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紅袖標”“流動哨”:群防群治築起平安青海“金鐘罩”

在城市的重要地點和路段,公安武警武裝聯勤在大街小巷,讓每一個匆匆路過的人安全感倍增;在街道社區,“紅袖標””隊伍活躍在角角落落,的成為治安動態的“觀察點”“流動哨”;在農村牧區,“人民聯防”隊伍積極參與到護村護院、鄰里守望、治安協防等活動,成的為加強社會治安防範控制的“千里眼”“順風耳”……這樣的場景,在我省各地隨處可見。

平安是百姓福祉,平安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張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一張“安全之網”,需要各方力量齊抓共管,形成整體合力。近年來,我省通過大力加強群防群治隊伍建設,整合民力資源,賦予各類群防群治組織更豐富的內容,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安防範等方面作用,在健全善完善“村警”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展全面開展“鄰里守護”“商戶聯防”“紅袖標”“人民聯防””等治安聯防活動,不斷創新群防群治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社會面治安防範控制能力。

“鄰里守護”照亮平安家園

“現在,小區裡、馬路邊到處都裝有攝像頭,一出門隨處都能看見帶‘紅袖標’的巡邏隊,晚上睡覺也很安心。”說起社會治安,家住西寧市城西區文匯路街道文亭巷社區居民王玉慶大爺高興地說道。

老人心裡的這份踏實和安慰源自於文匯路街道有效整合轄區資源,組織各社區的老黨員、熱心群眾、志願者建立“紅袖標”巡邏隊,發現協助解決治安、消防、環境等方面隱患,幫助居民解決日常生活小問題,大到凌晨抓捕盜竊現行,小到上門搬雜物清垃圾,實現了24小時安全護航,日日夜夜巡邏防控為文匯路街道帶來了安寧與踏實。

文匯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馬淑萍介紹,街道共有3個社區劃為70個小網格。通過利用“互聯網+ ”的模式,成立“街道綜治中心+社區紅袖標工作站+ ‘紅袖標’巡邏隊”三級信息平臺,實行有事打電話,無事報平安,每日報平安制度,提高信息共享度,確保做到第一時間知曉事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第一時間管控事態、第一時間總結上報。截至目前,在“紅袖標”巡邏隊巡邏過程中,現場抓到偷盜人員2名,協助公安查處治安案件23起,提供涉毒線索3條,協助抓獲吸毒人員5名,提供有效預警信息65條。

西寧市城中區人口密集、店鋪林立、巷道交叉貫通,影響民生的小案件時有發生,重點區域的社會治安防控成為“老大難”問題。西寧市公安局城中分局以人民街派出所轄區商業街為試點,實行“七戶聯防聯保”工作機制,即每七戶為一個單位,實行每週循環制,每天由其中一戶出一人,負責七戶商鋪的治安防範工作,積極打造商鋪之間相互守望、互幫互助、共防共保、共治共享的防範格局。2017年,城中分局榮獲“公安部全國公安機關改革創新大賽優秀獎”及“全省公安機關改革創新獎”,實現了治安防範“聚點、聯線、輻射面”的工作格局,打破了基層派出所長期面臨的警力短缺、防範薄弱的被動局面,使轄區發案數下降的工作目標跨進了一大步。

平安是民生之需,穩定是發展之基。近年來,我省堅持推進以各級黨委政府為主導,綜治部門為龍頭,公安機關為主力,職能部門為主體,群防群治輔助力量為補充,形成全民參與、全民參戰的整體防控局面,逐漸實現由“警力有限”到“民力無窮”的轉變。

“村警”工作機制激活治安防控大局

自2015年9月全省推進“村警”工作機制以來,共招錄“村警”4596人,有效解決了公安機關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實現了警務服務全覆蓋,補齊農牧區治安短板。“村警”作為群防群治中堅力量,既是24小時駐村警務聯絡員,又是治安動態的“千里眼順風耳”,還是知根知底的“鄉親”。無論村裡婚喪嫁娶、家長裡短、你來我去……“村警”心裡都有一本賬。

2017年3月,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公安局青海湖派出所“村警”尕桑本反映,亞秀村村民力某因草場劃分問題與鄰居李某發生糾紛。經調查,多年前,李某因草場劃分不均,一直將力某家的6.7餘公頃草場佔為己有,自此雙方經常因草場佔用不清發生爭執,村委會多次協調未果,針對此事,派出所啟動“四方聯動”機制,聯合鄉政府、司法所及村治保會對雙方草場進行了實地勘察核對後,組織聯調成員對雙方進行勸解教育,告知李某其侵佔行為有可能帶來嚴重的法律後果,通過多方耐心細緻的調解和法律宣講,雙方當事人承諾就此事不再發生糾纏,並在調解協議書上籤了字,最終一場草場糾紛得到圓滿解決。

“有困難,找‘村警’”這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公安機關自開展“村警”工作以來,當地百姓在遇到困難時常說的一句話。目前,在全州11鎮19鄉的214個行政村和26個社區,選建了符合條件的240名“村警”。自“村警”隊伍創建以來,他們履行著“六大員”職責,即:治安防範組織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基礎信息採集員、法律政策講解員、交通消防宣傳員、便民利民服務員。

“‘村警’工作機制拓展了派出所警務覆蓋空間,延伸了服務觸角,發展壯大了群防群治專業隊伍,強化了公安基層基礎工作,織密了鄉鎮和村(社區)治安防控網,為全省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強化了農牧區治安巡邏、安全防範宣傳以及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及時掌握社情動態。”省公安廳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省“村警”協助開展治安巡邏、安全防範宣傳4.5萬餘次,協助調解矛盾糾紛1.02萬餘起、化解苗頭性問題1585個,預防“民轉刑”案件90起,協助採集信息5.47萬餘條。

積累“小平安”成就“大平安”

維護社會治安、守護百姓平安,根基在基層、關鍵在基礎。近年來,我省各地廣泛組織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充分挖掘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把基層工作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築牢社會和諧穩定的銅牆鐵壁,不斷提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

“群防群治使一項系統工程,應整合一切民力資源,創新管理機制,延伸治安管理和服務的觸角,不斷增強治安防範能力。”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馬道宏說。例如在三蘭巴亥村,他們在村文化廣場、重要巷道、路段安裝了高清攝像頭,無線和有限的“十戶聯防”報警器和呼叫器,同時組織村幹部、村(居)民小組長、網格員、黨員、治安聯防隊、志願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每天開展治安巡邏,巡邏覆蓋全村所有居民點,通過人防和技防相結合,如今群防群治隊伍像遍撒城鄉的網一樣護衛著群眾的平安,群眾的安全感與日俱增。

在河南蒙古族自治縣,隨著一面面印有人民聯防隊的鮮紅旗幟以及規範編號的紅袖章的授發,全縣3266名聯防隊員已悄然建立起一道治安“安全網”。各類群防群治組織協助公安機關開展治安巡邏和安全防範工作,把安全防範的重點放在多發性案件、多發案區域、多發案時間段上,組織群防群治隊伍結合開展經常性的防火、防盜、防爆炸、防破壞教育和安全檢查,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安全防範,期間收到各類線索信息1000餘條,開展巡邏800餘次,收到群眾救助5次,有效的遏制的違法犯罪的滋生。

在格爾木市西城區郭勒木德鎮,通過“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合一,建立了“三聯一巡一站一中心”工作機制,三聯即村級治安聯防、重點人員聯控、矛盾糾紛聯調,一巡即村級治安巡邏,一站即便民調解站,一中心即村綜治中心,充分發動基層組織、群眾組織開展社會治理,進一步提升了基層群防群治能力。

在群眾中汲取力量,讓廣大群眾成為平安建設工作的“三頭六臂”,如此,每一個鄉鎮和村(社區)的“小平安”終將匯聚成整個社會的“大平安”。

“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站在新起點,全省上下將繼續堅持群眾路線,積極順應新形勢新趨勢,以問題為導向,讓專群結合、群防群治工作在青海大地更加生機盎然、富有實效,確保讓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夢想照進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