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把“儿子”清出我的房间

儿子走了,连续住校21天,仿佛一下子牵挂被带走了,每天在一起唧唧歪歪的日子告一段落,我又得适应他的离开,倒好像需要断奶的永远是娘亲……

可不是吗?我想起儿子临走前我对他的千叮咛万嘱咐,想起自己又忍不住心软帮他整理了行李,想起他对我说:“妈,我要好好画画了。”“咦,怎么一下子又有动力了?”“去了趟上海的展子,感觉人家画得好好,我画得跟小学生似的……”就发现让他自己开眼界他就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了。事实会教育他,用不着我多啰嗦。我要做的也许就是不断地推他出去,不断地让他自己多看外面的世界,跟不同的优秀的人接触,只有这些耳濡目染的影响会真正地潜移默化……

把“儿子”清出我的房间

又想起老鹰会在小鹰成年以后撤走它窝里的毛茸茸的东西,露出荆棘等物来,让小鹰自然地想要离开;想起犹太妈妈沙拉对三个孩子的特别狠心特别爱;想起林院长说的“菜长大了也要一茬茬分开栽种,种到适合它生长的土壤里去,它才会长大”……是啊,作为妈妈的功能——我似乎已经完结了照顾他生活起居的作用,现在该让他走自己的路了……

寻思着便发现自己的卧房里还有一个角落全是儿子的东西,继续清理一下吧,顺便清理一下自己对他的依恋……

儿子的超大纸箱里都是他初中时省吃俭用买下来的各种动漫杂志与书籍,还有漫展上的一些纪念品,有的甚至没有打开过……看来也需要让他学习断舍离,然而这又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一味压制只会变成他的未完成需求,甚至成长为一个执念,将来的生活中反而会买更多的单,满足了他他自然而然就会有厌倦期,就像他对我说的:“妈,我发现我对画画没有这么喜欢了……”孩子尚未成形,可塑性还比较强,更多用成长思维看他就好,再说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喜欢。我在恋爱时喜欢的跟现在喜欢的不是完全不一样吗?人生就是不断探索自己的过程啊,允许他有变化……生活中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吧,人最需要的能力不就是面对千变万化的生活拥有强大的调适能力么?

天马行空的思考并没有妨碍我对他物品的整理,一个保险箱里居然全是动漫里的玉石、手办、道具,这应该是他最珍视的东西吧?可是由于长久不用,应该又是闲置三、五年了吧?我又清出他一个上锁了的小铁盒,貌似还是“自律战士”的奖品,授奖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青春就是这种多元体验后找到自己的最爱吧?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像我们那个年代,需要先考虑生存的需求,而可以更多地活出自己的喜欢与个性发展了,也许找到自己每个阶段的最爱并去全力以赴活成灿烂的烟花那才是他想要的精彩吧……

把“儿子”清出我的房间

孩子是走向未来的,而我们作为父母总是用过去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甚至因为自己的担心恐惧来控制,我们执着的真的全部对吗?那时候想要的是稳定和温饱,现在的孩子们已然脱离了这个需求层级,再看看现在职业变化,只怕我们都没有想到过银行职员也会被智能机器逐渐淘汰吧?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被淘汰的其实都是不肯与时俱进的。自然的优胜劣汰都来自于不断进化,我们做父母的如果不懂得日日精进不断迭代,被孩子们甩开十八条街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不要再拿着所谓代沟这样的词汇来糊弄欺骗自己的不肯学习了……

不由又想起跟着儿子一起去漫展的先生了,他总是愿意走进儿子的世界,愿意主动去了解儿子喜欢的人事物,所以跟儿子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儿子跟他在一起会自然地牵他的手,而我除了生活与学习,与他聊的话题就显得狭窄单一得多……

忽然就明白了心灵距离远近的根源,在于自己的被动与不肯并肩前行。当关系的亲疏开始有所呈现时,教育效果的好坏也会呈现出来。关系永远是大于教育的,如果不在关系上花功夫,其他想要的成果也是不会来的……

像是拼图一样,我一点点开始拼出我们的关系,开始拼出我们想要的余生。陪伴儿子在生命的高度翩翩起舞,原来并不是美丽的口号,而是需要踏踏实实渗透在陪伴他的有效期限里的每个点滴时光……

生命是一趟单行列车,我、作为我的角色身份——母亲、女儿、妻子、老师,在与不同的角色身份相遇的刹那,我又可以给到他们怎样的不同影响?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把儿子所有的物件清出了我的房间,放进了儿子的房间等他回来分类整理。

看着清爽焕然一新的房间,原来我可以这样得体地离开这种母子共生的空间,原来我的空间里可以容纳我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许是书也许是花花草草,谁知道呢?不如用心去发现探索自己的内心吧……

“你觉得如果我们都可以绽放自己生命的精彩时,儿子会差吗?”先生儒雅的笑脸浮现在我眼前。是啊,清出孩子留下“我”,我可以更好地活出自己,活出自己余生的价值,每个生命都应该是独立而可以在需要互赖的时候自如作出选项的……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地退出……学会放开,学会转身,学会拥有自己的精彩演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