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小县城里再也没人考上清华大学,为什么?

父母的高度

为子女的起跑创造了天生的优势

小县城里再也没人考上清华大学,为什么?

1

这些长着黄色皮肤的外国人

是你孩子的最大对手

当中国大多数父母为学区房、重点班、请家教焦虑时,有一群外国人,轻松进入中国最好的中学。然后,35人中,16人考上北大,16人考上清华,3人考上人大。

这是中国人大附中2017级国际生,交出的超级成绩单。

听到国际生,你以为是欧美小孩,或者是亚非拉那些“老朋友”。

但看到人大附中国际生的毕业照,你会大吃一惊,全是一堆中国脸。

小县城里再也没人考上清华大学,为什么?

而且这35名国际生的名字,全是中国小孩的名字。

这些国际生,其实大部分都是新华侨。

童年时被父母送到国外,等满足华侨生的海外居住要求后,拿着崭新的外国护照,轻松踏进人大附中。

人大附中是怎样的学校?在官方网站上,校方非常自豪地写着:

“人大附中的外籍学生每年都有85%以上的学生考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其他学生也考入国外一流大学。”

小县城里再也没人考上清华大学,为什么?

2

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

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的不是孩子不够努力。毕竟起跑线是家长给定的。

你的护照和你家娃的国籍,已然落后别人一大截。

很多中国家长移民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在“军备竞赛”中,添加一件“重量级武器”。

不说移民那么多好处,光抓住“子女免笔试上清华”这点,很多家长就起了移民的心。

小县城里再也没人考上清华大学,为什么?

2017年开始,清华就对国际生取消笔试,采取了跟国际大学接轨的审核制。

原来华侨身份,真的有“特权”。

当然,学校对华侨生有界定要求,不是有外国护照就算,还需加入外国国籍4年以上,在海外居住超过2年。(以出入境记录为准)

2017年,华侨生的专属卷子满分750分,一本录取分数400分。

是的,你没看错,400分上清华。

小县城里再也没人考上清华大学,为什么?

2017年,考取清华、北大,华侨生和普通高考生的平均分数对比:

小县城里再也没人考上清华大学,为什么?

除了400分上清华,华侨生还可以申请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小县城里再也没人考上清华大学,为什么?

3

更大的差距是

“小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看起来,换国籍似乎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重要因素。然而并不是。换国籍只是这场竞赛中类似于“作弊”的手段,不是决定性的。

决定胜败关键的因素,是有能力给孩子换国籍的家长,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足以给孩子更高的起点。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论调:

“我希望可以再去塞浦路斯的别墅里度假。”

“我想再去一次美国迪士尼。”

“我想去一次非洲看狮子。”

“我想去爱琴海,去看帕特农神庙”。

……

总之,人和人之间的阶级,平时不显山露水,

但只要一说到孩子的事上,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就是差距,这就是阶层。

小县城里再也没人考上清华大学,为什么?

附上白如冰的一篇文章:小县城再无清华北大(略删减)

最近很流行的说法是,北京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那么北京的学生和外省的状元们相比,水平会有差么?如果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我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垫底吧。

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是比较优秀的,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

有不少人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才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是丰富生活,让人快乐起来。

我说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素质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爱好

,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的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

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有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只要坚持下来的人,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就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

视野、才艺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

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

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

但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相比外地学生家长,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

其他人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北京高考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的很简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学的东西很简单。

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往往是熏陶出来的。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老师熏陶出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学习最顶尖的学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来的趋势是北京最优秀的学生选择直接出国,而不是上清华北大。

最后,我对那些即将进入清华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别是小县城的考生说: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而你们将来的北京同学,有不少已经在大学的课程上走了很远很远了。

4

家长和孩子应该如何应对?

这真的非常现实,世界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作为父母,本身也带着原生家庭的限制,这太正常了,但天下父母之心,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

拼孩子,不如拼自己!逼迫孩子努力,就要先问问自己努力了没有。如果你完全不作为,孩子只能在所谓的“起跑线”眼巴巴地看着同伴渐行渐远。他未来路上若遭遇凄风苦雨,你不但不能帮忙分担,可能还会给他添堵,加剧情况恶劣发展。

所以力所能及下,各位家长还需好好奋斗,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条件下,一小步也是进步,争取站到一个更高的平台,让自己的孩子可以生活的更轻松一点,可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而孩子们,也不要泄气,诚然,这个社会存在着天然差距,比如资源分配不均,个人天赋有差异。

差距很大、差距有点大、差距小、差距一点点之间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这场人生的比赛,要赢在坚持、努力和恒心上,要有不断突破自我的决心。带着父母的努力往前冲,你也可以做到逆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