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葉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以及相關的熱點政策的探討

6月5日-6日,2018(第九屆)全球汽車論壇於重慶隆重舉辦。本屆論壇以“在變革的時代塑造行業的未來”為主題,旨在展現數年間以及未來汽車產業的新變化、新趨勢。以下是重慶車輛檢測院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專業總工程師葉磊在論壇中的演講實錄:

各位嘉賓、各位代表,各位領導,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能夠代表重慶車輛檢測研究院參加今天這個全球論壇。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以及相關的熱點政策的探討。

當今世界一提到新能源汽車大家自然而然想到電動汽車,通常新能源汽車只出現在我們國家相關政策的文件當中,比如國家的《汽車產業規劃》《准入管理要求》和財政補貼政策,但是我國相關的政策法規中卻沒有新能源汽車這個提法,通常是以電動汽車來代替。電動汽車包含三種汽車,剛剛會議上講了:一是純電動,二是混合動力,三是燃料電池汽車。

下面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幾個階段,姑且把幾個階段分為六個:

一是產業的研發階段,大概從1991年階段。二是產業佈局階段。三是產業佈局階段。四是示範運營階段,在2003年開始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2004年形成39個區域將近88個示範城市推廣的規模。五是規模化運營階段。截止到2015年我國共有275家3300多個車型登陸工信部產品公告目錄。六是從今年開始發佈新能源補貼的一個文件,最後補貼文件的發放,政策逐步讓位市場,新能源汽車市場運作機制初步建立。

關於新能源汽車企業資質的問題,我可以把目前新能源汽車分為兩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公告上的一種,公告內的汽車企業,另外一種是新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通常公告內的生產企業如果具備了整車資質,可以向工信部直接39號令的申請,但是第二類企業需要完成發改委1005號或者是27號文的項目核准之後才能申請39號令的准入申請。

下面這幅圖大家很熟悉。左邊這一幅圖是目前新造車勢力49個LOGO圖。從LOGO圖看到一個強烈的信號,我國新能源汽車如此興盛,誰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鯰魚呢?右邊這個表格,是我統計由發改委核准的15家新能源汽車,看到有7家企業完成了39號令准入資質,就是行業上的雙資質,有5家企業順利推向市場。可以看到從第一個獲批的企業到現在整整過去了三年多的時間,外界不免對目前這15家新能源汽車建設速度產生了質疑,但是我這裡想說的是,其實更令人擔憂是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產能過剩的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這15家生產企業總計產能大概是90萬輛的樣子,根據新能源汽車2007年的一個藍皮書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的產能目標大概是在609萬輛,汽車不包括新能源商用車。根據政府相關的產業政策和規劃,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的產銷量達到200萬輛,包括新能源汽車商用車。由此可見,計劃產能是我們產銷的3倍之多。

鑑於此,發改委在上個月發佈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取代了2014年發佈了第8號令和2017年發佈的105號文、2015年發佈的27號文。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新建新能源汽車資質全面下放,中央下放到地方,中央負責項目的監管,審批權限由地方負責。二是投資方在項目達產前不得擅自撤資,三是柴油車項目完全禁止,四是進一步提高新能源車的投資門檻。

表面來看對我們是一個利好的信息,傳統汽車通過股權投資和兼併重組和戰略合作,接下來會看到很多傳統企業在兼併重組或者收購一些不具備造車能力的新勢力造車能力。從長期來看,對新型造車企業並不是約束,反而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可能儘可能大的形成投資現象,形成真正的鯰魚效益。

二是財政補貼政策。

分為三個領域:新的領域,對乘用車劃為五個檔次,鼓勵高密度和高能量密度和長續航能力的產品推廣,二是取消150公里一下的補貼區間,增加250公里以上的區間,我們可以看到車型高端化趨勢是明顯的。三是對續航里程到150-200A0級和A00級,2-6月份是一個過渡補貼,6月份以後沒有補貼了。

客車領域。快充類領域,由於三元電池還未解禁,在中心實驗室,目前大部分電池實驗數據都在135一下,因此大多數車型的補貼額度將近退坡大概33%。相比的能量密度,EKG在0.15以上,大部分的達到30%的比例。對於混合汽車,基於目前的水平,節油女很難超過65%,大多是車型將是60%。

貨車領域。新能源汽車對補貼的調整,專用車領域損失最嚴重,基本上在30kWH的專用車,補貼降幅達到43%。過渡期的補貼反而低於正常6月11日以後,我們也看到,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在後補貼時代,我國關於新能源汽車貨車路權開放、雙積分和新能源商用車積分的推出,接下來在未來一個階段新能源汽車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前景。

說到補貼,可以看到,目前國家和地方都在對新能源汽車進行一個補貼。相關數據,我查了一下,截止到2017年國家財政補貼達到了790億元,地方補貼達到500億元,總共達到1290億元的補貼規模。我們可以看到,凡是一個企業初期,我們大家都知道,特別是新能源企業發展初期,通過補貼可以激發產品、技術和市場。當我們這個行業到達一定的成熟階段,企業適當減少對國家財政的依賴程度,推進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這樣可以激發市場的活力,讓真正技術領先、產品優越、性能可靠的企業存活下來。

今天介紹的內容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敬請關注蓋世汽車2018(第九屆)全球汽車論壇直播專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