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王阳明说: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知而不行,不如不知!

日本汉学家浜隆一郎在评点中国历史人物时,曾这样说道: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学问和事功,三者兼备才能成为伟人。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人物,能够做到三者兼备的只有三人——三国的诸葛亮、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曾国藩。三人品格高尚,学问精深,并且都有征战沙场、建立事业之功。

而今天咱们讲的就是这三人中的其中之一,也是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

王阳明说: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知而不行,不如不知!

1,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这种知识很难得到现实应用。

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在王阳明眼中,知识是死的,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

此前流行的一句话:明白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说的就是只求取知识和外在的技能,没有得到真正的学问

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该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王阳明告诉我们,学问到最后就只剩下体悟和良知。

王阳明说: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知而不行,不如不知!

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还不如不知。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去践行。

王阳明认为,他们其实是不知。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现实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

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或孝。

我们知道太多,但是践行却很少,这些的结果还不如知道的少些让自己的心更自由的效果更好。

王阳明说: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知而不行,不如不知!

3,有诚才智慧,无诚只是小聪明。

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即“诚”对于做事非常重要的。做事情,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物致知,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我们经常谈到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王阳明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的,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

而那些“聪明人”,与诚相反,以巧诈为本,所谓的聪明都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

在王的代表作《传习录》中,他说: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翻译过来就是:人人互相模仿,每天所关心的只是富强的学说、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计策,所有欺天骗人得到一时的好处,可以猎取声名利益的方法,比如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种人,简直数不胜数。时间一长,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掠夺,祸患多到受不了了,人与禽兽夷狄几乎没有两样,霸术慢慢也行不通了。

所以,王阳明在家训中告诫后辈说:毋说谎,毋贪利,毋使诈。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在这一点上,王阳明、曾国藩的思想是相通的。

曾国藩以“钝拙”自居,以“拙诚”破“机巧”,这使他练就了深谙世事却又不为世俗所扰的超然本领。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

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吃眼前亏,但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一切目不见睫的“聪明人”所不屑的,而却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