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古徽州六县,一个划给了邻居,一个直接划出了省

徽州古称歙州、新安,北宋平定镇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治为江苏、安徽两省,以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安”和“徽”,取名新分置的省为安徽省。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徽州文化、徽商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徽州六县,一个划给了邻居,一个直接划出了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实行郡县制,在江南大地设置会稽郡,郡下设县,在徽州地区置黟、歙二县。歙县包括了今天的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了黟县、祁门、石台等地,并在此置新安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黎阳、新定和始新五县,后休阳县因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到晋代又改为海宁县。南朝时期,黎阳并入海宁。随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宁为休宁。

古徽州六县,一个划给了邻居,一个直接划出了省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在歙县,辖歙、黟、休宁三县。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的怀金乡,新建婺源县。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划原黟县的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地设祁门县;又析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元、明、清三代“一府六县”都未变化。民国元年(1912年),废徽州府。1934年,蒋介石因战事,把婺源县划给了江西省。但是,婺源民众因民风、文化与江西不同,不愿脱离安徽,民间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婺源回皖”运动。

古徽州六县,一个划给了邻居,一个直接划出了省

婺源在历史上对徽州的影响很大,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祖籍就是婺源,徽州人也因此引以为傲。当婺源划归江西省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分割。当地的民众、乡绅、社团以及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纷纷以上书、集会、请愿。抗战时期当地的民众以大局为重,不提及此事,但当抗战胜利后,“回皖运动”再度高涨,甚至在中秋月饼上都印有“返徽”字样。

古徽州六县,一个划给了邻居,一个直接划出了省

1946年,徽州同乡会通过“回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胡适,将请愿书呈交给蒋介石。最终,在1947年8月,国民政府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消息公布之时,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击掌相庆。 《休宁县志》记载了当时徽州人内心深处的喜悦,海阳、屯溪街头鞭炮齐鸣,人头攒动,万人空巷。

古徽州六县,一个划给了邻居,一个直接划出了省

1949年,在解放徽州地区时,由于有不同的部队负责解放,为方便接管,婺源县于同年5月再次脱离安徽徽州政区,划归江西。直到今天,婺源隶属江西省上饶市。1983年,在徽州地区建立了县级黄山市,4年后 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改原县级黄山市为黄山区,屯溪市改为屯溪区,以歙县岩寺镇新立徽州区,并将绩溪县划归宣城。最终,黄山市的行政区划变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古徽州六县目前虽然分裂,但六县人民同根同源,同属徽州文化圈,彼此的纽带并未断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