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評價馮小剛在電影上的成就?

哇哇樂娛樂


如果選一位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1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中國導演,我選馮小剛。不是陳大師與張國師,也不是賈科長。

這一代人背景太複雜,他們從出生到長大,再到功成名就的五十年間,中國就像被解壓的大型壓縮文件,一天過成二十年。傳統江湖規矩,革命宣傳需要,市場社會法則,文學藝術標準,一古腦子砸在這個時代身上。

所謂“第五代”,基本上是西方(包括俄蘇)的文藝標準的產物,他們會反抗意識形態壓迫,但作品裡又充滿了意識形態隱喻,他們的追求是與世界電影對話,一旦轉頭面對中國市場,還沒有成功的先例(成功不止是票房)。

與他們同齡的電影導演中,只有馮小剛,做到了他自己說的“接地氣”,《編輯部的故事》證明了他的編劇能力與民間生活可以無縫對接,博取“二老”(老幹部與老百姓)同時高興。以賀歲片《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開內地商業電影先河,儼然內地周星馳,此前又拍禁片《月亮背面》《一聲嘆息》《我是你爸爸》,希望傳遞人文思考,拍完商業片又去追逐人文性,《夜宴》《一九四二》不算成功,又轉頭切換商業,《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通吃市場與政府資源,然後是《私人訂製》《我是潘金蓮》《芳華》,中間還夾著說不太清楚的《大腕》《手機》《天下無賊》。

每一次選擇都擦好幾個領域的邊,這一點無人能及。但又只是擦邊,沒有往深挖的野心與能力。這就是馮小剛,一個前所未有的多面手,既左右逢源,也進退失據。他的身上,映射著這個時代的複雜、慌張與滑頭。


楊早講史


馮小剛是一位優秀的商業片導演。這一點可以說毋庸置疑,票房成績就能證明。

1、瞭解觀眾口味

馮氏喜劇開啟了中國賀歲片的先河,並一路走紅。和葛優的黃金搭檔,太太徐帆的支持,張國立等好友的相助,還有一眾當紅明星的加盟,保證了影片的演員陣容,加上王朔、劉震雲的編劇,使其製作水準穩定。

更重要的是,電影的題材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生活中汲取,反映的是老百姓在當下的真實經歷,因為熟悉便有了親切感,能發自內心的捧腹大笑。這也是馮小剛的高明之處,他太懂得迎合並討好普通觀眾了。


2、起用當紅明星

明星的流量效應有目共睹,馮小剛也是深諳此道。舒淇、范冰冰、範偉、王寶強等都出演過他的作品。高票房帶來的長尾效應,形成了導演、投資人和觀眾的良性循環。


以上只能代表馮小剛電影在市場方面的成就。

個人覺得,這部分作品的思想內涵有限,真正有一定藝術價值的作品是《1942》、《我不是潘金蓮》、《芳華》。


特別是《1942》,這部電影到處都能看到導演的創作誠意。黑白攝影的手法逼真地還原了時代的風貌,人物在極端環境中的選擇彰顯了人性的複雜,帶給觀眾的是精神上的洗禮。

我是電影夫人,頭條號簽約作者,獨立影評人。歡迎交流探討。


電影夫人


馮小剛,1958年生於北京,祖籍是湖南省湘潭市,是中國大陸演員,編劇、導演。



1991年開始擔當編劇,1994年個人首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上演,並獲金鷹獎,從此開始導演生涯,他以幽默,搞逗,正義的電影風格導演了一大批影片。


《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大腕》《手機》《唐山大地震》《天下無賊》等,2008年《非誠勿擾》打破華語電影在內地票房記錄。

2014年擔當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深受全國觀眾的喜歡。2018年《芳華》榮獲塞班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馮小剛中國電影界的領軍人物,是電影界稀缺人才,是敢說,正義,弘揚正能量的傳播者,是文化傳媒的先行者,是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歡的導演。


大君397


馮小剛,中國著名的大導演、編劇、演員,出生在北京的他,只是一個普通家庭的背景,從擔任美術助理開始,算是正式進入演藝圈,從導演《永失我愛》開始,算是成為了一位導演。隨後,一部又一部的電影脫穎而出,獲得了大眾的一致好評,也是他名氣大增。

他的電影風格迥異,給人一種異想天開的感覺,是一個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的導演,有一種最平凡最市民的親切感,他的電影多以以平民的視角,表現市民理想,最大限度的滿足市民階層的心裡慾望和消費要求,迎合了普通民眾的心理趣味和道德傾向,給人們帶來了快樂的同時又引發了對社會的思考。他開創了獨有的黑色幽默,和中國電影另一種敘述方式。

要說馮小剛對中國的電影事業的貢獻和成就,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馮氏的賀歲片,從《甲方乙方》、《不見不散》開始,到《非誠勿擾》、《私人訂製》等,在那些年中,如果要是沒有了馮氏賀歲,感覺就少了些什麼。可以說,是馮小剛扛起了“賀歲喜劇”的旗幟,給中國電影帶來新的思路,給那個年代低迷的中國電影,注入的一股股的強心劑,對於中國電影的發展和電影文化的促進,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並在那個年代,一手打造出馮氏喜劇的金子招牌。

再有就是,《集結號》、《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芳華》等題材的電影,隨說不算什麼成就吧,但這些題材的影片,反應了社會最真實的情況,對社會有很大的抨擊,弘揚正能量,揭露了不正之風。


咖咖爆米花


馮小剛,中國電影界中一顆璀璨的明星,有人罵他,罵他口無遮攔。有人誇他,誇他作品風趣幽默讓人深醒。無所謂對與錯,他就是這麼一位倍受爭議的大咖導演。他為中國電影奉獻多部優質電影,為推動電影事業發展做出傑出的貢獻。

馮小剛高中畢業後,曾經當過兵,在北京軍區文工團,擔任舞美設計。轉業後他將主要經歷投入到電影電視劇創作中去,不溫不炎,直到他遇到他生命中的貴人-王朔,王蒴在事業和思想上都對馮小剛有很大的影響。他與王朔聯合編劇的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隨後他創作的多部電影讓他成為圈內炙手可熱的人物,如今的馮小剛導演是華誼的股東,也是簽約導演,他創作的《芳華》《我不是潘金蓮》均引起了不少的反響。馮小剛與張藝謀、陳凱歌不一樣,都不算第幾代導演!就像相聲一樣,根本沒有師承,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草根”導演!

他所拍攝的電影作品風格獨特,有明顯個人標籤感,主要有這些!

市井小人物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述小人物的故事,無限的挖掘我們身邊人喜聞樂見的故事,這讓他的作品格外的接地氣兒!因為他是一個草根導演,所以他想表達更多的是老百姓文化,作品的故事很多都會引起觀眾的共鳴!

京味強

他的作多作品的大背景都是北京文化,他是北京人,他從小就被北京文化所影響,他早期大部分的作品故事都發生在北京。他的個人環境就是他創作的源泉。他的很多作品裡都埋藏著很多北京文化的伏點。使得作品更佳有風格化。

荒誕而又意味深長

他的很多喜劇,都是在十分荒誕的構架上演繹出來的。比如《甲方乙方》中,好夢一日遊,如果在現實中誰會這麼幹?但是藝術是要高於生活的,如果一部電影如果沒有張力,那麼可能會平淡無味,而荒誕的設計就是他作品吸引人的地方。雖然這麼說,但是他的作品並不空虛,往往背後有更多對人性和社會的反思。

其實這麼多年,馮小剛的作品是在不斷的變化的。早期他的作品很多都展現市井小人物的幽默故事,他曾說過有些喜劇是語言幽默,有些是表演幽默,有些是故事幽默,有些是故事背後的道理幽默。他的喜劇正是這樣不斷的升級的,不斷的被強化,不斷的更有內涵。在題材方面,他也在轉型,他也是實現了從“小”到“大”的轉變,“小”是指的他的作品反應更多的是小人物小故事,微觀的,而“大”提的是,普遍的,大群體的,宏觀的。我舉一個例子,比如《一聲嘆息》《甲方乙方》從小人物到小故事,再折射道理。而《集結號》《一九四二》更多的想展示給大家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全民的,主題更大。這也是他藝術發展的一種轉變,那麼他到底在電影上有那些成就呢?

推動商業電影發展

他是國內很早就開始做商業電影的導演,也許在曾經的時代,並沒有“商業電影”這一說,但是所謂商業更多的是代表一種含義,那就是為了賣票掙錢做電影!此時其它體系內的導演,都是為了獲獎而拍片,馮小剛卻不是!1997年開始,從《甲方乙方》到後來的《大腕》每部電影票房成績都不俗,而他早比的商業片要比張藝謀的《英雄》早6年。這讓很多商人嗅到了先機,紛紛投資,間接的帶動了中國商業電影產業的發展,可以說小剛導演是商業電影發展的先驅,這是誰也代替不了!

創立“馮氏喜劇”

藝術是應該百家齊放,各顯其風!馮小剛創立的馮氏喜劇,讓更多的觀眾愛上了電影,他的喜劇風格主要以幽默風幽的語言和荒誕的故事為靈魂,通過矛盾的展現,最折射出很多道理。他的幽默包袱不僅體現在古故事上,更多的是它故事背後的道理更加讓人發笑。這是一種高端的手法。從此後很多喜劇電影都在直接或間接的模仿馮小剛。

賀歲電影的先驅

說起賀歲電影,最早做起來的就是馮小剛。如《甲方乙方》《大腕》《沒完沒了》等,都受到了大眾的普遍歡迎,及時過了很多年再拿過來看,依然感覺經典。是他的電影引導了賀歲電影潮流的發展,開闢電影時代的新紀元!

造星者

他為中國電影培養並輸出了很多出色的演員,最出名的就是王寶強。當年他被馮小剛選中參演《天下無賊》的傻根,讓王寶強在事業上一帆風順,經過小剛導演多年的指導與培養,如今的王寶強,既有演技又有實力!間接的帶動電影事業的發展。

電影“紀檢委”

大家知道馮小剛是出了名的嘴直,一言不合就開罵。他經常對電影業的不良風氣做出批判,雖然方式上過於激烈,但是初發點是好的。比如他批判女明星整容、明星天價出場費、一位明星帶11 位助理等,這都說明他努力的為維護電影圈的和諧做出了他自己的行動!為建立良好的電影市場局面起到了促進作用。

更多電影資訊、影評、電影故事,請關注頭條號:虛老師說電影


虛老師說電影


中國賀歲片之父,但國際影響力幾乎是沒得,和張藝謀可能差了一個陳凱歌(手動狗頭)。



馮導的貢獻要分兩個部分來看。

1.早期的馮小剛是被圈內看低的,大家都在拍《大紅燈籠高高掛》《太陽照常升起》《霸王別姬》的時候,他在拍《甲方乙方》。票房很高,觀眾口碑也還不錯,刺激了電影市場,但總讓人覺得文化價值欠缺。



後來小鋼炮年齡大了,反倒開始走心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但是賠錢了的《1942》,還好沒有打擊到馮導的內心,才有了後來的《我不是潘金蓮》。



2.但若是真正論起電影來,哪隻是馮小剛,張陳二人也同樣的有著無法跨越經典鴻溝的大問題。他們幾人都過分依賴編劇和小說作家了,自己沒有很強的寫劇本能力,因此在講故事方面都挺弱的。大家大可以對比國外的大師導演,就會發現幾乎所有大師都是非常優秀的編劇。



結論就是馮導啊,在中國電影的發展中也是有些建樹的,但在宏觀的電影層面談不上什麼成就。


職業影迷牛哄哄


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導演,馮小剛的人生可以說非常勵志。和那些正宗的大院子弟做個比較,出身相對普通的馮小剛 ,可以說算是草根笑到了最後。那批大院子弟裡有出身不凡的葉京,也有以文聞名的王朔,還有拍電視劇的鄭小龍——堪稱馮小剛生命中的第一大貴人。

說起來,這些人的出身都比馮小剛要光鮮亮麗,從現在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來看,馮小剛是後來居上了。

葉京,相信有不少人認識他,家庭背景強到什麼地步,馮小剛拍《甲方乙方》時,第一齣戲有坦克,葉京幫忙搞定的。葉京在片中也有客串,一個吃飽喝足沒事兒的土大款,一定要去鄉村過苦日子。

當然,馮小剛的發跡之作還屬於《甲方乙方》,開啟內地賀歲片的先聲。這得益於王朔的功勞。馮小剛和王朔多有合作,這是人脈關係,馮小剛也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天”。

一個聰明勤奮的人,優秀的商業片導演,僅此而已。


毒藥君


馮小剛,是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中的代表人物,他是當下仍然活躍在市場上的知名導演,也是他開創了中國電影賀歲片概念,讓每一年的年底有了賀歲檔這個電影檔期。他不但導戲,而且還愛演戲,一不留神憑藉《老炮兒》中六爺出色的表演成為了新科影帝。

提到馮小剛,就不得不提《甲方乙方》,當年這部電影正式開啟了賀歲片的序幕,也讓觀眾為馮小剛的電影冠之以“馮氏喜劇”“馮氏幽默”,隨後《大腕》《不見不散》都在賀歲檔上映,讓觀眾驚喜連連,從而讓觀眾每年在賀歲檔期待馮小剛的電影作品就如此每年春晚等著盼著看趙本山一樣。

可以說,馮小剛是靠賀歲喜劇起家,但近幾年馮小剛不再屈從與市場,而是遵從於自己的內心,他從《一聲嘆息》開始,他在《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唐山大地震》甚至《非誠勿擾》中不斷變換類型,以區別於《甲方乙方》時代,直到《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再到最近的《芳華》,這兩年馮小剛在按照自己的電影情結在拍攝,他似乎已經看淡了電影市場上的繁華與票房,更多的是我想要拍什麼而不是我要得什麼。

《芳華》之後,情懷電影大獲成功,口碑與票房得到雙贏,而馮小剛繼續開啟《手機2》的電影時代,這次可能又要回歸市場,變為追求票房的導演,馮小剛總是在變,無論是題材還是故事,他對電影的選擇似乎又有點我行我素。但,這就是馮小剛本人。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繼續帶給觀眾驚喜。


小馬發光


在中國電影史上,馮小剛註定是一個不容被忽視的導演,既便現在有很多觀眾對其不感冒,甚至是厭惡,但不得不說,馮小剛代表一個電影的時代。

馮小剛開創是中國電影的賀歲片概念,也靠著賀歲片成就了自己,在商業片領域打開了一片江湖,曾幾何時,賀歲片之於觀眾就像老百姓的春晚。起碼在一段時期內,馮小剛知道如何取悅觀眾,如何讓電影充滿賣點,他的系列賀歲喜劇,還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快樂和經典橋段,成為一個時代電影的特性。

和張藝謀、陳凱歌這些導演相比,雖然他嘴炮性格一直不變,但在電影上我感覺馮小剛更懂的、也更容易妥協,特別是妥協市場口味,所以他的影片幾乎沒有票房上的壓力。他沒有像陳凱歌那樣執拗於對電影思想深度的挖掘,也沒有像張藝謀那樣勇於嘗試各種風格,他只去搞自己最熟稔和最能把控的作品。

當然,他也有一顆樹碑立傳想拍出史詩級作品的野心,所以這些年他拍了像《集結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芳華》等一些電影作品,不再在純粹商業片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

畢竟,在他內心來講,他還是一個有追求的電影導演,他不想一輩子都沉浸在爆米花中。


元芳有看法


個人認為,馮小剛開創了國產電影的新局面。

在他之前,大多國產片導演走的都是所謂的國際路線,拍一些富有舊中國氣息的東西,行走在各大電影節,獲得很多榮譽,而在本土的票房市場上,則根本不行。

但是馮小剛則更傾向於拍攝當下的中國。如《大腕》裡聚焦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被物質生活腐蝕的中國人,一句“只用最貴的,不用最好的”堪稱經典;

又如《手機》裡通過手機這一時下流行通的訊工具,展現出當代人的婚姻危機;

再如《非誠勿擾》裡對現下大齡未婚群體感情生活的探討。

與此同時,馮小剛的電影具有一種獨特的幽默感,充滿了自我調侃、自我諷刺,非常接地氣,這也是以往的國產電影不曾有的。

這兩大新鮮特色一下就抓住了中國觀眾的心,進而票房飄紅,屢屢打破華語電影在中國內地的票房紀錄,硬是在被好萊塢進口片幾近壟斷的中國市場,帶頭殺出一條血路,開創了新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