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塘約經驗”引領平壩農村悄然變化

“塘約經驗”引領平壩農村悄然變化

美麗的塘約村。

“現在我們四甲村的村幹部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他們都很勤奮、踏實,真心在為我們老百姓做事。”60多歲的平壩區十字鄉四甲村村民潘興倫感慨地說。

四甲村位於平壩區西北部,雖然擁有較好的區位和水資源條件,但由於“班子軟、產業弱、村莊亂、民心散”,沒有特色產業,沒有主打產品,過去許多年村民生活在溫飽線上,成了遠近聞名的“四差”村。然而,日前記者走進四甲村村委會,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忙碌:趕緊去盯著環村路毛路的開挖,確保路面每一段都要有六米寬;今天繼續盯好“組組通”施工隊的建設工作,保證施工質量;再幫勞務公司找些村民,月初必須把所有“山豆根”苗種下去……

“過去由於部分村幹部意識不高,作風不實,導致村務沒人開展,產業發展不了,群眾看不到希望。”駐村小康工作組第一書記楊躍俊介紹,為把四甲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做紮實,做出成績,去年以來,平壩區對四甲村黨支部和村委幹部進行了重新調整,並制定了可行規範的規章制度。整頓調整之後,四甲村村支兩委一改舊貌,幹勁十足。

變化源於一項撥動平壩區30多萬人心絃的“塘約經驗”,傳遞著全區上下振興鄉村的智慧與決心。

“當前我區上下正以塘約村為示範,積極開展‘三權’促‘三變’工作,全面推廣‘塘約經驗’,充分激發鄉村活力,努力打通新時代農村綜合改革‘最後一公里’,挺起思變、求變、改變的塘約精神脊樑,全面推動平壩區農村經濟發展。”平壩區委書記蘆忠於說。

用好“塘約經驗”,加強黨建引領,村社一體產業大發展。在今年初啟動的“春風行動”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平壩區成立區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建成“服務中心+評估+仲裁+擔保+貸款”的“一中心四機構”,實現了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區、鄉、村”三級全覆蓋。累計流轉土地10萬餘畝,農業規模化步伐持續加快。目前,全區各村基本建立了村社一體合作社,探索出林下村“眾籌聯營”、二官村“訂單農業”等模式,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增收,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同時,平壩區還出臺了《平壩區脫貧攻堅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對扶貧產業任務作了進一步明確,完成30.3萬畝次種植任務,新建肉牛集中養殖場71個,生豬代養場50個建成33個,肉雞代養項目點50個,產業發展均鏈接到貧困戶,達到“村有產業、戶有門路”目標。

用好塘約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將支部建在黨小組或產業鏈上,實現農村黨組織全覆蓋。實行“駕照式”扣分管理,每年由區委組織部對每個村考核兩次,獎懲並舉,激發村幹部幹事創業活力。脫貧攻堅以來,對錶現優異的8名村幹部按文件要求落實副科級經濟待遇,對考核不合格的20名村幹部進行調整。

推廣運用塘約村“紅九條”,在各村重新梳理制定村民自治條約,努力形成“黨組織作用突出、兩委關係協調、自治程序規範、規章制度健全”的村級自治運行機制,徹底破除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項陳規陋習。創辦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103個,開展講習528次,充分發揮其凝聚人心、淳化民風的作用。

“推廣塘約經驗以來,鄉村最大的變化是人心齊了,幹事的積極性更高了。”四甲村一位村幹部說:“今年我們要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吳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