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现代社会中,参军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在古代则未必。参军更多为了生活所迫或提升地位。在这个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行当里,每个士兵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为的只是得到战功能当个军官、抢点战利品或混个饷银糊口。

正所谓事无绝对,高风险之下得来的未必是高收益。在老电影《古惑仔3》的开头就说过:参加黑社会要跟对大佬,这对当兵也是一样的,卖命也要看给谁卖,出人头地还是出门送命就全看你跟的谁了。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如果一个人在几百年前的大明朝吃粮当兵,恐怕就要用泪水来书写一段别样的体验了。

黑心大老板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朱元璋堪称黑心老板的典范

俗话说得好,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当你雄赳赳气昂昂的赶赴前线去替大明朝当兵,一家老小所能指望的,就只有获得朝廷的饷银了。

古往今来,当兵拿饷都是天经地义之事。至于拿得多拿得少,就全看老板抠不抠门。不幸的是,明朝的老板们不是少给,而是基本上不给。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在他手下的文武大臣,俸禄都少的可怜,他还不准你用自己的方法来提高合法收入。不但对当官的如此,就是在底层给他干活的人,都逃不脱他的魔抓。

尽管明朝全国军队数量足达百万,对统治者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这难不倒精明的朱元璋,他曾夸口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明朝不仅想养百万大军 还想一分钱都不出

他之所以敢这么说,完全是因为把养兵的重担都放到了士兵自己头上。朱元璋非常热衷员工应该自己养活自己的理论,于是他仿效历朝先例,设立了卫所制度。先颁布部伍法统一军队编制,再将统帅千人的千户编为所,5个千户所编为卫。分布于全国的郡进行屯驻。

将军队以卫所的形式分散到各地后,士兵们便需要自力更生。他们除了需要承担戍守、作战等军事任务,还需要在屯驻地区耕种国家发配的农田。农田所得粮食供应自己不算,当田产充盈并有余粮之后,还需缴纳20%或每亩1到3斗的税粮给国家。

靠着这套设计,朱元璋实现了今天很多老板都梦寐以求的愿望: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明朝的各地卫所分布

可是老板黑心手下也都不傻,这样的制度哪里能吸引人来当兵?长此以往,军队不是完蛋了吗?但这对堪比传销大亨的朱元璋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他一拍后脑勺就参照世兵制想出来一个损招:为了让军队保持充足的兵源,他将全国良民的户籍分为军户、民户和匠户3类。这3类户籍所需承担的义务不同,互相之间不能转换。一旦成为其中一种,除非户口灭亡消失或皇帝恩典,否则需世代为此户。

这样,需要为军队提供士兵的军户就算被定死了。户主一辈子要当兵,就算死了,也不能一了百了。子孙后代只要还有男丁健在,就要继续当兵。更可悲的是,不管你是自愿投军还是发配充军,即便你不曾是军户,但只要成为了一名卫所兵,全家人就自动转成军户。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明朝军队的老兵不仅无法转业 子子孙孙也必须像他一样当兵

悲惨人生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进了明朝军队 就有适应明军长官的各种刁难

如果说有个刻薄的老板是件痛苦的事情,那么接下来的士兵生涯,更可以被称作悲惨人生。

在成为一名军户后,你首先要去报到。但明代军户所需报到的卫所,一般不在原籍附近,而是远在千里之外。这就意味着你去报个到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盘缠。更坑人的是,这些钱都是自费的,朝廷不会给予一分钱的补助。

当你好不容易到达军营,迎接你的将是军官的勒索。军官们会向你索要“月钱”,若你家境殷实,每月掏出二三钱来,便可免除一些差役。若你穷困潦倒,那就只能成为商贩、工匠为军官干活,将辛苦挣来的钱财孝敬长官。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明朝的军户不仅为长官卖命 还要为长官赚钱

即便完成了孝敬,士兵们也拦不住其他官员们层层盘剥。明代规定,士兵每月定粮一石仓米以,供全家和自己食用。这样的供应本就紧张,还常常不会全额及时的发放到士兵的手中。马文升在上书朝廷的奏文中就提到,军官们以购买旗号、缨头或修理城门楼为理由,克扣士兵军饷。

朱元璋颁布的《大诰武臣》的记载,则更为耸人听闻。士兵出差时,前往军营领饷妻小们,既要支付运输费用又要被仓官克扣的情况。就算克扣过后的饷银,也可能因为其他太监和军官侵占,不能及时发出。这样也就有了拖欠数年饷银的情况。如此残酷的盘剥,逼的很多军户去典卖妻子,平日里也是衣不遮体。正如熊廷弼形容的辽东军士:身无寸棉,贱同奴隶!

雪上加霜的是奴隶一般不需要上阵杀敌,卫所的军户们却需要。虽然明代规定了卫所士兵要保证训练,还设定了考核标准,但士兵的精力都用在了耕作和给军官当劳力上。如此一来,让他们上阵对抗凶恶的敌人,无异于让一位乞丐同职业拳手在擂台上竞技。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倭寇本身战斗力并不强 但是总有明朝军队来衬托

1555年,仅仅53名倭寇就可以在几十倍于己的明军围攻下,劫掠浙、苏、皖三省,甚至攻击南京城。最终让明军伤亡4000多人。

既然大部分士兵都没有什么战斗力,那么发到他们手上的武器,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就表达了他对国家发给士兵们盔甲的不满:

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明军的糟糕状态 让戚继光这样的名将也非常无奈

全方位的坑你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糟糕的待遇与环境 让很多明朝军户都有跑路之心

当兵如此悲惨,那军户总能跑路吧?历史上也确实有许多士兵,选择了这条路。即便在情况较好的明初,1371年逃亡军士就有4.79万之多。到明朝末年,逃亡者已经十之八九。

逃跑确实不难。况且士兵逃离了卫所,军队也不费心找你。因为逃兵家的户籍上,若还有适合的男丁,就强拉入伍。如果发现有亲人包庇逃兵,就会被问罪。于是,家人不敢收纳逃兵,逃兵只能流落他乡,凄惨度日。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明朝军户也很那指望羸弱的战友替自己打赢战争

既然跑并不能解脱,那么在军营里混日子总可以了吧?到打仗的时候反正人多势众,跟在大军后面摇旗助威,胜利了自己捞点人头换军功,岂不美哉?!

如果谁有这样的幻想,那么也会很快打消。腐烂的并不止士兵身上的盔甲,还有整个明朝的军事系统。松懈的并不止日常训练,还有军队的整个指挥系统。因根据明朝奇葩的军事制度,卫指挥使以下的军官职务,都是世袭的。他们在永乐朝后无须考试即可担任父亲的职位,往往并不努力、恣意妄为。所以在平日里不学无术,在作战时一筹莫展。甚至气的于谦要专门写一篇《教习功臣子孙书》来告诫他们收敛一些。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军官层的无能 经常让手下的军户们白白牺牲

当然,高级一些的军官还是需要考核上岗的,但他们同样不算靠谱。一路上不但要被总督、巡抚、巡按和兵备道这样的文臣监督,还要受到皇帝指派的监军太监节制。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大军中,底层军官无作战之能力,高级军官要被不知兵事的人牵着鼻子走。作为其中的一员大头兵,只能被习惯性挖坑的长官们,用来填坑了。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监军太监的存在 严重的限制了将领的发挥水平

1449年的土木堡战役中,太监王振就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大坑。他不切实际的部署过多的军队,以至于大军的后勤供应不能充足。出发还未10日,军中粮草就已告罄。而在撤退时的他还不听劝阻,错误的选择撤退路线,导致军队在瓦剌的攻击下非常被动。当大军接近居庸关时,无知的王振竟选择了无泉无河的土木堡驻扎,以至于将士无水可饮。最终在没有侦查的情况下,就让无力作战的大军赶赴河流取水。全军在瓦剌人的突然攻击下,一败涂地。

大明朝拥兵百万却因不善待士兵而最终崩溃!

王振的出色指挥 让明军最后一点精锐也全军覆没

总而言之,给明朝当兵卖命是不但无利可图,而且风险极大。这也就是为何在明朝末年之时,农民起义不断死灰复燃,朝廷却根本无兵可调的原因。只有少量效忠于将领个人的私兵,还能勉强撑起局面。

兵制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明朝从一开始就在根上腐烂,所以这棵大树表面看起来再光鲜,也避免不了枯死的命运。后人无论用多少臆想去粉饰,也不能改变腐明消亡的事实。(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