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二戰時,我軍繳獲的日軍機槍為何不拿來使用,而是選擇就地掩埋?

在抗日戰爭當中,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湧現出很多的愛國人士,他們為了把侵略者趕走,甚至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抗戰中各地都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從而使得士兵數量與日俱增,雖然人數增加了,但是麻煩也來了,槍支彈藥的短缺也成了最大的問題。

二戰時,我軍繳獲的日軍機槍為何不拿來使用,而是選擇就地掩埋?

但是,在當時這一個現象非常奇怪,我軍在武器缺乏的情況下,戰場上繳獲日軍的機槍後不會拿來使用,而是選擇直接就地掩埋,大家都知道,在戰場上多一把槍就意味著多一份戰鬥力,繳獲的機槍為何不拿來解燃眉之急呢?今天就來講講其中的緣由。

二戰時,我軍繳獲的日軍機槍為何不拿來使用,而是選擇就地掩埋?

首先,在抗戰初期,我軍彈藥的製作能力很弱,當時的經濟能力也不足以生產大量用於戰爭的子彈,那時候我軍只能通過繳獲來增加軍用的設備,可是日軍的機槍型號與我國生產的子彈不能夠形成匹配,所以機槍沒有辦法使用。另外那時候工廠的主要任務不是製造子彈,而是步槍和手榴彈。子彈基本上採用翻修的方式,把用過的撿回來,再填充上火藥重複使用。而且當時我們的抗戰方式是轉戰的形式,打完一場就轉移,帶上這些不能用的機槍也就成了累贅,很多破壞較為嚴重的機槍只能就地砸了或者就地掩埋。

二戰時,我軍繳獲的日軍機槍為何不拿來使用,而是選擇就地掩埋?

當時,日軍的機槍當中除了九二式和三年式重機槍,以及美軍裝備的國產民二四式重機槍以外,其他牌子的機槍質量都沒有保障,繳獲來的槍我們不能使用,選擇就地掩埋是最好的策略,這樣就算被日軍找了出來也沒有修復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