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老北京卤煮的由来是什么?

vera0704


什么都是老北京?卤煮就是下脚料,明明就是吃不起正常的肉类,找些猪牛的碎肉,下水这些煮的的一锅乱炖,



以前那些扛活的,都是早上或者前天晚上烙饼准备第二天吃,天气比较冷的时候,点碗乱炖的汤,把带的凉的烙饼放进汤里面,

有的老板比较好,会让你把饼掰碎了,放倒锅里面再煮一下,这样就能吃口热饭了。这样吃起来大家都觉得味道不错,这就是卤煮火烧最早的由来。比瞪眼食好一点,这类食物在以前北京被叫做穷人乐。
但是现在完全反过来了,这类食物被冠上老北京的名号,听起来很高大上。食物就是食物,除了北京没有什么地方会这么叫,老广东,老四川,老湖南听起来多别扭。


新鲜资讯集散地


卤煮火烧是老北京的一道传统小吃,地道的北京人中估计没有几个人不喜欢吃。火烧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块,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热气腾腾一碗端上来,犹如品尝人间美味。

如此美味的食物可是老北京土生土长的物什,最初的卤煮是出自于清宫廷的“苏造肉”。相传,清朝乾隆帝在一次赴南方微服私访时,曾住在大臣陈元龙家里,陈府里的厨师张东官做得一手好菜,颇对乾隆的口味。于是乾隆帝在私访结束回京时,向陈讨要了张东官,将他安置在宫中御膳房。

张东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乾隆帝喜爱厚味饮食,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肉桂等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份量随之变化。这种配置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为“苏造汤”,其中的肉就被称为“苏造肉”。后来,苏造肉传到了民间,受到老百姓的深深喜爱。

然而,苏造肉是如何变成卤煮火烧的呢,这要归功于“小肠陈”的创始人陈兆恩。陈兆恩就是当时售卖苏造肉的,那时的苏造肉是用五花肉煮制的,所以价格非常贵,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吃得起,而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可口的苏造肉,陈兆恩便决定用价格低廉的猪头肉取代价格昂贵的五花肉,同时加入价格更加便宜的猪下水进行煮制。没想到用猪头肉和猪下水煮制的苏造肉竟然在老百姓中大受欢迎,成为当时一绝。

这给了陈兆恩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吃上更可口的苏造肉,陈兆恩主张加入火烧一起卤煮。

卤煮火烧的开创,不仅便利了当时的老百姓,丰富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为老北京特色食谱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京蜜


请问你们是怎么收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