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林語堂:讀書人和不讀書人最大的差別

在林語堂先生看來,真正的讀書人,不會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不會刻意去讀那些“人人必讀”的書,他們會獨自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讀物。真正的讀書,就像一場婚姻,讀者與書目的相遇,就是一段命中註定、陰陽調和的緣分。(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 ID:zhczyj)

讀書人和不讀書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

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孟子和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都表現過同樣的觀念。一個人在十二小時之中,能夠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二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於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林语堂:读书人和不读书人最大的差别

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

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於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

讀書跟吃東西一樣,“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

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麼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

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我認為讀書和婚姻一樣,是命運註定的或陰陽註定的。

縱使某一本書,如《聖經》之類,是人人必讀的,讀這種書也有一定的時候。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傑作的程度時,那本傑作只會留下不好的滋味。

一個人發現他最愛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情。

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讀書的真益處。

一個人必須獨立自主去尋出他的老師來,沒有人知道誰是你最愛好的作家,也許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這跟一見傾心一樣。

人家不能叫讀者去愛這個作家或那個作家,可是當讀者找到了他所愛好的作家時,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關於這種發現作家的事情,我們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證。有許多學者似乎生活於不同的時代裡,相距多年,然而他們思想的方法和他們的情感卻那麼相似,使人在一本書裡讀到他們的文字時,好象看見自己的肖像一樣。

以中國人的語法說來,我們說這些相似的心靈是同一條靈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說蘇東坡是莊子或陶淵明轉世的,袁中郎是蘇東坡轉世的。

轉自:“中國青年報”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