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中国人见面,为什么要问一句“你吃了吗” ?

中国人见面,为什么要问一句“你吃了吗” ?

明太祖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从小丧父失母入寺为僧,文化水平肯定不高。但是,说他是个“文盲”,这就值得推敲了。朱元璋能写诗文,并且雄莽豪放。朱元璋亦能书法,尤擅行、草,还能榜书。明代朱谋垔评其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妙入神品。”近代康有则称:“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中国人见面,为什么要问一句“你吃了吗” ?

朱元璋确实“神明天纵”,在管理社会上尤其有一套。

中国的传统社会,最突出的就是个“穷”字。所以,中国人对“吃”特别重视,过去最常用的见面问候语,就是“你吃了吗?”

过去,中国见面问一句“你吃了吗”?其实并不是关心你有没有吃过饭,或者安排你吃饭,仅仅是顺便打一声招呼,跟英语中的“Hello”意思差不多,意即“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之类。

但话又说回来,问一声“你吃了吗”,也是对人的最大关心。

中国人见面,为什么要问一句“你吃了吗” ?

当年,村里有个老干部,村民见面也习惯向他问一声“你吃了吗?”结果,他竟回答:“那不麻烦吗?!”

老同志的意思,村民真的要请自己吃饭。被他这么一反问,很多村民只好硬着头皮请他吃一顿。后来,再见到这位老同志,村民啥都不敢问了。

太穷了,做人不起啊!

中国人见面,为什么要问一句“你吃了吗” ?

吃都非常重要,喝酒那就更不容易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喝酒特别重视,老百姓即使吃上饭,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喝酒。

大约用了十三年时间,朱元璋在全国大力推行喝酒——“乡饮酒礼”,就是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全国按要求集体喝酒。

中国人见面,为什么要问一句“你吃了吗” ?

明朝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重点当然不在于吃喝,而是要利用这么一桩大家都感到快活的事,解决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乡饮酒礼”,本是古代汉人的宴饮风俗。古时有贤者荐升,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为之送行,后来便演化为地方礼仪,重大活动集体吃一次,或称“乡饮酒”。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汉人的这些好传统,很多遭到破坏。为了解决中华文明出现的缺陷,明太祖朱元璋想到的对策,就是有针对性地恢复。

中国人见面,为什么要问一句“你吃了吗” ?

朝廷于是规定,“乡饮酒宴”在每年的孟春正月和孟冬十月举行,中央及地方各司学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于学校。民间则以里社为单位,于春、秋社祭时举行。宴饮前先“读律令”,“执事举律令案于堂之中,读律令诣案前北向立读,有过之人俱赴正席立听。”此外,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

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喝酒之前的仪式很长,领导的讲话也很长,目的就是宣传。但是,为了好好吃喝,参加的人不得不认真听完。否则,不仅吃不上,喝不上,还要被追究责任。

中国人见面,为什么要问一句“你吃了吗”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朝廷规定里社乡饮酒宴成员,分三等入席。凡年高有德、无公私过失者,为上等;凡因户役差税迟误或曾犯公杖在官者,为次等;凡曾犯奸诈伪、盗窃、蠢政害民者,为下等。

这意思很明确:集体喝酒的时候,座位是分等级的,文明户安排上座;有缺陷的户,安排在次座;有犯罪行为的家庭代表,安排在下座。

大庭广众之下,这么层次分明,人都是要“面子”。今年在下座,只能拼争取,下次能上上座。

这招数,实在是高!

中国人见面,为什么要问一句“你吃了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