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起來看看見證平樂桂江兩岸歷史變遷的摩崖石刻吧~

桂林市平樂縣|一起來看看見證平樂桂江兩岸歷史變遷的摩崖石刻吧~

平樂桂江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先民的生活圖景,是記載歷史,傳承文化的特殊方式。

平樂桂江因歷史上獨有的"兩粵通衢"和"黃金水道"地位,沿江兩岸出現了大量摩崖石刻,或為花鳥蟲獸,或為題詩賦詞,給美麗的桂江增添了一道絢爛的人文景觀,賦予了桂江濃厚的文化內涵。

桂江江滿水清之時

來到桂江

在眾多的摩崖石刻中

感受了桂江的千年風霜

聆聽了往昔歲月裡

一串串動人的故事

更領悟了桂江摩崖石刻

深厚的人文氣息……

1 印山亭與"中立不倚"摩崖石刻

在桂江上游平樂縣城西灕江、荔江、茶江三江匯合處,有一座小山叫"昭山",山不大,獨立於水中,且方正如一枚官印,又名"印山"。其頂曾有印山亭,為明朝正統七年(1442年)由平樂知府唐覆命人在山上修竹蒼翠處修造,因又名"點翠亭"。

桂林市平樂縣|一起來看看見證平樂桂江兩岸歷史變遷的摩崖石刻吧~

(印山亭)

由於昭山位於三江匯合的獨特位置,成為歷代官府和文人騷客所鍾愛。許多名人流連於山中,或觀景或題字,或呤詩做賦,寄情於此。

桂林市平樂縣|一起來看看見證平樂桂江兩岸歷史變遷的摩崖石刻吧~

(“中立不倚”石刻)

在昭山面向縣城的那面,有一"中立不倚"的石刻,石刻長275釐米,寬66釐米,楷體大字,氣勢恢宏。石刻借昭山獨特個性,寄寓平樂人"為官之道"和"做人哲理"。字借山勢,山因字靈。從此,昭山更富於人文氣息,被世人譽為"桂江第一景"。

2 鼓鑼峽的"兩粵通衢"摩崖石刻

鼓鑼峽位於平樂縣大發瑤族鄉境內,全長14公里。這裡水深峽窄,危石疊嶂,舟楫難通,因水打亂礁,時常發出鑼鼓之音,"鼓鑼峽"因而得名。

據史載,明朝政府為了抗擊倭寇,擴大桂江軍輸能力,萬曆十三年(1585年)命撫臺千戶劉栻,把總李芳率工匠開鑿河道,歷經艱難險阻,於1586年3月竣工,自小蒼板至龍頭磯,廣運堡至銅盆衝,全長200餘華里,排除了河裡無數暗石險礁,為明代調運兵員軍糧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後代商船順利通行立下了不朽功績。

桂林市平樂縣|一起來看看見證平樂桂江兩岸歷史變遷的摩崖石刻吧~

(“兩粵通衢”要衝--金峽)

桂林市平樂縣|一起來看看見證平樂桂江兩岸歷史變遷的摩崖石刻吧~

(“兩粵通衢”石刻)

為記載這一歷史,劉栻於1588年3月,在河西岸邊一塊高約5米,寬約3米的石壁刻上"兩粵通衢"4個楷體大字,字體直徑大者1.6米,小者1.2米,為目前桂江發現的最大石刻。

3金山村"迎仙洞"摩崖石刻

迎仙洞位於平樂縣金山村,明萬曆四年(1576年)夏,平樂督府予謁到蒼梧縣辦事,事成後乘船溯桂江返平樂,至昭平縣時,暴雨如注,桂江水漲,船人面露難色,予謁於是棄船走陡路,四天後到達金山村,他突然發現峰峭的石山中,有一天然洞穴,儼如天然石屋,遂停下向勞作的農夫打聽,農夫告訴他,傳說此處古時曾有道人在此建灶煉仙丹,丹煉成後,道人服仙丹成仙上了天庭。予督府便登山入洞探訪,只見洞內煉丹的石鍋、石灶、石床、石凳具在,歷代文人騷客到此遊玩留下的石刻、石碑猶存,他感慨萬千,他覺得這是個極好的遊玩賞景之地。

1577年6月,予督府便命千戶朱濂鳩親自領民工,修道路,建樓閣。兩個月後,工程順利竣工,予督府心情大悅,便在洞口處刻下"迎仙洞"三個楷書大字。

桂林市平樂縣|一起來看看見證平樂桂江兩岸歷史變遷的摩崖石刻吧~

(橋亭鄉玄壇村惜字爐石刻)

在桂江河畔,還有許多石刻和崖面。如位於平樂縣橋亭鄉獅子山的南邊有一巖洞,洞上有楷書的"屏巖"二字。進得洞內10餘米,有一幅巨大崖畫。崖面繪製年代無法考證,圖象雖經風雨剝蝕,仍可毫不費力地看出大肚羅漢,牧童歸家,樵夫砍柴,老人提籃及優美的裸體臥姿等人像來。人物、動物形象構圖簡單,但動感極強。

這些石刻崖畫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景,是古人留給後人的一份豐厚文化遺產,給美麗的桂江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