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中国的皇宫越盖越小?

Fny丶樂兮


上面的各位答主说的都是皇宫的面积越来越小,我从其他角度说一下。

除了皇宫的规模逐渐变小意外,中国皇宫的建筑也越盖越小了。


汉唐时期,皇宫的建筑极为宏大。比如唐朝大明宫的含元殿,长两百余米,高近五十米,下有三层台基。当年被称作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含元殿曾经让外国的使者们爬的喘不上气,要在路上歇几歇才能爬上去。而且含元殿还不是唐朝宫殿的极限,唐朝最高的宫殿是武则天在洛阳建造的明堂,高近九十米。而汉朝的宫殿,规模也丝毫不弱于唐朝。



而到了明清时期,紫禁城太和殿就远远小于含元殿的规模了。不仅高度只有三十余米,长度更是只有七十余米,大小也就是含元殿的不到四分之一。

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并非是因为明清不如汉唐有钱。事实上,由于古代的生产力完全取决于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更多的明清其实是比汉唐还要有钱的。但明清就是盖不出含元殿这样的大宫殿,主要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

这个不可抗力因素,就是木材。



无论是汉唐还是明清,建筑水平虽然有所进步,但本质上还都是木质建筑。在没有钢筋的当年,木质建筑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木材的大小。像含元殿这种级别的建筑,完全取决于能不能找到足够长宽的木材。

汉唐时期,人口较少,垦荒也少,离长安城不远的终南山上就有很多巨木,可以就近运到长安。像这种几百米的巨木,不是几十年几百年就能长成的,需要上千年的生长期。所以虽然木材是可再生资源,可是由于生长期过长,这种巨木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了。

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会修炼巨型宫殿,所以工匠们会走遍名山大川遍寻巨木。而且被采伐的木材,是不可能回收再利用的。历朝的宫殿要么毁于战乱要么毁于火灾,巨木几乎不可能回收。所以可用的木材越来越少,长度也越来越小,都是前朝挑剩下的。



由于人类的开垦面积越来越大,过去在首都旁边就能找到的巨木,随着耕地的扩展也逐渐找不到了。到了明清,木材必须从云贵的深山老林里运出来,运输的难度极大且运费高昂,关键就这样也找不到足够大的木材。

反应到建筑上这种现象就非常明显。故宫太和殿,按理说作为民间人嘴里的“金銮宝殿”,应该是天下最大的建筑。可是我们看到,北京的天坛祈年殿,太庙主殿的高度和长度都远远超过太和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天坛和太庙都是明成祖朱棣时候修的,明初的时候还能找到足够大的木材。可现在的太和殿是清朝重修的,清朝皇帝找遍五湖四海也找不到足够大的木材了。

对于一些想修大房子却找不到木材的人,甚至有可能干一些丧心病狂的事情。比如天王洪秀全,想修自己的天王府,却找不到木材,云贵还控制在清朝手里。于是一怒之下拆了明朝的南京故宫和太庙,用它的木材盖了自己的天王府。可惜最终毁于清军破城后的大火,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小约翰


我国的古代宫殿从规模上来谈的话确实是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现在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故宫不及唐朝大明宫的二十分之一,更不必说掏空秦国几代人财力的阿房宫了。按道理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君主的权力和财政支配力应该越来越强,那为何后世的皇帝都变得对自己吝啬了?地主家的傻儿子也知道有钱了买地,盖大楼房。那为何富有四海的君主反而会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了?

这其中的原因在我看来,大概有下面几点原因。

第一点,建筑原材料的匮乏

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之前的皇帝都和那个法国皇帝一样“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在自己当皇帝的时候就可劲的造,而我国的宫殿建筑的主体是木质建筑,而皇帝用的又是那种几百年才能成材的藏于深山老林的名贵木材。中国的王朝寿命平均不到三百年,而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前朝的宫殿要么被付之一炬,要么变成残垣断壁。新皇帝都得重新盖房子,可是木材却还没长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缩小规格,紧巴巴的过日子。


第二点,是中央机构的精简

这一点可以对比一下唐朝和清朝的中央机构的数量。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而清朝只有六部和军机处。去过故宫的朋友应该清楚,故宫里面的军机处也就巴掌大的地方。这些中央机构的办公地点大都都是在皇城内或者周圈,在所有制方面也是属于皇家的,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再加上一些机构的合并精简。除了皇帝和家人住的地方外,其他附属建筑减少,皇帝就没有理由盖那么大的房子,毕竟皇帝也不是有钱没地方花的人。


第三点,是国都职能的升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唐宋之前,一个国家的京城承担的更多职能是政治中心,而皇宫可以算得上一个“形象工程”,皇宫一般位于都城的最中心,皇帝住在大大的房子里,受万民敬仰,垂拱而治。可后来国都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人口大量密集,而有限的土地必须满足更多人的发展需要,这就导致皇帝无法占用过多的城市土地进行大兴土木了,皇宫的扩张面积自然受到限制。


第四点,审美的转变

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当时的人们给暴发户似的什么都追求一个“高大上”,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没有钱。君王也不能免俗,那个时候流行筑高台,把宫殿建在高高的土台上,那个时候人口稀少,人均土地面积广阔,更别提君王了。君王就可劲的无限制的盖大房子,而外形庞大的宫殿虽然气势恢宏,却少了一些细腻的美。就给埃及的金字塔似的,高耸入云,危楼百尺。却没有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的美轮美奂。单从宋故宫和明清故宫来讲,在规模上都是历朝历代最小的,但精美程度确是空前的。用现在的话讲,装潢的钱比房子都贵。这也是我国文化艺术水平提高的一种体现,毕竟房子并不是越大越好,浓缩的才是精华。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朝历代的兴亡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宫殿的推倒和重建。它是一个王朝的图腾,却压之在百姓身上。取之于民的宫殿,却视民众为蝼蚁。劳动群众俯身兴建的危楼,却要反过头来去仰视。这其中的道理,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


好史不死


从古至今,大致符合皇宫越盖越小的规律,但宋朝时个特殊。宋朝虽然历朝最富,但皇宫是最小的,北宋汴梁的皇宫大概只有紫禁城的一半大小,南宋杭州的也差不多大。

至于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皇宫的位置变了。春秋战国时,各国的皇宫大都是在建造在都城外边的,其实就是一个单独的小城市。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跑马圈地,想盖多大就盖多大。

到了汉朝及以后,皇宫都建在了都城里,但也是在都城的边上,如唐朝的大明宫就在长安的最北边,这样也可以往一个方向扩大,所以也就不会小。

但从宋开始,所有皇宫都开始建在城市最中央,这也是为什么开封皇宫这么小的原因。因为我开封一直没当过大国的首都,本来就是太大的城市,陡然间市中心建了个皇宫,当然不会建多大,况且北宋皇帝大多仁慈,不会太过挤占百姓的生活空间。

第二个原因,就是人们对“神”的敬畏越来越低。时间越久远,未知的东西越多,人们就越敬畏“神”以及代表神的“天子”,而随着人们对生活事物了解的越多,这种敬畏感就越少,皇帝也就不再需要用那么高大威严的皇宫,来震慑人心了。所以皇宫建筑也越来越趋于实用性,皇帝们住的地方也越来越小,比如清朝皇帝们最喜欢住的养心殿,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是个很小的院子,可能都不到一百平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