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非洲落後的原因是由於當地人民懶惰嗎?

用戶65146089


在以前有關非洲的問答和文章裡有很多網友跟帖評論,對非洲的落後、貧困表達了關注,有相當數量的網友認為非洲之所以落後於非洲人的懶惰有很大的關係。客觀地說大家的看法不無道理,相對於咱們勤勞的中國人,非洲的大叔、大嬸們的確是太懶惰了。

位於坦桑尼亞姆貝亞的中國車行 攝影:王 武

2016年7月我在東部非洲坦桑尼亞南部城市姆貝亞旅行拍攝時,採訪了一家“中國車行”,感觸就很深切。坦桑尼亞的姆貝亞市位於東非大裂谷東西支交匯處,同馬拉維、贊比亞接壤,礦藏豐富,是一座礦業城市,因為是工業城市,所以車輛特別多,汽車維修廠的生意就特別好。中國車行的楊老闆就是一個典型勤勞的中國人,早年隨親戚到非洲修路打工,後來自己留了下來,做各種可以賺錢的生意,最後輾轉到坦桑尼亞的姆貝亞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廠,這就是中國車行。

中國師傅指導非洲工人修車 攝影:王 武

楊先生本是遼東半島的一個青年農民,以吃苦耐勞、勤奮拼搏的精神在非洲建立了自己的事業。在我到達的時候,楊先生的中國車行滿院子都是等待修理的各種汽車,有各種重型礦車,有政府的轎車、越野車,還有消防車、警車等特種車輛,生意非常好。楊先生的助手是一個本地黑人,大家都喊他“老頭”,老頭是坦贊鐵路的退休人員,18歲跟隨中國工人修建鐵路,中文很棒,可以直接對話,會唱東方紅等六、七十年代的紅歌。老頭在三個城市有三個家,自己掐著指頭算了幾遍,最後說是有11個孩子,而他的退休工資摺合人民幣250元左右。

被稱為老頭的姆塔尼亞戈 攝影:王 武

所以,老頭現在給楊老闆打工。在現場老頭左右逢源,幫著楊老闆忙前忙後,四處張羅,如果不是皮膚太黑,完全就是中國老人的感覺。其間有很多電話打進來,那是熟人套近乎或是打招呼來要楊老闆趕緊幫著修車的。我在採訪的時候就問他,生意這麼好,你為什麼不擴大車長的規模呀?楊老闆嘆了口氣無奈地說:“唉!你哪知道呀!招不到修理工呀!”他介紹說當地黑人小夥子你手把手的教會他修車,發了工資就沒影子了,十天半個月等錢花完了才回來上班,什麼事都耽誤了。沒錢花的時候什麼東西都偷,不抓現行死不認賬,警察也不管,這種偷類似北京的土話“順”,即只要你看不見他就可以拿。

車輛照片採用車行楊總的朋友圈圖片

非洲人開車很暴力,救護車也不例外

第二天早上,楊先生和老頭陪我去採訪金礦,車子剛上路就有一個警察遠遠地就跑過來,楊先生看到後就及時的停車等待,我當時很緊張,怕是警察來找麻煩,當楊先生把早已掏出來的2000坦桑尼亞先令伸出窗外時,那個氣喘吁吁跑過來的黑人警察,竟然滿臉都是笑容。


非洲腹地攝影紀實


三個特點導致他們落後。

一是沒有遠見和計劃,眼光只侷限於今天。只要中午能舒舒服服地吃一頓,晚上沒吃的都沒關係。連受過高等教育的年青人也這樣。發了工資就買肉買酒喝咖啡,多則三五天,少則一兩天,工資就花完了。接下來的日子就靠借,借不到就挨著。有些甚至偷。大多數時候他們也沒辦法繼續工作了。沒有工作也就沒有收入,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但在他們丟棄工作之前,是絕不會考慮這些的。

二是懶,他們希望有吃有喝有錢花,但希望別人給,而不是靠自己勞動去賺。一旦吃飽了,就不幹活了。除非餓得不行了才勞動一下。工作也不願動腦,稍微有些技術要求的工作,對他們而言很困難。工作極其拖沓,什麼事情都是過幾天再說。只有在要錢的時候,那是一秒鐘都不能耽誤。

三是 缺乏明晰的是非標標準。偷竊可以被說成是窮人的無耐之舉。賄賂則可看成是小費。什麼事情都可以通融,什麼關節都可以用錢去打通…民眾之中缺乏是非標準,官員政府沒有歷史責任。

絕大多數人是這樣。但,也有希望向中國學習改變自己國家現狀的人,也有嚴格執法的官員,也有拒絕小費,不佔便宜的普通人。不過那真的是很難見到,每每遇到這種情況,就不禁想非洲也許還有希望?


薈錦挹翠鎖崢嶸


教育!教育!教育!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於兒童,少年強則國強,世界但凡發達國家教育水平當屬一流,而喪失掉教育就失去了一切。初到非洲的都會有一個深刻的印象,貧窮落後骯髒無緒,每家每戶都有五六個孩子,即使周內週末都在外面玩耍,稍大點就幫家裡幹活,真正走入學堂讀書認字的屈指可數。國家沒有推行強制義務教育,教會學校也杯水車薪,甚至愚昧成為了統治工具,僅有的優秀知識分子也留學歐美並且不再回國,非洲惡性循環可見一斑。至於其他條件,都不是首要問題,北歐人同樣慵懶,中東環境惡劣缺水,印度出生率高氣候炎熱,但這些都沒有成為發展停滯貧窮的藉口


奧斯嘉德


非洲落後決不是因為當地人民很懶,很多人還說西歐和北歐的人很懶呢。但無可辯駁的事實是,世界上幾乎三分之二的不發達國家位於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這決不是偶然,必然有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必須從根上去尋找原因,想起易中天先生在《中華史》一書中談到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遵循著同樣的進程,那就是:氏族社會 -> 部落 -> 部落聯盟 -> 國家 -> 國家聯盟。越發展到最後,就越發達和高級。所以你看,美利堅聯合眾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德意志聯邦,都是發達國家。而那些不發達的非洲國家,往往還帶著部落聯盟的思維方式在運轉。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非洲落後的五大原因:

原因一、非洲從來沒有出現文明古國,進入國家時代很晚。

文明,也只有文明,才能驅趕落後,帶來發展。很遺憾的是,非洲從來沒有出現過文明古國,無論你去大英博物館,還是盧浮宮,很少看到來自非洲的文明,考古的證據表明,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除此之外,文明再與非洲無任何瓜葛。

至今為止,很多非洲國家,仍然保留著眾多的部落及其聯盟,這樣鬆散的國家形態,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原因二、沒有受到現代科學的薰陶,生產力低下。

既然自己不能創造文明,能受到薰陶也好啊,但遺憾的是,非洲沒有。你看中國,歷史上閉關鎖國幾百年,就已經落後世界很多了,非洲那是幾千年都沒有受到科學的光顧啊。愚昧落後,生產力低下,就這樣坐井觀天,浪費了發展的大好時機。當然,這並不是說非洲人民不聰明,而是制度的原因,在西方殖民者來之前,非洲由一個個部落所組成,部落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他們往往忙於爭奪地盤,搶佔資源,哪裡有時間發展科技。還有一種說法,這可能跟非洲炎熱的天氣有關,大家知道,在炎熱的天氣下,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專注科學的研究,在那個沒有空調的時代,生活在熱帶的人們生存非常艱難。

原因三、長期淪為殖民地,沒有機會發展。

雪上加霜的是,西方殖民者利用非洲人的愚昧落後,迅速征服了這片土地,大量販賣黑奴,極大地摧殘了非洲的有生力量,從此非洲淪為了殖民地,西方帶來的不是他們的文明科技,而是慘無人道的虐待。沒有獨立的國家,就不會有發展。你看大部分非洲國家獨立是在1950年之後,像津巴布韋和納米比亞等國家,那都是1980/90年代才獨立的。

目前非洲最發達的國家南非,勉強成為金磚國家之一。其他國家的發展任重而道遠,依靠外來援助是他們快速發展的一條捷徑,非洲的未來如何,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原因四、政治不穩定,戰爭不斷。

非洲大陸從來都是一個是非不斷之地,部落派別、政治派別和軍事割據非常多。俗話說,不患貧而患不均,為了僅有的利益爭奪,戰爭不斷。你看利比亞、蘇丹、烏干達、剛果、津巴布韋和納比比亞等國家,長期的不穩定,何談發展。當然政治不穩定也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這裡我們不再深入。

原因五、人才外流、教育缺失,極度依賴外國支援。

奧巴馬是肯尼亞裔的美國人,已經能做到總統了,說明非洲人並不比任何人差,他們缺的是成長的土壤,世界上非洲裔的牛人越來越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可惜他們大部分人才都活躍於其他國家,很少有人回到非洲做貢獻。另外教育水平的長期低下,使得人口素質得不到提高。比如,在尼日利亞拉各斯的貧民窟,由於基礎設施欠缺,小學生們每天需要乘船到搭建在水上的“漂流學校”上課。教育缺失和人才流失互為因果,惡性循環。

所以現在各行各業的發展,極度依賴於國外的援助,就單說中國對非援助,就有以下領域:基礎設施建設、醫療,安全,軍事維和、教育和糧食等。但這些援助是飲鴆止渴還是輸血得當?只有看歷史的進程了。總的來說,如果經濟不能自立,非洲就很難擺脫落後的局面。

當然,我們也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非洲人民是友好和善良的,也是極具創造力的人民,希望非洲人民能正視自己的問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迎頭趕上,非洲落後面貌如果改善,對全世界都是一個好消息。

歡迎關注“生活大管家”,我們可以繼續交流!


美映生活


不同的地理環境,會導致不同的進化方向。而非洲落後的原因,正是黑人的懶惰和智商低。

一,根據分子人類學,現代地球人的共同祖先,都是十五萬年前東非大裂谷附近的基因亞當和基因夏娃。而根據身體素質來說,黑種人的身體素質要優於白種人和黃種人。在幾萬年前和十幾萬年以前,正是因為身體上的劣勢,白種人離開非洲向歐洲遷徙,而黃種人離開非洲向亞洲、美洲遷徙。

二,更殘酷的環境會刺激人類的進化。其實不僅僅是非洲,但凡是接近赤道的地區,因為常年氣溫高植物生長茂盛,各種野生水果豐富。哪怕出現農業,也是一年三熟。可以不用多勞動就可以獲得食物。甚至只吃水果,也可以生存。而溫帶和寒帶則不行。比如溫帶,冬季氣溫往往在零下,這樣的氣候條件之下,人類不捕食動物,不發展紡織業,是無法度過寒冷的冬天的。所以,因為環境的逼迫,遷徙出非洲,或者說遠離了熱帶的人類,因環境更加惡劣,不提高智商無法生存。

三,溫帶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可以說四大文明古國,古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都是在溫帶。而且都是一兩條河流之間的溫帶大平原地區。而且在當今世界各強國,比如中國、日本、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既不是熱帶國家,也不是寒帶國家。而都是溫帶附近的國家。溫帶不僅僅是古文明的搖籃,也是世界列強的天然區域。這是為什麼?

競爭。當人類一定意義的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之後,很顯然溫帶四季分明,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最適合人類居住。所以不同的民族之間,就溫帶大平原的爭奪上,也愈演愈烈。可以說古代的大多數戰爭,都是圍繞溫帶大平原開展的。能夠長期佔領溫帶大平原地區的,則必然是智商更高,技術更強的。所以四大文明古國,都在溫帶大平原地區,就順理成章了。而中國人,正是長期佔據溫帶大平原地區,而且從未失去傳承的。而歐洲人或者金髮碧眼的歐洲人,這些人則往往在史前被驅逐到寒帶。有史以來在技術大面積互補之後,才有能力向南征服溫帶。中國也是這樣,兩萬年前被O系驅逐出溫帶而進入寒帶的遊牧民族C3,在得到中原發明的馬蹬這樣的技術之後,才有能力向南征伐。(而秦漢時期和秦漢以前,中原哪有什麼敗績?)

所以,溫帶出文明,溫帶出強國則都是因為這個緯度的國家常年的參與人類之間的競爭。所以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類的主要科技進步,都是溫帶國家發明的。

四,而非洲,東南亞,也包括印度(或者印度南部)缺乏這種競爭,那麼文明程度上就會比較落後和原始。因為物產豐富所以習慣於不勞而獲,因為物產豐富,所以並不需要勞動,不需要動腦子。那麼當溫帶文明突破了航海技術之後,印度、東南亞、非洲、美洲的被殖民歷史,則不可避免。

五,中國也曾經是半殖民地國家。原因呢?如果不僅僅責怪清朝的話,我具體說下。

中國地理優勢很大。西面有喜馬拉雅山脈和天山山脈阻擋,哪怕印度和中東地區打的再熱鬧。也幾乎不會牽扯到中國。也正是因為山脈高原的阻擋,哪怕漢唐鼎盛的時期,中國的西進之路也很困難。陝西以西,都很難發展古代農業,也很難遷徙大量人口,所以中國和中東地區的戰爭,歷史上很少。

而歐洲和中東地區的戰爭。卻始終存在。尤其是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的先後崛起。阻斷了漢唐的絲綢之路。中國地大物博,而且可以發展南洋貿易。所以宋明雖然頹廢,但依然富裕。二歐洲則不同。尤其是當奧斯曼土耳其,壟斷了中西方貿易。歐洲人只能買昂貴的胡椒的時候,歐洲人被迫開始了大航海時代。

也就是說,如果不僅僅責怪清朝。那就是因為中國在秦漢以後中國度過了封建時期,成為大一統的帝國。而中華帝國太過於強大。再加上高原的阻擋。中國缺乏了競爭。而逐漸的故步自封。而歐洲則因為封建(分封)的關係長期處於競爭階段。當中西方交流和貿易行程,又因為中西方貿易的被隔斷,歐洲人不僅僅開始了大航海時代。而且歐洲內部繼續的競爭導致了工業革命。當工業文明的英國稱霸全球的時代,中國還是農業文明時期。那麼被殖民,在所難免。

而非洲(或者熱帶)呢?說好點,是遊獵。說差點那就是原始。畢竟那種每天醒了摘個水果吃,吃了水果就睡覺玩耍的民族,怎能是遊牧文明,原始人而已。(比如十七世紀歐洲人到達菲律賓的時候,就是這麼形容當地土著的懶惰)

六,而當歐洲崛起之後,要麼是西班牙、英國、法國…這樣的殖民掠奪和壓迫。要麼是美國的金融掠奪。非洲(熱帶)又怎能不繼續落後?也就只有中國才真的有誠意改善非洲的落後。

英國稱霸世界是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而美國則是金融掠奪來掠奪世界。金融掠奪沒那麼血腥,但同樣是殘酷的壓迫。而中國要想崛起,只有根本性的戰略優於美國才行,而且必須要利用全球資源和整合全球政治經濟環境。所以中國的戰略是合作共贏。以互利互惠為手段,來“掠奪”(其實就是互換利益而不是單純掠奪了)世界資源。

只不過哪怕歐美都變成中國這樣的戰略。非洲會改變多少呢?十幾萬年缺乏競爭所導致的低智商和懶惰,會因為現代競爭而逐漸提高和改變嗎?我們可以拭目以待,但我覺得很難。


淡藍色榮譽02


最近蛋蛋姐看到了一個視頻,那是一群非洲女工們在一起高唱,大家耳熟能詳的《團結就是力量》

話說我國的“一帶一路”,給發展較為落後的非洲的朋友們,帶來了巨大的幫助

其實,在歷史上,中國和非洲的差距,比現在還要大,遠在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鄭和就來到過非洲,然而當鄭和來到非洲後,卻發現非洲人跟自己,簡直不是一個物種,當時的鄭和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而他面前的非洲人,都是這個樣子的:

那麼問題來了,在上次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了,考古學證據表明,我們所有人的祖先都是智人,而所有的智人,在公元前11000年的時候,都是以打獵為生

中國的智人,我們叫做中國老王,非洲的智人,我們就叫他非洲老黑吧!

為什麼同樣發展了這麼久,我們中國老王,已經成為世界霸主,非洲老黑還是在用石頭木棍呢?

答案是:

因為非洲老黑運氣不好!

雖然聽上去很扯淡,但是蛋蛋姐這麼說是有科學依據的!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去,回到智人一邊擴張,一邊血洗全球的時候

在我們的智人祖先老王,殺遍全球之後,地球上能跟老王對抗的動物,已經不存在了,老王們成了星球的主宰

但是當時老王們,沒有儲存食物的概念,也不知道什麼是種菜放羊,這就導致過了很久很久以後,老王的狩獵技術已經登峰造極了,辛苦一天打到的獵物,依然只夠吃幾天的,有幾天不打獵,自己就要餓肚子,食物不夠吃,根本沒空鑽研科學技術,更別提什麼鍊鐵和製造槍炮了

於是,中國老王開始思考了,要怎麼樣才能隨時都有食物吃呢?

通過反覆實踐和思考,中國老王終於意識到,要想不打獵還能天天吃肉,終極的解決方案就是:

把動物馴化養起來

把植物自己種起來

那樣我就可以隨時隨地想吃就吃

從此告別打獵生活走向人生巔峰

換句話說,農業和畜牧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基礎,有了農業和畜牧業,中國老王們就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從而把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學技術發展上,建立起了強盛的文明

那麼,為什麼只有中國老王和歐洲老王,發展出了農業和畜牧業,而非洲老黑和澳洲和美洲老王沒有呢?答案就是我們上面說的:

因為非洲老黑運氣不好!

我們回到全世界的老王們,都開始發展畜牧業和農業的時候,有了馴化想法之後,中國老王立即行動起來了,對多種動物進行了馴化的嘗試

一、獵豹

雖然老王們馴化了狗,但是狗體型較小,不適合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還是要找大型哺乳類動物,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因此,老王們的第一目標是獵豹

獵豹速度又快攻擊又猛,長得還帥,如果馴化成功,又可以殺掉吃肉又可以幫忙打獵,中國老王和印度老王,都嘗試過對獵豹進行馴化,明朝的皇帝朱厚照,專門蓋了一間“豹房”,養了一堆金錢豹玩兒

可是,當中國老王們美滋滋地,把獵豹抓回家養起來之後,卻發現

。。。。。

獵豹們不交配不繁殖

老王:

經過觀察,老王們才發現,獵豹要交配,必須經過一套求偶儀式,儀式沒完成就不交配,獵豹在交配之前,公獵豹必須先,連續追妹子追好幾天,追到之後才會交配

只要這個求偶程序沒走完,老王們就算把獵豹打死,獵豹也不會屈服,寧死也不交配,獵豹們都表示:

這種費時費力還要場地的程序,在圈養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如果不能繁殖的話,就達不到馴化的目的,所以雖然獵豹很帥很拉風,但是馴化獵豹,失敗

注:馴服和馴化有根本上的不同。簡單來說,馴服只要讓動物變溫和就可以。馴化的定義是:使動物在圈養中通過有選擇的交配,把動物變成對人類有利的東西。如果不能在圈養中交配,則無法馴化。

直到1960年,生物學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成功讓第一隻獵豹在動物園中誕生,而當時的中國老王們,雖然沒有這個技術,但是他們從失敗中知道了,要想馴化動物,動物必須可以在圈養中繁殖

二、熊

沒有了獵豹,老王們又盯上了熊,熊個頭又大肉又多,生長的速度很快,養熊當主食多好

於是老王們開始嘗試養熊,日本的阿伊努老王,就曾經試圖馴化熊本…啊呸,灰熊,他們以為只要把熊養起來,就能天天吃熊掌

但是他們又發現,無論怎麼圈養,灰熊都極其危險,成年的熊隨時都有攻擊人類的危險,動不動就造成飼養員死亡,根本無法馴化

最後,阿伊努老王不得不,放棄天天吃熊掌的想法,在灰熊幼崽長到一歲的時候,就把它們殺掉吃肉,根本不敢讓他們長大

馴化熊,失敗

老王們於是又明白了一個原則:動物不能有過強的攻擊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總結,全世界的老王們都明白了,馴化動物必須遵守的幾項原則:

1、必須能在圈養的時候繁殖

獵豹這種圈養下不繁殖的不行

2、必須是大型食草類動物

獅子這種食肉的不行

3、攻擊性不能過強

熊這種動不動拍死人的不行

4、生長所需時間不能過長

大象這種長好幾年才能吃一頓的不行

有了這些原則之後,老王們很快挑選出了適合馴化的動物,中國老王們找到了野馬,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距今6000年左右的時候,野馬被中國老王馴化成功

而對應的非洲老黑們,則找到了斑馬

然鵝,非洲老黑們沒想到,斑馬看上去和野馬類似,但攻擊性卻強過野馬一百倍!一咬到人就不鬆口,只要有人騎在它背上,斑馬就會瘋了一樣跳來跳去,直到把人從背上摔下來為止,如果想要用套索套斑馬,斑馬還有一項百分百躲套索的絕技

非洲老黑們雖然傾盡了全力,對斑馬進行馴化,然而無論他們採取什麼手段,最後紛紛以撲街告終

即使是在現代,在美國動物園裡,斑馬也是最兇的動物,它們傷害的遊客數量比老虎都多。所以,非洲老黑一直沒有牛和馬,更別提組建騎兵了

馴化斑馬 失敗

除了馴化馬建立強大的騎兵,中國老王們,還馴化了野牛和野豬,成了我們主要的肉食來源

然而,當非洲老黑們,想要馴化非洲野牛,和非洲野豬的時候,卻發現它們比斑馬還兇。。。。。

非洲老黑又一次撲街,而澳洲的老王們發現,整個大陸根本找不到野牛和野豬

。。。。。。

早在老王們統治地球的征程中,野豬就被澳洲老王們親手毀掉了,澳大利亞現在的野豬,都是在18世紀,由歐洲人帶入到澳大利亞的

所以,馴化野牛、野豬 失敗

沒有馬、豬、牛,非洲老黑們又找了一些替代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它們雖然也符合上述原則,但是因為不是群居動物,彼此之間無法和平共處,或者在繁殖期時,會為了爭奪配偶,打得你死我活,無法和平共處,安靜繁殖,導致以原始人的技術水平,根本無法馴化他們,最典型的就有非洲的河馬和羚羊

馴化河馬、羚羊,失敗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非洲、澳洲和美洲,要麼動物不適合馴化,要麼壓根就沒有多少動物

事實也是如此,考古學證據表明,由於種種原則限制,人類對大型哺乳類動物的馴化,在公元前8000年到2500年間就全部完成了,雖然當時的動物千千萬萬,雖然中國老王和非洲老黑,都全力以赴地嘗試過,但是最終,能被馴化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僅有14種

其中的牛、羊、豬,成為了人類最主要的肉食來源,數千年來從未變過,馬、駱駝等移動能力出眾的,成為了主要的運輸工具

這14種動物,13種都分佈在亞洲和歐洲,1種生活在南美洲,非洲和澳洲毛都沒有。。。。。。

一整塊大陸上,連一種適合馴化的動物都沒有,你說他們運氣差不差?

所以,不是非洲老黑不努力,而是他們運氣太差,附近的動物都不配合,非洲老黑、美洲和澳洲的老王,一直都無法發展出畜牧業,只能在和外來老王交流後,再從他們手裡拿到被馴化的,馬牛羊什麼的

以當時的交通水平,等非洲老黑學會畜牧業的時候,他們已經遠遠落後中國老王了

畜牧業說完,再說農業,地球上的植物有20多萬種,但是隻有數千種植物,能夠結出果實可以食用,可以被人類選擇性改良的,只有50多種,而歐亞大陸又佔據了其中的33種,非洲和美洲佔據了20多種

既然還有20多種,那為什麼中國老王農業那麼強大,而非洲老黑卻沒有,發展出發達的農業呢,答案還是:

因為非洲老黑運氣不好!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植物和動物不一樣,動物到了不適合的地方還能活,植物到了不適合的地方,很可能就會掛掉無法生長

雖然非洲和美洲,也有20多種可用植物,但是坑爹的是,亞洲和歐洲大陸軸線是東西向

氣候差異小,而非洲、美洲大陸的軸線是南北向,氣候差異非常大

緯度對作物的影響,比經度要大得多,所以,中國老王們,經常和歐洲老王,交流感情互換農作物,比如我們現在吃的番茄和南瓜,就是從當時的西域引進而來

而非洲老黑,彼此之間的農業無法互通,導致農業發展速度很慢,尤其是南非老黑,和北非老黑間隔了一個撒哈拉沙漠,天然的阻隔讓南非老黑,農業發展得更慢

早在地中海文明發展後,北非的老黑們,就從他們手裡學到了農業技術,但可憐的南非老黑們,一直到1652年,歐洲人乘船抵達南非之後,才開始種植農作物

總而言之,世界上所有的老王們,都在相似的時間,開始了對農業和畜牧業的探索,但是由於運氣不好,非洲老黑和美洲和澳洲的老王們,沒有建立農業和畜牧業,一直沒有穩定的食物來源,飯都吃不飽,科技發展嚴重落後

而中國和歐洲的老王們,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率先發展出了農業和畜牧業,並逐漸進入了封建社會,中國由於發展更早,一度成為了封建時代的世界霸主

於是,當中國老王們,隨著鄭和來到非洲的時候,懸殊的差距讓非洲老黑,沒有任何還手的可能,只能乖乖低頭認爹

不過,雖然中國老王們,在農業文明時代一枝獨秀,成了整個世界的爸爸


酷玩實驗室Coollabs


我就想說個文化決定的為什麼就不能通過審核




漁耕樵讀


說到懶惰,我倒覺得應從它對社會有益的方面來理解。懶惰確實在很多族群文化中是很不受歡迎的行為,多種語言中均把懶惰用作貶義詞,關於譏諷懶人的啟蒙故事也很多,過分懶惰對個體生活狀況的提升與族群的經濟繁榮具有極大的消極作用,對社會治安也有極大的危害。但是,懶惰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天性,適當的懶惰也具有極積的意義。①適當懶惰對於體力恢復、心身調節有重要的作用。②適當懶惰促使人們在如何降低勞動強度、如何提高勞動生產力、如何改進勞動(包括交通運輸等)工具、如何縮短勞動時間等問題上認真思考、研究、發明、創造。從某種程度上說,懶惰是推動科學技術的推動力。③懶惰促進社會分工細化。為了生計,懶惰把勞動力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行業,分出部分人員(農村的所謂懶人),從事較輕的有意義的勞動,包括第三產業。④懶惰作為反面教材在教育人上面也有點意義。至於非洲因懶惰而貧窮的問題,我覺得非洲貧窮應從政治、文化、資源等多個方面來分析,雖然非洲人是懶。


時代傻瓜李博士


是文化和觀念落後。非洲自然物產豐富,在通常年份,他們不用辛勤勞動,只打打獵,自然成熟的果實採摘就可以生存,自然氣候溫暖,無飢寒相迫,所以養成懶惰習慣。在極端乾旱的災年,沒有儲備,只能捱餓。要改變非洲,扶貧,要改變他們的文化和觀念。在非洲建孔子學校,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包括中華的傳統節日,禮儀之道等等。


萬田


歷史原因:交通不便,由於北非和西非都是沙漠環境,東非又是大裂谷,南非又遠離世界政治中心,歷史上的世界政治中心都在歐亞大陸,直到地理大發現開始與西方殖民者接觸,接觸了西方國家又被殖民者以三角貿易殖民非洲,榨乾非洲,青壯年被販賣到美洲大陸,留下老弱病殘在非洲大陸,原本非洲落後的面貌更加變得極度落後於其它地區世界文明國家,到了近現代五十年以來,非洲本來就是零基礎的條件下發展,人口數量過度增長,由於非洲領導人不擅長管理落後貧窮的國家,本來非洲歷史上就沒有太多文明形成,現代非洲文明又無法趕上工業化道路,城市化建設和軍事現代化建設,重而導致現代非洲國家的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依然是個夢,非洲國家的族群矛盾由於歷史上矛盾,在西方殖民活動搞得分而治之的政策加劇了非洲國家某些族群的族群矛盾,非洲領導人對國家政策上的失誤,加劇了非洲的貧困落後的面貌,這些方面從而導致外國投資者流失和國內外人才的流失,在加上非洲國家的戰亂不斷,非洲原本不完善的基礎設施被戰爭損壞嚴重,非洲歷史上像白人領導過的國家沒有像黑人領導人一樣有政策上的失誤(南非,津巴布韋)都是非洲著名的工業國和農業大國,其中南非的綜合國力稱霸非洲大陸,津巴布韋還被譽為非洲麵包籃,前者被稱為非洲工廠,白人領導人遺留下來的族群矛盾依舊在黑人領導人手裡沒有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