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尉迟恭殴打皇弟,唐太宗是如何处理的?

强強--我們90後-


尉迟恭被唐太宗李世民敲打一番后,不敢再嚣张跋涉,收敛了很多,自此闭门谢客十六年,不与外人多交往。

玄武门事变中,尉迟恭立下了大功,一箭射死李元吉救下李世民,又带兵威逼李渊封李世民为太子并交出权力,是李世民忠实的恶犬。

玄武门事变后,尉迟恭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获得同等待遇,食实封一千三百户,李世民还将齐王李元吉府邸的财物都赐予尉迟恭,封赏可谓非常优厚。

而尉迟恭也很居功自傲,觉得李世民能做皇帝自己功劳最大,连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位宰相都不放在眼里,更别说其它人了。

贞观六年,李世民举行一次盛大的宫廷宴会。尉迟恭看到宴会上有人座次排在自己上面,非常不满,座次在尉迟恭之下的任城王李道宗过来劝解尉迟恭,尉迟恭反而勃然大怒,打了李道宗几拳,差点将李道宗的眼睛打瞎。

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也是武则贞观年间唐宗室中少有的名将,单论战功的话,李道宗还在尉迟敬德之上。李道宗此时还担任刑部尚书,也是朝堂排名前列的大臣。这样的人物,来好心劝解下尉迟恭,就被尉迟恭不分青红皂白差点把眼睛打瞎。

(李道宗)

事件发生后,李世民非常不满,对尉迟恭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李世民这段话大意是:“朕阅读汉朝历史,常为汉高祖刘邦杀功臣而痛心。登基以后,很想保全功臣,不重复刘邦的悲剧。但尉迟敬德你的作风,让我感到韩信彭越这些人被杀,也是咎由自取,不是刘邦的错。尉迟敬德你以后好自为之。”

(李世民)

这番话几乎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尉迟恭要是还继续嚣张跋涉下去,李世民也不介意杀了他。好在尉迟敬德也算懂事,从此以后,低调做人,闭门谢客。晚年更是沉迷炼丹药之类,不再让李世民难做,也算让君臣之间善始善终。


仁勇校尉


尉迟恭是唐朝名将,曾经三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

第一次是刚刚投靠李世民不久。尉迟恭最早是反王刘武周的得力干将,李世民在兴唐的时候和刘武周死磕,他看到尉迟恭勇猛无比,像个黑铁塔一样,从心里很喜欢。

明君往往都爱才惜才,于是把秦琼叫过来,嘱咐他阵前收降尉迟恭。《隋唐演义》上“三鞭换两锏”说的就是秦琼巧收尉迟恭的故事。

尉迟恭用三鞭才打开了巨石,而秦琼用两锏劈开了巨石,二人打赌谁输了就投降对方,显然尉迟恭输了,从此尉迟恭投降了李世民。

不久,李世民御驾亲征王世充,尉迟恭被委任先锋官,当时有人劝李世民要提防尉迟恭临阵倒戈,李世民却说“用人不疑”。



(李世民)

李世民和王世充摆开了战场,恰好有一天王世充的女婿单雄信看到李世民一个人在山下溜达,单雄信一催战马从山上冲了下来,用槊不由分说就刺李世民,当时李世民蒙了,大叫一声“我命休矣”,抱着脑袋围着一棵树和单雄信转圈圈。

就在关键时刻,尉迟恭看到了,抄起铁鞭三步两步抢了上去,一鞭打跑了单雄信。说实话,尉迟恭要是有反心,他不救李世民就达到目的了。这是第一次救李世民。

第二次是李世民和刘黑闼对阵时,李世民有个习惯,就是和敌人交手时,往往要掌握第一手资料,总是亲自到前沿阵地去侦查,刘黑闼远远看到李世民身边只有三五个随从,他也像单雄信一样来了个突然袭击,也是尉迟恭第一时间赶到救了李世民。

刘黑闼原来就是尉迟恭的老上级,看到了吧,尉迟恭两次都有机会反叛投降旧主,但是他都没这样做,这说明尉迟恭是死心塌地跟随李世民的。



(尉迟恭)

第三次就是玄武门政变之时,当时他是李世民的肱骨之臣,在发动政变前,尉迟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政变过程中,他一枪捅死了想用弓弦勒死李世民的李元吉。

说尉迟恭和李世民有生死之交不为过也,李世民也给了他极高的荣誉。在凌烟阁功臣榜上尉迟恭排名第七位,位于战神李靖之上,当时收降他的秦琼位居第二十四位。

凌烟阁的排名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民对他很器重。到了晚年,尉迟恭收获了大量的荣誉,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

位高权重的将军往往会得意忘形和目空一切,如果谁无意冒犯他的权威估计不会有好果子吃,接下来尉迟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话说尉迟恭功成名就后,在他47岁时,李世民在宫中大摆筵席,邀请各地将军欢聚一堂,尉迟恭当然在受邀之列,这天他早早来到了宫中。

尉迟恭信步来到宴席前,宫中管礼仪的早就摆好了座位,座位上写着每个人的名字,这次他发现自己的座位往后挪了,平常他是开国元勋,座位都是靠前放。



(李道宗)

其实这是官场规矩,座位有时代表你当时的地位。尉迟恭就纳闷了,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坐在我前面呢?

尉迟恭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口就骂。在他前面的座位是皇室贵戚李道宗的,李道宗是李渊的堂侄,和李世民是堂兄弟。

李道宗听到尉迟恭骂人,于是上去好言相劝,说“可能宫中太监摆放错了,尉迟恭不听这些,指着李道宗的鼻子呵斥道:“你有什么功劳,也配坐在我上席?”

李道宗刚要开口,尉迟恭是火爆脾气,一股怒火往上顶,上去就是一拳,尉迟恭是打铁出身,他的手劲很大,差点把李道宗的眼珠子打出来,李道宗捂着眼躲在了地上,事情很快惊动了李世民。

李道宗经过御医的治疗,总算没落成独眼龙。

尉迟恭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皇亲国戚他也敢打,李世民愤怒至极,要换做第二个人,李世民不由非说就砍了。



(李世民)

李世民压着心中的怒火把尉迟恭叫了进来,“你看看你干的这点事,你让我说你啥呢?你也是开国元勋,怎么就没有一点涵养呢?”

尉迟恭跪下来一个劲的说“我错了”。

李世民看他态度还可以,缓和了口气说,“你这一闹把好端端的宴席搅黄了”。“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刘邦的功臣都没有好下场,原来我常常责备他,现在看来刘邦杀这些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刘邦为了子孙安全和国家的稳定,杀掉韩信、彭越等功臣,难道都是汉高祖的过失吗?尉迟恭一听吓得体如筛糠,叩头不已连连说:“微臣再也不敢了”。从那以后,尉迟恭变得安分守己了。


秉烛读春秋


唐初名将尉迟恭自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前有射杀齐王李元吉,后有内廷逼迫唐高祖李渊下诏,率兵协助击破突厥,大将风度,勇气英姿,可谓功勋卓著,表现上确实有一些嚣张跋扈。

尉迟恭在朝堂之上,屡次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文官过意不去,议论个人长短,指责他们不过是书生意气不如我驰骋疆场。而且行为粗鲁,骄横无礼,导致人际关系急剧恶化。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也会有一点不快,但念及旧情功劳,还是优容了他。贞观八年(634年),尉迟恭调任同州刺史。当年九月,李世民在庆善宫与群臣大摆酒宴,尉迟恭匆忙从陕西同州也就是今天的大荔一带舟车赶回。

李世民本来兴致很高,但是却被尉迟恭搅局了。觥筹交错之间,因为争论功劳谁大和宴饮座次的问题,竟然把唐太宗的宗室皇弟任城王李道宗的一只眼睛都差点打瞎了。

此时毕竟是公开场合,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表弟,在朝中颇有威望。李世民帝王面子受损,不免勃然大怒,情绪激动,就狠狠痛斥了他。根据 《旧唐书》中记载:

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

唐太宗也确实是一个明君,回到内廷,叫来爱将尉迟恭,言语间苦口婆心,告诉尉迟恭要约束自己,避免君臣出现嫌隙,以免到时候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就不好办了:

太宗不怿而罢,谓敬德曰: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李世民通过汉代刘邦杀功臣的典故,告诉尉迟恭,作为朝廷元老不可过于飞扬跋扈,以免带来杀身之祸,诸如韩信彭越等人就是例子,不是刘邦不仁慈,而是权臣功臣屡次犯忌,威胁到了皇权,自然就是被诛杀的下场。朕作为新皇帝需要树立权威,如果你们还和以前一样居功自傲,那么我只能赏罚分明才能服众。虽然我还是想保全你,但是你也要明白进退才好。尉迟恭急忙磕头谢罪,发誓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再张狂,并感谢李世民语重心长的劝导。

激流勇退,尉迟恭到了贞观十七年(643年),以体多疾病为理由,请求回家养老被准许,到随时备朝廷咨询顾问。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74岁的尉迟恭在家病逝,官场上善始善终,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实际上,这也说明了,做人做事要懂得分寸,行为得当,注重场合,给领导面子,避免越俎代庖让上级起疑心,就可以通达自在,不被嫉恨,自然就名利双收。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尉迟恭在隋唐小说中与秦琼齐名,史实中的他比演义更加出彩,先跟随刘武周,后归顺李唐,忠心耿耿,保护李世民击退单雄信,屡却外敌,立下汗马功劳。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时,拒绝李建成收买,坚定地站在李世民身边,推动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死齐王李元吉。《新唐书》载“敬德之来,李世民以赤心付之,桑廕不徙而大功立。君臣相遇,古人谓之千载,顾不谅哉”!


唐太宗登基后,尉迟恭自以为拥立有功,目空一切,见到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常常当面讥讽他们,有时甚至在宫廷之上厉言争辩,犯颜作色,与朝臣的关系逐渐恶化,被逼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


贞观六年(632年)九月,李世民大摆酒宴与群臣欢聚,已是同州刺史的尉迟恭也来赴宴。入席时,尉迟恭见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大怒不已,说“这些人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任城王李道宗(李渊侄儿)恰好坐在他的下位,便打圆场向他作解释。谁知尉迟恭竟因此勃然大怒,殴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


李世民见状非常生气,撂下重话“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你要好好做人,别逼我学汉高祖刘邦杀功臣,到时后悔莫及。尉迟恭于是谢罪。(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世民曾打算把女儿赐婚给尉迟恭,尉迟恭叩头辞谢说:“我的妻子虽然出身微贱,但与我同甘共苦好多年。我虽然才疏学浅,也听说古人富贵了不换妻子”。粗鲁人有操守,富贵不忘发妻拒绝赐婚,李世民只好作罢。

探索历史,思考人生,用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南方鹏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尉迟恭(以下称大家熟悉的敬德)这个人性格非常鲜明,他成就于性格勇武无畏的一面,也失落于性情憨直的一面。

李世民即为后,尉迟敬德的收获很大,被封为吴国公,右武侯大将军,并且李世民将齐王府的全部财产都赐给了尉迟敬德。可是名利双收的尉迟敬德渐渐要面对着从军事领袖到政坛新星的转变,这个转变对于敬德来说,比冲锋陷阵要难得多了。

由于尉迟敬德性情憨直,居功自傲,见到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常常当面讥讽他们,议论其长短,有时甚至在宫廷之上厉言争辩,于是和这些人的关系逐渐恶化。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李世民只能是外调敬德到地方就职来化解大家的矛盾,于是敬德出任襄州都督,对于敬德来说,一个政治白痴逃开了政治中心,这是一件好事。

贞观六年,李世民在长安大摆宴席,敬德也回京赴宴,谁曾想,敬德看到宾客的列席位置,勃然大怒,说道,“你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

这个时候,坐在敬德旁边的任城王李道宗就来打圆场,谁知道,敬德蛮牛的性子突然发作,当席殴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

李世民非常生气,说道——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李世民借这个机会敲打一下敬德,很可能也是在席上跟所有人说的。意思很清楚,他不愿意向刘邦一样大兴杀戮,希望保住功臣,可是需要怎么做呢?严格要求自己,不违法度。

李世民的一席话可以说软硬兼施,态度强硬,告诉敬德及其他大臣,“即便是韩信如此高位的功臣,犯了法度,仍然会安危不保,你们也是一样。我想要保住你们,可是那是在维护法度的前提下,你们自己要行事自律。”

敬德听懂了没有呢?从此之后,他磕头谢罪并开始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得不说,在帮助功臣转型的工作上,李世民做的是非常出色的。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鱼包同学


贞观六年,唐太宗在庆善宫举行宴会,受邀者不是皇亲就是功臣。席间不仅吟诗做唱,还有歌舞相伴。

宴会气氛虽然轻松,但座次还是有高低轻重之分的。将军尉迟恭忽然发现,有一个官职不如他的人居然坐在他前面,不由对那人大发雷霆。


这尉迟恭的身份可非同一般,当年单雄信追杀李世民,是他用双锏将单雄信打下马来,救了李世民一命,这就叫功高莫过于救驾。后来,又在玄武门事变中,打死李元吉,逼迫李渊禅位李世民,有拥立之功。

这位官员深知尉迟恭的底细,吓得不知所措。这时,旁边的任成王李道宗赶忙出来打圆场。谁知尉迟恭自恃功高,黑红不吃,举拳对着李道宗就是一顿猛殴,打得李道宗鼻青脸肿,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

李道宗是唐太宗的亲堂弟,为唐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唐太宗见堂弟被打成那样,气得脸色发青,拂袖而去,宴会不欢而散。


不久,唐太宗找了一个没人机会,对尉迟恭说:当年汉高祖诛杀功臣,我曾以此为耻。现在看来,汉高祖杀得不是没有原因。我希望与大家共享太平,但请你们不要做韩信、彭越之事。

尉迟恭再厉害,也怕老大啊。听完唐太宗话,吓得赶紧跪下磕头谢罪。唐太宗的话看似平常,实际是暗含杀机。他在警告尉迟恭,再敢目无法纪,目无君王,韩信、彭越就是你的前车之鉴,他唐太宗也会做汉高祖做的事。

自此以后,尉迟恭大为收敛,再也不与他人争风吃醋,专心在家养身修道,终得善终。


洛水清风


在李世民举办的宴会上,尉迟敬德看到有人的席位在自己之上,瞬间心里的火气就飚到了最大值,指着那人问“你有什么功劳,能在我之上?”还没等那人说话,排在尉迟敬德之后的任城王李道宗就出来打圆场。然而尉迟敬德不仅不给李道宗面子,而且拳头直接就招呼到了李道宗的脸上,差点废了一只眼睛。李世民知道后实在无法再继续纵容尉迟敬德。

实际上尉迟敬德居功自傲已经很久了。四姑娘最近看了几集《唐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就是在早朝的时候,文臣和武将分列而站,然后在为一件事“对骂”,而李世民也忍不住对长孙皇后抱怨文臣和武将之间的争斗越来越厉害。

真实的历史上未必会表现得这么明显,但争斗确实有的,彼此看不上也是有的。李世民登基之初大封功臣,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就对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功劳排在自己之上而不服,说什么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刀笔之人”,能有什么功劳?李世民是这么说的:“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纵推毂,故功居第一。”

李神通这样的只是在义旗开始就跟着李渊打天下但没有什么战功的人都看不起那些文臣,更不用说尉迟敬德这样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了,况且尉迟敬德可是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功臣,这就让他更有资本看不起文臣们了,每次见到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就出言讥讽,甚至在朝堂上也能吵起来,让李世民很是为难,但是尉迟敬德并不知道收敛,李世民只得让尉迟敬德做了地方官,最先做的是襄州都督,后来又做了同州刺史。

632年,李世民大摆筵席,同州刺史尉迟敬德也回京参加,就出现了李道宗挨打的那一幕。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虽然出生于602年,年纪比较小,但是立下的战功却一点也不少,在唐初打天下的过程中就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后来又在灵州不断抗击突厥,成为帝国的边疆护卫者。但是李道宗这个人比较谦逊,并不以自己皇亲的身份就觉得高人一等。所以即便是挨了尉迟敬德的打,李道宗也没有还手。倒是李世民火大了,心想尉迟敬德实在是太不知好歹了。

李世民就单独召见了尉迟敬德,说:“朕在看汉书的时候常常痛心于汉高祖诛杀功臣,所以朕继位以来一直保全功臣,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子孙绕膝,今天才知道韩信等人被诛杀不是没有道理的。”并表示国家大事就应该赏罚分明,过分的赏赐一次两次也就行了,多了没有任何好处。最后让尉迟敬德“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意思就是你自己有点数,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尉迟敬德自然是磕头谢恩,然后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尽量约束自己,但到底习惯了,还是有刹不住闸的时候,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李世民又敲打了几次,一次是对尉迟敬德说有人告他谋反,还有一次是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年龄比李世民还要大上十几岁的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当时都完美的应付了过去,当然也终于知道了李世民对他的敲打。于是在643年,59岁的尉迟敬德请求致仕,李世民准他五天一上朝。

645年,尉迟敬德劝李世民不要御驾亲征高句丽,反而被李世民拉着去了战场。这次之后尉迟敬德真正开始闭门不出,658年去世。


尚宫女史


历史遗留下的史书,是人都明白,史书是人写的。史官虽抱秉笔直书的目标,但记载过程难免受环境与自己是非观念左右。所以史书无论史官水准高低,与事实有出入却也难免。

但我认为从古至今史书类别中,唯有唐史失实最为严重。如此说的原因若干,想起一件说一件。

一,唐史太完美。尤其对太宗记载太完美。如如何对房杜,如何从谏如流,如何知错就改,如何心怀百姓。但一个细节暴露了唐史多编篡,即太宗嘱史官从实记录一节。发生了一件事,史官要实记,太宗怒令修改。史官对曰,虽人头落地不敢改史。太宗息怒。此节所谓欲盖弥障也。诸君仔细品味!

二,唐史玄灵之事太多。既有袁天罡李淳风所谓上知万年后知两千年,又有从襁褓知后世女王,细思不可理喻。既有如此神奇《连山》《归藏》,岂不以举国之力保护之?毕竟万事能洞占先机即胜九分。再者,所谓《推背图》未有见原本者。

三,一个如此完美太宗将玄武门事,将霸占儿媳事一则推责及人,一则只字不提。敢相信一个失德之人语。

总体感觉,唐史对人,言,事多有加工,自太宗而始开了加工史实的头。


全是大实话


李世民没有杀他。

尉迟恭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封他为吴国公,对他还是很重视的。不过,此人却慢慢的恃宠而骄,非常的自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在一次宴会上,尉迟恭因为自己的座位排名不满大发脾气,要知道,古代的宴会上座位可都是论资排位而坐的。而在这时,唐太宗的堂弟李道宗出来劝解他,谁知道尉迟恭却把李道宗给打了一顿。这些,李世民都看在了眼里,宴会也因此不欢而散。


李世民后来跟他讨论一番,并且引用了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的事来告诫他,让他收敛一点。尉迟恭害怕了,以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家待着,不与他人交流,安享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