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許多熱播的影視節目描述戰爭故事,其中穿插了許多戰鬥場面。這些戰鬥場景是作為全劇亮點編排的,其攝製成本也是高於一般戲份,但實際上多為戲中最大的敗筆。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編導人員缺乏最基本的軍事及歷史常識。 例如《亮劍》的開場戲: 日軍一個聯隊攻擊我軍李雲龍一個團,戰鬥起始於我軍依壕堅守,日軍攻擊。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劇導開始惡搞。他先讓我軍參謀人員盛讚日軍最高指揮官軍事教育背景,然後讓日軍未經炮火準備, 甚至還沒有設置壓制火力,就發動步兵密集隊形的衝鋒。李團長一聲令下,我軍長短槍一齊開火,百米開外的日軍被打得人仰馬翻。類似的場景幾乎可以在絕大多數抗戰劇中見到。這是對我軍前輩英烈們的汙衊,也是對歷史無知的歪曲,因為人們會講同這麼爛的軍隊打,還搞出八年抗戰,我們的父輩可真夠無能的。 照這樣的打法,衝來百十來個日本兵根本不夠李團填牙縫的,而且這樣的衝擊搞上三五次,雙方兵力對比會反轉,介時誰消滅誰都很難講,這樣算來一個聯隊千餘士兵敢攻擊李團簡直是軍事惡搞。然而所有知道抗戰史及我軍軍史的人都知道, 如果我八路軍一個團被日軍一個大隊(1/3個聯隊)纏住就十分危險; 被一個聯隊攻擊, 損失過半就是個很好的結局了。為什麼會這樣? 這與敵我裝備、單兵技戰術及戰術指揮水平有關。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抗戰時期八路軍一個主力團應有輕機槍十挺,重機槍一至三挺,輕迫擊炮一至五門,平射炮(山步炮)一至二門.但是炮彈奇缺, 一般所有口徑炮彈總數不會過百。重機槍配彈不會多於六百,輕機槍配彈不會多於五百;而步槍配彈不會多於三十。八路軍的團編制從人數上講比較亂, 少至八百, 多至五千都稱一團。一般主力團都在二千五至三千左右。但其中許多人的火器太差, 不能算火力; 這些人的作用是分散敵人火力及白刃戰。 李雲龍團是個軍分區主力團,應配輕機槍九至十二挺;重機槍一;輕迫擊炮一至五門.配發常備彈藥大約為主力團之1/3至2/3強。全團總兵力應在一千二至二千左右。 日本駐華派遣軍每聯隊(駐地軍)轄一個聯隊司令部,一個聯直(110人),一個炮排(兩門92步兵炮),一個重機槍連(92重機槍十二挺),一個運輸排(四輛中卡),以及四個步兵中隊。每個中隊轄三個小隊,每小隊轄三個班,每班步兵九.輕機一,擲彈筒一.通常每中隊另加有一門輕迫或重機.由於日軍控制了戰區交通線,故而沒有彈箹限量。日軍步兵攜彈在50至200之間。低於20則可再行補給。日軍一個聯隊的火力超出我軍三至五倍.考慮裝備因素,抗戰前半期日軍單兵戰力比紅軍老兵略強,較之一般八路軍平均水平則高很多.一個日軍聯隊戰力大體相當於兩個師(6個團).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日軍攻堅戰法效法西方而超越英美(至少在1943年底以前如此).講究側翼攻擊.聯隊攻擊時,一般先以一箇中隊抵近佯攻,引誘敵人暴露其火力支撐桌及兵力配置,同時以一中隊實施側翼過回。一旦迂迴中隊(一般加強有多挺重機及輕重迫)到位.聯隊以重炮進行火力準備, 然後發起攻擊.攻擊中隊應呈楔形推進, 從四百米外開始, 交替掩護前進。由於三八步槍射程遠,精度高,加之日軍步兵出色的射擊技術,經常能於攻擊行進中大量殺傷試圖向日軍射擊的中國官兵. 而且對於已經疲於應付正面進攻的守軍, 日軍側翼火力加入會使情況急劇惡化,從而引發守軍全線崩潰.日軍迂迴部隊還常常抽出多亇小股部隊再行迂迴至守軍撤退路線上, 對潰退之軍進行突襲, 更是屢收奇效. 由於這些日軍不是從正面攻擊部隊中出發,其突襲時間無從估量, 張自忠等多位國軍將領均是倒在這種陰狠的突襲中. 對付這個戰術的方法有二:一為積極防衘,一為防守反擊。積極防衘的重奌在於消除敵人側翼威脅, 迫便敵人在我防銜正面攻擊, 從而予敵以最大殺傷. 防守反擊重點在打破敵人合擊態勢,常見於突圍及扮豬吞虎之戰例. 亮劍劇首戰鬥中,李雲龍部突圍是典型的防守反擊。片中李雲龍所言‘仗打到這份上, 我就只會進攻了’切中要害。

具體打法應為分三步,第一步是準確地算出敵人迂迴部隊出發之時間,在敵迂迴部隊行至半途,迅速作後撤狀,引誘敵正面部隊提前轉入強攻;第二步放敵正面攻擊部隊接近我軍,再以迅猛動作將攻擊之敵擊潰;第三步對潰退之敵銜尾猛追,以造成敵人更大的混亂,然後迅速轉身脫離戰場。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日本人在二戰中相當於班的建制確是分隊,這是從日文中來的.文章中用班而不用分隊是有用意的.往後看各位自然會明白. 前文所提及的防守反擊戰術是晉察冀的八路在五一大掃蕩結束半年後總結並推薦的一系列戰術之一.其缺點就是對守軍全體指戰員素質要求甚高,的確不是隨便一支部隊就能打出來的.稍有不慎,就有滅頂之災.其優點則很簡單--如果正確實施,這是於強敵合圍中,使自已損失最小且予敵以最大殺傷的戰術.其成功原因簡單說就是利用了日軍弱點.細節以後再講。 二戰中的日本軍是一支軍事一流強悍卻非常畸形的軍隊.它的強大不同於任何其他一流強國.蘇德美英陸軍的強大是全方位的,從單兵素養到戰略戰術,從軍事裝備到後勤補給,每一項上都各有千秋.日本陸軍戰略很爛但戰術很強,裝備很爛但使用很得法.除此之外日本軍隊,尤其1943以前的日本軍隊有一個遠超西方列強的世界第一強項--步兵基本戰術.在同等後勤條件下,不配裝甲兵及其它兵種支援,在任何一種地形條件下,日軍步兵可以打敗任何一支同等數量的軍隊(中共的八路除外)!當然,加上裝甲兵,日本就不行了. 為什麼呢? 二戰初期,日本步兵基礎技戰術及作戰效能是世界第一.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那為什麼日軍在哈勒欣河谷被蘇軍打得那麼慘?原因很多,但基本是技術兵器,特別是有效便用的裝甲集團,是那個戰役的決定性因素. 那為什麼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被美國打得大敗呢? 答案就點專業了,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是敗在海空軍上的. 事實上,在美軍沒掌握徹底的海空優勢的絕大多數戰役中,美陸戰部隊鮮有勝例,多數是潰敗及至全滅之局.這一點美國人看得清楚講得明白--決勝於海上.日軍陸戰能力在太平洋戰爭中前期,基本上可講是所向披糜.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日軍勢如破竹地消滅了所有美英戰略力量.若不是中途島海戰大敗,澳大利亞也危矣. 究竟日軍步兵強在哪裡? 下面講日軍單兵技能.古往今來,任何軍事單元的強弱都可從三個方面評估:一曰機動能力; 二曰打擊與抗打擊能力;三曰偵知與隱秘能力. 若兩軍對壘中一方在全部這三個方面都強於另一方,這個戰鬥將是毫無懸念的一邊倒. 。現在就從這三個方面講日軍步兵單兵技戰術能力. 先看看日軍步兵標準制式裝備: 鋼盔一,皮鞋一雙(通常後跟有鐵掌,這個東東確保日兵可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榴彈),軍服一套,寢具一套,水壺一隻,三至十日口糧一份,急救包一個,防毒面具一(通常缺省),步槍一,刺刀一,槍彈一至二百,手榴彈四.全套裝備重15至20公斤.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二戰中前期參戰的全部日本兵均要受過最少11個月的軍訓.這一年軍訓的前五個月是新兵集訓,訓煉課目包括隊列,刺殺,打靶及拉煉.這期最少要有一次在嚴冬條件下的五天野營拉煉,訓煉士兵嚴寒耐力及夜間應戰能力. 接下來的兩個月是常規單兵綜合素質訓煉,強調排(小隊),連(中隊)一級作戰協調.在這期每天必須有30km以上行軍耐力訓煉.由教官掌握其中強行軍比例,但不得低於每日5km強行軍. 再下來一個月是連營(大隊)級作戰訓煉.此時的新兵打靶成績已趨穩定,基本要求是應在四百米打出10槍800環的成績.新兵從這個月開始接受野戰射擊訓煉,游泳訓練及強化刺殺訓練. 除此之外,另有每天40公里行軍. 再下來兩個月搞營(大隊)團(聯隊)級作戰協同,高級技戰術動作及火線機動,這個就是我軍後來的摸爬滾打. 經此訓煉,日本普通士兵除具有出色的單兵技能,而大多能對更大的戰局有很清醒的認識.這就是為什麼日軍常常能在失去指揮官的條件下保持其戰力的原因. 現在可以對日軍士兵的戰力做一個相對準確的評估了. 機動能力,鬼子士兵持續作戰行軍能力在每日50km左右.加上有限舟車輔助,其戰役機動能力平均可達每日100km以上.強行軍每日可達到80公里以上,並能於當日再戰鬥6小時.這樣的戰鬥可以持續約一個月.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一般國軍部隊持續行軍能力在每日35至45公里左右.強行軍一天也可達到60公里左右.再快了就會造成大幅減員.簡言之,日軍機動能力相對國軍一直有明顯的優勢, 這就決定了國軍在大多數情況被動受攻的態勢. 八路軍持續作戰行軍能力在80公里之間.強行軍能力可以在持續以上!恐怖吧,但卻沒什可驚訝的.若非如此能跑,八路軍主力早給鬼子打光了.跑得過對手是游擊戰略的先決條件. 當然這不是體育比賽,拉開架式跑就行, 實際戰鬥中八路軍決不可能跑直線,日軍也決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八路輕易逃脫自已佔優的戰局.這其中又加雜許多鬥智鬥勇的情節.最終結果是,儘管八路如此能跑,抗戰中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數以百萬八路軍、新四軍指戰員及根椐地地方武裝壯烈殉國;中共軍民則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成長壯大起來. 再談打擊與抗打擊能力. 二戰初,日本步兵射擊技術普遍高於中國軍隊. 日軍上等兵可以在800米外打中在城牆垜口處探頭觀察的士兵.其首發命中率可以達到80%以上. 行進於四百米外可迅速擊中只露一小部身體的靜止目標.命中率可以達到80%. 二百至一百米外射殺機槍射手或移動目標,命中率可達70%(注:這是在對射且對方有一定壓制火力的情況下);50米以內頓停射擊一切目標,首發命中率均在90%以上.概率學得好的朋友可算算幾槍可以達到95%的命中率,而每名日軍攜帶的150發子彈又可造成多大的傷亡.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一般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壓制火力佔優勢的情況下,平均每一個日軍突擊小隊的士兵在衝鋒過程中都能射殺3至25名中國守軍, 跟您的計算差得多嗎? 聽來覚得接受不了吧? 設想一下您自已就站那樣一個陣地上,你和你的戰友被敵人的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已方的壓制火力逐一被敵人打啞,而敵人在一步步地迫近,戰友們奮起還擊,雖然一個又一個被敵人打倒,但你們仍然堅持戰鬥.此時傳來你們的長官已經嚇得逃跑的消息,你還能打下去嗎? 這個故事重演過無數次,卻沒有幾位我國軍高級將領認真地研究過有效的對策.人人都喜歡高談戰略戰役構想,卻沒有幾人知曉可以與日軍抗衡的技戰術.到頭來是真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而這一切本不必如此. 日軍士兵還有很堅忍的抗打擊及吃苦能力.武士道及日本民族穩忍特性是其基礎.關於這方面的東東很多,不再綴述. 最後一個方面是偵察與隱秘能力. 這裡只講日軍步兵偵察與隱蔽.日軍極為重視偵察與隱形能力.士兵訓練中都含有忍術介紹及基礎訓煉.東洋忍者及忍術世界聞名,但中國方面卻出奇地忽視它.深究其理,竟然是這樣一句話"這不過是我們祖上玩剩下的".盲目的優越感害死人.縱觀日本軍隊各兵種的偵察及隱秘方法,雖千變萬化,卻可歸納為忍術中變形、潛蹤、暗襲三法則的現代版.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日本兵在這方面的能力,在戰爭初期略強於國共軍隊.而在戰爭中後期則是遜於八路,卻仍強於國軍.這個體現在抗戰中後期,八路經常能打日軍埋伏,日軍雖時有偷襲卻少有成果.而在正面戰場上,國軍仍然屢遭日軍迂迴與襲擊.而且在許多戰役中飽受日軍殘兵冷槍之苦. 這方面細節涉及的東東很多,且很枯燥,本文就先到這裡. 在這裡出個題目: 日軍步兵衝鋒時動作要領是怎樣的?給個提示,這動作不止一個,而且與距離有關.

日軍步兵班戰法源於西方步兵班戰法.本來這個戰法的特點是發揮機槍火力.簡單講來就是先用機槍壓制,用步兵將敵人從掩體中趕出來,再用機槍把敵人放倒.到了日本人這裡就變了味道. 打法的前兩步不變,但在第三步上,日軍則強調用步機槍共同殺傷敵人,而且偏重步槍. 這裡面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就是節省彈藥及減小對機槍的依賴.另一個就是發揮步槍的優勢.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國資源及後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軍班用機槍有性能缺陷. 二戰中日本陸軍的制式機槍主要有三種: 11型,96型和99型. 11(即歪把子)機槍是改進法國的Hotchkiss M1909而來的.射速550發/分,射程1500m, 用6.5x50mm日軍步槍制式彈.這個槍的原設計有個致命的缺點-遇泥土灰塵必定卡殼. 也就是說遇上這種機槍, 只須胡亂用小型爆炸物在其周圍引爆,不必傷及人槍,只須把泥沙塵土掀到槍上, 敵機槍十有八九會啞火片刻. 沒有爆炸物時,機步槍集火射擊打出的沙塵也成. 也幸虧如此,我抗戰軍民避免了多次滅頂之災. 96和99型都是在11型基礎上改的.96型改進主因之一就是為解決沙塵卡殼問題.卻又引來了其它問題-此槍採用槍彈潤滑,火藥燃燼及灰塵易在槍機處積累,從而卡殼. 也就是說,這個槍雖不大容易立即被掀來的沙土卡住,卻常常打上幾百發自已就卡住了. 99型改進是將彈徑加大為7.7x58mm,這個原本是92重機槍彈,不能用於日軍的制式步槍. 在一個步兵班中,機步槍彈口徑不合,是個很大的缺點. 99式與96式除彈徑外幾乎完全一樣,優缺點也就完全相同.不過這個99型機槍出現的很晚,影響有限,不必另論.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總體說來,日軍班用機槍的主要缺陷有:1)容易卡膛,不甚可靠2)槍彈口徑偏小,侵徹力低下. 6.5mm口徑彈打人可以,打掩護物就不夠勁. 一百多米的距離上一千發子彈打不爛一個普通沙壘. 作為壓制火器,這個機槍威力偏低.3)後座力大,非訓練有素的射手很難打得好4)11式機槍彈鼓在一側,整槍重心不正.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射手,長時間射擊也會非常疲勞.日本的制式步槍,也就是三八式,卻很有幾個長處. 最主要的就是其彈道非常穩定,這個是源於其原型德國毛瑟槍的優點. 三八槍6.5x50mm彈比德造G98的7.92x57mm子彈小,但其膛速比毛瑟要高.這就使38槍在射擊精度及射程上都不輸於G98. 同時由於子彈小,大大地增加了日軍單兵攜彈量. 這個是日本兵連續作戰能很強悍的一個重要基礎. 既然機槍不夠可靠,而且還要消費大量的資源去製造及供給,發揮步槍上的優勢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日軍基礎訓練科目. 日本人步槍射擊訓練很有其民族特點. 雖然其基礎訓練有統一綱目,但其時日本盛行"下克上",新兵轉入連排級協同戰術訓練時,大都加入該部隊老兵們的"私貨". 這些私貨練起來都很苦,但非常實用. 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槍長瞄,打夜間100公尺外香火頭,避彈奔跑及針對避彈奔跑的射擊方法,狙擊與反狙擊術,突發情況下防守與反擊等.經過這些訓練,二戰前期的日本兵多數人都有現代狙擊兵射擊水平,當然這是在同等裝備條件下的比較。 為進一步加強步槍兵的遠程壓制能力,日軍從1937年開始,列裝97式狙擊步槍.這個槍就是從批量的38槍優選後,改裝97槍栓及一個2.5倍光學瞄準鏡. 由於優選及配製槍栓,97槍在二戰中前期的精度好過普通38槍.到了二戰後期,日本因為資源限制而普遍粗製濫造,質量上就沒了保證.這種槍在中國戰區上常常裝備到中隊一級的,但從未聽說裝備給任何偽軍部隊.在太平洋及東南亞戰區,則裝備到了小隊一級.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日軍同時考慮到了反壓制火力:在步兵班內配10式擲彈筒,可精確打擊200公尺以內敵壓制火力點.一般日軍小隊配置的三具擲彈筒中至少有一具是89式,可打擊700公尺內目標.日軍擲彈筒使用可謂訓練有素,雖沒有趙順章式奇才,但多數老鬼子二髮夾叉後都能於第三發直接命中目標. 實際戰鬥中會有許多走樣版本.但卻是日軍在明確對面有堅決防禦之後,屢屢採用的攻擊術. 一個優秀的日軍基層指揮官可以讓成百上千人倒在他這幾十個鬼子的攻擊中. 在這個戰術中,日軍在面對堅強防禦逐步逼近,利用機動能力及火力上的優勢大量殺傷守軍. 許多久經沙場國共老兵都在自已有效射程外被鬼子射殺.當鬼子推進到200米左右時,其火力精度強均到達頂峰,守軍將承受炮火,傷亡,心理等多方面衝擊. 這就是抗戰初期,一小隊日軍依託其配置的優勢火力,屢屢擊潰我營團級防銜的一個主因.日軍打仗鬼得很!

關於常德會戰。常德會戰中,中方是掌握有限制空權的,這個其實是日軍最終放棄常德的主因. 這一仗國軍認為殺傷日軍60000. 日軍認為國軍傷亡十萬,自稱傷亡8000,實應為2--3萬. 此役,國軍以傷亡90000代價,守住了常德、石門一線的戰略要地. 國軍餘程萬部8000多官兵,表現出色.技戰術得法.全體將士前仆後繼,奮勇殺敵,堪為抗戰中最出色防衘戰例之一.這個戰例說明,只要我國軍隊紀律嚴明,應對得法,日軍不是不可戰勝的.只是不會象扛獵槍打野豬那樣簡單輕鬆,這個才是作者想說的. 然而歷史沒有這個"只要",事實上是,抗戰中數萬兵力以上的會戰數百例,我國軍打得這麼好的不超過二十.而且多數此類出色戰例的結果,總是中流砥住的優秀守軍損失慘重,甚至全滅之局.這個從表面上看,人數不多,似乎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而且很多外行會認是創造戰機所做的必要的犧牲.實則不然,而且其危害是很深遠的. 最後,作為後人對經驗的雞蛋裡挑骨頭似的檢討,作者以為國軍此役在其它方面作戰有失緊湊,對常德守軍增援、協助不力.雖然阻住一部分日軍合擊部隊,卻未能對常德守軍施以有效的增援或協助;雖然在其它方向上殺傷了一些敵人,卻導致常德8000精銳全沒,不夠合算.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在常德失守後,中美空軍轟炸了常德日軍及其物資補給點,造成深入我縱深之日軍彈藥奇缺,虛弱之極,狠狽後撤時,國軍各部作戰松馳,竟然讓這股深入我縱深的疲兵全身而退,實為一大憾事.美軍也犯過類似錯,但逃敵已全無再戰之力. 與此間逃脫日軍主力有本質區別.此戰逃脫的日軍經過補充,迅速恢復對我軍正面的壓力,而且又參與了長衡會戰等. 若非常德守軍異乎尋常地頑強且有效地抗擊強勢日軍,極大消耗了日軍彈藥及兵力,使日軍在攻下常德後無再戰之力,我們這個大捷就又是腹背受敵的潰敗之局.然而戰後論功行賞之時,此戰最大的功臣卻鋃鐺入獄,其揮下8000兒郎功績幾乎被人春秋掉. 國軍中有些人,自已吃肉,還不願拉啃骨頭的兄弟一把, 殊不厚道.長此以往,怎能不令將士寒心. 但不管怎樣,常德會戰是個勝仗. 國軍官兵在惡劣指揮系統條件下的浴血奮戰,始終維持著正面戰場的存在,功在千秋. 再回到日軍班排戰術問題上來. 上一文大致介紹了日軍甲乙兩種小隊編制. 這次講丙類小隊編制.這類編制的小隊是應中國游擊戰特點而生的,是個反游擊戰術的編制. 這種小隊設六個步兵班,每班有8人,但只有三個班配有機槍,其他三個班全是輕裝步槍兵.有時配一至兩具10式擲彈筒,全小隊50人.

這個編制有個特別狠辣的戰術,交替追擊術,專門對付分散脫離戰場的撤退之敵. 具體做法是將全小隊分成三個戰鬥群,每個群有一個(配了)機槍(的)班及一個純步槍班.追擊時先以反三角隊列,二群在前,一群在後,追擊敵人並壓制其左右機動意圖,迫使被追者走追擊者預想的路線.這樣的追擊常常能把被追擊者一路趕到絕路上去.尤其在被追者地形不熟,或缺乏游擊戰經驗,一上來幾乎註定要吃虧. 好在許多時候,這個絕路並不存在,這時候就拚體力和意志了.對此,這個編制真正狠辣之處就顯露出來了. 這三個追擊群中通常總有一個群處於正常行軍狀態,輪番上來狠追死打. 這裡要提醒的是,被追者的跑法要比追擊者複雜,因為你必須避彈, 所以必須跑小曲線而不能是直線. 記得前文中提過難以置信的鬼子機動能力吧, 在那個基礎加上交替追擊,就是中共軍游擊戰術面對的敵人. 而游擊戰中跑不過敵人的兩條腿,是要出大問題的. 中共軍初時並不適應敵人這等死纏爛打,不死不休的追擊(好像這個戰術是從1940以後出現的),很是吃了幾個虧. 許多老文學著作中描述被敵人纏住追鬥時,提及體弱者或是女戰士跑吐血的場景.實戰中比這個殘酷,許多人被敵人追上殺害了,有些人跑著跑著,倒在地上就再沒起來.

接下來討論連營及以上編制的戰術.日軍連級編制是中隊, 網上有網友提及日軍編制,很詳盡. 這裡就只補充幾點. 日軍中隊編制比較穩定,是最小戰役任執行單元.有兩種編制.甲種中隊有205人,步槍105,輕機9,擲彈筒12.可加強一個重裝小隊,重機2,20mm反坦槍2,及輜重小隊(步槍30). 乙種中隊181人,步槍139,輕機9,擲彈筒9.單獨執行戰役任務的中隊還會得到進一步火力加強.這個加強通常是1至2門90重迫,或92式步炮(射程2700m). 日軍大隊(營),聯隊(團)及以上編制很亂.標準大隊應有1100人,轄4箇中隊,又一個重機槍中隊(8--12重機)及一個炮排(92步炮2). 可加強一個重裝中隊,配20mm反坦槍8,37mm反坦炮4,步炮2.加強大隊有1600多人.但有的大隊可以僅轄3個步兵中隊及一個重機中隊,僅670人. 日軍標準聯隊(團)應有3800多人, 三個大隊(營),一個通訊連,團屬炮連,及裝甲或反坦連.除上述營火力外,另有4門75mm山炮(射程8000m).及輜重大隊,運輸馬600多匹. 日軍師團編制就更多了.標準師團應編有三或四個團(聯隊),師直,通訊營,運輸連(卡車32),衛生連,師屬炮營(遠程火炮4-8門,射程18km)等.


二戰最精銳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軍,抗戰勝利實屬不易

這就需要論及日人軍事思想的本源--武士道. 講武士道的文獻太多了,這裡只提及武士道對日人戰法的影響: 1)崇尚進攻.任何一支軍隊都應該崇尚進攻.美英蘇德的任何一位名將都喜歡進攻,這個沒有錯. 日本人認識到其國小物貧,如果任由其敵人積攢力量,日本將是最終的失敗者. 進攻,出奇制勝,是日本從上到下秉承的宗旨. 問題是不應盲目崇尚進攻. 日本人在這點上偏執到認為在進攻中陣亡比防守中被打死要光榮得多. 在戰術上,缺乏對防衘打法的總結髮展. 2)崇尚光榮地死:這個就是日軍的特色了.日人認為殺死幾名敵人後戰死就算盡忠國家與天皇了.相形之下連滾帶爬地逃生,再繼續戰鬥就是恥辱。這種愚昧的思維讓日本弄出神風隊,自殺魚雷,自殺反坦克雷等諸多瘋狂戰法. 英勇無畏,實則愚不可及.大量優秀官兵的損失使日軍戰力迅速消亡.抗戰初期,三個老紅軍拚刺刀,未必幹得過一個日軍.1941時加上耍賴打槍,可以2個拚一個. 到了1945年,老八路一個排可拚下日軍一個小隊,而且自已損失很小.這裡面八路軍固然是發展壯大了,日軍戰力衰退也是重要原因. 太平洋戰爭後期,許多人會發現頑強好戰的日本兵,在持續打擊下,竟會失卻戰鬥下去的信念及韌力.以死為榮的軍隊雖然能欺壓弱者,卻不可能在殘酷的逆境中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