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战时期,战壕对于炮火的防御作用如何?

康定全


如果没有直接命中堑壕,而且炮弹入射角度比较小,问题不大,只要别倒霉直接吃上就好。但如果来袭炮弹弹道很陡,甚至是凌空而下,个头也大,那么想要幸免于难就得有些技巧。

堑壕的防御主要是通过足够厚的积土来阻止冲击波的传导,并且拦截致命的破片。一战中堑壕战经验已经证明,排炮产生的凶猛弹幕,对堑壕不一定有足够好的杀伤效果,如果守军在堑壕侧壁开挖有盖的防炮洞,那么除非弹药爆炸力足够,否则是无法身上堑壕中的人员。

这里面关键在于炮弹的杀伤原理,首先除非炮弹直接落入堑壕,并在钻入土中之前爆炸,否则破片几乎无法发挥用途(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要玩空爆,对于无盖堑壕,空爆榴弹杀伤效果相当可以。但电影里那是为了省事,一战西线堑壕,至少是主防线一般是有盖的。1932年淞沪抗战,中国的有盖堑壕让日军炮兵束手无策,哀嚎几分钱的堑壕打败了大炮)。

对堑壕杀伤比较大的是爆破产生的冲击波,但考虑到一般炮弹装入的炸药有限,冲击波自然也不会传到太远。所谓“震死”,一般是人员在避炮时动作不对,导致冲击波从堑壕侧壁直接传导至脏器。但想要更大,传导更好的冲击波,一方面得改进引信,另一方面就是增大装药。一战后期高爆弹已经拥有比较强的挖坑效果,但精度总是比较差,常常是把目标区域打得像月面一样,实际上堑壕没怎么受到破坏。所以大多还得依靠工兵挖坑道,至堑壕下方进行爆破,这样装药够多,炸得够准。

二战时期,大家基本是靠机动性绕过堑壕,至少从单点突破然后向两翼卷击。所以堑壕体系不是消亡,而是逐渐变成全向防御的坚固支撑点,这样的堑壕可以在敌方攻击锋线通过后继续坚持作战,也能够防御敌方陆空一体和装甲突击,改进后成为冷战时期的标准防御样式。


强武堂


不说别的,战壕里总比外面安全吧!

一战时期的战壕

战壕的出现,伴随的是热武器的普及和冷兵器的没落。在机枪子弹的覆盖之下,没有什么比一道战壕更加实用了。面对炮弹的轰炸,战壕的防御作用远比趴或蹲在平地上或者伞兵坑里要好得多。战壕发挥作用最大的时候是一战时期,因为热武器已经普及使用。作为防守的一方,一道战壕发挥的作用绝对不逊色于手里的武器。


战壕的发展也是和其他战争手段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防御功能到集防御和指挥、运送补给等多功能用途。随着战争局势的升温,仅用于防御的简单战壕已经不能满足战场的需求。尤其是在战斗比较激烈、时间较长的时候,士兵需要物资补给,就需要借助战壕做为通道。所以一战后期的战壕会挖得很深很宽,甚至可以让三、四个人并排行走。为了解决阵地和指挥所距离远不方便传达命令的问题,甚至会在战壕里挖出一个大的空间出来作为指挥人员的指挥地点,这样可以提高指挥的效率。


加宽加深后的战壕

当然了,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一物降一物的。战壕在提高了己方的防御能力的同时,也一定会造成己方的进攻更加艰难,因为别人也会挖战壕呀。于是乎人类的智慧又显示出了他和禽兽之间的巨大优势——坦克的出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辆坦克样车

也就是因为一战的时候,进攻部队面对敌军的深沟高磊一抽莫展,当时可没有什么战略轰炸机和空对地导弹,就算有也太耗钱了。于是英国人开始鼓捣出一种集强大火力和坚固防御能力、而且还能跑的东西——坦克。1916,第一辆坦克马克I型终于面世了。面对这种名为“水车”的家伙(英国人为了迷惑敌人,故意把坦克称作水车,英文Tank),同盟国军队用枪林弹雨伺候它,发现根本没用。随着坦克的大量应用,战壕的防御作用被大大削弱,到了二战的时候,战壕面对装甲更厚、吨位更重、火力更猛的新型坦克时更是无用武之地。只能在一些坦克无法经过的地方才能发挥有效的防御,比如河流对面。但是也正应了一物降一物那句话,坦克到不了的地方,飞机可以去啊。所以二战时期的战壕很多时候已经被深入地下的掩体所代替。

所以战壕这种东西,在二战时期的防御作用,已经仅限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战场,例如中国的抗日战场——因为面对日军的薄皮坦克,是有一定机会可以用炸弹或者爆破筒把它弄瘫的。虽然把握不大,但是除了逃跑还有比战壕更好的办法吗?

说个好玩的事情:八一三抗战时,十九路军发明了一种战法,就是把战壕挖得比人深半米左右,人手一个板凳踩在上面打。等日军冲锋时主动放弃战壕,待到日军进入战壕时,再回来往战壕里扔手榴弹。因为日本人矮,够不着,只能对着天开枪。哈哈😄


独钓寒江


堑壕战是曾国藩湘军发明的,依此战术在打败太平军起了极关键的作用。但骑射进攻传家的清旗军瞧不起曾国藩湘军这种战术,讥笑曾国藩只会打“呆仗”。而向来低调著称的曾国藩也不争辩,更不向朝廷推荐这种有效的新式战法。不过“曾国藩堑壕战”却在清朝汉军中扎下了根,从曾国藩的湘军到李鸿章的淮军一直继承发扬着“曾国藩堑壕战战术。

西方广泛运用堑壕战是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陆战的标准野战工事。“一战”各列强国已经广泛应用大口径火炮来杀伤步兵,但遭遇堑壕,火炮的威力被大大削弱,堑壕成为野战官兵躲避、减少火炮杀伤唯一有效的野战工事,沿用至今。

两次世界大战各国都针对堑壕工事做炮火发明,这主要是发明了“空爆弹药”,有效的杀伤裸露在堑壕内的官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此堑壕工事发展了“有盖工事”“防炮猫耳洞”等等,至今仍为各国工兵野战工事操典,中越边境、朝鲜半岛“三八线”等等仍大量存在这样的野战工事。

大口径重炮时代至今,仍不能消除堑壕威胁。二战中,摄于强大的苏军高密度炮火的威胁,德军有效的采用“二道堑壕防御”,即“第一道堑壕仅留下观察哨人员,所有兵力隐藏于第二道堑壕,待苏军进攻炮火准备结束,准备300m距离冲锋时,再从第二道堑壕移至第一道堑壕狙击”。这样的战术曾大量杀伤苏军,为此苏军针对性进行“二次火炮急袭”大量杀伤德军,有效的减少了进攻伤亡。这种战术曾传授给志愿军应用于朝鲜战场,给予联合国军猝不及防的杀伤,从而顺利达到战术目的。

即便是精准炮火打击的今天,炮火也不可能摧毁百分之四十的堑壕工事,更不可能摧毁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防炮猫耳洞,所以堑壕战术至今仍有构筑意义。

实际上大口径炮弹打在岩石上就是打在天然装甲上,威力几乎忽略不计。1953年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海量的“范弗里特弹药”将志愿军守备的高地削平2m,仍然杀伤不了守备在高地坑道里的几十名志愿军勇士。

更多的大口径炮弹打进黏土中,其破坏力锐减百分之九十以上,其能量被黏土吸收。如果打在沙土中更如泥牛入海,杀伤力还不如打在泥土中。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装甲堑壕战仍非常有效。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驻守在戈兰高地上的以色列坦克装甲旅与强大的叙利亚坦克装甲部队打的就是一场堑壕坦克装甲战,使以色列坦克装甲旅以少胜多赢得了战争。

第一次海湾战争原来准备打一场坦克装甲堑壕战的伊拉克军队,没有死在坦克装甲对垒的战场上,却惨死在作死的大规模集中撤退的公路上,令人惋惜。第二次海湾战争中丧失斗志的伊拉克军队败像堪比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国军,一泻千里。

现代战争中的“堡垒战”“堑壕战”是“有胆量”“有军魂”的有效战术工具,是那些失魂落魄的军队墓地。今后的“边境防御战争” “高烈度野战反恐战争”,“堑壕战”配合“空中优势”依然有巨大的战术威力。


B座603-YXQ



安78001319


可以说作用是巨大的,只要炮弹不直接落在战壕里面,基本上伤不到人。假如落入战壕杀伤力也大打折扣。因为炮弹的伤人主要是靠冲击力和炸开时的碎片,因为战壕和炮弹落地后不在同个平面,所以很难伤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