樣一群原始人。

大家知道,溫帶介於熱帶和寒帶之間,秋老虎、倒春寒都是發生在溫帶,這個掉毛和長毛就很難掌握好時機。比如春天來了,體毛不能立刻全掉光,不然倒春寒得凍死。那熱帶來的原始人熱的時候衣服一脫,和溫帶的原始人打了起來,溫帶的原始人毛還沒掉光,散熱慢,打著打著就熱的不行,開始缺水。

所以夏天掉毛冬天長毛的原始人也競爭不過熱帶的原始人。所以人就進化出冬天穿衣服的習性。


劉權林


雖然人類的體毛能夠抵抗嚴寒,但按照“用進廢退”的道理來說,一定是弊端大於益處才會褪去體毛。

我們的祖先智人早期主要生活在非洲、亞洲和歐洲的中低緯度的溫暖地區,部分生活在熱帶赤道附近,這些地區即使你不穿衣服也不會感到寒冷。由於需要狩獵維持生存,流汗也是經常的事,體毛的存在會影響散熱和排汗,這是褪去體毛的原因之一。歐美國家的人體毛比較旺盛,絡腮鬍、胸毛、手毛基本都有,這是因為早期部分智人遷移到了寒冷地區,體毛褪去不完全導致的。

體毛的褪去也和人類掌握了更先進的技術有關,智人已經能夠掌握鑽木取火和用毛皮掩蓋身體,熱帶地區毛髮影響排汗,寒冷地區人類已經學會“穿衣服”,顯然體毛已經找不出什麼價值了。

體毛還會給人類帶來弊端,大量的體毛非常不衛生會給細菌提供滋生的溫床,在生活過程中也容易接觸到更多的細菌,褪去體毛能夠減少與病菌的接觸增加人類的壽命。

除此以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假說“水猿說”,認為早期海水上漲淹沒了許多陸地,猿類逐漸適應水中的生活,隨後海水褪去,水猿又重新回到陸地。科學家認為猿類是生活在水中才進化出了體毛,到了陸地上才逐漸褪去體毛,因為水生哺乳動物的體毛可以在水下減少熱量損失,減少物質消耗和能量損耗,體毛的存在可以提高生存能力。

人類為什麼會褪去體毛目前也是一個未解之謎,以上幾種都屬於假說。


科學薛定諤的貓


我想題主忽視了一個最最最基本的問題:生物活著的目的是什麼?為了讓為自己和後代活得更好,傳播DNA。

自然進化本身沒有限制生物競爭用何種方式,各種生物們為了生存也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比如有的發展出厚厚的鱗甲,有的長滿了刺,有的龐大無比,有的滿口獠牙,這些都讓他們能夠競爭中獲得優勢,更好的保存自己,從而保護種群基因的延續。

人類採取的進化方式,同樣也是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比如穿衣服。不僅僅是冬天,其他時候我們同樣弄一些衣服御寒驅冷,只是沒有冬天那麼厚而已。這種方式也是有利於我們生存的,既可以熬過比較冷天氣,又可以拓展活動範圍,獲得更廣泛食物來源。

人類需要耐寒嗎?當然需要。人體需要發展裸體耐寒能力嗎?不需要,既然有衣服穿,為什麼不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族人呢?這標誌著我們已經超越了動物們用本能對抗殘酷的自然條件的水平了。

因為禦寒能力的限制,動物分佈受到地理條件的嚴重製約,只能生活在溫度條件合適的區域,有些動物甚至被迫長途遷徙尋找合適的生存空間。唯有人類,通過“穿衣服”,提高了禦寒能力,把遠到北極圈的地理範圍都納入了自己的“宜居帶”,所以印第安人的祖先們才能跨越冰期的白令海峽(地峽),分佈到美洲去;現代人才能在南極生活。更進一步來說,我們通過科學技術的幫助,說不定有一天可以實現上天入地的深度航行,太空裡可是更需要禦寒的(那裡接近絕對零度了。)

人類需要再發展“禦寒能力”去裸體抗寒嗎?不需要了啊!為什麼要放棄好用的東西,非要讓我們的身體去受苦呢?舒服了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們自身和未來啊!

這就是人類的進化方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