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水果被進口水果碾壓,這究竟是誰的錯?

Made in China 中國製造這個品牌現在可以說是橫掃全球,所向披靡,不管是日用消費品還是高檔家電、機械甚至是一些高科技產品都是如此,唯獨中國生產的水果產品不但無力進軍世界市場,現在就連家門口的國內市場也不保,國產水果賣果難,被進口水果碾壓,一個栽培面積和產量都是世界第一的國家,這究竟是怎麼了?

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前一段在某網站看到一種奇葩解釋。有一線上平臺銷售總監說中國的國產櫻桃品質差主要是因為中國冬季冷卻時間不夠。

比如說在美國西北部,那裡的櫻桃樹是利用了火山土壤、冰融雪灌溉系統,以及強制性700小時的冷卻時期來進行種植,致使了當地櫻桃品質優良,採摘量也非常大。

但比起美國,中國的冬季較短,影響了中國國產櫻桃的品質。

中國水果被進口水果碾壓,這究竟是誰的錯?

也有人說是國產水果產能過剩,質量不高,沒有名牌等原因,這些都是銷售不暢的原因,但為什麼產能過剩了還在不斷髮展?偌大一箇中國,各種水果琳琅滿目,總有些質量高的水果,為何未能帶動國產水果走出國門,進軍世界市場?還有人說是中國水果的銷售渠道太少,這也不是事實。尤其近年來,除了產地自發形成的產地市場,還有收購、批發市場,線上網購平臺、微商,超市自採等等。

筆者認為導致國產水果出現目前狀況也可能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這些原因是體制機制方面有缺陷造成的,深入分析這些原因,抓住本質,才可能扭轉局面。

1、果樹產業鏈中橫向之間缺乏聯合,組織化程度太低

中國水果被進口水果碾壓,這究竟是誰的錯?

縱觀世界各大水果生產強國,不管是公司化運營為主的歐美、智利等國,還是類似於我國以小規模家庭果園為主的日本,都特別重視行業內參與者的相互配合、協調與合作。

所以,歐美國家在公司制基礎上還會成立服務型、非盈利、專業化運營的行業協會組織,以便於業內協調。日本則是在家庭農場的基礎上由國家層面成立非盈利的農協作為各家各戶的協調機構,在技術、農資供應、果品銷售等方面協助生產者。

反觀中國,雖然在地區或國家層面也有一些號稱行業協會的組織比如蘋果協種植者協會、市場協會等,但這些組織基本上都是行政機構的延伸,不是真正意義上、為果農果商服務的專業化組織,大多與行業發展無關,他們也沒有義務和責任為行業盡責。

數以百萬計的果農、果商各自為戰,一盤散沙,沒有協會、合作組織相互協調,只有惡性競爭。因為沒有聯合,產量規模小,質量標準不一致,無法培育品牌,所以無法有效佔領市場。還有一個例子,在市場化競爭如此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今年有中國的櫻桃分銷商前往智利洽談櫻桃進口事宜,他面對的不是一家一家的櫻桃生產商,而是面對智利出口商會下屬的櫻桃專業委員會的談判專家,可想而知,這家進口商的話語權幾乎為零。

中國水果被進口水果碾壓,這究竟是誰的錯?

果農、果商之間分別結成自己的聯盟勢在必行。同行之間志趣相投者聯合起來,可能不在一地,但只要按照相同的生產管理規程生產,統一的質量標準、統一的品牌形象供貨,仍然可以形成一個生產者聯合體即各種生產者協會。國外幾十年來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條路是對的。不走這條路,再過幾十年可能我們還在原地踏步不前。

2、產業鏈

上下游之間缺少“鏈條”鏈接

這裡是說產業鏈中的上下游業者縱向之間沒有連接。一個例子是國際水果大公司都是生產、倉儲、加工包裝、銷售全產業鏈佈局,形成公司內一體化。

通過這種縱向一體化,即可以減低成本,又可以通過縱向一體化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還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反饋信息的靈敏度。日本則是通過創建非盈利性綜合協會農協,鏈接起生產者的果農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

中國水果被進口水果碾壓,這究竟是誰的錯?

而我國的果樹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有多道隔離:收購商、批發商、零售商等等,果農專職生產,收購商收購儲藏,零售商銷售,他們之間完全靠市場交易,所以我國的水果雖然普遍質量不高但生產成本已經很高。

另外水果的生產者不能直接面對購買他果子的人,無法獲得消費者的反饋意見,也使得生產者對產品在市場上多了還是少了、質量是否滿足需要都無從得知。這就導致了只有中國才可能有的奇觀:已經產能嚴重過剩了,很多地方卻仍然還在發展;消費升級了,但果農還在生產大路貨。

3、教育科研和推廣機構與生產脫節

中國水果被進口水果碾壓,這究竟是誰的錯?

果樹生產本來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行業,需要新的理念、新的品種、新的技術研發與推廣,而這些東西很多都是果農、小生產商不能夠解決的,但現在的現行體制下,大學研究院所沒有動力和願望主動向基層提供這種公共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產業的發展,這種狀況與美國大學研究機構形成巨大反差。

對於中國果業存在的問題,你怎麼看?


種果樹,要效益!就要關注“果樹圈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