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朱棣想给朱元璋立一座碑,上万工匠都办不到,诗人一句诗点破奥妙

朱元璋出身贫寒,曾经穷到沿街乞讨的地步。后来他成为大明天子,从一无所有蓦然间到富有四海,期间经历多少生死关头,酸甜苦辣,只有他一人才能体会得到。为了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江山,朱元璋痛下杀手,把功臣宿将铲除一空,把皇子们分封到各地担任藩王,想以此保证明朝江山千秋万代,都把控在朱家子孙手中。

朱棣想给朱元璋立一座碑,上万工匠都办不到,诗人一句诗点破奥妙

谁知天不遂人愿,朱元璋错打了算盘。功臣宿将们固然不再可能谋朝篡位,他的皇子们身为藩王大权在握,照样会对皇帝之位产生觊觎之心。朱元璋尸骨未寒,朱棣就起兵造反,掀起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最终把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建文帝推翻,自己取而代之。然而朱棣固然雄才大略,继位后却有一个问题让他头痛不已。

朱棣想给朱元璋立一座碑,上万工匠都办不到,诗人一句诗点破奥妙

这个问题,就是朱棣继位的名分问题。自古帝位传承讲究名正言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棣是哪一条也对不上,因为他这个宝座是用武力抢来的,在封建正统眼光看来,属于典型的犯上作乱、谋逆大罪。为了给自己“恢复名誉”,洗白自己的篡位经历,朱棣是煞费苦心,无所不用其极。

朱棣想给朱元璋立一座碑,上万工匠都办不到,诗人一句诗点破奥妙

永乐三年,朱棣突发奇想,想在父亲朱元璋的孝陵之前,再树立一座大石碑,以此向天下人证实自己是一位忠孝两全的好皇帝、好儿子,证实他们父子感情坚如金石,想以此作为挽回形象的一种手段。明朝大臣胡广的《游阳山本业寺记》中,曾经提及此事来龙去脉。胡广曾与其他大臣一起,到处考察选择石碑的选材之地,并且在南京郊外阳山,找到了合适的所在。

于是,朱棣一声令下,朱元璋的功德碑工程就此声势浩大拉开帷幕。他命人先后从各地调集工匠万余人,日夜赶工开凿碑材。有人问立一座碑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吗?各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朱棣要建造的这座石碑,可与普通石碑大相径庭。他的目标是建成一座空前绝后、规格尺寸无与伦比的巨型石碑。

朱棣想给朱元璋立一座碑,上万工匠都办不到,诗人一句诗点破奥妙

这座石碑建成后到底有多大?目前在南京阳山依然保留有石碑开凿现场的遗迹,石碑分为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专家经过精密测算,如果建成后,石碑中总高度接近八十米,总重量将达到惊人的三万多吨。因此这座石碑如果建成,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史上第一丰碑,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规模气派,足以媲美埃及金字塔。

朱棣想给朱元璋立一座碑,上万工匠都办不到,诗人一句诗点破奥妙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在石碑工程紧锣密鼓进行之时,不知何故,朱棣的想法突然有了转变,石碑工程突然被终止,没了下文。结果只留下空旷寂寥的采石工地,和三块硕大无比的石碑碑材,历经沧桑风雨保留至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上万工匠都不能完成朱棣的心愿?

朱棣想给朱元璋立一座碑,上万工匠都办不到,诗人一句诗点破奥妙

直到三百年后,清朝诗人袁枚路经此地,游览了阳山碑材现场。他有感而发,当场写下一首长诗,记述了所见所闻。其中有一句诗,仅用七个字,无意中点破了朱棣当年突然停工的原因。这句诗是:“十万骆驼拉不起”。诗人本意是用夸张的笔法,渲染碑材的体量巨大。

朱棣想给朱元璋立一座碑,上万工匠都办不到,诗人一句诗点破奥妙

但与此同时,这句诗也无形中说明,这块超大型石碑的运输与树立,有着无法想象的技术难度。即使在今天的条件下,三块合计超过三万吨的石材,运输与安装树立,都诚非易事。遑论在六七百年前的明朝。石碑的重量与体积,已经完全超越了当时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范围。

阳山到埋葬朱元璋的明孝陵,距离十几公里,当时大部分还都是山路。古代常用的泼水成冰滑行运输法,和滚木为轮运输法,都不具有可行性。即使勉强运到孝陵,如何把上万吨、几十米高的碑身树立起来,如何把数千吨重的碑额吊装到碑身之上,在当时都是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朱棣极度膨胀的支配欲,让他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劳民伤财一场空,闹出了一个“十万骆驼拉不起”的天大的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