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有沒有必要把自己農村的孩子接到城市去接受教育?

老農民說事


我是三線城市城鄉結合部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來說說這個問題。

首先要肯定:農村的孩子教育越來越受到父母重視,這是正確的教育觀念。

我給題主的答案就是:如有能力,必須把孩子帶在身邊,隨近在城市就讀。

先說好處:

1、城市學校的師資力量說到底,還不是農村學校可比的。國家對於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的投入比還是有蠻大差距的。這是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教育不均衡。有客觀因素,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消除。

2、在城市學校就讀的孩子,更有機會升到上一級的學校中讀書。比如,初中的孩子更有機會就讀高中,高中的孩子更有機會就讀大學。這從每年的升學率就可以看出來。具體情況可查《2015年基礎教育發展調查報告》。我就不在此複述了。

3、目前來講:城市學校的孩子更肯在讀書上下功夫。所帶來的學生基礎素養綜合來說要比農村學校出來的孩子強。(此處沒有歧視,只是評述客觀事實。)

再說難處:

1、城市學校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在校時間較短。需要有人能陪護孩子。要麼放學直接由託管班陪護,要麼有家長能全程陪讀。這兩個方面都需要花費一定的花費。如果這兩方面做不到,學生放學就放羊,就大可不必把孩子帶來了。

2、城市學校的教育理念更趨同於家校合一,需要家長、學校、老師、學生四位一同。需要家長更多的配合。而城市家長也都認同這一理念。這是在農村學校的家長不具備素養。需要家長更新教育方式。需要對孩子的教育花費更多的時間。

3、中考、高考的區域限制問題。如;農民工子女不能報考所在城市的一類重點高中、跨省學生不能不能就地報考大學的問題。應該提前至少三年以上解決戶口問題。

應該來講:把農村的孩子帶到城市來讀書,是利大於弊的。這不僅僅是對孩子的將來,還是為人父母的責任,都是有重要的影響。願題主能早日付諸於實際行動。

我是世紀晨陽,歡迎大家關注與評論,我將及時與您交流。


世紀晨陽



有數據顯示,我國現階段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務工者總數約有8487萬人,佔外出務工者總數的58.4%。這一數據說明,越來越多離開農村的家鄉到城市工作的年輕父母,將會面臨為生活打拼和養育孩子不能兼顧的痛苦抉擇。


近幾年,留守兒童社會問題的報道也經常見諸各種媒體。那麼,究竟有沒有必要把孩子帶到城市接受教育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就說說具體理由:

一、 孩子身心健康的需要。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早期與父母特別是母親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非常重要,將有助於孩子身心發育得更活潑健康,性格更自信開朗。此外,與父親的相處也有利於男孩性別的發展,有利於女孩形成對男性和權威的認識。這些都是年邁的老一輩無論如何都無法替代的。


反之,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未能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將有可能在成長中慢慢出現種種人格障礙,為孩子的未來、家庭的幸福、甚至社會的安全穩定埋下隱患。



二、 和諧家庭關係的需要。


把孩子留給老人,和孩子一年見幾次面,年輕父母只能以寄回金錢和物資來盡到做父母的義務。長此以往,有些孩子和父母甚至到了相對無言的地步,這是十分可悲的結果。


各媒體報道的留守兒童事件,孩子們所在的家庭幾乎都未能發揮作用。我的朋友曾經讓老人帶孩子,結果老人嬌慣孩子,導致才3歲的孩子性格就十分霸道強硬。夫妻倆趕緊把孩子接到身邊,雖然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辛苦程度不可言說,但孩子性格上的問題漸漸轉變,越來越大方明禮,也讓夫妻倆很是欣慰。


既然父母對於孩子最大的希望莫過於孩子能健康成長,那麼首先就要給孩子一個溫馨健全的家庭。



三、 孩子未來發展的需要。


我國的農村已經不可避免地向城鎮化進程發展。看一看《變形計》裡的孩子,往往是農村的孩子到城市更沒辦法適應。心理學研究得出,人的學習和適應能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的。既然農村總歸要向城鎮方向發展,那麼不如讓孩子早點適應城市的快節奏和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規則和要求。

年輕的父母因為工作忙碌、因為住房條件等種種客觀原因,認為自己沒法將孩子帶到身邊,其實這是低估孩子的適應能力,也低估自己的父母“本能”。就算客觀環境目前還不夠理想,但只要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努力給孩子以照顧、孩子就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


蘇珊職場進化論


這位父母問有沒有必要把自己農村的孩子接到城市去接受教育?我認為如果你條件請允許的話,可以把孩子送到城市去接受教育,畢竟投資孩子的教育是最有價值的投資.那麼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相比有哪些差距呢?

1.農村學校在師資上沒有城市學校強,目前農村學校還有許多老師是沒有上過正規師範院校的代課老師,農村裡的許多好老師,只要有關係都會調到鎮上或者市裡去教書,而優秀的人才也不願意紮根農村,即便是招考到農村的年輕老師,只要有機會都會離開農村學校,相比於農村的現狀,城市教師隊伍就穩定多了,老師素質也很高.

2.城市學校的基礎設施比農村學校好,城市學校由於資金充足,設施和設備都非常先進,反觀農村學校就簡陋多了.

3.城市家長和農村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重視程度不一樣,農村家長多數在城市打工,孩子在農村交給老一輩代管,孩子成了留守兒童,他們中的大部分中學畢業後也是去城市打工,而城市的家長對待孩子的學習就不一樣了,學習回家後父母幫孩子輔導作業,還有校外的輔導班,對孩子進行輔導.

4.農村孩子的眼界沒有城市孩子高,城市孩子見多識廣.

父母們可以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教育內容.


侯媽家庭教育


有沒有必要把自己農村的孩子接到城市裡接受教育?城鄉彩虹橋君認為非常有必要!原因如下:

一是,想接受城市優質教育的年齡不能拖!孩子既然已經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齡,城鄉彩虹橋君覺得你既然有想法,肯定有能力這樣做!那就遲不如早,早不如快!把孩子接到城市裡去接受正規的,優質的教育!為他的學習生涯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是,農村父母對他的學業輔導不了!既然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齡,學習肯定需要父母的輔導,爺爺奶奶在那個年代都是沒讀過書或者簡單識幾個字!根本輔導不了孩子!這樣久而久之就把留守兒童的教育給耽誤了!



三是,孩子到城市裡不光接受城市教育,更是要適應城市的生活!到城市裡生活,學習,工作,娶妻生子,成家立業是多少農村人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離家外出!別妻離子!看的出已經在城裡安家落戶,那就該是為孩子的教育努力了!接到城市去接受教育也是你打拼的想要的結果!對吧!



四是,也是給父母減輕負擔!畢竟父母都已年紀大了!已經在農村裡幫你把孩子帶到了學齡前!已經很很不容易了!你把孩子從農村裡裡帶到城市裡接受教育,既是對孩子的負責!也是對父母的孝順!給父母一片安度晚年的自由空間吧!



最後,城鄉彩虹橋君認為,你把自己在農村的孩子接到城市裡接受教育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城鄉彩虹橋君給您點100個贊!這樣做也看的出您既是一位好父親,也是一位孝順的好兒子!


城鄉彩虹橋



自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 ,為此形成了兩個新詞“農民工”和“留守兒童”。對於“留守兒童” 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家也為此投入了許多人才物力為農村學校建“留守兒童之家”,各地各校經常性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為什麼?就是因為大家都意識到留守兒童不論是學習還是成長,都存在不少問題,所以說沒有什麼必要不必要接孩子去城市接受教育,只有有沒有條件接孩子在身邊就讀的問題。

要想接孩子到城市去讀書,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是不是在某個城市已經穩定下來了,如果今年在這個城市,明年在那個城市你怎麼接?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能力讓孩子進入相對較好的學校就讀。

不能否定當前我國教育資源還不夠豐富,優質資源更緊缺,所以許多農民工想把孩子接在自己身邊,但很難找到孩子就讀的學校。而有的家長把孩子放在一些不太正規的農民子地學校,甚至連學籍都沒有,既不能讓孩子得到好的教育,甚至沒學籍的孩子再回鄉就讀都難。筆者在農村學校,每年都要遇到這樣的問題。

不能接孩子進城就讀還有一個無法解決的政策問題,就是高考政策。我國為了防止高考移民的產生,學生高考原則上均要回戶籍所在地報考。雖然現在這個政策有放開的跡象,但像北京等發達省市,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全面放開太難。

因此個人認為,大家在先了解自己所在城市高考政策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在孩子小學階段將孩子帶在身邊就讀。如果當地政策孩子能和當地孩子一樣參與高中錄取和參加高考,就不用考慮回鄉,否則可以在小學六年級後回鄉上初中。這是沒政策障礙的,當地學校無條件接收。為什麼不鼓勵孩子初中,甚至初三再回來,是因為由於各地教材的不同,可能會使孩子不適應,影響其上較好的高中。


輕風教育


如果條件許可,對生活又不會造成太大的不利影響,我建議你最好把孩子接到城市去接受教育。如果你是城裡做工,孩子是留在家裡的,那就更應該堅決地把孩子接到城裡去,哪怕再辛苦一點,也值!

首先,從現在的教育現狀來看,城市的教育資源肯定好於農村,無論是教學設備還是師資條件,都遠遠高於農村。雖然教育部門一直在抓教育均衡,但凡事都是需要過程的。既然可以把孩子接到城裡,那何必還猶豫呢?

其次,如果把孩子留在老家,跟爺爺奶奶生活,則成為留守兒童,離開父母親情呵護,對孩子有很大的不良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不到萬不得已,不要這樣安排。

第三,孩子在城裡讀書、生活,眼界開闊,同學、玩伴跟農村不一樣,會受到良好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都是利大於弊的。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還有點用處,請關注,便於以後多交流。


當代師說


根據題主所說的,把自己的孩子接到城市去接受教育,那麼應該父母是在城市工作或打工。這種情況下,把孩子接到城市去教育應該總體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城市的學校一般來說軟硬件設施都會比農村的學校要好,教育理念相對也會比較先進。在這樣的環境中,對孩子的成長應該幫助會非常大。

一般來說,農村長大的孩子,又在農村的學校接受教育,進到城市的學校以後,跟同學之間會明顯的感覺到一些差距。家長應該及時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工作,讓孩子儘快的適應新的學校、新的同學、新的老師,讓孩子儘快融入到新的環境之中。一般來說孩子的適應能力還是非常強的,所以只要家長做好相應的疏導工作,應該是能很快融入新環境的。

另外孩子在城市中能經常跟自己的父母相處,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所以整體來說,在城市的學校接受教育應該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我是一名城裡的老師,班上有一些來自農村的孩子。本人老家在農村,對農村的孩子也接觸較多,現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說說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看孩子大小。農村有許多留守的兒童,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確教育沒有跟上,成績很差。我們必須承認,農村和城裡的教育有巨大差異,至於造成的原因,我在這裡不贅述。我建議,凡是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從小帶在身邊,你給孩子優異的教育,他將受益終生,而且這也是父母的責任。我這裡不是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說不要掉隊。如果你家孩子到了初二、初三,或高二、高三,如果成績很差,我不建議到城裡來,因為兩點:跟優生在一起,你會受到打壓,老師還不怎麼管;跟城裡的差生在一起,絕對不能提高成績,往往還把品行學壞了。

第二,要看孩子品行。如果你家孩子品行優秀,至少比較單純,不太容易受城裡的誘惑,那麼到城裡來讀書,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如果長期在家留守,由於缺少父母監督,沉迷於手機,自由散漫,不受管教,最好不要到城裡來讀書。我這麼說,聽起來比較殘忍,但沒有辦法,因為我正在教的一些學生,要多都是農村來的,可以說是油鹽不進,上課從不看書,手機絕不離手,和老師發生激烈衝突。導致的結果是,要麼老師對其放任自流,要麼提前回家。我想,不成器,要成人,這是最低要求。

第三,要看孩子性格。我發覺很多從農村進城的孩子,由於環境的改變,導致孩子壓抑沉鬱的性格。有些孩子,由於不能融入集體,表現孤獨,缺少朋友,不與人交流來往;有些孩子,表現固執,前途悲觀,“讀書無用論的觀點”深駐內心,整天萎靡不振。如果你家的孩子,不能很好的融入新的環境,性格過於內向,到城裡來讀書,要多加思考。

第四,要看自己工作性質,能否照顧孩子。認識很多農村來的家長,由於孩子留守,父母心中,總是一種疼,接到城裡作為一種彌補,但自己的工作性質,卻完全管不了,再加上由於孩子長期留守,和父母缺少交流,感情淡漠。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你得好好考慮,有些叛逆的孩子,無法無天,進城以後,更加囂張,會給你帶來無盡的疼。畢竟城裡要比農村複雜,要帶好進城的孩子,一定要付出比呆在農村的父母更多的心血。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看法,如果覺得有理,請關注我;如果有什麼商榷的,請留言。


木葉看人間


如果家庭條件許可,建議把農村小孩接到城市受教育。

理由很簡單:

1.城鄉二元化還未完全改變,農村教育質量欠缺的情況依舊存在。

2.農村教育硬軟件條件還相對不如城市。

3.城市的教育配套質量也更好。

4.提前融入城市也有助於小孩適應城市生活。

……

大家覺得呢?


學公文


很有必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庭成員的文化素養,思想素質,品德行為直接幾代人,大家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小孩在農村接受教育與在城裡接受教育效果是不一樣的。

一,在農村,所接觸的村民多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不開放,小農意識強,不懂交通規則,甚至一言不和就耍拳,罵人的人,所處的環境直接影響一個人品德的形成。

二,農村學校一般規摸小,百餘學生,一個班二三十個學生,氣場小,辦學設施簡陋,教室採光設備差,實驗儀器不全,這叫硬件差。

三,農村軟件也比較差。由於班額小,學生與教師的配比是20:1,主科教師要一個人教幾個年級,備幾個課頭,精力有限,質量就打折扣。英,音,體,美,思品教師,缺乏,有的科目開不齊。

四,農村條件艱苦,難以留住有活力的年輕骨幹教師,年輕教師找不到理想的對象,不安心教學,留下的多是即將退休的老教師,精力,水平有限。

五,由於規模小,硬,軟件有限,造成學生格局小,所見世面有限,基礎薄弱,造成先天性不足,給以後升學帶來問題。

但城裡辦學也存在班額過大,一班超過六十人的現象,學生排位有限,教師管不過來,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城市正努力改變這種局面。

總體上說,城裡上學比農村上學優勢多很多,在城裡招生是按照戶口居住地來劃分學區的,在城裡沒戶口的不太好辦,學區房也很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