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畢加索等大師認為:中國的藝術理論遠高於西方?

樂活光陰


我是一人,這些內容不只是藝術。

說一點殘酷的事實

畢加索的大部分誇獎中國文化中國畫家的話,是我們特別喜歡和期望被西方社會認可而虛構的。

因為到現在不少國人會問這樣的問題

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自信些,真的不要張口就問,為什麼中國畫那麼難看。

和那些人說,告訴他們中國畫不難看,不假借西方大師之口他們還不信。

要說服我們有些國人,不拿出畢加索的這個故事,他們還真不信,中國有藝術,有繪畫。

說一點殘酷的事實

畢加索的大部分誇獎中國文化中國畫家的話,是我們特別喜歡和期望被西方社會認可而虛構的。

比如傳言

畢加索說:中國有個齊白石,多麼多麼的厲害。

畢加索說:藝術都在中國。

這些都是

假一個西方藝術大家之口,來證明一些事情的。

關於西方的藝術大家們和東方藝術的交流。上世紀,可以確定一定是發生過的事情是:

張大千和畢加索見過面。

為什麼畢加索會用毛筆,其實畢加索做陶製器物也非常的厲害,對日本文化也很瞭解,對非洲的文化也很瞭解。

關於畢加索說的那些誇獎東方文化的話,我個人覺得啊,大部分是我們自己編的。

被公認西方藝術領袖,聯合國和平鴿的設計者誇獎的畫家或者事情,一定也是非常優秀的。

至於說其他的西方大家,上世紀,他們基本上是很少接觸我們的藝術的。

不要想著藝術家都是好學的,都會想著看我們中國,藝術家哪有那麼多好學的。


但是,東西方的藝術理論,當然是我們高於西方很多很多。

這不需要從畢加索嘴裡說出來,當然從我嘴裡說出來,現實中大部分情況會直接被反駁。

如果說,畢加索曾經說過。那麼其他人還會思考一下。

這個要說到西方藝術,和西方藝術史有點太長了。

簡單的說呢

西方繪畫,一直追求著畫得像

然而攝影技術,照相設備出現之後。

印象派等,各種經過畫家大腦思考過的世界的畫,才逐漸流行了起來。

現在西方繪畫,越來越不像,說白了就是,以前西方繪畫以像為第一追求,但是你畫的再像,比得了相機和攝像機嗎?

可能有人反駁,中國繪畫一直都不像啊。

人物的透視和場景的透視,整個世界,只有一支成功了,其他的都沒有成功。

中國就是沒有成功的。

中國人畫工筆花鳥,一些宋畫。雖然沒有透視,但已經是在沒有透視下像的極限了。

而且在宋的時候,宋的畫逼真程度來說,已經全地球第一,最像了。

西方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宋朝960年—1279年,西方文藝復興大概要開始了。

以當時候來看,華夏大地,已經到了整個地球追求像的極致。那麼幹什麼呢,想著怎樣繼續畫。就開始各種不像了。

而西方呢,才開始不像多少年。

只不過,和《三體》科幻一樣,西方世界領悟,當時整個地球只有一個文明領悟的東西。被現在人拿成了標準。

現在很多國人,會問,在悟空問答裡面就有。

中國畫為什麼都這麼醜,一點都不像。

然後接著一句,梵高的《星夜》多麼好看多麼的讓人感動。


要借畢加索之口說中國繪畫或者中國文化優秀。

和現在很多國人,對我們文化看不上,看不懂。

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自信些,真的不要張口就問,為什麼中國畫那麼難看。證明自己不難看,還要假借西方大師之口有些人才信,我們中國有好東西。


一人筆記


像畢加索這樣,真正的認識到問題,並敢於承認的藝術家真的不多。

西方的油畫,作為西方起源的畫種,主要就兩種主題。一種就是跟宗教相關;一種就是女人。

這跟西方長期生活在教會的影響之下有很大的關係,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才真正的開始關注到人本身。

先看一下西方人文藝復興之前的作品
畫上帶個小圈圈,讓我想起了,畫個圈圈詛咒你。

帶有這樣的光圈這是文藝復興之前的典型作品,當然,文藝復興之後,也會有人這麼畫,這裡就不多說了。

文藝復興以後,大家開始不畫圈圈了,開始關注人,也就是畫人。

開始以人為本,這不得不說是西方繪畫的偉大進步。

但文藝復興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我想這也是西方一貫存在的問題。

油畫,被西方稱為寫實的藝術,同時藝術要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那就會發現一個非常可怕的問題。

一群男人跟女人,還有小孩子,細思極恐啊。

這些繪畫是西方人混亂生活的最好的註腳,這是他們文化的展現。

這種文化土壤中長出來的藝術之花,只能說,不敢恭維啊!


珍愛君


歐洲人至今仍沒弄清楚像與畫以及圖與裝飾.修飾.美飾之間有什麼不同。更不用談留空讓觀者填補畫意的致幻效應效用的奧妙了。

畫是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圖案.圖示.圖形。

像就是物體進入眼睛內的影子,同鏡子反應的物體一個樣,僅比例不同而已。

圖是畫的簡約形式,畫是像的簡約形式,像是物的比例簡約形式,物是地球大地上已存在的形式。

裝飾.修飾是為烘托氣氛氛圍的配件.配物.配備,美飾是形象塑造。

中國畫綜上述各項為一體,側重象與不象之間外,注重點到為止恰到好處的意境形成,意境條件下使分散的多點透視,在連環畫的意境中,將各散散畫面,通過留白聯繫連接起來,但空白不是空的無存在,而是觀者想設出來的雲.霧.汽散.氣吹.風颳.雨落.雪飄等聯接各畫面。這種觀者自想設就是把觀者拉入畫內的致幻術,也就是觀者用想象填補畫面空白處。此為中國畫妙境體現。

歐洲人的像,是把觀者推開達繪畫者,審畫處的遠觀地點位置,觀看畫作的。其內容就是事物比例變形體形式,因此除比例不同外,完全與事物一模一樣。因而有攝影術後,歐畫步入死衚衕,再沒有存在下去的理由了。這就是描鏡子裡影像的結局結果。

中國人齊白石土著畫法,使中國畫畫出活動態的線構圖的靈遊的蝦畫作出來,許悲鴻用墨代油彩塊,畫出墨塊構成的奔馬,張大千用彩墨塊繪出山巒峰谷水霧雲朵出來。這種無水似有水,無風似有風,無地似有地的作品,歐畫是畫不出來的。

畢加索脫離歐式畫,用中國剪紙式作畫,雖不知屬剪紙,起名幾何派,但入中國構圖法內是異曲同功的。因而知畫在中國的事實。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我認為畢加索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中國繪畫藝術其實是高過西方的而這裡的超過,主要是指這個藝術廣闊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想象力,而中國的藝術理論,其實西方和東方各有千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想象的王國

我們都知道,中國藝術的發展道路和西方藝術的發展道路是截然相反的路徑。中國人的藝術,一開始就不是寫實的藝術,中國的藝術是想象的藝術。而西方的藝術,從始至終,都是寫實的藝術。

比如我們說中國的繪畫,分為寫意派繪畫和工筆繪畫。寫意就是隻求神似,不求形似。而工筆則力求表現描摹的細膩真實。但是無論這兩種藝術流派表現的形式是怎麼樣的,中國繪畫一個大的特點就是他們全部都是我們想象的產物。

二、沒有寫生的藝術世界

換句話說,我們壓根就不會去到野外寫生。寫生這件事,還是在近代學習西方的前提下產生的。當然這裡引進寫生這種走法是好是壞,我們不去評判。我們只會看到,中國的藝術家們,幾千年來,一直表現的,都是他們頭腦中想象的產物。而頭腦中的想象,也往往是最容易與其他藝術發生碰撞、聯姻的所在。

這一點在我們中國傳統繪畫的學習方式上也體現的非常明顯。中國人學習繪畫,首先一開始就是臨摹,臨摹各種各樣的畫冊,《芥子園畫譜》就是這麼一個性質的書籍,幫助初學者學習繪畫。

三、繪畫與詩歌的邂逅

但是有了這樣一個臨摹畫冊,只能幫助我們對事物有基本的認識和框架,還不能幫助我們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如果只會臨摹,那麼你筆下的事物就會顯得很沒有精神,像一堆沒有精神支柱的野草,沒有生機。這個時候,繪畫就開始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聯姻,比如——詩歌。

長期以來,詩書畫印成為中國繪畫最高代表的文人畫,所必須具備的四種基本元素。而在這四種元素之中,詩歌成為其中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詩魂書骨是對一幅繪畫作品最中肯的評價,也就是說,他要有書法的骨肉、詩歌的靈魂,這幅繪畫作品才算成功。

所以詩歌在繪畫中常常以營造氣氛、表達意境、烘托情緒主題、傳達作者人生理想的作用呈現在畫中。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就被譽為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見中國繪畫藝術與詩歌的藝術的聯姻。

四、嚴謹的西方藝術

與中國繪畫藝術混沌融合、包容萬象的氣度不同,西方繪畫相比之下,就顯得十分嚴謹和科學了。或者說西方的藝術,實際上是和科學聯姻的產物。

比如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藝術家達芬奇,他為世人所熟知的藝術大作——《蒙娜麗莎》就暗含了很多人體學、光影學、透視法等多種科學技巧,從而使得蒙娜麗莎的微笑始終保持一種神秘的色彩。

而達芬奇其他繪畫傑作也是這樣,基本上對於人體精準的把握來自於他對人體解剖學的研究,讓他的繪畫更加寫實、科學、嚴謹。而通過透視法等方式,讓空間的立體感層次感更強,也讓藝術更加嚴謹,從而表現的更生動準確。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的藝術,是與科學相結合的藝術。包括後來印象派的誕生,也與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光影等科學研究的成果有關,種種技術以及科技的因素,推動西方藝術一路向前。

到了現代派藝術,他們更加註重藝術的表現力,尤其是對於人們內心潛意識的發掘,由此誕生了畢加索等抽象派、野獸派等西方流派。

五、充滿藝術的世界

西方藝術與東方藝術,就在畢加索的一次訪問下,在他小小的腦袋裡產生了奇妙的反應,以至於它發出了驚歎。我認為畢加索所驚歎的,不是我們的藝術有多麼高妙,而是他發現,在中國,這個神奇的國度,藝術原來可以這樣包羅萬象,藝術可以這樣容納萬物,在中國,這裡簡直是藝術的世界。因此他才會說“連中國字都是藝術!”

所以,他真正讚歎的,是中國藝術廣闊無邊的包容力和表現力,它的表現面積之廣,實際上已經超過了西方人的想象。我想,大概在西方,還沒有一位文學家,能夠將它寫的十四行詩所表達的意境,與繪畫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在中國,像王維這樣的大詩人、藝術家,寫出“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樣清新美妙,讓人心嚮往之的詩句,簡直多如牛毛。

六、藝術理論各有千秋

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創建者,自始至終,都是藝術家,可以說中國從來也沒有真正的藝術理論家。也就是說,中國的藝術理論,基本上都是由藝術家們來創建的,這在西方完全不一樣,西方是有完整的藝術理論體系和專業的藝術評論家、理論家。他們分的很清楚。

這就好像畢飛宇先生自己本身就是個作家,同時他還進行文學理論的批評工作一樣,寫出了《小說課》這樣的書籍。可能他沒有專業的文藝理論家有專業的理論素養,但是他從一個作家的角度來審視文學作品,其本身就已經很吸引人了。相比於理論家枯燥的理論,嚴謹的推理,作家更容易用形象化的語言,生動活潑的比喻來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傳遞出來。

所以,西方藝術理論,更像是嚴謹的理論知識的堆砌,雖然枯燥,但是人家自成體系,嚴謹性和學術型更強。但是極不討藝術家的歡心。中國古典的藝術理論,都是藝術家再談藝術家的事情,更生動而且更有藝術氣息,所以藝術家也就更喜歡。


松風閣書法日講


謝謝大家回答這個問題。千千千里馬也湊個熱鬧。畢加索被稱為“邪惡的天才”。一方面是天才,一方面是邪惡。

天才就不要說了,畢加索就是一個生來要畫畫的人。他兒童的繪畫已經差不多相當於青年畫家的水平。他29歲,就已經成名。


但是,這傢伙越出名越“破壞”自己。30多歲又創造了“立體派”繪畫。

畢加索改變了西方世界對於繪畫的概念。於是,人們贈給他一個“邪惡的天才”的桂冠。


這一方面是拜倒在畢加索的藝術的征服力之下,一方面是想反抗,沒有反抗的武器,只好“詛咒”他了。

當然,儘管畢加索的藝術征服了西方,特別是西方藝術中心巴黎的天空,但是,畢加索還是感到寂寞啊?因為,人家是有點口服心不服的樣子,怎麼辦?畢加索尋找世界的支持,他終於找到了中國藝術的理論。


這就給畢加索一個極大的支持。因為,中國的美術理論,從來就沒有主張過“寫實寫實再寫實”,而西方的美術理論,除了寫實,還是寫實。

在畢加索時代,寫實已經不是回家的偉大,而是畫家的恥辱了!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畢加索的上一輩人已經被照相術的發明壓在十八層地獄了。

偉大的印象派畫家德加就是一個玩兒照相機的畫家。

以後,越來越多的畫家都改行去照相了。


所以,畢加索這一輩人的任務就是“我們的繪畫還有救嗎?”

所以,畢加索一輩子給自己的任務就兩個字:“探索”。

1956年7月,中國畫家張大千與自己漂亮的妻子徐雯波拜訪畢加索。張大千發現,畢加索在學習齊白石的畫。於是,張大千就與畢加索談起中國畫來。第二年,張大千又一次拜訪了畢加索,這一次,給畢加索帶去了毛筆和宣紙。


這是畢加索臨摹的齊白石畫作。

畢加索在中國畫中找到了給自己解釋繪畫的理由。

那麼,中國畫理論是不是比西方的繪畫理論就高明?

這是我們不能盲目自大的。西方繪畫理論和中國繪畫理論各有自己的體系性。

畢加索能夠高度評價中國畫理論,說明中國畫理論與世界的繪畫發展潮流是一致的。


張大千的山水畫作品。

中國畫始終沒有把寫實和寫意對立起來而是充分有機的統一起來的,所以,中國畫沒有“盡頭”的感覺。因為按照中國畫的理論和美學主張,你永遠有無數種畫法,和無數種對象的樣子。就像西方人所說的,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對於中國畫家來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桃子的畫法。

因為中國畫沒有唯一的參照。而西方繪畫有一個“唯一的參照”,那就是“客觀對象”。


但是,從世界繪畫發展的實踐來看,西方繪畫處於衰落的階段,而中國畫卻處於平穩發展的現實。這就是中國文化的自信。

因為中國畫的變革從宋代就開始了。至今一千多年。如果按照簡單機械的歷史發展觀,中國畫早都沒有出路了!



千千千里馬


1.沒有切實的證據證明畢加索講了這些談話,更別說“等”了。正如多位樓主所言,這要麼是我們選擇性傾聽的結果,要麼是對畢加索言論斷章取義甚至附會編造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可能我們一部分人在臆淫。

2.即使畢加索說過類似的語言,也許只是私下的聊天,不能作為證明“中國藝術理論遠高於西方”的論據。畢加索晚年有強烈的東方傾向,從中國、日本美術作品中汲取了很多創作靈感,融入了一些東方元素,但這代表不了他個人就認為中國畫高於西方繪畫,更代表不了這是整個西方繪畫界的觀點,而且可能恰恰相反。

3.儒客非儒客認為,西方繪畫源於為宗教服務,但後來形成獨立的繪畫行業以及十分完整的繪畫理論體系,並且其創作理論和實踐不斷突破,在整個西方文藝體系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文藝復興到寫實主義、學院派、前後印象主義以及現代主義繪畫,其創作技巧、實踐創作和相應的文藝理論體系,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美術。

4.而相比而言,中國繪畫主要是帶有強烈的本地哲學思想浸染和文人畫特點,追求意韻、寫意、筆墨,強調“似與不似之間”是美學的最高境界。這是中國畫的特色和優勢,也是自身的侷限性,同時中國畫關注現實不足、寫實能力較弱、思維框框多等問題是中國畫學習世界的距離所在。

5.事實上,中西繪畫思想融合,相互借鑑是大勢所趨。一代代近現代中國畫家都在進行著努力實踐,無論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潘天壽,還是徐悲鴻、劉海粟、吳冠中、林風眠、李可染、傅抱石等等,他們在繼承光大中國畫傳統,並與世界繪畫接軌方面做出了貢獻。


儒客非儒客


中國的藝術理論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並且形成了自己的體系。

西方的藝術理論是建立在文藝復興時代的科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的,很多基於科學的美術理論本身就是很樸素的,很直白的,其實就是說藝術品就是現實世界所能見到的事物藝術地重現,這就是西方科學的美術理論基礎,這種理論一直主導著西方繪畫,雕塑,建築藝術幾百年,直到當代藝術觀形成之後,才退到了二線,當代藝術理論的基礎其實是藝術家主觀對世界的認識,上升到多層次之後形成的,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對科學藝術觀的打破和提升,對東方藝術和原始土著藝術的借鑑,表現主義和印象派的誕生,徹底改變了西方繪畫的表現形式,也改變了西方美術家的審美觀,直到這個階段,西方藝術才體現出多元化的結構,西方現代藝術觀才形成。畢加索等現代藝術家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用自己的作品和藝術理論告訴世界,藝術不只是僵化地對世界重複的描繪,藝術家要有超出旁人的思想的藝術語言,作品要有視覺的衝擊力,要有個人的藝術特點,在這種全新的藝術理論的基礎上,陸續出現了西方的各種繪畫流派,諸如立體派,野獸派,抽象派,想象派,後印象派,讓西方現代藝術變得琳琅滿目,千奇百怪,氣象萬千。



其實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的基礎就是個性的發揮,這在中國古代的藝術理論中早就提出了。南北朝謝赫《古畫品錄》提出了六法,所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隨類賦彩,應物象形,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提出了中國畫的五個標準,就是“自然”“神”“妙”“能”“謹細”五品,對中國畫的理論奠定了基礎,後世的中國畫家們大多是遵循他們的理論來進行藝術創作的,在這些理論中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藝術家自我對世界的感知和昇華,特別是宋元以後,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更體現了每一個藝術家自身的修養和世界觀,體現在繪畫作品上,就是淋漓的筆墨,生動的造型,深遠的意境,這些東西是西方繪畫做不到的,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家追求的東西,所以畢加索說中國的藝術理論高於西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國畫發展到明清時,已經形成了十分成熟繪畫體系,特別是大寫意畫更是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畫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表現事物的各種各樣的形態,注重的是一種感覺和意境,對造型則不用太講究,特別是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形成之後,這種藝術意識更加流行,就是齊白石所說的“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在這樣的藝術理論基礎上的中國畫,自然是有生氣的,有活力的。


現在很多人對中國畫不自信,什麼東西都要借鑑西方繪畫,什麼東西都有看西方的臉色,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中國畫的生命力在傳統裡,也在創新中,中國藝術在世界藝術的大家庭裡是佔有很高地位的,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鄞粵強


畢加索這樣的理論應該有他自己看待問題的視角。我是外行初淺認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植根於本民族的特性,有各自的理論基礎,沒有誰高於誰。


珠子詩詞寫生


中國和西方的傳統藝術有許多重大的差異,它們主要是由中西民族在倫理觀念、傳統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 西方文化起源於埃及、希臘,而偉大於文藝復興時。 東方藝術,是以描寫想象為主,結果傾於寫意一方面。藝術之構成,是由人類情緒上之衝動,而需要一 種相當的形式以表現之。 畢加索在中國畫中找到了給自己解釋繪畫的理由。 那麼,中國畫理論是不是比西方的繪畫理論就高明? 這是我們不能盲目自大的。西方繪畫理論和中國繪畫理論各有自己的體系性。 畢加索能夠高度評價中國畫理論,說明中國畫理論與世界的繪畫發展潮流是一致的。畢加索是一位極具個性的畫家。 恰好中國畫的魅力在於,以人格和情操為創作源泉,藉以水墨來求發內心情感和表達思想。 技巧,情趣,思維,內涵,個性是中國畫的基本要素。 一幅作品如果具備了“行,意,氣,韻,神”就是有了靈魂。 畫於形而內有意。 這跟畢加索的創作思想,不是有很大的相似處嗎?所以 畢加索高度讚揚中國藝術 ,認為理論上中國的藝術高於西方 。以此來更大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被認知度。


梅語微風


他生的早,看的世界不一樣,那個年代西方還有人說真話,那時候歐洲比中國發達得多,西方人可以高高在上的任意評論世界,所以大師可以不帶感情色彩的專業評論。要是現在畫的畫得求著中國人買才能賣出高價他對你看法能好了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