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易經越來越被人推崇,卻為何幾乎無人能看不懂?

明星範貳


《易經》從來就不是容易看懂的著作。

所謂《易經》被越來越被人推崇,這實際上是一個“偽現象”。

可以毫不客氣的講,《易經》本身,它的世界觀核心,邏輯關係,能夠通過讀《易經》原著而能深切感受和認同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對《易經》的瞭解,實際上是通過那些“人生預測專家”和“宿命論”專家的“歪批易經”得到的,於是,《易經》就越來越有神秘色彩,號稱“高端人士”的人,如果不背幾條《易經》語錄,簡直就是丟不起人。

我很認真的說,我讀過《易經》,但是同樣認真的說,真的讀不懂。

讀不懂,就是讀不懂。不能減低《易經》本身的價值,是我們對古人的世界觀和宿命的人生觀實在是無法做到“感同身受”。

對於《易經》,好多內容被“風水先生(大師)”給毀了。


步武堂


堂哥有話說!首先易經被人推崇,不知你指的是何人?至少目前來說國家層面對易經也僅是抱著不提倡不反對的態度而已,何來推崇之說?至於幾乎無人看不懂,也是有其原因的。

第一,只知道道聽途說,周易是用來占卜算命的,容易與封建迷信掛鉤,不願去深究其背後的深刻內涵。遇到學易的也會帶著有色的眼光去看別人,加上現在真心學習易經的人不多了,畢竟現在看起來江湖大師也不怎麼好混。但不管如何,這些江湖騙術已經掩蓋了易經的本義,給大家造成了很深的誤解,短時間是難以消除的。

第二,時代久遠,加上現在對古文基礎教育不如從前,很多人上學讀書,除了感覺文言文難懂,難背之外,很少有人去深究古文字的源流,甚至都不想去弄懂其中的意思,畢竟現在不用了,現代文表意和古文是有很大區別的。

第三,忘了初心,不知道易經的源頭在哪裡。我們從易經中可以看到,古人講百姓日用而不知,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裡面的內容都是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事,只不過我們並未引起注意,未進行總結而已。

那麼,易經是不是天書?

是的,它確實一是部天書,只不過是天文曆法的書。《易緯·通卦驗》指出,陰陽律歷皆祖於《易》,也就是說古代曆法的表現形式就是卦象,這是它最原始的狀態,也是古人能看得懂的最簡單形態。我們從其的意象可以挖掘出,其實易經的道理和其蘊含的象,是和日月星辰的運星規律是相吻合的,比如周易六十四卦就是十二月太陽曆,而爻辭就是十二月太陽曆的註釋,後人據此也描繪了不少圖像,都是比較準確反映其內涵的,可惜的是古人天官掌握在朝廷,館在宮廷不在民間,流落民間時已面目全非,成為了江湖術士的謀生手段,自然摻雜其他東西,良莠不齊。

關於周易的相關知識,歡迎關注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作為歷史愛好者,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為何位居儒學經典之首的《易經》越來越被人推崇,卻很多人看不懂?那是因為,易經不僅僅是算命先生拿來招搖撞騙的幌子,這部典籍還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人生指南。我們很多人看不懂用易經算命的那個宗派研究的學問,但是我們卻能看懂易經的哲學思想。有人或許會問,為何易經既能用來算命,又能作為一部哲學著作,成為人生的指導書呢?就讓我們對易經的起源與發展做一個梳理和總結。

【易經的起源】

易學的發端,可以追溯到人類創造文字之前,屬於儒家經典中的群經之首,地位之高,沒有任何經典能夠望其項背。孔子晚年痴迷於易學研究,韋編三絕,手不釋卷,三月不知肉味,可見易學的博大精深,絕非後世的算命先生理解的那樣淺薄,也不僅僅具備占卜的功能。

創立易學的始祖,據傳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神話傳說時代的伏羲,他“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創立了數字八卦和無字的《周易》。所謂八卦,指的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八個卦象,最初所對應的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八種自然現象。後歷經數千年的演化,發展成為夏商時代的《連山》和《歸藏》。進而在周文王時代,從簡單的八卦演化成如今複雜的六十四卦。無字的天書,變成了有字的《周易》。

應該說,在遠古時代,科技文化不發達,聖人創造易學,屬於開天闢地的大事,包含了天地萬物變化之理,隱藏著古人觀測天地日月星辰所積累的天文和數學知識,也蘊含著事物盛極而衰、否極泰來的哲學思想。在商代,殷人敬鬼神,善卜筮,發揚了易學的占卜算命的功能,然而,這絕不是易學的真正意義所在。那些對易學造詣很高的大家,是不屑於通過八卦去占卜的,因此才有了“知易者不卜”的說法。

【易經所包含的內容】

如今我們熟知的《周易》,包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易經》,二是《易傳》。《易經》的主要內容都是占卜知識,其文字部分由卦名、卦辭和爻辭三個部分組成。分為上下兩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合起來是六十四卦。而《易傳》是對《易經》的哲學解釋,是整個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學典籍,由不同的古人撰寫了十篇文章,對易經深奧晦澀的文字進行解釋,因此也叫《十翼》。《十翼》分別是《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繫辭上傳》、《繫辭下傳》、《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和《雜卦傳》。

【易經的含義】

《易經》中的“易”字的含義,有變易、變化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相互變化。除此之外,還有“道”的含義,意思是恆常的真理,“生生之為易”,“經”指的是經典。《周易》主要闡述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稱之為“三極之道”。

易學經傳中所出現的三個基本概念,分別是“象、數、理”。所謂“象”,指的是卦象和爻象,反映卦爻所象徵的事物及其位置關係;所謂“數”,指的是象的消、息、盈、虛、得、失、成、敗之數;所謂“理”,就是事物恰到好處的情由,諸如真理、道理、倫理、常理和義理等,一般特指闡述易經的文意和道理。

【易經的哲學思想】

經過歷代學者研究,認為易經中包含著很多現代思想的萌芽。比如人道主義思想最早出於《易經》,傅斯年先生曾經指出:“春秋時期人道主義固以發達。”其次是法治思想。易經六十四卦,其中有十一卦涉及法治問題,在立法環節要“明罰敕法”,在執法環節,要“明慎用刑”、“赦過宥罪”、“議獄緩死”。第三是自由、平等、民主、革命思想。諸如”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湯武革命順乎天,更應乎人”等內容。第四是誠信、改革思想。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都是出自這裡。

易經是如此重要,孔子就專門進行過評價:“夫《易》,何為者?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經是幹什麼用的?絕不是用來算卦的,而是上古聖人用來“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的。孔子指出,人過五十學習周易就不會犯大錯。

【易經的研究門派】

易學是如此重要,從先秦開始,就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歷經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兩代、宋元明清,讓易學研究最終分成了“兩派六宗”,並且門派之間所倡導的思想格格不入,互相爭鬥不休。所謂兩派,指的是象數派和義理派。前者朝著卜筮方向窮盡研究,發展為象數之說;後者朝著哲學方向發展,逐漸形成了義理之說。而象數派又逐漸發展成了三宗:占卜宗、機祥宗和造化宗;義理派發展成為老莊宗、儒理宗和史事宗。


看來,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可解說的範圍太寬,隱藏的深層次含義很難理解,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對其進行解釋,最後五花八門,百家爭鳴,蔚為壯觀。


科普集結號


現代人看不懂易經,有三個原因:

1、當前的生活環境,不存在“天人合一”的氛圍。

現代人,不但生活現代化了,觀念也現代化了。天人割裂,與自然對立,把動物視為低等,自以為高其它生物一等,特別是科學主義、科學迷信,等等,所有東西,是同易經的根本思想相違背的。

如果不把自己當作大自然中的一員,如果沒有萬物平等的思想,如果不能每天感受季節物候的變化,就無法理解易經。

2、易經不是科學,科學主義天然與中國傳統敵對。

現在的人迷信科學,唯科學是上。其實,科學是了不起的,但不能迷信。科學,你應該相信,而不是迷信。比如,西醫是科學,我們應該相信;但有的病,西醫確實解決不了,如癌症、艾滋病等。但中醫中的良醫,能夠治好這些病。而中醫,記住:中醫就是易醫。真正懂中醫的人,必先懂易經。

3、對易經太多的歪曲,誤導世人。

很多人對易經一知半解,就出來教學人,導致更多的曲解與誤解。特別是那些學者、專家、教授。就像上面第1、第2條所說,現代人的天生排斥易經,就是在心理上、潛意識裡排斥,那些學者、專家、教授也不例外。他們從骨子裡不接受易經,卻把它當作飯碗,糊亂學到一點皮毛之後,帶著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歪曲,開始教書育人。

還有一類人也在教書育人,那就是許多所謂的“易學大師”。他們同樣因為上面第1、第2條原因而不懂易經,卻要混這口飯吃,於是打著易學大師的幌子混賺錢。


宋唯心


題目似乎是想說無人能看懂,筆誤成無人看不懂。我按無人看懂答。

易經是眾經之首、大道之源,它被人推崇是自然的事情。新中國成立後,它一度作為迷信之書被禁,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現了易經的巨大價值,因此,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也越來越被推崇。但是,易經之難懂也使很多人望而卻步,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易經的卦辭爻辭據說是周公寫的,易傳是孔子寫的,都是古文,一般人理解很困難。而世面上的易經書籍很多很亂,良莠不齊,有些書註解不到位,造成閱讀困難。

第二、易經年代久遠,距今2000多年了。而易經寫作手法是用像來釋義的,而這個像都取自作者生產生活的經驗,遠古社會的生活經驗,現代的我們當然很陌生,理解困難也在所難免。

第三、易經是對易卦的解釋,伏羲氏畫卦是沒有文字的,所以,八卦被稱為無字天書,其豐富的內容全部都藏在那八個卦裡,理解它就看人的悟性。靠悟性解卦,悟性低理解就困難。

第四、易經其實是對八卦的解釋。理解不同 ,解釋也不相同,很難找到一個大家都公認的解釋。而且,易經給出的答案不直接,卦爻辭不像數學題,答案明確。所以,像學生算題一樣,做完題看一下結果對不對,這種方法完全不適用。


有得觀史


無人能看懂。

字不知其義

貞、悔、恆等等,幾乎每一卦的字都認就是不知其意。原因,古至今,字一脈傳承,但字意變了,沒人告訴你。當時這個字啥意思。那就得下功夫了。

經文儒化

漢武帝后,儒術當家,自然之理人文化,掩蓋了原經文意。

經之本義不存

提到易經,十之有九認為是占卜之書,但什麼是佔?什麼是卜?無人能說清楚。故今易之義,所見高不過漢。現有出土的文獻,學者也多以後傳釋之,不追本意。


站在東方看世界


首先,題主的問題就不對啊,為何幾乎無人能看不懂?你的意思是大家都看的懂?這麼粗心的錯誤都出現了,可見你做學問的態度。那麼進而推測,題主應該沒有看完過易經。不服來辯。

我想你想問的是為什麼很少有人看得懂易經。首先,看得懂這個是一個主觀的判斷,我說我看的懂了,你信嗎?你不信的話,那麼到底是你覺得沒人看的懂呢還是客觀上就沒人看的懂呢?

再說易經,古人是怎麼讀書的?一生所接觸的東西很少,很少有其他的娛樂活動,花在書上的時間不要太多,晚上天黑就寢後睡不著怎麼辦?思考啊,想問題。我們現在的人幹什麼?玩手機,各種娛樂花在書上的時間太少了,思考更少。我認識的幾個人研究易經七八年就已經開始寫書了,可以各地開講座了,他們不一定比古人厲害,但是這個說明一個問題,社會上讀易經的少之又少。

我們可以做個統計,誰完全看過易經七遍以上的請留言。所以,我覺得是我們現在的人不夠努力了,而不是易經難懂。


江南李王爺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流傳幾千年,各種解說著作汗牛充棟,對於易經的理解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易經最初是周易,伏羲畫卦,文王周公補充卦爻辭,孔子作十翼,逐漸成為了儒家推崇備至的易經。其內容博大精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為什麼經過多年的研究推演反而現代人更看不懂了呢?這個問題有些大,長話短說,且聽茶倌慢慢道來。



周易本來是為了占卜而作的,最初伏羲畫卦只有卦象而無文字,被稱為伏羲八卦或者先天八卦。後來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於羑里,文王在被囚禁這段時間將周易整理推演,重新排列了八卦的順序以及方位,形成了文王八卦或者叫後天八卦。我們平時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八卦圖大多都是後天八卦。周文王還把八卦兩卦相疊加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且註上了文字---卦辭,後來周公又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續上了爻辭。到了孔子五十歲才開始學習易學,把穿竹簡用的牛皮都翻斷多次,這也是韋編三絕的來歷。孔子為周易寫了十翼,自此週一開始發揚光大。到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唯獨易經沒有被燒燬,因為當時易經被認為是卜筮的書,經過孔子門人不懈努力,一直傳到西漢焦延壽,作焦氏易,他有個弟子京房,是易學集大成者,但由於參與政事被奸人陷害,自此易經觀象玩佔的古用法失傳。後來象數派也是日漸式微,到了王弼掃象,義理派興起,把易經逐漸演變成了說理的哲學著作。在民間易經八卦結合陰陽五行、干支納甲等又衍生出風水、命理、金錢課等術數,使得易學越來越玄之又玄。但是無論如何發展始終是偏離了易學最初的象數解易,即“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

所以到現在,說易經是卜筮書,它本來的卜筮方法失傳了。強說它是講道理的書,它又語句晦澀難懂,一般人難以理解。反倒是成了某些江湖術士的搖錢樹。


閒談茶館


在文學課上,講解描寫景物的修辭手法一天,還不如帶所有學生到文中的“事發地點”體驗一番,有一半學生立刻懂了那些修辭手法被作者賦予的感情線索;

物理課上,老師唇裂沫乾的抽象描述,豈能比直接進入實驗室演示的效果?

《易經》本由揣摩天象而成符號,由占卜需要、經驗記載高濃縮而成,你不去研究預測,不去提她的綱領,孤身學到老,幾家學幾代,也永遠不懂!

就那麼直接而且簡單。


蓋世神算


易經作者周文王,他是周王朝奠基人,武王在此基礎上才創立了周朝。這樣的,易經就沾上皇家血統,更顯高貴與神秘色彩。其實,易經是由八卦兩兩重疊組合,組成六十四卦,八卦又是由兩爻,即一陰爻,一陽爻,三個重疊構成一卦的。陰陽兩性,包含世界萬物屬性,即一陰一陽之為道。道。是自然之法則。同時,現代數學理論研究中,2的3次方,也只有等於8。就是說,陰陽二數,三次組合成一卦,也只有八個卦象,不會多又不會少的,這正好與現代數學理論是完全吻合的,這也表示八卦產生是有科學依據,而不是迷信妄造的。在這裡,八卦乾坤震坎艮巽離兌,它的卦象又有其特別抽象的代表意象,很有想象力,而且又非常精到與精練,特別能顯示中國祖先仁人的智慧與能力的!把它們重疊排列組合成六十四卦,更顯示中國人的聰明智力!在這裡,我不想講《易經》多麼神奇與神秘,只想說一說閱讀理解它的過程。《蒙卦》,山水蒙,上卦是艮,象山,下卦是坎,象水,組合成一個自然畫面,山下有水,山前有河。試想一下,人在山水之間,站在山腳下,大河岸邊,一邊是山,一邊是大河,人該怎麼辦呢?上山,山陡林密,林中野獸出沒,下水過河,河裡有魚有蝦,也會有鱷魚等,並且水激浪大,深淺不知,你是不是在蒙的狀態吶?我是很茫茫然,根本不知如何是好啊!這正是《蒙卦》的本義,本象。問題是我們必須要有所選擇,任選其一,上山或下水了。這時要有個嚮導多好,可以給我們一個提醒與參考的,這個人可以是我們的導師。問題又來了,做為嚮導,切記不能先替人家拿主意,出建議的,因為第一此人不一定想好主意了,第二當事人是否需要你的建議的,你不可以代人拿主意吧!所以,卦辭道: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大意是,年輕人問你該怎麼做,你可以告訴他的,問幾次的人就不要管了,因為他根本沒有相信你的建議,就不費心了。其實在今天,很多年輕人也如此,他自己沒有好辦法,又聽不進老師的建議,老師說多了,他又嫌羅嗦厭惡的。看看《易經》,就不會這樣做了,幾千年前祖先賢人早就告訴你了該怎麼辦了!又,看看學習古代經典文化到底過不過時,是不是仍有實際意義的。所以,現代人不要全盤否定古文明,古文化,它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呀!在這裡,看卦辭,好理解。但是,到具體每一爻位時,講法很多,讓人難以適從了。初爻,叫初位,又是剛開始時候。這個好理解,但是,初爻是下卦坎卦的第一爻,是最底下的位置,坎卦象水,象河水,湖水,那麼,這個初爻位置是在水裡的最下邊的河底或湖底吶?還是水中央吶?值到今天,我未看到有一個名家在著述中,闡釋明白了。另外,三爻,四爻,三爻是下卦坎卦最上邊的一爻,是表示水面吶?還是靠近岸邊的水域吶?四爻是上卦艮卦最下邊位置,是山腳下近水邊的地方嗎?說不清楚,也沒有人說清楚。因為,《周易》先有卦體卦象的,然後才有文字繫辭的。從物象中可以知道身臨其境的狀況,才會想到該採用的對策與辦法的。歷朝歷代易學大家,都在說《易經》多麼多麼神奇,偉大,卻沒說明怎麼神奇,神奇在什麼地方,怎麼理解其神奇之處吶!我閱讀近十年,購買三十個版本《易經》解釋,這個問題是沒找到明確答案的。因為了解了卦體,卦象,再理解卦辭,爻辭,才能好理解。光講它多神奇又神秘,無益今天生活實際中去,所以才會有很多人懷疑它,認為迷信算卦的。算算卦也是《周易》一種閱讀方法,要知道,《周易》就是從占卜算卦中出來的,它也要保留它的本色。不是在現代社會,就是在古代春秋戰國時代,有很多先賢都告誡人們,"善易不卜"的,就是真正學透《易經》,不用去占卜算卦的。因為,人生常態,事情演變進化,都是有一定模式與規律可尋的,只要你不按照這個模式辦事,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綻的,並且,任何小的細節都能顯示你的行為背後的動機與目的。這就《易經》中講的“見幾",即發現機關,抓住機會,掌握時機,一招致勝。說了這麼多,《易經》中大況可以理解,但是細節部分,很難弄清楚,更找不到明師指點了,不是名師的名人的。這些疑問,我一直處在"矇昧之中",不知何時能得遇明師能解開迷霧的!因為《周易》產生的年代,離今天太遙遠了,當時的環境條件今人很難完全知曉和理解的,所以,就很難完全講清卦中的爻位,具體指什麼,表現什麼含義。這些真的很重要,很關鍵,對我們閱讀理解《易經》有很多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