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網上有人說玉米丫子不用掰,對產量沒有影響還能增產,你怎麼看?

祥子種地


關於玉米丫子掰不掰的事,可以說是玉米生育期中,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評論,反正我是會經常看大家的評論,基本上,說掰和不掰的人數基本持平,有些人也從自己親身經歷過的進行辯證,那麼,針對玉米丫子的問題,到底掰不掰呢?小幫手也來說說自己的見解(以下內容僅代表小幫手個人看法)。

其實,玉米丫子並不是所有的品種都會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察下,有時你會發現,都是同時種植的玉米,別人家的就不長,而自己家的就長,原因就是品種問題,針對玉米長出的丫子,我個人看法是不用掰的(那些說掰的朋友先不要反駁),為什麼?

有人會說它和主莖爭養分,這點我個人覺得影響不大,首先不說到最終,丫子死亡後,養分會不會流入到主莖裡,就說我們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有底肥、追肥、葉面肥,這些營養肥的補充,對於玉米所需,還是能滿足的。

然後說結棒的問題,假如主莖和丫子同時結了玉米棒,有人反應,兩者都不會太大,其實,一方面是密度的原因,另一方面還是營養的問題,不過,還有另外一種現象,並不是所有的丫子都會結棒,所以,水肥管理到位,個人覺得產量影響不大。

最後再說,玉米掰了芽子之後,裸露的傷口,在相同的生長條件下,確實更容易感染病害,這點還是要注意的。

接著從實際操作上面來分析,假如說你家就種了一兩畝或者是幾畝的玉米,那你想去掰丫子的話,抽空去地裡掰就可以了,但是,對於一些種田大戶、農村、合作社這樣的來說,少則幾百塊,多則幾千畝,這樣的情況下,你說僱人去掰丫子?那得需要僱多少人?掰多少天?最主要的是,人工費能不能掏得起?說實話,近年來,玉米價格形式並不是很明朗,本來一畝地就掙不多錢,你在花那麼人工費掰丫子?還有得賺嗎?

開頭就說了,上面的內容僅代表我自己的個人看法,有些朋友會說,我就是覺得玉米丫子得掰,不掰心裡不舒服,那也是可以的,分2種情況來說,一是全部都掰掉的,只要看見有多餘的丫子,就給掰掉,這點比較適用於地少的朋友。

還有一種情況是地多但也想掰丫子,怎麼辦?這裡小幫手也給大家說個辦法,所有的掰完是不現實的,大家可以先把四周周邊的丫子掰掉,也就是地邊的,因為通風、通光性較好,長勢很好,挨著地邊的掰掉之後,然後在掰那些特別明顯的,也就是長勢比主莖還高的丫子,這類的也掰掉,至於那些和主莖相比,差別有點大的丫子,不掰也影響不大。

好了,關於玉米丫子的問題,說就說這麼多,由於每個人的經歷和看法不同,肯定會有朋友出現不同的看法,這也正常,本來就是一個爭議的話題,農業專家們也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我們只能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說掰和不掰的朋友,大家也不要過於爭論,所佔的立場不同,看法必定不一樣。

最後,再問下大家吧,你對於玉米丫子掰不掰是什麼看法呢?(希望大家理性回答,沒有對與錯)

【我是農民的小幫手,想了解更多關於玉米種植的相關知識,可關注查看哦~】


農民的小幫手


服務三農,關注“田雨未然”。針對此問題辯證看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分櫱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先聽聽專家學者的聲音。北京學者趙久然認為:玉米主莖生長加快後,分櫱就會受抑制,而且主莖果穗灌漿後分櫱的營養還有可能轉運到主莖上來;分櫱的主莖的果穗不會因分櫱減產,相反恰恰證明這棵苗是壯苗,而且果穗還要大呢。瀋陽農大教授史振聲研究也表明:與去分櫱的相比較,不去分櫱的玉米的穗粒數、行粒數、穗長、千粒重等增加均顯著。還有很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與他們相似。但也有想當一部分學者和他們的結果相反,認為掰掉的比不掰掰掉玉米增產,應該掰掉分櫱丫子,他們認為分櫱越多,對主莖杆的生長影響越大,導致主莖養分水分消耗大,影響了主穗的生長髮育;而且分櫱還會改變植株田間環境,減弱田間通風透光,容易滋生病蟲害;對主莖的抗倒性有影響,所以應該適時除去分櫱。

真是眾說紛紜!但認真研究他們的試驗後,我認為:苗期或拔節期的分櫱應該除去,但抽雄後產生的分櫱沒必要掰;田間分櫱大面積發生的情況應該掰,小面積或零星發生的沒必要掰;一株玉米有兩個或多個分櫱的應該掰,一兩個的沒必要掰;制種田中如果母本分櫱,不管分櫱多少建議都得去除,提高制種質量!

其次玉米為什麼會有分櫱。玉米分櫱是由玉米內在因素決定。玉米的祖先大芻草就是分櫱植物(如下圖)。一般馬齒型玉米分櫱少,而硬粒型和甜質型分櫱多;春播玉米比夏播玉米分櫱多。同時分櫱還受地力的影響。土壤水分養分充足,植株營養過剩就可能導致分櫱增多,相反就少或沒有。另外玉米種的越稀,分櫱就會增多。


最後分享給大家一個不用糾結的問題,若雌穗分枝了(娃娃穗),毫不疑問要掰去娃娃穗,否則減產想當嚴重!


未來農業工作者


玉米丫子(分櫱)是其固有屬性,分櫱強弱與品種及水肥等有關,在拔節前水肥充足,頂端優勢收到影響時明顯增多。但目前我國玉米種植普遍存在畝株數偏高,密度較大,田間病蟲害發生加重,防治不及時,及施肥不合理等問題。所以想玉米高產穩產,建議及時掰掉。理由以下幾點:


1,在田間玉米株數趨於合理甚至偏高情況下,若主莖基部在出現大量分櫱,會與主莖爭肥爭水爭光,嚴重削弱主莖生長。

2,在玉米穗期生長階段會直接影響成穗數、棒子大小及每穗粒數多少,加之後期植株高大,田間鬱閉,通風透光不好,影響主莖果穗灌漿。

3,病蟲害容易引起或加重發生。玉米分櫱多,田間鬱閉,通風透光不好,若陰雨天氣多,田間溼度大,容易引起病害發生,或害蟲喜歡產卵為害,若防治控制不力,又勢必會對玉米生長及其粒數及粒重造成影響,導致產量下降。另外病蟲害加重發生,勢必要增加防治次數或藥劑用量,無益又多增加了生產成本。

4,營養迴流真正不多,玉米穗數及棒子大小在穗期生長階段就形成,無疑影響主莖果穗大小,另外後期所謂養分迴流也是受環境影響能迴流到主莖果穗上是少之又少。

5,不利於收割收穫。田間水肥充足時部分分櫱植株也會形成小玉米棒或籽粒稀疏的棒子。因與主莖穗位不一致,在目前多采用機械收穫的情況下,又被遺留在秸稈上不能收穫,豈不是浪費,同時也無形的減少了產量。


農業植保管理技術110


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其實多年前先鋒公司推廣先玉335時候已經鋪平了道路,那就是不用掰,甚至專題不止一次從界面栽培技術管理PPT還是廣告宣傳都側重於對玉米丫子不用掰的宣傳工作,因為啥呢?因為先玉335有丫子,在當年那一分多錢一粒的高端種子時代,這就是祖宗天價了,不像現在成了大路貨。

玉米丫子如何發生的?

第一、遺傳不傳染

從筆者的育種角度講有很大關係是遺傳因素在裡面,某個愛生丫子的品種(育種專業術語叫做分櫱),他肯定是親本之一或者雙親就有分櫱,所以有的品種不論年景、地力如何它都不生分櫱,但是有的品種一遇到特殊年份,或者是年年都有分櫱,屢禁不絕,農民擔心減產、絕收,並且人工收割玉米時,分櫱上還結幾個苞米粒,正所謂那句: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兒!並且耽誤割玉米,太煩人了,嘎嘎。但是玉米丫子不是病害不具有傳染性,所以農民朋友不要過於擔心,沒事,影響不了多大產量,還不如工錢貴呢!
(圖一為玉米丫子結的果實,在腦瓜頂上長的)


第二、喜肥不喜瘦

玉米丫子跟土壤地力條件也有直接關係的,在土壤肥力高的地塊發生的幾率大,在貧瘠的土地上發生的幾率小;在缺苗斷壟的地塊發生的幾率大,在合理密植的地塊發生的幾率小;為啥說在土壤肥力大的地塊就發生幾率大呢?因為有的時候農民化肥施用的都過量,玉米根本就吸收不了這麼多營養,本來玉米丫子在主莖大量吸收養分的時候它就逐漸萎縮死亡了,結果好傢伙,主莖一看這麼大肥力我也用不了啊!丫子你趕快,你可先別死了,把剩下的養分給你吧,好好活下去,有吃有喝的你忙著死啥!
(上圖為玉米的祖先大芻草)


因為玉米啊遠古時候,它是一個叢生植物,長到今天這樣完全是被馴化過來的結果,就像啥呢?打個比方就像蕨類植物似的,生長很大一叢,冬天死亡枯萎,種子落地生根,明年繼續一叢一叢的!所以有些時候,當它缺苗斷壟時候,有空它放縱自如的生長環境的時候,它就又開始耍不要臉了,把它夾著多年的尾巴也就是丫子又筆劃出來了,不好好在腰間結果,又跑腦瓜頂上長了一腦袋高粱花子,純屬找打!嘻嘻。

總之可以這麼說,玉米丫子掰不掰都無所謂,對產量沒什麼影響,找到一個合適的收支平衡點來決定到底掰還是不掰,假如說,三畝兩畝地的,掰了也就掰了,假如說成千上萬畝的包米,你再僱人掰丫子,褲衩非得賠沒了不可!嘎嘎。

(尾圖為筆者本人,一個草根的玉米育種工作者)


種業三國



農民田滿倉


這個怎麼說呢。平川地密植可以不用掰。把地頭十米左右掰掉就好。裡面的慢慢就枯萎了。還有在於你種了多少地。能掰過來的不用僱人掰掰也好。肯定對生長有利。如果地多。都是僱人去掰。算算增產那點都不夠僱人工錢。就算了吧。本人就是掰掰地邊的。裡面的不掰。省時省力。大旱年份可以抗旱。抗倒伏。而且差異得玉米黴腐


0一棵小草0


掰與不掰,看長勢看數量。有的品種少,有的品種多,長的少,威脅小成本考慮可以不掰。長勢過旺與中心競爭就要處理。最初葉片製造養分供給根部生長,葉多有利。長到三十釐米時,對單種的主芽威脅就一定要處理,否則危害較重,如果差距較明顯就可以省工處理,差距達到十五釐米以上就放心吧沒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