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看虐心、纠结不断的小说,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一下么?

龙的船人v5


喜欢看虐心、纠结不断的小说,通常有两种人。一种是生活过于平淡,没有什么起伏的人喜欢看。生活像一道菜的话,酸甜苦辣配齐了会更美味。但有些人生活非常安稳,或者重复单调,没有什么新鲜的刺激。心理学上有“感觉剥夺”实验,即让被试者睡在床上、戴上面具,不让看听和感受刺激。这些被试很快就要放弃实验,给多少钱也不愿意,因为最初感觉无聊和焦躁不安就很难忍受。有些人重复单调的生活,很多事情已经习惯了,麻木了,也会非常痛苦。通过看虐心的电视和小说的方式“被虐”,反而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另一种人,也许是生活中也很虐心、很纠结的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剧情里,他的剧情就是被虐,虽然现实生活中不是那样的,但他会过滤掉跟他生活脚本不一样的情节,只留下那些符合他心理剧本的情节。所以周围人会感觉跟他格格不入,因为他好像活在书里。这时,符合他心理剧情的虐心小说就很受他喜欢,因为只有这里呈现的是他的心理世界,是他的心理事实。他在小说中找到了共鸣。


如果是前者,也许他需要打破生活的节奏,给自己的生活注入新的元素,因为靠虐心小说或者肥皂剧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也许对他人无害,但对自己也无益。如果是后者,自己常常感觉自己就是剧情中的主人公,生活中总是碰到对自己心怀恶意的人,而且自己做好人总得不到好报。这样的朋友,建议找专业咨询师的帮助,早日跳出“受害者”的角色。因为这常常跟他童年创伤和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做出改变需要很多调整,也要花很大的力气。但是不改变的话,这种人常常是非不断,很难适应现实生活。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青音约”的头条号,向我们提问,我们帮你解忧,让我们一起活出本真,爱人悦己


青音约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可以用到“共情”这个慨念来解释这种喜欢看虐心情节的小说的现象。“共情”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同理心,觉得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也仿佛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产生与他人相类似的感受体验,也就是感同身受。而在我们看情节跌延起伏的小说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去体会小说所塑造人物形象的种种悲伤、痛苦等感受。

特别对于感性的人来说,看这种故事能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为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刺激,去体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的一些情感与感受。另外,还有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许多打击和不如意,他们也能从这类虐心的小说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慰藉自己忧伤痛苦的内心。正所谓,艺术来源与生活又超脱在生活之外。这种悲情虐心的小说在给我们带来情感共鸣的同时,又因为其不是真实发生的,具有一定艺术文学性质的原因而让我们感到不至于那么悲痛难过。因此既满足了情感的需要,又不至于唤起自己过度的情感反应,另人喜欢观看。

并且,有的人由于一些自己曾经的经历或者感受,在故事情节、人物中产生了某种联系,从而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了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当中,觉得其经历命运也是自己所经历的,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情感,沉浸在故事里,越看越觉得越虐心,同时又越感到像现实一般的充实感和真实感。比如曾有个人喜欢看《红楼梦》,看一次哭一次,因为她童年时期的经历,让她把自己 “代入”成为了故事中的人物林黛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喜欢看虐心、纠结不断的小说,在我看来,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好奇特的,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以下几种:

其一,喜欢看小说,想探索与现实生活不同的世界,代表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心理舒适区得到了扩展。试想之,若身处异常忙碌、劳累的生活中,或是本身的生活就已经很虐心、纠结不断导致心很累,是不会愿意再给自己增加负担的。正如病人并不喜欢医院,不喜欢经常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在一起是一样的道理,若生活循环往复地纠结,无穷无尽,终会使人崩溃。有人说,与同样经历的人在一起,可以达成共情,个体可以从中找到安慰。确实在相遇的初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但长久以往,则情感会泛滥,反而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我认为,看虐心、纠结不断地小说可以达到喜欢的地步的人,其本身的生活一定不会过于动荡,一定有足够的心理舒适区和安全度,知道那个只是小说而已,小说中的生活可以是真实的,但一定离自己有一定距离,并且他能很清晰的看到这个距离。应当说,这是一个对自己生活有很好掌控的人。

其二,喜欢看虐心小说的人,其实对生活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他能够从小说细节描述中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以及生活体验,并能够与之产生情感上共鸣。这样的人情感丰富,有时在现实的平凡生活中无法得到释放,因而转向进入小说情景,想象自己是主人公,从而释放、宣泄自己的情感,而后回到现实,理性生活。


鹈鹕心理


按常理,人的心理取向应该趋从于阳光与欢乐的东西,因为它们可以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生理的舒适。可偏偏有一群人,他们钟情于虐心和纠结的情节。这是为什么呢?

一,自己生活中的苦难无以发泻,从虚似的情节中找到心理平衡,也从别人的苦难中找到快感。这使我想起了那些天天等着看湖南卫视“寻情记”的人,那些狗血剧情令他们血脉舒张,品头论足,兴奋不己。他们幻觉顿生,一会儿感叹,一会儿悲伤,一会儿咒骂,一会儿悲悯。这期间,他自己就变成了善恶的评判官,变成了一个能主宰别人命运的人。当然,这样的人不是坏人,她们中也有贤妻良母,也有道德圣人,喜欢看这些,仅仅是心理的需要。

二,从“恐惧”和“怜悯”中,得到心灵的陶冶,从而净化思想,升华灵魂。这是古之先贤亚里斯多德的话。这类人喜欢看一些伟大的悲剧,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余华的《活着》,马尔克思的《百年孤独》,雨果的《悲惨世界》,乃至司汤达的《红与黑》等等。这类人大多有较高的学养,也有适应于社会的健康心理,他们看悲剧,找虐心,不是因为心灵没有寄托,是因为他们的心灵需要“悲壮”,灵魂需要净化。


张慧军HJ


第一个解释,这是一种另类的自我娱乐、自我驱动的方式。有个很贴切、很真实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我有一个非常胆小的朋友,以前从来都不敢看恐怖电影,但是当他一个人都身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他每天晚上都会去看恐怖电影,吓得自己不断尖叫、噩梦连连,依然夜夜如此,乐此不疲。这是因为他的留学生活实在是太孤单、太无趣了,所以要用这样的虐心的方式来寻找一些刺激、创造一些心动,重新体验活色生香的活着的感觉,而不是一直呆在行尸走肉的死寂的感觉里。同理,喜欢看虐心、纠结不断的小说,边看边哭,边看边骂,是在给自己的生活找乐子、增加生活的趣味性。

第二个解释,这是一种“在别人的故事里留自己眼泪”的防御方式。如果我们去为自己的事情哭泣、纠结,这会让我们感觉很没有面子,因为主流的社会价值观里大部分人都是认为“自我同情是懦夫的行为”、“纠结犹豫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我们会把自己的难过压抑起来,有些人压抑到心里,就是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苦,但是不敢理直气壮地哭,而是只能借着小说里的人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小说越虐心越有利于自我发泄;有些人压抑到无意识之中,就是自己已经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苦了,只是觉得小说里人苦,莫名其妙地就想哭,这是因为潜意识里那些不为自己所感知的苦与小说里的苦,两苦相会,有了共鸣,所以小说越能触发自己的潜意识越有吸引力。

综上,这是一种自我帮助的方式。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帮助性毕竟有限,必要的时候还是求助专业的人。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赵咪咪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首先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解释两个专业术语“投射”和“共情”,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一方面,喜欢看虐心、纠结不断的小说的人对这类故事的人物极易产生共情,并积极的投入于故事情节之中,时刻关心着故事人物的命运。

另一个方面,是由于有的人可能会对故事的情节、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某种投射,甚至移情。这样我们更能够全心的投入到故事情节之中,沉浸在故事里,看得越虐心,越纠结,也许就越感到某种充实。曾经有个来访者喜欢看《红楼梦》,看一遍哭一遍,因为她儿时的经历,让她把自己 “代入”成了林黛玉。

有的人喜欢这种虐心、纠结的内容,是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讲这样的故事内容可以是一种刺激,追求刺激可以让我们产生某种快感,而且在小说里的刺激对我们现实似乎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这就有了一定的安全性。人们甚至喜欢小说中那种虐心、纠结不断的感觉,在现实生活就又要避免产生那样的故事情结,怎么办?唯一觉得安全的办法就是读这样的小说,体验小说故事情结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甚至于虐心或者是纠结,从而增加自己的心理体验,为平淡泛味的生活增加趣味。

综上所述,这些喜欢看虐心、纠结类型小说的人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的行为和过程可以在当下某种状态下满足他们自己的内心需求。当然,不管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人喜欢肯定也会有人不喜欢,选择自己喜欢并能享受阅读过程的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自我内在体验、思考和心理成长,这也是一种积极意义的转换过程。

作者:余晓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积极心理学与本会团体系系主任)

周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员)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很巧合,我就是喜欢看虐心、纠结不断的小说,而且这小说的虐心情节必须编的足够好,足够合理,让我能充分带入,产生真实的被虐和纠结感,否则就不算一部成功的虐心小说。

大部分爱看这类小说的人,通常都是喜欢寻求这样一种刺激。这很正常,人是没有刺激就不能活下去的生物,时时刻刻都需要不同的刺激来让大脑保持兴奋,情感保持活跃。但喜欢虐心文这个特点,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一般来说,这是因为这类读者过去经常有情感上被伤害的经历,他们的潜意识深处铭记着这种被伤害的体验,所以在性格上会有对过往经历强迫性重复的行为。就好像小时候被家暴过的人,长大后也会有暴力行为一样,小时候受过情感虐待的人,长大后也会对情感虐待比较熟悉,比较亲近,那么情感虐待的文字对他的刺激性就特别强,能引起的潜意识波动会比一般的小说情节来得深刻。

总的来说,读虐心小说是对过往情感受虐经历的一种侧面的回溯和回味,是很私人的一种体验,不过在诸多寻求刺激的手法中,这应该算是最无害的一种,所以个人以为没有必要把喜欢看虐心小说和心理不正常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有些不愉快的经历,也都会有这些不愉快经历留下的印迹,仔细去看没有一个人的心理会是完全健康的,因此,大家大可以对这样的事泰然处之。


陈诺


寻找情感共鸣,一般情况下,喜欢看虐心或者是情感纠结小说的人,他们并不是单纯的喜欢这种情节。从心理根源上来说,这实际上也是真实自我的一种投射,人们潜意识心理中存在很多自己都无法察觉的现象,而这种心理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渠道来表现出来。例如:很多人会无缘无故的讨厌一个人,既然是无缘无故,那为什么会讨厌别人呢?就其根源,实际上就是他在这个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这种自我是不被接受的,而这种不接受自我的心理通过讨厌他人表现了出来。这些看小说的人也是同样,他们的心理根源是存在一些心理阴影或者是情感困惑的,而他们并不清楚,但是通过这些小说的内容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去感受自我。

同时,一些人明明自己的情绪状态很差,但是他们依然喜欢通过一些虐心的电影或小说来寻找安慰,结果当然是不但无法进行安慰,反而让自己的心理困境越陷越深。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障碍,既人们无法通过合理的渠道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所以,通过这种不断刺激自己情绪状态的渠道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但是这种弥补的背后却造成了更多的情感缺失。只是自认为寻找到了一个可以被理解的地方而已。

当然,这些分析只是针对一部分人的,并不代表所有的人,有的人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


心理博学社


喜欢看不同的小说是每个人的喜好决定的,有的人就是喜欢看言情,有的人就是喜欢看侦探推理,这和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兴趣爱好都有着极大的关联。如果硬要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喜欢看虐心、纠结小说的人。不如说他们更喜欢以虐心、纠结来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设置,这种情节设置符合了他们对故事最初的期待,当一个人的期待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继续坚持这个习惯。

所有的小说和影视作品都是需要在情节中制造矛盾,才能推动故事发展的,虐心、纠结只是一种方式,可能有些读者,更享受在虐心、纠结的之后的圆满大结局。

每个人有不同的爱好是正常的,在不伤害他人和违法犯罪的前提下,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爱好。就像题主可能也会解释不清自己为什么总是喜欢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事物 一样。


每日谈心


记得80年代初,每当放学,第一时间跑回家和那时的大人们一起,听牛兰芳的评书当听的正有趣的时候,牛兰芳一声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唏嘘哀叹声中,期待明天的此刻。那时人很闲,又没有什么娱乐。难怪一段评书,引得万人空巷。空虚的心需要填补,后来的电视剧火的原因,也是当时人的心态,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如今,再很少看学生时代喜欢的足球,和对有中国队员参加的体育比赛。爱国的激情,年轻好胜的热情。随着年龄退去。都归于,如今繁的生活,和生活的压力。不在爱写而喜欢看,来的直接而轻松。不再喜欢看长篇而随意流览一下新闻和短剧。也因没耐心。有些作者,也偏偏故弄玄虚,将年轻人因性和潋情的描写,一再拖后,引得许多年轻读者,无心细细读,去快来翻书,去寻求心中的热点,现代人怎么了?为何如此没耐心。能喜欢看虐心,纠结不断的小说。从心理学的角度,至少这部分读者,内心更渴望从虚构中寻找刺激。从平淡直致内心的振憾。就象看成人片一样,越刺激,越变态。或迷补内心的焦懆和空虚。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心里扭曲。正常的行动,来源于正常的需要。平静的生话,取决于平静的心,社会的和谐,取决于大众淡然的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