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当时朱祁镇没有夺门,朱祁钰死后皇帝还会是朱见深吗?

和乐丿小哥


景泰帝朱祁钰继位时,先立朱祁镇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后来,随着朱祁钰皇位的稳定,朱祁钰废朱见深,改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过,在朱祁镇夺门事件之前,太子朱见济,也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彼时已经去世了。

夺门之前,朱祁钰也正直壮年,虽然疾病缠身,却并没有想要重立朱见深为太子的意思。大概在他那个年纪,再生一个儿子的几率还是有的。

不过,夺门前朱祁钰病情恶化,将领石亨等人豪赌了一把,迎立朱祁镇回宫。朱祁镇重回帝位,朱祁钰病死,这就是夺门之变。

其实,如果没有夺门之变,朱祁钰病危时仍未有子嗣,按照大明法统,立朱见深为皇储的概率在90%以上。

所以,就算没有夺门之变,皇位还是朱祁镇这一脉的。朱祁钰死后,要么就是直接以朱见深为帝,要么就是先朱祁镇、后朱见深。朱见深登极是势在必行的。

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事变,虽然投机取巧非常成功。却也不过是让皇位早几天回朱祁镇一脉而已。


苏绽


我认为,即使是没有夺门之变的发生,在朱祁钰死后,政权依然会交割到朱祁镇手上,甚至可以说,若景泰帝身死,皇位即使不重新归属于英宗,也一定会传于其子朱见深。因此,夺门之变与其说是一场前朝皇帝的复辟,不如说是景泰朝的投机势力针对这一时期的特殊状况而进行的一次政治豪赌。英宗皇帝,也不过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其裹挟的挡箭牌。

这是因为,在此时,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现实处境上,朱祁镇或者说朱见深都是代替景泰帝的最佳选择。而这,也是朝臣的共同选择。

一、景泰帝病情日笃与储位空悬

首先来说,在景泰七年年末,也就是英宗复辟的前夕,景泰帝的身体状况已经几乎不能支持他进行正常的朝政活动了。

景泰七年十二月,按照惯例,此时景泰帝本来应该去太庙进行祭祀活动,但是由于身体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他并没有能完成这一活动,而是将祭祀大典的主导权交由此时的太子太师、武清侯石亨,值得注意的是,此人便是后来拥立英宗复辟的关键人物,也正是他主导了夺门之变。可见,在此时,这位武清侯就已经开始意识到皇帝身体状况已经不再允许其继续理政。

而到了第二年年初,景泰帝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复辟录》记载“孟春,享太庙,帝有疾不能行礼,命太子太师武清侯石亨代行礼”。 虽然为了稳定政局,在这之后,景泰帝还是“御奉天殿誓戒,文武群臣致斋三日”,但是这样的强撑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的亲信司礼监太监兴安,就在此时将他的病情状况告诉了朝臣:“(王安)以指作十字,谓病之笃不过是日耳”。

在这样的状况下,朝臣们不得不开始商讨继任国君的问题。

让人觉得矛盾的是,由于之前设立储君的问题,景泰帝与朝臣们曾经进行过激烈的争执。景泰三年,英宗之子朱见深被景泰帝废除了太子之位,而有权力继任大统的反而是景泰帝长子朱见济。但是,由于朱见济在这之后不久就夭折,因此太子之位也空悬许久。

但到得此时,朝中大臣已经不能顾忌与景泰帝之前的争执了。为了设立储君,他们联名上书,称“圣躬不宁,五日未朝,内外忧惧,京民震恐,盖为皇储未立,以致如此。伏望皇上早建元良,正位东宫,以镇人心”

对于朝臣们的担忧,身处病痛中的景泰帝既无力又愤怒,但是由于身体状况不再允许其继续与大臣争执或者冲突,他只得耐心恢复,称将在十七日早朝时进行答复,但是这封圣旨中却对于是否要设立储君的态度却依旧暧昧不清,“朕这几日偶染疾,是以不曾视朝。待正月十七日早朝,请择元良一节难准”。

可见,此时的景泰帝其实并未完全定下储君人选。甚至可以说,在其心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侥幸,认为自己未必会在短时间内驾崩。这种对于权力的恋栈,其实是古代帝王的共同心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宗就无法通过合法手段取回自己的皇位。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朝野舆论依然是支持英宗的。

二、朝臣对英宗的态度

事实上,若是景泰帝去世,那么无论是英宗还是朱见深掌权,朝臣们大多乐见其成。

比如景泰四年,景泰帝怀献太子朱见济去世,而仅仅是一年后,仍处于悲痛中的景泰帝竟然收到了御史钟同所上的一封极为忤逆的奏本,这封奏本的内容即使是如今的我们看来也显得大逆不道,上面说“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这句话几乎是赤裸裸的暗示景泰帝废侄立子是“违抗天命”,这才招致太子薨逝的惨剧。

而与之几乎同时上奏的另一封奏折内容则更是昭然若揭,“上皇君临天下十有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亲受册,是上皇之臣也”。这封由礼部郎中章纶所上的奏折中竟公然指称景泰为英宗臣子,可见对于当时的朝臣来说,英宗的正统性依旧不容质疑。

对于丧子之痛还未消散的景泰帝来说,这两封奏折几乎是在其伤口上撒盐,于是,他“立执纶及钟同下诏狱。榜掠惨酷,逼引主使及交通南宫状”。在他看来,这两人如此恣意妄为,背后一定是有南宫(英宗)指使。但是,从后来的结果看,这两位官员“濒死无一语”。可见,最起码在朝廷中,这种视英宗为正朔的观点并未因为景泰帝数年的统治而消失。

三、景泰帝自身势力的缺失

而另一方面,景泰帝本身势力的缺失同样是造成英宗一系众望所归的关键。众所周知,由于土木之变的突然性,还是郕王的朱祁钰几乎是在众臣的推举下仓促继位,在这样的情形下,从未入驻过东宫的朱祁钰几乎没有时间培养属于自己的亲信班底。正因如此,他真正可以称之为亲信的部下,仅有郕府讲官数人:左长史仪铭、右长史杨翥以及俞纲、俞山、章文五人。上述五人中,俞山因“密请复储,不听,遂引疾,以优礼致仕”,杨翥、仪铭则分别于景泰四年、五年去世,可见,原先有可能被朱祁钰引为臂膀的郕府官员们,几乎凋零殆尽。

而即使是在其成为皇帝之后,他的亲信班底也并未真正形成。明朝历代皇帝中有不少偏好任用宦官,而景泰帝同样如此,尤其是王诚、舒良两人,更是他在易储风波中重要的助手。

然而,到得景泰八年,夺门之变前夕,真正被其视为亲信的,则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兴安。此人,便是前文提及的曾暗示景泰帝命不久矣的那位。可见,这时的景泰帝,由于病情日益加重,就连自己的亲信太监都已经无法制约。

对于此事,明晚期文臣王世贞曾在其《弇山堂别集》中评论称:“景帝不假内竖如此,南城之祸所由构也”。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求全责备,但却也昭示了一部分事实。若景泰帝驾崩,已经决定倒向文臣势力,并向其示好的宦官势力,很难说是否有勇气继续执行景泰帝的旨意。

四、结语

从以上三点来看,景泰八年,在朱祁钰即将病逝的当下,皇位的传承问题虽然不被朱祁钰所认同,但是对于景泰朝廷来说,迎奉英宗入朝,几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因此,我们很难判断若景泰八年的正月十七,朱祁钰打算如何与朝臣交涉,但历史的巧合之处在于,就在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等人策划了震惊朝野的夺门之变,英宗以上皇身份重新临朝,而一段历史也就此被改写。


披澜读史


朱见济(剧照)

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英宗的生母孙太后本想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帝,但是以于谦为首的大臣认为,值此国家危难之际,不应该立幼主继位。在朝臣的压力下,孙太后同意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但是孙太后又下诏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希望以此来保留自己儿子的血脉来继承皇位的权力。景泰帝初即位时,对此安排并无异议。但是有哪个皇帝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呢?不过,景泰帝又不好明说,毕竟他的皇位来自于他的哥哥,现在自己坐了皇位,如果废除哥哥儿子的太子身份,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他只好暗地里与汪皇后商议了几次,汪皇后坚决不同意景泰帝这样做。

朱见深(剧照)

一转眼土木之变已经过去了两年,景泰帝感觉自己的皇位已然坐稳,因此,打算实施自己废立太子的计划。太监王诚给景泰帝出了一个主意,可以以高官厚禄来拉拢朝臣。于是乎,景泰帝先给都御史杨善等人加官进爵,又厚赏陈循、江渊等多位大臣。俗话说无功不受禄,皇帝的赏赐毫无理由,弄得众大臣诚惶诚恐,但是又不能不接。过了几天,景泰帝把一封要求易储的奏折交下,要求朝臣一起讨论这件事,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皇帝之前是在贿赂群臣。堂堂皇帝为了一己私欲,竟然行贿赂之事,于谦、王直等一批老臣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给事中李侃上奏皇帝,坚决反对废立太子。虽然朝中反对声音很大,但是景泰帝利用自己皇帝的权威,逼迫大家在奏疏上签名。众臣见皇帝的心意已定,之前收到皇帝好处的陈循等人只好带头签下自己的名字,当天上朝的大臣没有一个拒签的。这件事办成之后,景泰帝为了进一步封住大臣之口,又再次厚赏诸大臣,王直、于谦、陈循等人都拿两份俸禄。

景泰帝(剧照)

景泰帝虽然成功的扶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登上太子之位,但是仿佛上天和景泰帝开了一个玩笑,太子朱见济一年多就夭折了,这样太子之位就又空了下来。有大臣提议,应该复立英宗之子为太子。景泰帝只有一个儿子,还夭折了,忙活了半天等于白忙活了,现在竟然有大臣还敢提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这怎么能不然景泰帝恼火呢?于是乎,凡是上书提议复立太子的大臣皆遭到皇帝的打击。后来的人看见之前上书要求复立太子的大臣的凄惨下场,便再也不敢提这件事了。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明史》

2. 许大龄,王天有主编:《明朝十六帝》

3. 《明英宗实录》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个人简介:桂强,季我努学社记者团团长。曾参与学社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国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料整理与研究之一:李顿调查团档案翻译与研究》。


季我努学社


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精锐力量20万,朱棣远征留下的军队损失殆尽,连皇帝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明朝陷入了无国君的危局。当时在北京城陷入慌乱,外有强敌也先进攻北京,内无国君大臣惶惶不知如何处理,多亏了于谦出来主持大局,决定另立皇帝。

当时的新帝人选有三位:

一、朱见深,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当时的监国,缺点是年龄太小。

二、朱祁钰,明英宗的弟弟,劣势是当时的孙太后不同意。

三、襄王,但是他的血缘关系有点远,不太符合宗法制度。

最后为了国家安危着想,从大局出发,孙太后虽说不太愿意,还是发懿旨立了朱祁钰为皇帝。孙太后为什么不愿意朱祁钰继承皇位?主要是他和朱祁钰关系比较疏远,但是朱祁钰的娘还活着,如果朱祁钰当了皇帝,就有了两个太后。所以最后朱祁钰当了皇帝,但是朱见深被立为太子,以后你死了皇帝还是我儿子家的,孙太后是这样想的。

在于谦的帮助下,朱祁钰打赢了保卫北京战,赢得了朝臣和百姓的认可,逐渐的掌握了朝廷局势,在朝堂也有了话语权。后来朱祁钰就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位置,封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倒也情有可原,谁不希望把皇帝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

世事难料,原以为明英宗朱祁镇被敌人俘虏就会死翘翘,没想到是居然被放回来了。皇帝位置是不可能归还了,尊为了太上皇,住在南宫。更没想到的是,朱祁钰的儿子被封太子第二年就夭折了,朱祁钰也再没儿子。更意料不到的是,年纪轻轻的朱祁钰居然病重不起了。“国之大事,唯戎与祭”朱祁钰病重的连祭天活动都没办法参加了,这种情况下朱祁钰应该考虑继承人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的选择只有两个:朱祁镇和朱见深。朱见深当皇帝也行,曾经还当过太子,也名正言顺。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朱见深当时还年幼,不过十岁,继位了也不能亲政。再说了朱见深他爹朱祁镇怎么办?朱见深当了皇帝,还的有执政经验的朱祁镇代为管理。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让朱祁镇继续当这个皇帝,反正最终都是朱祁镇主政。

只是没有预料到的是,朱祁镇在曹吉祥、徐有贞的帮助下提前夺位,发动了夺门之变。早上大臣们准备讨论皇帝人选的时候,发现皇帝位置上已经有人了,反正迟早也是朱祁镇的位置,大臣们也就无话可说。

如果没有夺门之变,也还是英宗继位,这也就是徐有贞、石亨杀于谦时候所说的:“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的真实含义。真是夺门之变,明英宗做了皇帝,连朱祁钰的帝号都废除了,连修的陵寝都给毁了。朱见深即位以后,也就是明宪宗,給景泰帝平反,恢复了庙号。可是却坑苦了于谦这位正直的大臣,成了这场可有可无政变的牺牲品。


历史大观园


理论上应该还是明宪宗朱见深。因为明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执行嫡长子继承制最为坚决、彻底的王朝之一。除了明成祖朱棣,几乎没有例外。即便以小宗入继大宗的明世宗朱厚熜也基本遵循了“立长”的原则。



如果没有“夺门之变”,理论上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还是朱见深。从“夺门之变”后不久,被明英宗朱祁镇幽禁西苑的明代宗朱祁钰即病逝看,彼时的朱祁钰已然病入膏肓了。而朱祁钰费尽心机易储后不久,其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就夭折了。也就是说,朱祁钰已然绝嗣了。从彼时朱祁钰病入膏肓的身体来看,重新生出儿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依旧还是彼时已经失去了皇太子之位的朱见深。



但是,这里面有几个变数:



第一、朱祁钰病愈。这个可能性比较小,但也不是不可能。彼时朱祁钰病重是事实,但很快病逝不除外有“夺门之变”刺激的诱因(虽然没有史料记载是朱祁镇害死了朱祁钰,但这一点也不能完全排除)。所以,一旦朱祁钰病愈,虚三十岁的年纪,再生出儿子来并不是不可能。如此一来,肯定就没有朱见深什么事儿了。



第二、朱祁钰无子,临终前为防止明英宗父子对自己身后清算,将二人“暴毙”(这是历代帝王惯用的手段),而选择其他小宗为嗣,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如此一来也就没有朱见深什么事儿了。



第三、朱祁钰如果临终前没有处置朱祁镇父子。那么,横在朱见深面前的还有所谓的“太上皇”朱祁镇。如何处置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也是个问题。很大可能朱见深还是继续当他的皇太子,等熬死老爹再当皇帝。以朱见深的性格,弄死或架空亲爹提前上位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彼时的朱见深似乎也没那个能力。


农民工歪说历史


向敬之

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有假设历史的味道。历史不容假设,但这个问题却很有意思。

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皇长子。正统十四年,瓦剌犯明,英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听从太监王振的怂恿,执意亲征。于是,皇太后下旨,在英宗出发前,封两岁的朱见深(当时还叫做朱见濬)为皇太子。不意,英宗遭土木堡之变,成为了瓦剌太师的俘虏。

大明惊变,两岁的太子少不更事,于是为避免非常时期主少国疑,大臣王文、于谦等向皇太后建议,拥立皇弟郕王朱祁钰登基,改年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绝瓦剌挟英宗以令明朝。

朱祁钰称帝,也接受了朱见深继续为储君的事实。这是皇太后与于谦等大臣商定的结果,意思是将来皇位还得传给朱见深,回到英宗世系。

《大明王朝1449》中高虎版朱祁钰与严屹宽版朱祁镇

然而,朱祁钰栈恋帝位不说,且在瓦剌送回英宗后将朱祁镇幽禁南宫,且在景泰三年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储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景泰帝特地安排了一个由兵部尚书于谦领衔的群臣贺表。

然而,朱见济无命消受顶级荣耀,于第二年夭折。他是朱祁钰的独子,给了朱祁钰沉重一击。景泰八年正月初,朱祁钰突患重病,皇储问题再次摆上桌面,群臣议论纷纷,一时之间,定不下来。大将石亨约定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将英宗朱祁镇迎出。

英宗复辟,见深复储。若无夺门之变,倘若朱祁钰不死,时值壮年的他如果再生子嗣,已被废为沂王的朱见深,恐无继位之日。

同时又有另外一种可能。石亨等之所以能发动夺门之变,是因为朱祁钰已濒临大限。即便朱祁钰没有指定接班人,颇有政治手腕的孙太后也会联手于谦、王文等实权派大臣拥立朱见深继位:朱祁钰只有朱祁镇一个亲兄弟,论亲疏也只能从朱祁镇诸子中选择,朱见深为前太子,被群臣议定即位是毫无悬念的。


以礼观书


夺门之变,是指景泰八年(1457年)武清侯石亨联合太监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拥戴被明代宗朱祁钰囚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而发动的政变。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继位后封异母弟朱祁钰为郕王,两兄弟虽说不是一母所生但感情却很融洽,朱祁钰谨守做弟弟的本份,对皇位没有半分企图。朱祁镇也很信任弟弟,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一切,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皇族中兄弟情深的典范。

只可惜,世事难料。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犯边,年仅23岁朱祁镇在权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出征之前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令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在王公公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指挥下,也先在土木堡找到了突破口,大败明军,五十万大军被消灭,六十多名朝廷精英战死沙场,更糟糕的是,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大明遭此前所未有的惊变,在于谦,王文等大臣的支持下并得到孙太后的同意,拥立郕王朱祁钰即位,谁知道,朱祁钰竟然不干。后来还是在群臣的再三请求下才同意登位,定年号景泰,即明代宗,封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此时尚未回京)。

随后,在于谦主持的京师保卫战中,明军击败瓦剌大军,而朱祁镇在大漠做了一年多的俘虏竟被瓦剌放了回来。常言道:皇权之下无父子,更何况是兄弟,太上皇朱祁镇被囚禁于南宫之中,明代宗又授意大臣上书,废除朱见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朱见济福泽不够,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就夭折。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危,在京师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将领石亨为了荣华富贵和排除异己,联同太监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拥戴太上皇朱祁镇成功复位,年号: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位后,立即逮捕并杀害了曾立下大功的于谦,大赏复辟功臣,最后才想起来明代宗还没发落,上演了一出大明乃至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幕:同朝两位皇帝同时在位长达半个月之久。后废其帝号降为郕王,一个月后病逝,以亲王礼葬于西山,赐恶谥为“戾”,称“郕戾王”,朱祁钰成为永乐帝迁都之后唯一没有入葬十三陵的明朝皇帝。他的妃嫔也被勒令殉葬。

朱祁钰的独子早夭,而他自己也在一个月后病逝,所以,前太子朱见深必然是皇位继承人,而且当时孙太后同意立朱祁钰为帝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朱见深仍为太子,只不过后来朱祁钰通过收买大臣上贺表的形式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现在既然两父子都死了,而当时孙太后还健在,所以皇位肯定还是归属于朱见深的。

朱见深即位后,对这位曾经废掉过自己太子之位的叔叔没有成见,恢复其皇帝称号,重定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朱见深曾说:“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 “拔擢贤才,延揽群策。收既溃之士卒,却深入之军锋。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严战守之师,再遣奉迎之使。卒致也先悔过,先帝回銮。尊养之礼有加,谗间之言罔入。始终八载,全护两宫。仁恩覃被于寰区,威武奋扬于海宇。”

目前认为这段话是对明代宗朱祁钰比较客观的评价。

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各位读者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历史茶坊


朱祈钰死后,帝位是朱祈镇的。其实,夺不夺门是没有区别的。夺门夺下了,朱祈镇是皇帝,就算不夺门,朱祈镇也还是皇帝。因为朱祈钰的儿子早夭了,景泰八年(1457)时,朱见深才十岁,太小了,藩王进京即位是无中生有,所以皇位绕过来,还是朱祈镇的。所以,夺不夺门是无所谓的。但是,既然夺门,就不能失败。夺门成功了,皇位自然是朱祈镇的。但如果失败了,朱祈镇的命就没了。为何要多此一举呢?那是还乡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他们夺门成功,自己就可以平步青云了。而朱祈镇却是蒙在鼓里。直到后来解决还乡团,却念及旧情,犹豫不肯下手时,还是李贤说出了真相。

(画像顺序:朱祈镇,朱祈钰,朱见深。)





中国历史学者


应该是,其实不管是朱见深还是朱祁镇即位,都是一回事,没什么好争的啦

朱祁钰

如果朱祁钰正常死亡,那么还是于谦主政,本来在夺门的当天早朝于谦就要上奏皇帝主张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的,本来在朱祁钰即位的时候就和孙太后说好的啊,答应朱祁钰即位的一个条件就是要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所以在于谦主政而且朱见深有声望和嫡长子地位的前提下,朱见深即位是最合乎道义的。
于谦

朱见深

其次就是有可能孙太后坚持朱祁镇复位,人家毕竟还是真龙天子,只是去“北狩”而已,大臣们不会说什么,而且于谦应该也不会事,因为亲父子,谁即都是一样的啊,只要明朝大局稳得住,他不是一个愚忠的人的。朱祁镇


笔筒Susie


古代皇位的继承顺序是这样滴

一,有嫡子,则选择嫡子中的最年长者。

二,无嫡子,但有嫡孙,则选择嫡孙中的最年长者。

三,既无嫡子又无嫡孙,则在庶子中选择最年长者,若庶子亦全部亡故,则在庶孙中选择最年长者。

四,若无子无孙,则在皇帝自身的上下四代中选择

1,伯祖父,叔祖父

2,伯,叔

3,侄

4,侄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