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农业补贴那么多,为什么还是无法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朱维妙


题主肯定不是农村人吧,对于农村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这个题目也有问题,首先农业补贴是多,你拿的到吗?补贴种植一般的作物,一亩地几十块钱有什么用呢?还有现在农村种植的人明显在增多,不过种地的不是农村人了,或者说不是一般的小老百姓了。现在回农村就会看到到处都是大棚,就拿我们张家界这边来说,来旅游的人应该都看到过,路两边只要有一点平的田地全是大棚,山上的地确实没人种了。但是这些人要么是一些城市的大老板,要么是一些农村种养大户。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你很难做起来的。为什么现在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越来越难做种植业了。



首先就是技术问题,以前老百姓都是在自家地里种地,一年种点水稻玉米就可以了,现在种地基本上全是大棚种植,还有一些地方,无土栽培,立体种植,全都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在控制。即使一般的大棚对于农村人来说也很难,大棚里一年种几次,怎么分配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农村人来说,种植成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最大化的利用这个大棚,那么你的利润效益肯定会降低。


其次就是资金问题,国家补贴是有,可是一亩地十几块你能干什么,现在你种植一亩水稻的钱比你收割的稻谷还要多,怎么会有人种地。种植经济作物的话资金又不够,一亩地可能就要投资几万,利润只有几千,那么你要大规模的种植才有钱赚。可是资金怎么来呢,你以为你去问政府要就给你了,想的太简单了。这里面的问题就不说了,现在不管是种植补贴还是养殖补贴,里面的问题大家知道就行了。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销路,对于现在的农村人在外面打工,一年几万块还是可以的,所以一般投资一二十万的还是有很多的,可是你投进去了也成功了,这些东西你卖给谁去。现在农产品滞销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了。大量的农产品滞销卖不出去,可是城里卖的还是那么高。这中间的环节怎么去解决。为什么现在城里有些有钱人在投资农业了,你要搞清楚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立足于农村,可是市场永远在城市。这些城里人在城里要关系有关系,要销路有销路,他们的风险自然就小很多了。可是对于一般的农村人来说呢,你到城里了一个人不认识,你以为就随便找个人问你要不要xx农产品他们就会要了。


为什么现在农村人想尽办法也要到城市里去,在农村你根本赚不到钱啊,每天还要累死累活的。你干养殖,搞种植,运气好今年价格涨了说不定赚一点,运气不好亏的裤衩都不剩了。


三农帝国


确实,我国每年的农业补贴专项总金额确实不低,2017年的数据在2000亿元左右,但是,在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方面,好像并没有发挥到预期中的效果。

现在,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平均一亩地几十块钱或者上百块钱的粮食补贴也好,其他农业补贴也罢,已经不能够起到足够强烈的吸引作用了。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

第一,农民拿到的补贴不算太高。


虽然我国农业补贴总金额不算低,但是奈何我国耕地面积广阔,农民人数过多,人均拿到的补贴金额不高。就拿粮食补贴标准来说,每个地区还有一定的差异。

整体来说,目前东北地区的粮食补贴整体来说比其他地区的粮食补贴金额更高一些,而且可以享受到一些其他粮食主产区所没有的补贴类型,譬如,玉米生产者补贴和大豆生产者补贴。

而诸如我国河南,山东这些玉米和大豆生产省份,当地农民却没有这个福分。

其次,粮食补贴具体归属存在争议!

书接上文,即便是在东北地区,粮食补贴标准相对较高,但是也存在着其他问题,那就是到底是由谁来领取粮食补贴?

是由土地原本的承包者?还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的实际种植者?


按照有关部门出台的指导意见,粮食补贴应当由粮食的实际种植者来领取,也就是谁种地谁领补贴。

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补贴一般都是打到土地承包者的卡中,要想再倒手回流到土地实际种植者手里,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很多辛苦种地产粮的农民反而拿不到补贴,他们的种植积极性自然也会大大受挫。


钟情三农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出台了多项农业补贴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农业补贴对于农户种粮积极性的调动确实不是很大。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我国农户收入低下的这一实质问题,通过发放目前这种程度的补贴是远远解决不了的,农业补贴政策只能起到托底扶贫的作用,但是远远达不到致富的程度。

我国农民之所以种粮积极性下降,是因为种粮不赚钱,而不赚钱的原因一是因为粮食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品来说涨价幅度过小,换言之,粮价过低;二是因为我国目前农民还是小农为主,每家每户几亩地的规模也很难通过农业生产获取太多效益。农业补贴的发放确实给农民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就以上这两个原因来讲,并没有任何影响,换句话来讲,农业补贴的发放,起到的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要想让农民致富,一是提高粮价,但是粮食价格是很难大范围提高的,这个我之前讲过多次,但是小范围的提高是可以实现的,例如东北地区的五常大米,通过品牌建设就可以卖出比市面普通大米更贵的价格;二就是推行土地流转,扩大家庭经营规模;以上两点并不冲突,可以同时进行。只有在内部解决掉小农生产模式的弊端,才能保证农户收入稳定提高,补贴的发放只是个外部的刺激。


韩一军


不得不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农村,来到大城市中打工奋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种地不赚钱,可能工作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抵得上农民一年种地的收益。毕竟大户种粮只是少数现象,现在基本上一家也就几亩地而已。这样一来农业补贴再多,还是避免不掉这样的结果。


首先现在大多数人都选择在城市里发展,虽然城市生活的成本更高,压力更大,但事实上机遇和压力并存。在农村种地基本上一年赚的钱实在是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农业补贴也吸引不了大家种地的积极性。

并且现在也就一个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是几乎人人都有,但这项补贴小麦的补贴为110元/亩,而小麦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水稻高,自然这样的补贴并不是很多。而现在受环保风暴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价格都在上涨,农民种地的成本再一次提高,但小麦的收购价却在上几天降了0.03元,虽然农资补贴提高了20%,但还是无济于补。


而对于其他的补贴,都需要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请才能领取,而这些补贴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政策,符合领取条件的并不简单。而且现在的农业补贴倾向于大规模的承包户和新型的农业项目补贴,像电商、休闲观光园、农村合作社等,这些补贴的条件一个县城也没有多少人。 而现在农业的补贴首先就是向村集体进行申请,但事实上基层干部的办事效率很低,很多情况下名额都留给了关系户,这种情况下补贴一般人也不会享有。

这种情况下农业补贴虽然五花八门,但实际上真正和农民有关的却很少见。自然大家种植的积极性提不上来,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


惠农圈


1.对普通农民来讲,获得的补贴有限,类似杯水车薪

其实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的,补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多人只听到有补贴领,但是由于消息比较闭塞,并不知道到要去哪里领补贴。

而且就算申请到了补贴,几十块或者一两百块钱一亩的补贴本质是也解决不了粮价走低,种地赚不到钱的问题。

再加上对于普通农民来讲,自己家所分到的土地面积有限,能够种的作物有限,能领到的补贴其实很少,现在很多金额较大的补贴都是针对具有规模性的农业项目的,这些和普通种地农民其实关系并不大。

2.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

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就是一些主要粮油作物,但是从这两年的粮油收购市场价格来看,并不是特别可观,但是家庭消费却与日俱增,光靠种地维持不了家庭生活开支。

3.年轻人不愿种地

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从小就没干啥农活,现在互联网普及了,大家都知道外面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比种地划算,自然更愿意去外面工作而不是留在老家种地。


土地论坛


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可能很多人单单从纸面上来看,中国的农业补贴已经很多了,甚至有某些专家提议减少农业补贴。

这纯属是一派胡言,没有任何的实际调查依据,也没有搞清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国际农业的发展规律。

在我看来,目前中国农业的补贴和扶持资金只能用刚刚起步来形容,补贴不能说少,但是绝对不多,不仅仅是不多的原因,很多补贴机制、补贴发放的对象、补贴发放的流程都是在探索的阶段。

从国内来看,农业补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粮食等基础农业的保障性补贴,用来鼓励农民种粮、保证中国粮食的产量和粮食耕地的数量。

但要看清楚,这样的粮食补贴是建立在粮食价格普遍偏低的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这些年一直在1.5元左右,对比如此的价格,这个补贴可真不能说算太多。

毕竟,要知道很多国家的粮食补贴能占到农民收入的90%以上。

不信,你可以看看美国大豆等为什么能在国际上倾销,除了生产技术外,大量的补贴也是一大因素。

第二类农业补贴是鼓励创新型农业发展的补贴资金,大部分是用来鼓励农民创新的,是为农业的未来花得钱。这部分补贴目前是申报性质的,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善和规范,导致了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从未来来看,中国农业的农业补贴必然是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的补贴对于农民来说还只是杯水车薪,加大农业补贴的投入,才能真正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不过,仅仅是加大资金还不够。

一是要完善补贴发放机制。

二是要完善补贴发放监察制度,确保补贴能真正的用来服务农业。

完善的农业补贴制度,不只是给钱就行。而是给谁钱,怎么给钱,怎么把钱给到位。做好这些,农民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极大的调动起来。


新农民


近年来,农药、化肥价格翻了几十倍,粮食价格却还是原地踏步,农民种地不挣钱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贴补家用,很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也导致了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现状。为了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保证粮食储备,我国采取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民种地收入,降低农业种植的风险,我国的农业补贴款项众多,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补助?

自2016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三项补贴合一”政策,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良种补贴进行整合发放,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各市县补贴标准或有不同,就拿玉米补贴来说,主要补贴对象是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为133.46元/亩,其他地区即使有,补贴金额也没有这些地区大。

2018年水稻补贴金额为250元/亩,单季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还可以领取100元/亩的额外粮食种植补贴,每户最多可补贴10万元。小麦的补贴金额是125元/亩(国家原则性规定),不过根据各地经济水平会适当有所调整。对于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补贴金额基本能达到40-80元/亩。为了保护环境,对于秸秆还田补贴25元/亩(以东北地区和京津冀等9个省为重点),生态恶劣地区禁牧每年补贴7.5元/亩。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扶助力度越来越大,以2014年为例,我国财政用于“三农”支出为1.4万亿元左右,这么多钱投入到农村,不仅没看到农民的日子发生大的变化,反而各种埋怨不断,一位老农甚至说:“补贴那都有限,根本不够农药、化肥、种子钱,报道说补了多少钱,补给谁了?反正我家没见”。明明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为何变成让农民不满的局面呢?

只能说好经都被歪嘴和尚念歪了,很多地方的补贴都是村干部说了算,经过层层剥夺,发到农民手里的钱只有几百甚至几十元。我们可以看一下2014年中纪委公布的数据,14年一年全国查处各种涉农补贴问题6000余起,涉及资金20多亿,这些只是查到的,那么继续逍遥法外的还会继续剥削农民,克扣补贴。

此外,还有一些农民自己都不清楚有哪些补贴,更不必谈去申请补贴了,留守在家的老人获取信息不便,加之农村政策信息的不公开,很多补贴都是悄悄地在内部进行。有些补贴是需要自己申请的,比如农机补贴,就需要购机发票和身份证及户口本才能在农机部门申请补贴,最高能领到5万元。

白居易的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描绘了农民的辛苦,可是农民何止五月忙呀!在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又要大忙一场,虽说国家近年来在“三农”上的投入很大,但是农民真实收益又有多少?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理最清楚了。


山农老兵


补贴金额的多少要看你项目规模有多大,有几千亩甚至几万亩的国家现代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大型休闲农业项目补贴金额就多,有几千万甚至上亿都有;规模小点的如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有不同的补贴等级。

另外除了面积外,还要看项目有多少建设设施,不是你的项目大,想申请多少补贴就能得到多少补贴,这不实现,还要看项目的可行性,运营模式,是否带动农民脱贫等综合考量。

此外,一些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设备补贴、农产品加工设施补贴都有不同等级面向农民朋友。另外还要多说几句,补贴是毛毛雨,而不是及时雨,补贴是帮助农民朋友更好的运营整个项目,但不能解决燃眉之急。农学谷很多政策解读的老师都曾说过,补贴是让你的项目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5月26-28日,农学谷将在农业农村部围绕“休闲农业如何拿地拿补贴”开展专题课,感兴趣可以留言咨询!


农学谷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这几点:

1.现在各种生活用品都在涨价,而农产品的价格却一直居低不上,首先,农产品的价格一直由市场在调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因为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对市场经济缺乏判断力,从而造成农产品的滞销,也是农产品卖不出好价格的原因。

2.给予农民补贴的钱,实质其实是杯水车薪,农民辛辛苦苦苦一年却只赚取到了微薄的利益,甚至遇到灾害等问题还会出现亏本等情况,这让农民如何还有信心进行农业种植呢?一年种地的收入还不及外出打工一个月,谁还会在家里种地呢?所以想要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还需要全方位为农民考虑。

3.农民仍然是大家心中社会地位不高的形象,大家一提起农民就会想到脏、穷、累的形象。这也导致了许多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去种植,不愿意去从事农民这个行业。

其实我要说,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少农民是正常的现象,现在的社会不需要农民,农民是小农经济的产物,由于其产出仅仅能够满足自己的消耗,并没有多余的资本去投入再生产,产量的提高靠的是生产时间的延长而不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一个人的劳动时间有限,所以千百年来农民抗风险能力很低,一直是平时勉强活着,丰年能吃饱,灾年破产甚至饿死。

现代社会里,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加上国家的救助体系,使得即便是维持小农经济,灾年也不会挨饿。然而其人均生产率相比于工业依然低的多,因此仅仅靠耕作,想致富,想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根本原因是在于农业种植形成了新的产业,让农民有了新的身份。








要练出人鱼线的风风


一句话人多地少,在值钱也就几亩地一个人,再加上农业不加保护,我们是小农经济,国外是机械化,一个人就能生产几百亩土地,打个比方,你一亩地赚八百就几亩土地,人家机械化一个人一亩土地赚三百,能比吗?你只能自足没有多的,人家还有出口的,毛泽东时人民公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因为工业化不强,才没有享受到福利,要是现在还是人民公社,我们就可以省出大量劳动力,以股份的行式委托公社种,再加上机械化和政府保护,大部自力更生,少部分进口。这样农田也不至于荒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