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情节是太子让十三爷杀郑春华,但胤禛和十三爷却未杀,到底是为什么?

柒月体育


康熙帝的这个二儿子“胤礽”实在是太虎笔了!竟然胆大包天敢玩他老爹的“小媳妇”真正是不作就不会死!自打这个胤礽被立上太子后,特别是在康熙三十七年之后,就是不往好道上走了,太子的师父王掞也感到很失望,在“失德”的路上越走越远。



本来刚正不阿的老四“胤禛”自恃无党无派,整天就知道领着老十三尽力办好差事,这也是对太子爷的支持与帮助,谁知太子爷并不领情,仍然是我行我素,这太子才复位几多日 ,与康熙爷的后妃“郑春华”的磕碜事又败露了!这次太子爷胤礽是彻底蒙圈了,决定铤而走险,弄死这个郑春华,让老爷子死无对证,这不;来到老四府上找求救。

老四阿哥“胤禛”一听是太子来了,惊出一身冷汗!知道吗,现在是“太子”惹了一身骚,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和谁在一起、和谁来往都有可能惹上麻烦,况且老皇帝“康熙”最膈应就是“结党营私”这一招做派,这半夜进门肯定不是好事!胤禛马上起身说:不见,就说我不在!“邬思道”马上接上话说:不行,他来了肯定有人知道,老十三也在这里忙说:我去!邬思道如此这般的交代一下,老十三出去了。

原来这都是套路,老四胤禛与老十三自小就交好,自老十三胤祥的母亲去世后,他们虽说不是一母所生,可能是胤禛自小没有母爱的关系,这哥俩是整天腻歪在一起办差喝酒,本以为依附着太子将来登基也好有个好去处,谁知道呢这个不争气的太子这次是要彻底的完蛋了,胤禛不得不自立门户带着老十三也拼一把!邬思道曾经说过;老头子的体格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别看老八争这个太子位争的像血淋淋的跟血胡喽似的,可这“皇位”是“争是不争、不争才是争”,看看这邬思道这个瘸子,有一套!帝王心术是一座么一个准。


康熙爷这个老头子了得,看着是老了,但是不糊涂,精明的很!老四带着老十三的一举一动能逃过这老“皇帝”的眼睛吗?不过这次胤禛的做法老练沉稳,仰仗着老十三的门人“文七十四”在辛者库的管事,不声不响地把康熙帝的这个小老婆“郑春华”保护起来了,为今后的“夺嫡”留下了一张底牌。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日尧居


雍正和十三阿哥之所以要保郑春华,电视剧没有说清楚,小说里面讲的比较详细。

简单点说,十三爷要保郑春华是因为他同情此女的遭遇,而且郑春华本来就想自杀,十三爷的侠义之气侧漏,同情心驱使他保下了郑春华的命。

胤祥端茶要喝,却见郑春华哆嗦了一下,惊呼道:“十三爷,别,别喝!”胤祥诧异地看了看郑春华,问道:“怎么了?你像是受了惊?”郑春华没吱声,过来给胤祥换了换杯子,胤祥才知道自己端了郑春华的那杯茶,因笑道:“我当什么事呢!你就白日见鬼似的,你……”他突然打住了,惊恐地张着嘴,一个可怕的念头陡地涌上来,因厉声道:“你要自裁么?这茶中有毒!”



郑春华突然双膝一软跪下,手捂着眼,任泪水从指缝里往外淌着,颤声说道:“是……我原就是多余的人,多余来这世间,多余……遇见他……当初不死,也为怕他说不明白,是我勾引的他……我是早该下地狱的人了……” “你……你……”胤祥听着她凄厉的泣诉,觉得毛骨悚然,大热天儿竟浑身打了个寒颤,惊得跳起身道:“你不可这样!听着,你得活下去,我要你活下去,救出你去,平平安安过一辈子,我命你活下去——我是拼命十三郎!”他慌乱地说着,简直语无伦次了。半晌才回过神来,想到这样“劝”完全无效,便放缓了口气,又道:“太子东宫位子虽然又复了,并不稳当,等你看着他……登基,再死不迟。”



而雍正保郑春华是出于三个目的:

其一、太子让老十三去灭口,是暗地里授意给他的,没有凭证。如果太子当了皇帝,想以此为借口整雍正,他就说不清楚了;

其二、如果太子当不了皇帝,帮他做这种事也没有意义;

其三、雍正认为郑春华不死,就是要挟太子的筹码。

邬思道格格冷笑,说道:“二位龙子凤孙,想到哪里去了?办这差使有三大忌,所以万万不可!”因见两个人都盯着自己发怔,邬思道又道:“第一忌,这事伤天和,损阴骘,合不着二位爷光明正大的心性,也不合皇子身份;第二忌,人死如灯灭,郑春华活着才是把柄,死无对证,还谈什么‘把柄’二字?这一条四爷八爷利益一致;第三忌,太子若无皇位之份,何必代他作恶?他若皇位有份,你就会变成第二个郑春华。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为什么要办?”

雍正的这个想法,是邬思道替他参谋的,与老八一党的想法不谋而合。因而,除了太子想让郑春华死之外,其余的阿哥都在暗地里保郑春华的命,想以此来要挟太子。


老十三用假死的办法救出郑春华后,将他从浣衣院搬到了四爷府。表面上干的是神不知鬼不觉,其实老八一伙人早就知道了。因而,郑春华这个累赘,反而成了威胁老四的把柄。

后来太子被废,彻底倒台。老十三被牵连也一起被圈禁,郑春华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十年后,争储的形势趋于明朗,雍正成为老八一伙人的最大威胁。而居住在雍正府上的郑春华,此时则成为一个隐患。

废太子的老师王掞,从小道消息得知老八正计划以郑春华做文章,借机攻击雍正。因而出面劝雍正除掉郑春华,雍正默许了。

PS:我觉得王掞出面杀郑春华,可能是出于两个目的。其一是,他可能是真的想为大清找一个明君。其二嘛,以此为筹码,投靠雍正,为自己的家人谋求前途。


总的来说,十三阿哥保郑春华,完全出于自己的正义感。雍正保郑春华的目的,要分两个时期。


太子被废前保郑春华,雍正是不希望替他干这种龌龊事,以免落下把斌。

太子被废后保郑春华,则完全是出于对老十三的愧疚,毕竟十三爷两次被圈禁,都是在替雍正背锅。

————————分割线————————

其实还有一点,电视剧也没有讲清楚。就是太子为什么会跟郑春华搞在一起。这个原因在电视剧和小说中都没有讲,我在《雍正王朝》的电视剧本中找到了。


太子从小就没有娘,缺乏母爱。康熙在训斥他时,郑春华替他讲话,泛起了他对郑春华的眷恋,也就是恋母情结。

所以太子对郑春华并没有爱情,只是希望在她身上找到一丝安慰罢了。

我觉得剧本中的这一段很重要,能讲清楚太子和郑春华的源头。不知道为什么在公映的电视剧版中被删去了,估计又是电视台的剪辑师干的好事吧。


不过总的来说,这一段的大体细节处理还是到位的。雍正的手,很干净。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唯一的可怜人,就是被当成各方势力当成棋子的郑春华……


Mer86


郑春华是康熙的嫔妃之一,进宫比较晚。那时康熙已经60多了,在宠爱上不免大打折扣,所以康熙只是心烦时找郑春华下下围棋而已。

而太子胤礽被康熙下旨废掉又起复后的胤礽性情大变,躁动而乖戾。连胤禛和胤祥都对其有意见,也不像平日里那么亲近他。胤礽在这种情况下认识的郑春华,干柴烈火一发而不可收。

后被康熙发现此事,胤礽为幻想保住自己太子位以及自己的脸面动了杀心。可见,太子心里并不爱郑春华,只是将其作为消遣的玩物罢了。

胤祥门下有个门人文七十四,是郑春华所在冷宫里的管事。胤祥对其有恩,文氏自然知恩图报忠心耿耿。太子胤礽知道这事,便想通过胤祥将郑春华杀了,此后便可以甩锅给郑春华。比如可以说是郑春华不甘寂寞主动勾引太子,随后畏罪自尽云云等理由,为自己开脱。

怎奈胤祥一听这事儿,就知道太子的打算。深知太子竟然非但不想帮助郑春华,使其过的好点。反而一心杀人灭口,不免过于薄幸。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都是太子的班底,太子这样做,胤禛与胤祥都细思极恐。想想也是,有朝一日,太子继位大统。这哥俩一旦有个不是,杀郑春华一事,就是索命的由头。再加上胤祥去探望郑春华时,郑春华已经准备自尽以谢太子了。胤祥与郑春华一番对话后得知,该女子对太子用情至深。胤祥深受感动,遂劝其暂时打消自尽之念并加以妥善安排。

这也是胤祥保命的后手,胤禛在此事上也颇多襄助。郑春华事件也为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埋下伏笔,同时该事件的处理标志着胤禛、胤祥与太子正式分裂。太子指望不上,胤禛、胤祥只好寻夺嫡之路。


很想去远航


和郑春华偷情是太子的一个污点,杀郑春华是为了消除不利于自己地位的一切因素。然而太子看错了老十三,老十三重承诺不假,但他又侠肝义胆,不会不分青红皂白的滥杀无辜,老四就比较有有心机了,他为了自己夺嫡成功要拉拢老十三,那老十三有什么事他也得尽力配合。

太子和郑春华偷情,加上自己不作为,惹怒了康熙,康熙将他废黜。然而如此丑事不可外扬,康熙自然没把太子和郑春华的事公之于众。

后来太子复立,这件事就犹如骨鲠在喉,要知道皇子们各个虎视眈眈,盯着太子的位置,他们拼命在找寻着胤礽的破绽。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郑春华在世一天,胤礽的太子之位就始终坐不安稳。所以胤礽必须让郑春华死,在他看来,一个女人不如自己的荣华富贵和权力重要。

他自己干这件事风险太大,被人知道了祸事不小。深思熟虑后他把这事交给了老十三。

胤礽觉得老十三之前忠于自己,又讲义气,就算事情败露,也不会把他太子这个主使人供出来。二来老十三特别单纯,单纯的人好骗啊,随便找个借口就能哄得他去杀人。

老十三相比老四和老八确实没什么头脑,但他看透了太子的为人,知道太子要做的事不会那么简单,他给太子来了个阳奉阴违,先稳住对方。

老十三缺乏权谋机变,之后便去找老四和邬先生商量对策。

老四和邬先生主张保住郑春华,将来可以揭露太子的险恶用心。老十三同意了,他找到郑春华。本来老十三只想让太子的阴谋诡计破产,然而在听过郑春华的叙述之后,他对这个苦命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意,一向急公好义的他决定救下郑春华。

老四和老十三的关系比较好,包庇郑春华对自己也有好处,他和邬先生乐于做这事。太子再次被废之后,郑春华已经没用了,留着她是个祸端,迟早被老八他们拿来扳倒老四。

可老十三被圈禁之前万般叮嘱老四,要保全郑春华。老四可用的人本来就少,老十三是个可以信任的伙伴,老四不得不遵从他的意愿。后来太子被废了,郑春华没用了,留着反而是个祸患,雍正为难了,他又不愿意杀,杀了没法面对老十三。

原太子胤礽的老师看出了雍正的难处,他出面要求主动承担杀掉郑春华的脏活,雍正尽管觉得此举不义,为了自己的大事还是允许了。

从郑春华和太子珠胎暗结的那刻起,她的悲剧就注定了,因为这事是不光彩的,太子还身份显赫,不论谁都不会放过她。


西堤君


炒米不铺陈了,直接了当讲了。太子要杀郑春华,是因为自己因为郑春华之事被废储位,而今储位失而复得,自然要杀人灭口,以防日后有人拿郑春华抓自己小辫子。然而此时,太子自己当然做不得,所以他把这事交给自以为自己铁杆的“侠王”十三爷胤祥来秘密处理。



炒米解读:这事反映了太子胤礽的两大缺点:

第一个是失德,郑春华和胤礽的相识相知,源于康熙当着后宫众人面责骂太子,而郑春华直言康熙不应该当着奴才面责罚一国之储君,康熙深以为然,不但停止责罚太子,还奖赏了郑春华,立以为嫔;太子本身的储位其实就是自己母亲的命换来的,所以缺失母爱。如此之下,胤礽和郑春华的关系不仅仅是男女私情那点关系,更深层次,是一种”畸恋”,郑春华是供养者,而胤礽是受养者。此刻胤礽为了需要便可放肆索取,为了避免后患,竟然下此杀手,实为罔顾人伦,失之大德。


第二个是识人不明。太子胤礽知道胤祥急义,因而骗他去杀郑春华。十三爷胤祥虽然是急义之人,但并非是非不分之人。在盲从与道义面前,胤祥是粉身碎骨都要选择后者的。所以当郑春华得知太子胤礽复位的时候,从嫌弃厌恶到被震撼,最终决定不但不杀郑春华,反而还要将她暗中保护起来。皆因郑春华是个道义女子。她一句,知道太子没事了,自己终于熬出头了,就可以去见死去的爹娘了。而不是胤祥一开始以为的做太子妃,未来皇后了!


而郑春华藏到了四爷胤禛的府上,这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胤禛也如胤祥一样急公好义么?显然不是,他更懂得郑春华的政治意义。关键看掌握在谁手上。退可以向太子邀功。太子日后登基,把郑春华送还给太子,到那时,太子已经成为国君,没人再敢拿郑春华说事了,此刻郑春华对于胤礽而言,便是失而复得,自然要重赏胤禛。进可以以郑春华为利器,再次将太子扳倒。至于什么时候亮这个利器,还要看斗争需要。


然而当太子胤礽因别的原因再次被废之后,郑春华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意义了。留在胤禛的府上,反而就成了麻烦。随时有可能被“八王党”当作利器攻击胤禛。此刻对于四爷胤禛而言,除去郑春华就是除去麻烦。


电视剧《雍正王朝》其实有点不太厚道的地方,就是非得安排王掞出面保举胤禛,“羞”死郑春华,然而毕竟是害死无辜,王掞回去后,也羞愤自杀了。太子胤礽与四爷胤禛的政治手腕高下立判。

分析完后,炒米必须多一句嘴,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和真实历史是两码事。真是历史上没有郑春华这个人,王掞也是一代大儒,没干过这么龌蹉的事情。在此炒米为王掞先生作出的牺牲,表示歉意!


炒米视角


话不多说,咱们直奔主题:

太子爷想杀郑春华,是因为太子被废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被康熙撞见了太子与郑春华的不论事件,一气之下,康熙将太子废除。可在康熙平息愤怒后,发现如此废除太子有点草率,刚好此时发生了大阿哥在府邸扎小人,且小人上写着太子的生辰八字,借此机会,康熙宣布太子之所以如此失德,是因为大阿哥在暗地里诅咒太子,于是,将大阿哥幽禁,并宣布重新复立太子,可太子在重新复立后,最先做的就是想杀掉郑春华,因为太子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与大阿哥扎小人事件无关,而啥郑春华也是怕日后有人抓住郑春华,反倒自己一把。


可刚刚复立的太子不想自己去杀郑春华,于是就将这个任务安排给了自己的好兄弟十三爷胤祥,太子自以为对胤祥很了解(胤祥有时办事冲动),不会深究就背后的隐藏意思,可太子却高估了自己的判断力,低估了胤祥的脑袋,胤祥并没有直接听命于太子,而是将此事与四哥胤禛商量一下,最后并没有杀掉郑春华,而是直接将郑春华就出来,隐藏了起来。


当胤祥与胤禛商量看出太子的心思后,深知太子的薄情寡义,刚好当时看管郑春华的佣人中刚好有胤祥的门人,明面上,胤祥不能不听从太子的吩咐,而且当胤祥在见到郑春华后,当郑春华得知太子已经复立,且还盼着太子救自己的时候,胤祥非常的而感动,于是胤祥搞来一种药,吃完后可以让人暂时死亡,也就是假死,于是,胤祥和郑春华说明来意后,让郑春华服下此药,并让自己的门人,将郑春华拉出皇后,没有直接拉去烧掉,而是暗地里藏到了四哥胤禛家。


而说到胤禛为啥要将郑春华这烫手山芋藏在自己的府邸,其原因则是,胤禛看出了郑春华已然成为当时众阿哥间互相争夺的一颗棋子,而对于胤禛和太子之间来说,郑春华也成为了胤禛日后对付太子的一招棋子,倘若日后太子能够顺利登上皇位,胤禛则可以将郑春华交给太子,并告诉太子,当初不杀郑春华,正是为了给太子集赞声望;而倘若太子日后对自己和胤祥不利(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太子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难保日后不会为了他自己,而丢下胤禛和胤祥不管),郑春华则可以作为棋子,用来保护自己和胤祥,从而扳倒太子。所以,胤禛将郑春华藏于府邸,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为郑春华的所作所为而感动,其背后则包含了非常深远的意义。

虽说郑春华在太子第一次复立时,逃过一劫,没有被太子杀害,但最终却也难逃一死,而郑春华最后的死亡则是来自于自己的自杀。我们都知道太子没过多久,又被康熙废除,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废除,此次废除之后,太子则再也没有被启用,而在太子第二次废除之后,当时太子的老师王掞则在与胤禛的一次见面中,问四爷胤禛是不是将郑春华藏于自己的府邸中,并告诉四爷,八爷胤禩已经知道郑春华藏在四爷府,并预备借此机会向康熙告发,胤禛则表示郑春华是一个非常可怜之人,于是王掞去见了郑春华一面,并与郑春华简单交谈几句,在简单交谈几句后,郑春华说自己是一个下贱之人,没有脸面在活在世间,于是选择了自杀。电视剧里的王掞在做了这件事后,回家也是非常的羞愤,并没多久也自杀了。由此可见,郑春华对于胤禛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可言。郑春华的自杀,反而是对胤禛的一种解脱。


酒翁之言:从郑春华的事情上,我们看到了太子的薄情寡义,可从后来胤禛为了争夺皇位,而安排王掞去羞辱郑春华一事看来,在皇家,任何人、任何事都已失去原本的生存意义,都间接的转化为皇位斗争、政治斗争的砝码,生命在当时的环境下,则变得不再重要。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十三爷要保全郑春华,是出于同情她的遭遇,是胤祥光明磊落“侠王”本色的性情使然。而四爷胤禛在太子复立的关头,选择留下郑春华的活口,其内心的盘算,推敲起来却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对于这处情节的处理,正是《雍正王朝》这部剧的精彩之处。一方面,整部剧的价值观要切合高大上的主流,雍正勤政、反腐、改善民生等功绩的确值得称道;另一方面,面对九子夺嫡的竞争局面,胤禛又不得不使用一些不能拿到台面上说的厚黑手段。两者之间的拿捏塑造极难把握,体现在这处计杀郑春华的具体剧情,太子、四爷、八爷、十三爷对郑春华的态度就很有对比性。

计杀郑春华的背景,是康熙出于维护政局稳定的考虑,恢复了太子的名位,并且大加整饬了一番八爷党。遭逢跌宕起伏的太子为了洗白自己,立即着手清除乱伦的污点——庶母郑春华。


太子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此时的八爷党正密切监视郑春华的动向,保住她的命,等于将来随时可以以此来要挟太子。但太子不顾昔日情分狠下杀手,对于善良无辜又处处先替太子考虑的郑春华来说,又确实是太过于冷血无情。

太子选择让老十三“沾血”,去干暗杀郑春华的脏活,也有将老十三彻底拉过来和自己死死绑在一起的盘算。复出后的太子,手段也愈发厉害,除了用许诺分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来打动胤祥外,还祭出一招硬手,用老十三门人的性命逼得他不得不去干这趟活。


可老十三通过与郑春华的一番谈话,眼见她对太子的用情至深,甚至不惜承担一切罪名以死来保全太子,使得这位“拼命十三郎”不禁生出恻隐之心。于是决定策划郑春华假死,暗中保全她的性命。

然而胤禛对郑春华的保全,就不那么正大光明了。至少在太子第二次被废的前后两个阶段,郑春华这张牌的打法,在四爷看来是截然不同的。

太子第二次被废前,老四手里攥着郑春华,主要目的估计也与老八差不多,想以此在太子身上做做文章,为夺嫡增加胜算。但相比于老八,老四应该还多了两层考虑:

其一,毕竟明面上老四是太子的人,太子是康熙钦定的储君,老四在政治上保持着向太子靠拢的姿态,符合他做事一贯占着“理”字的套路。留着郑春华,万一太子真能顺利继位,这样一来老四就能邀宠于新皇帝,获得一些政治上的信任和好处。

其二,老十三是众多阿哥中唯一一个和老四亲近的,以老十三嫉恶如仇的“侠王”性情,他看重的是老四的人品与担当。老四与老十三步调一致保全郑春华,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十三弟心中的形象地位,且不论四爷的动机是否单纯、光明,但至少他外表的行动还是符合老十三的期许的。


等到太子第二次被废,郑春华的死活与否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对老四来说留着她,反而是个烫手的山芋,一不小心倒是会成为八爷党攻击他的突破口。但老十三进宗人府圈禁之前,对老四唯一的托付就是让老四保全郑春华,若是贸然简单得处置掉她,势必又会在兄弟二人之间种下隔阂。

就在此骑虎难下的矛盾处境之下,太子老师王掞的出现,真好比是刚想打瞌睡就有人递过来了枕头。胤禛看似回绝了王掞出面逼死郑春华的提议,但对郑春华的“稳控和保护”上又显得不是那样周密,以至于王掞有机会接近郑春华说服她自杀。当中的细节虽未明言,可也难保胤禛不是在故意放纵王掞帮自己去除隐患。


剧透历史


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很快复立。复立后,为了彻底清除自己的污点,同时为了捏住十三爷的把柄,太子便让十三爷去杀郑春华。

太子这件事儿办的,非常卑劣。按照十三爷的说法,上不可告天地,下不可告妻子。

十三爷是个侠王,他当然不愿意干这种卑劣之事。因为郑春华既是康熙的妃子——也就是十三爷的母妃,又是太子的情人——也算是十三爷的嫂子,所以他下不了手。

十三爷把此事告诉四爷和邬先生后,邬先生给他出了一个计策:让郑春华假死,然后救她出来。这样既可以给太子交差,又可以不必杀人。

十三爷就这么办了。

其实邬先生还有另一个阴险的目的:留下太子的把柄,以后若是四爷与太子夺嫡,可以当做筹码。

郑春华就这么活了下来,被秘密安顿在十三爷的王府里。

太子第二次被废后,十三爷也被康熙圈禁了起来。圈禁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帮助太子杀死郑春华,二是派兵剿灭江夏镇。

这俩事儿,其实都是可以申辩的。第一个事儿,他完全可以交出郑春华;第二个事儿,他完全可以推到年羹尧身上。

但十三爷果然仁义,一声不吭,把这俩事儿都扛了下来。

被圈禁前,十三爷把郑春华托付给了四爷,让四爷好生照顾她。于是,郑春华又被秘密转移到了四爷的王府里。

夺嫡进入关键时刻后,废太子的师傅王掞找到四爷,告诉他一个惊天秘密:郑春华活着的事情,八爷他们都知道,日后必定会被八爷当作对付四爷的筹码。

王掞让四爷杀了郑春华。可是四爷受十三爷所托,面露难色。这时候,王掞主动请缨,要去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用话语羞死郑春华。

王掞果然做到了,郑春华羞愧自尽。

如果没有王掞,四爷会杀郑春华吗?以四爷的心性,必然也会杀的。

而十三爷绝对不会杀郑春华。这就是四爷和十三爷的区别。所以四爷能做皇帝,十三爷却做不了。


趣谈国史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郑春华在《雍正王朝》中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各位阿哥竞相利用的一颗棋子。我们都知道,郑春华因为与太子私通,被康熙发现,才让康熙下定了废掉太子的决心。作为惩罚,郑春华肚子里的孩子被迫流产,她本人也被罚去慎刑司服刑。可是她的厄运并没有因为这些惩罚而宣告结束,因为各大政治集团都发现了她身上的政治能量,她的厄运也将继续下去。

首先便是太子党的反扑,在太子被复立之后,为了得到任伯安《百官行述》的太子决定拉十三爷胤祥下水,方法就是让他替自己除掉郑春华。由此可见,郑春华在太子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他通过玩弄康熙的妃子来缓解那种在康熙面前的压抑,他并不爱郑春华。恰恰相反,他为了拉胤祥下水,可以轻易的作出决定,让胤祥杀掉郑春华。

太子为什么要杀掉郑春华呢?这是因为康熙顾及所谓的皇家尊严,并没有将此事宣扬,而是秘密处理。但康熙的这些阿哥哪一个也非酒囊饭袋,这件事很快就被他们掌握。以八爷党为例,他们就把郑春华作为一个棋子,随时准备用郑春华来反击太子。这就是为什么九爷会在郑春华那里布置眼线,而郑春华一死九爷就马上知道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太子要马上处死郑春华的原因,郑春华一日不死,太子的威胁就掌握在八爷党的手中。

可太子却把这件事交给了豪气干云的十三爷,十三爷便设计将郑春华保护了起来,让太子和康熙误以为郑春华已死。而八爷党却在眼线的打探下发现郑春华还活着的事实,并准备用此来挟制太子及四爷胤禛。胤禛也知道这是一个祸害,那么他为什么要一开始在府上保护起来呢?这是因为自己的十三弟在被康熙圈禁之前只拜托了他这一件事,二人兄弟情深,胤禛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差事。

而在王师傅保举胤禛为太子后,他向胤禛提议杀了郑春华。这时候的郑春华本可以不死,只要胤禛下令不许王师傅私见郑春华,可是胤禛却充耳不闻,任由事态发展。而胤禛的城府深就深在这里,他处处占着个理字。十三弟托付的事情自己办好了,却没想到半路上杀出了个王师傅,将郑春华说死了,这能怪谁?

郑春华死了,八爷党就不能拿这个来威胁胤禛,胤禛的这步棋看似没有作为,实际上是他一手操作。只是可怜忠肝义胆十三郎,因此被圈禁十年,而他托付的人却不值得信任。杀郑春华者,胤禛也。

以上。


逆流时代


先前选择保下郑春华的命,开始为的是一个“义”字,或者说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下,依靠仅存的良心保下了郑春华一条命,但随着政治斗争的加剧,甚至波及到了雍正的终身地位时,剩余的良心也消失殆尽,郑春华只有死路一条!

郑春华与太子的结合本来就是一起悲剧,年轻的郑春华对年老的康熙没有任何感情,一直无法被扶正的太子在寂寞空虚之下也对对自己有好感的郑春华动了感情,但这样的关系必然不会长久维持下去,毕竟郑春华是康熙的女人,在早已入驻中原的背景下,早年的原始的收继制度也不可能延续,所以随着太子的第一次被废,郑春华也被贬为奴婢。



随着不久后太子复位,已经不敢再有闪失的太子自然也对郑春华没了感情和念想,唯一的想法就是让她尽快消失,因此将秘密处决郑春华的任务交给了老十三,如果老十三完成计划,太子不但可以消除隐患还可以置身事外,并可以以此做把柄,未来威胁老四老十三;如果老十三拒绝完成,那必然意味着“四爷党”会与太子一派拉开距离,在前期已经得罪八爷党的局面下,老四和老十三将会变得更加孤立,这个结果也是老十三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多方考虑之下,他只能选择让郑春华假死,一方面为了自己侠王的良心,另一方面也为了保住老四一派的前途,这样的选择是综合之下最有利的方法。



但随着太子再次被废,老十三被圈禁到宗人府,隐居的郑春华反而成为了累赘,太子彻底垮台她的存在已经毫无任何意义,太子已经垮台、十三爷被关押的局面下,郑春华如果还能安然的活着只能证明她的背后还有势力在支撑,那这个人只能是替老十三托管的四爷,在四爷准备养精蓄锐,准备下皇位发展挑战的这一刻,自然是不会容忍留下这个隐患,老四的心里当然更清楚,但在这一刻,老四和太子的老师王掞更清楚老四要想成为皇帝就必须除掉郑春华,但这个脏活不应该由老四来完成,在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下,让自己的第二个学生继承大统,王掞就自高奋勇的选择完成这个任务,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



多年之后老十三被释放,在听闻郑春华的结果后也只能无奈的选择叹气,虽然老十三一身侠义,但在政治场上搏杀多年的他,怎么会不知道这肯定是郑春华必然的结局,光凭着自己的良心挽救不了她的命,也许最大的错,就是郑春华不应该与太子结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