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銀行要處處打壓支付寶,而不去對付微信?

離203766773


銀行為什麼要處處打壓支付寶,不去對付微信?很簡單啊,一個對你有威脅的人和一個對你完全沒威脅的人,你選擇對付哪個?


支付寶方便快捷,潛力十足。

支付寶是做金融服務的,提供支付、轉賬、信用卡還款、手機話費充值、水電煤繳費、個人理財等,功能齊全且強大,因此深得大眾喜歡,用戶數據急劇攀升。大眾對於銀行卡的不便和服務態度等原因可謂略有成見,選擇支付寶成了一個順理成章的選擇。更重要的一點,安全性是非常高的。


馬雲說過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我個人雖然對馬雲並不那麼認可,但銀行在改變卻是事實,至於怎麼改變,不便多說(A4紙)

最近的消息是沃爾瑪不允許支付寶支付了,其中緣由局外人不能知道最真實的原因,但大家夥兒應該心裡有點那啥數。而馬雲收購的肯德基和大潤發卻沒有拒絕微信支付。

支付寶除了推出以上的基礎服務外,還推出了螞蟻金服,螞蟻花唄,螞蟻借唄等金融服務。雖然這從一定程度上講對國家而言有失控的風險,但確實對個人或者商家短期小額借貸起到了方便快捷的作用。顯然,微信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支付寶,微信。兩者沒有可比性,格局不在一個層次。銀聯視支付寶為自己最可怕的對手,自然要想辦法懟它,不管用什麼方法,你懂的。


刀刀開心


商人的活動範圍只能侷限於商務領域,無論他的商業帝國有多強悍,都不可以違背“叢林”規則越界上位。在商界,支付寶開創了網上支付的金融模式,改變了傳統銀行獨家座大的形為習慣,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也為馬雲的傳奇人生增加了不少光環。張揚的馬老闆本來就不一般,有淘寶,阿里,螞蟻等等,並憑其天生的演講天才,在中國,在世界不少國家,口若懸河的推介他的事業(成就);在國內指手畫腳,在世界指點江山,甚至於在政商、外事(外交)多界成為變形精剛,引亢高歌其“鳳凰”傳奇;他可以和美俄英法等多國元首平起平座,享受國家領導人的接待規格,也可以在聯合國以年薪一文錢的酬金任職……所有這些都是大多數人耳聞目睹的事實,而事實上卻很少見有與當期國家領導人其樂融融會面的畫卷,這是為什麼呢?說白了:他越界了。馬老闆是聰明人,他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於是決定從阿里的臺前退到幕後,並高調宣佈:如果國家需要,他可以把支付寶義無反顧地交給國家。功成當思退,高處須惜身,以馬老師縝密的機心,應該會在柳暗花明的境況下,另闢一處世外桃園,度過一節又一節光輝燦爛的人生。


夢了無痕17


回想往事,我們當年辦理一張銀行卡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在出差、旅行或者過年回家探親的時候不用隨身攜帶大量現金,以保障資金和人身的安全嗎?銀行最初的功能和服務就在這裡——保證資金的安全。互聯網的興起提供了技術支持,使我們可以異地方便地存取現金。

支付寶最初的功能也是為了保障交易雙方的資金安全。銀行雖然可以保證你自己賬戶裡的資金安全,但是對於資金與貨物在交換過程中的安全性,則不能提供任何服務,顯得無能為力。馬雲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而使支付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馬雲曾經說過“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這樣的豪言壯語。事實上支付寶並沒有改變銀行保障資金安全以及存取收付這些基本功能,而是使銀行和支付寶一起不斷完善了客戶服務並提高了用戶體驗。我們很難想象,在享受著便捷的移動支付的今天,為了完成一筆資金收付而在銀行長時間排隊等候的情景。從這一點上來說,以其說是支付寶改變了銀行,不如說是支付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正是支付寶獲得成功的根源所在。

事實上,支付寶的許多功能必須要依託銀行內部的結算系統和用戶綁定的銀行卡才能進行和完成;而銀行也因為有了支付寶的在線和移動支付功能,可以大幅度減少網點建設、設備配置以及人員開支等投資,從而降低經營成本。由此可見,二者其實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至於“銀行處處打壓支付寶的”說法,只不過是由於支付寶推出了餘額寶以後,分割了銀行吸儲這塊蛋糕的一部分業務,而使金融企業之間必不可少的競爭變得更加明顯和激烈罷了。

微信作為一款社交軟件,它主要注重於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體驗,移動支付只是它附帶的功能。即便如此,它與支付寶和銀行之間的競爭也是存在的,並且這種競爭以後會主要出現在與支付寶的用戶爭奪之間。

當然,這些競爭只有在央行和銀監會等政府機構的政策監管和業務規範下,才會良性地推動金融企業的發展,最後受益的就是用戶和消費者。

關於這個問題,朋友們還有其他什麼樣的看法呢?


分享一點理念,共創美好生活。請關注:一點理念


一點理念


因為支付寶是民營企業中最早做第三方支付機構,基金管理投資項目的公司。 馬總說過,“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銀行不敢做的事,支付寶替它來做。” 馬總話說出去了,支付寶也做到了。 讓銀行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支付寶迅速將業務做大,做強。 當然,微信也不甘落後,窮追猛趕。

以至於到後來與支付寶平起平坐,甚至日活躍用戶量一度超過支付寶。 相反,微信相比於在追趕支付寶的過程中,顯得格外低調,沉穩。 穩健中求生存,求發展來形容微信再適合不過了。 正是因為支付寶高調做事的風格及利益與國營企業老大哥的利益產生了矛盾、衝突。 拒絕和老大哥合作,才讓支付寶這位小弟常常受到國營企業老大哥的欺負和打壓。

微信的做法卻與支付寶的做法恰恰相反,國營企業老大哥怎麼說我微信就怎麼做,時刻追隨老大哥。

這時,支付寶心想:同行業兄弟早已叛變,我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到底該怎麼辦呢……到後來,支付寶終於明白一個道理:槍打出頭鳥。 最終,不得不向老大哥低頭。 但是低頭歸低頭,也都保留最後的尊嚴。

現在在老大哥看來,支付寶這個小弟看似低頭,卻還是有一腦子的歪腦筋,也不得不防著這個強大的小弟。時不時打壓一下這位小弟,既是在提醒,也算是防患於未然。支付寶現在的日子真的不好過。不僅的防著大哥,還得防著微信。 以免讓人家抓住自己的尾巴,去向大哥告狀!

或許,這就是支付寶飽受銀行大哥打壓的原因吧! 微信,安分守己又聽話,萬事大哥說了算。才會讓大哥如此放心去對付支付寶。


虯龍無悔


央行處處壓制支付寶的情況比較明顯,這主要是支付寶已經構成了對傳統銀行業的威肋了。如果僅是支付寶一項第三方支付功能,我想央行對待支付寶和微信也差不多少,但是支付寶除了發展自己平臺之外,還增加了餘額寶理財功能,後續開增加了網商銀行,這樣傳統銀行就感到絲絲涼意了。

你支付寶究竟想幹啥?為啥銀行具有的功能你支付寶平臺都要應有盡有?更何況支付寶下面還有餘額寶理財功能,而餘額寶的發展迅速壯大,說穿了就是把銀行存款吸收過來,去和銀行議息,這等於是增加了銀行的融資成本。更何況,目前餘額寶開了一個貨幣基金外,還開了好幾只類擬餘額寶似的貨幣基金。在監管者看來,餘額寶類貨基規模越大,銀行存款流失就越嚴重,銀行的融資成本越高。

顯然,支付寶的生成和發展壯大,都是直奔挑戰傳統銀行生存而去,銀行第三方支付的飯碗被搶走了,理財業務這一塊也被搶走了,銀行融資成本上升了,而且網商銀行開設,如果任其發展壯大,就會對傳統銀行的物理網點業務造成衝擊。

所以,支付寶在銀行賺錢的各個方面都在與銀行爭食,央行與銀行業怎可能不去打壓支付寶?而微信不管怎麼講,它總歸是一款以社交為主軟件,主要功能並不是第三方支付和理財,所以,央行在對待微信方面也就不怎麼嚴厲監管了。


不執著財經


銀行之所以處處打壓支付寶,歸根結底是因為支付寶觸動了銀行的根本利益。

兩者業務重疊

銀行主要業務有存款、貸款業務,這也是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同時還有其他一些理財、貨幣增值、繳費業務,並且銀行以前跨行、異地轉賬都要收取高昂的手續費。

直到2008-2013年,支付寶陸續與銀聯、銀行、社會保障局等機構合作,推出諸如信用卡還款、公共事業繳費、保險理財產品等各種金融理財服務。

此時,支付寶的定位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錢包了,除了支付消費、轉賬結算等基本功能外,還能用來消費、還款、查賬單甚至是繳納水電費,大有取代銀行卡的勢頭。

更要命的是,支付寶推出低成本、高收益的餘額寶,分割了銀行吸儲這塊蛋糕的部分業務,而花唄和螞蟻借唄的出現,則秒殺了銀行貸款業務。

搶灘銀行用戶,讓銀行成為附庸,支付寶的線下結算已經超越銀聯,而且基本上消費等數據被支付寶徹底把控,而線下結算正是銀聯的利益所在。

支付寶對銀行的威脅實在太大了,銀聯需要進行狙擊,因此才有銀聯通過政策性手段限制支付寶的舉措。

銀行受到互聯網金融的衝擊

自從支付寶推出餘額寶後銀行的肉等於被馬雲搶了,不少人直接就將每個月的工資存在餘額寶裡面,餘額寶有4%左右,比起銀行不到2%的活期利息高了一倍還要多。

不久前,餘額寶剛剛成為全球第一大貨幣基金,超過1萬億美元的規模,而這些錢本應該都存在銀行裡面的。

最終造成的局面就是銀行利潤減少。據統計,2016年前三季度,工行、中行、建行、農行的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0.46%、2.48%、1.19%和0.52%,而2013年,四大行的淨利潤增速均在10%以上。

與支付寶相比,微信的屬性是社交軟件,而微信支付更多的只是一個附屬功能。

從消費場景看,微信支付大多為小額消費,而支付寶支付大多為中大額消費。

從儲蓄額度看,微信用戶一般只會放一部分錢用來發紅包或日常消費,支付寶用戶大多直接把存款放在餘額寶裡。

因此,微信對銀行的威脅比支付寶要小得多,因此銀行更多地打壓支付寶而不是微信。

4月1號起支付寶微信掃碼限額500元/日夠用嗎?清華理科狀元畢業後當保安,他如今後悔了嗎?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支付寶出現改變了傳統支付方式。馬雲當初宣揚,銀行不改變,我們就要改變銀行。後來又給銀行一個臺階說,我們只是做了銀行沒有做好的事,替銀行辦好了。從支付寶掃碼支付,到餘額寶,到花唄都是顛覆傳統銀行明模式。

其實支付寶的錢也是經過銀行,只是相當錢從央行出來,到國有銀行,再到老百姓。本來銀行可以賺3%,現在有支付寶,支付寶卻賺了2%(假設),銀行賺少了。相當支付寶直接從央行拿錢或從老百姓的錢,貸給需要資金週轉的老百姓,對銀行有衝擊。

另一方面,餘額寶規模過大。防範風險,要管管,制約支付寶了。花唄現在普及,又是一種無卡的信用卡,比信用卡方便。又直接顛覆傳統信用卡。

微信只是社交軟件,支付方面追隨支付寶,規模不大。支付寶中得的芝麻分、花唄、餘額寶,三件寶物可以說是金融創新。直接就顛覆銀行的徵信、儲蓄、信用卡,完全可以代替銀行。網商銀行出現更能把實體銀行給顛覆了。

網店顛覆衝擊實體店,同理網絡銀行一樣可以。隨著掃碼支付、網銀出現,實體銀行真的慢慢減少了。

高中課本大家還記得嗎?其中學到唯物辯證法裡新事物即將代替舊事物,舊事物的保守者都會死死掙扎,社會變革,技術創新不都這樣嗎?

銀行打壓支付寶,不如說規範互聯網金融,這個樣好聽點,和諧社會,你來我往。大家都有飯吃。

(雪之道專注財經原創回答,理財有道,看雪之道,認可我觀點,點贊關注,謝謝!)



雪之道理財


銀聯內心os:支付寶,你Y的跑到我碗裡來搶食(線下支付),看我不打得你滿地找牙。

更重要的是支付寶所在的螞蟻金服的巨大的戰略佈局。螞蟻金服旗下生態裡已經有了螞蟻花唄、網商銀行以及借唄等消費金融產品和民營銀行,個人徵信產品芝麻信用也被越來越多的消費場景接入,可謂在行業內各大領域全面開花。

銀聯在支付上受到了哪些挑戰呢?

1,支付寶搶灘銀聯用戶。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不斷饞食銀聯的用戶,讓銀聯成為附庸,而銀聯由於是國企,效率低下服務有待提升也促進了用戶用腳投票。

2,銀聯需要避免成為管道,被用戶忽視。銀聯不願意像電信運營商淪為OTT的管道那樣成為日後的結算平臺,否則銀聯和卡組織就會受到支付寶制約,自己的新業務也很難開展起來。

3,線下交易被線上支付侵佔。線上支付不斷的向線下拓展,特別是之前的支付寶線下的結算已經超越卡組織,而線下的結算正是銀聯的利益所在,銀聯需要進行狙擊,策略和政策就成為必然,所以此前已經有了銀聯通過政策性手段限制支付寶的舉措。為什麼是支付寶不是微信?因為支付寶的核心在線下,彼時微信支付核心還在線上,和銀聯衝突並不明顯。

二、銀聯的應對方式

銀聯和線上支付的矛盾在2013年中集中爆發。當時,銀聯以“補償性清算”的政策性名義,“處罰”了加入銀聯網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違規繞銀聯轉接的行為。此事引起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強烈反彈和輿論的持續關注,也讓支付寶和微信噤若寒蟬。

2016年銀聯表示將會對第三方渠道進行實名認證的用戶給予限制額度,讓支付寶微信成為小額交易的工具,政策層面不服不行。

2017年5月27日,銀聯聯合了40多家銀行在北京共同宣佈,正式推出銀聯雲閃付二維碼產品,簡單的描述就是持卡人通過銀行APP可實現銀聯雲閃付掃碼支付,在全國40個知名商圈約10萬家商戶享受到6.2折優惠,銀聯正式狙擊支付寶的線下支付環節。

截止2016年底,金融IC卡累計發行30.16億張,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聯網商戶2067.20萬戶,POS機具2453.50萬臺,其中支持接觸式受理(可理解為雲閃付)的POS終端數量為1370.07萬臺。而這些數據在支付寶和微信二維碼的海量數據前不值一提。微信月活近10億,支付寶月活也過億。

三、支付寶的強大的線下使用場景

對支付來說,最重要的有兩點:用戶端,消費端。用戶端支付寶已經完成了佈局,並且以專業支付的身份來佔據了用戶的定位。另一側是消費端,消費端就是線下有足夠多的消費場景,在這方面支付寶做的相當好,比銀聯好的多,銀聯著重於大型門店或者場景,且智能化程度通過pos來實現,而支付寶的二維碼讓學校、地鐵甚至是賣紅薯的老大爺都可以使用支付寶,成為消費終端。

我們來看支付寶對於支付場景的改造

賣紅薯的老大爺

地鐵場景的改造(杭州地鐵)

歐洲機場

4月19日更新:打壓支付寶的另一手段是扶植你的競爭對手~微信支付

 4月1日早上,中國銀聯宣佈與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正式開展微信支付條碼支付業務合作。此番合作的背景是《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於4月1日起實施,其中明確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

  在這一過程中,“斷直連”影響的是微信、支付寶跟收單機構的系統對接。

銀聯總裁時文朝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我們和支付寶既有競爭,但肯定還是會有合作的,每個機構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所以,銀行的另一個方式是扶植招安支付寶的競爭對手~~微信支付


毛琳Michael


為什麼央行頻頻喊話支付寶,不要以為大就不能管。不是沒有原因的

支付寶對銀行威脅大

支付寶快捷支付方式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對銀行造成了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支付寶,方便快捷。

馬雲的一句,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他先是改變了銀行的支付方式。

讓銀行也被迫推出網銀,來方便更多用戶。

據統計,2016年前三季度,工行、中行、建行、農行的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0.46%、2.48%、1.19%和0.52%,而2013年,四大行的淨利潤增速均在10%以上。

隨著支付寶的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資金也屯留在支付寶賬戶裡,接著便推出了餘額寶餘利寶和各類基金,銀行的壓力更大了。

銀行不對付微信是因為騰訊的主打還是社交和網遊,財付通也只是小部分用戶在使用,微信支付並沒有把中心放在和銀行搶用戶上,並沒有支付寶那麼大的野心,所以銀行也不太著重於管微信。


出品:懂財帝。

關注微信公眾號懂財帝(ID:znfinance),奔向財富自由之路。


懂財帝


央行保護的是老百姓的“錢袋子”。

微信和支付寶在央行的眼裡是平等的兩家民營企業,不存在打壓一家放縱一家的行為。

據我瞭解,一直以來,央行和監管局出臺的政策針對的是平臺的風險性和流動性,而非針對某一家企業!

例如,最近的政策是提高微信和支付寶的備付金比例,並直接交由央行保管,這一比例無論是對微信還是支付寶都是一樣的。

這一政策可以認為央行“打壓”這兩個支付鉅子,但也是為了降低風險性,保護老百姓的“錢袋子”。

在往前,央行建立網聯,對微信和支付寶“斷直連”,也是一視同仁。

至於,為何大家總是有錯覺,認為央行處處打壓支付寶,原因在於支付寶有個巨無霸業務“餘額寶”。

餘額寶的總規模已經接近2萬億,如果不是央行出臺政策打壓,這個巨無霸的規模已經超過2萬億。

而目前的數據是,餘額寶出現大規模倒退,規模減少接近5000億。

餘額寶的規模過大,風險性也會隨之增加,缺乏央行監管和制度限制,餘額寶的行為容易偏倚,這是央行打壓餘額寶的根本原因。

至於微信,直到2018年底才全面推出零錢通,目前規模仍然不大,隨著零錢通和餘額寶的規模持平。

央行對二者的監管和打壓都不會手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